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既是当时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蓬勃发展的需要。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在许多地方仍亟待改进,但总体上还是形成了比较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特有的社会实践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相继出台,为新时期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明了发展方向,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由此,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便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经过全国各高校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
一、实践活动的开展趋向社会化
从根本上而言,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高等院校,起初的活动组织和开展也主要是高等院校一手包办。然而,大多数高校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参与主体是大学生,必须把学校、学生、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和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果。因此,就通过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转变,逐步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设成为一项由学校、学生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目前,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已不单单是教育部门或是高等院校的事,而成为能够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重视、支持和主动参与的社会性工作。农村、社区、企业、政府部门等社会组织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智力因素,一改过去被动配合的姿态,而转为主动向高校和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资源和平台。结果是,社会化的参与使得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加快,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反过来又推动了实践活动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实践中,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开展合作共建的活动就是社会化的充分体现。一般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既为大学生提供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依托学生的专业知识,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为社会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以浙江大学为例,2005年,学校与浙江省湖州市开展合作共建省级新农村示范区,其中一个子项目即为每年暑期选派大学生赴湖州基层农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农村基层解决实际问题;2009年,浙江大学又与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合作共建,推进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每年选拔优秀大学生跟随知名浙商企业家学习创业技能,开展就业实践活动。
二、实践活动的载体趋向多元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比较单一,主要以政策宣讲和社会服务为主,连考察调研都很少出现,结果往往是使得实践活动在面上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但深度和广度上就有所欠缺,很多同学只是在街上派发传单,最多也不过就地摆开阵势,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实惠的医疗服务和文化表演。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个体成长多元性的不断显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也开始向多元化转变。除了政策宣讲和志愿服务以外,农技推广、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会调研、企业帮扶、文化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也逐渐遍地开花,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欢迎。近年来,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高涨,他们渴望更深层次地认识社会,既实现自我提升,又承担社会责任。实践证明,这些在平时积累中创新的工作载体完全符合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力素质与国情民意、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载体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持续地扩大。现阶段,通常意义上的由高等院校统一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无法涵盖整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系,平时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更紧密的勤工助学活动、创业就业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军政训练活动等内容也都纳入了社会实践体系中,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才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实践活动的管理趋向制度化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近30年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参与人数逐渐增多,已成为涉及千百万在校大学生利益的一项庞大工程。因此,各高校也开始愈发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管理。
一方面,随着社会实践规模的越来越大,就越来越需要有更多的规范和制度来整合管理社会实践的各种资源,确保活动的开展顺利有实效;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就越来越需要有更多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来保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现阶段,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套与自己校情相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规范制度。从宏观角度看,主要包括“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意见”、“关于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从微观的角度看,则主要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管理办法”、“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管理办法”、“大学生社会实践后勤保障管理办法”、“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细则”、“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比细则”等制度。当然,规范制度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关键还要看落实以及在实践工作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这艘巨轮才能在改革创新的浪潮中乘风远航。
第二节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过20多年来,尤其是本世纪近10年来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已形成了特有的模式和体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自身在不断突破和创新时也会遇到阻碍。因此,只有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标本兼治,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发展。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归纳,主要有规划设想不够长远、制度机制不够完善、社会支持不够有力、实践基地不够稳定、实践经费不够充足、专业特色不够明显、学生参与不够广泛、实践宣传不够充分等等。结合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我们认为,严重影响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形式内容缺乏创新力度
由于受某些行政化目标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其兴起之日起,就被冠以某些特定的形式。虽然近年来,这样的束缚常常被打破,但较之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元角度,现有的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还是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对个人成长和服务社会的双重需要。以近年较为流行的挂职锻炼、创业实践、海外交流等为例,挂职锻炼活动虽然有参与度上的优势,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走入基层,但却又受到时间的约束,实际操作中很多大学生往往只是把时间用来适应基层的工作和生活,而在深入了解基层实情、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毫无建树;创业实践活动虽然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时代需求,但此类活动对社会资源的要求极高,高校往往只能倾其所有扶持几个点,在面上推开还有困难;海外交流活动同样也面临着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此类活动对参与者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要求,苛刻地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实践项目”,对众多普通学生而言缺乏引导力。
事实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理念方面的因素,也包括现实困难。因此,在客观上直接导致许多高校在社会实践形式内容的创新上缺乏决心和力度,不能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而只是一味地重复过去的、已经成熟的实践模式;同时,大学生在面对几乎相同的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时也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更无法做到持之以恒。当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也不能盲目,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青年研究,了解掌握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的关键点,从青年需要和社会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设计出既适合青年大学生又乐于被青年大学生接受的社会实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