二、参与学生存在敷衍现象
总的来说,近年来,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越来越高的。但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们也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流于形式,敷衍情绪蔓延,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客观上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的实质性又存在局限,且社会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都会使大学生在面对比平时生活要艰苦、比平时学习要困难的社会实践时产生功利主义的念头;但从根本上讲,还是部分大学生主观上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第二课堂学分当成任务来完成。
敷衍情绪的具体表现有很多种。有的在策划方案时说得天花乱坠,而到了实践时却想方设法压缩日程和活动;有的在选择实践地点时偏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而不愿意选择西部农村等贫困地区;有的则在实践调研时敷衍了事,而在总结报告中肆意编造。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从宏观上,各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用真情,把对农村、对基层的真挚情感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以谦虚的态度向人民学习,以奉献的精神向社会学习;要引导大学生重实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沉下心、俯下身,触摸每一寸土地的温度,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真正做到自身受锻炼,群众得实惠;要引导大学生长坚持,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就近、就便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牢固的爱国主义情感,正确认识基层农村特别是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广阔的发展前景,把个人追求同国家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在基层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
三、长效举措难成自觉意识
一般而言,由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比较集中的,内容和资源上也有所局限。因此,为了将社会实践的成果落到实处,就有必要建立长效举措,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能抓住平时的机会参与各类贴近社会现实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要重视社会观察的作用,时刻加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归纳起来,社会实践长效举措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高校和地方、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根据产、学、研相结合的需要,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然而,长效举措的出台并不能彻底解决社会实践短期化的弊端,虽然这些举措对于大学生形成长期实践的自觉意识有一定的作用,但实证调研发现,还远远不够,仍有待于大力加强。事实上,长效举措本身亦缺乏合适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更多的还是要通过大学生的主观意识来起作用。以众多长效举措中比较普遍的社会实践基地为例,诚然,实践基地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能极大地提高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但在通常情况下,一方面,分散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种种限制,往往使有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项目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有些活动项目虽一时可以使校地双方保持联系,但一旦项目完成,校地双方之间的联系也随之相应减少甚至中断,大学生参与基地实践活动基本还是要依托学校的统筹安排;同时,实践基地本身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存在认识和管理上的诸多问题,需要与学校和学生进行协调,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的长效性下往往又缺乏连续性。推而广之,这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中必须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第三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发展
一、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规律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正确的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改革和发展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统筹高校、学生、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共同发展。据此,系统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规律,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要紧扣时代主题,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性和针对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紧紧围绕时代主题,才有生命力,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当前,开展社会实践必须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与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伟大成就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挥高校科技、智力优势,发挥青年大学生生力军、突击队的作用,为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要围绕“三大任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三大任务”有密切的联系。要结合实施“三大任务”,把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使其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大熔炉,施展专业知识技能的大舞台,加强就业指导的大课堂;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深入调研,获取第一手的研究素材,了解最现实的创新需求;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要求广大师生带着课题、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参与实践,力争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三,要强化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丰富的实践资源的优势,打造新的工作亮点。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高校的社会服务基地、干部挂职锻炼基地和科研合作基地等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综合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体系。尤其要结合高校与地方、企业开展的各种类型的合作共建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接受锻炼、服务社会。
二、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以来,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新的时期,如何更深入、更有效地开展此项活动,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规范体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和探索。
第一,要坚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五原则。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坚持点面结合、立足当地、辐射全国,将实践育人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第二,要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载体。要以日常性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重点,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申报立项的方式,整合资源,拓宽工作形式;同时,依靠基层团委、学生会、各学生社团、博士生报告团、西部支教团等青年组织,多角度、宽层面地组织实施日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大学生社会观察活动的开展,丰富社会实践的工作载体。
第三,要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四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行动中将自身认识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发挥大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的专业技术优势,广泛地与地方开展合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进步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求在校所有本、专科学生都必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作为第二课堂的必修学分项目进行考核。
第四,要加强领导,注重研究,扩大宣传。要充分依靠党政支持和共青团组织与各方面的密切配合来有效开展工作,把社会实践真正纳入大学生教育和培养的重要环节,保证活动所需实践、经费和指导力量;要在组织开展好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力度,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新内容、新载体,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盛不衰、推陈出新;要努力加大社会实践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立体化的宣传形式,在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树立典型形象,传播优秀事迹,使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