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成长教育丛书)
21388900000026

第26章 修养才是至高至善的教育(3)

爱心,修养的重要组成

丽丽和孩子在街上走着,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街边乞讨,于是丽丽拿出一元钱说:

“来,给那位老爷爷送去。“

“我不去。“

“为什么?“

“你看他好脏!“

孩子的这番话让丽丽担心不已,因为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是充满了爱心和同情心的人,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今天孩子可以这样厌恶别人,能保证他长大后就不会厌恶一天天年迈的父母吗?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伤心的画面,他也会难过地哭;在幼儿园看到其他小朋友不开心,他会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去哄人家。这就表明那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能够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有了想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这是爱心先天的自然流露。

可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他们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

一个人的善举,往往会改变另一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命运。也许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隋,就能够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帮助。因此,不要放弃自己对他人小小的帮助,人的爱心就是在许多的小事中积累起来的。

唤起孩子的爱心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来呼唤起孩子的爱心,鼓励他们帮助困难者呢?

1.从培养孩子爱父母开始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对自己的爱,有助于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爱“别人的习惯。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很饿,还是应该让他等妈妈做完菜一起吃;大家一块吃水果的时候,让他把最大的那块留给爸爸,因为爸爸工作很辛苦;奶奶腰疼,就让他给奶奶捶捶背。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爱别人的能力,其实并不是件难事。

2.在孩子心中播撒善良的种子

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孩子心里撒下什么样的种子,以后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所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助人为乐的故事,让孩子从小明白应该帮助需要帮忙的人。平常可以多带孩子去敬老院给老人们送些吃的,为家庭困难的小朋友捐款,看到左邻右舍有困难就主动帮助他们,让孩子爱护身边的小动物,等等。

3.学会保护孩子的善行

孩子小时候往往没有价值观念,他会把家长给他买的昂贵玩具送给别人,也许原因就是因为那个小朋友没有。你可以耐心地询问孩子原因,如果他会告诉你,那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他买玩具,所以才送给他。这个时候要是父母只知道一味地叫孩子去把东西要回来,那孩子的善心,很可能被磨灭掉。

有些时候孩子会把路边流浪的小猫小狗带回家去,给它们找吃的,你如果不想要,可以向孩子讲明白:“咱们的家庭不适合养小动物,爸爸妈妈要上班,你要上学,没有人来照顾它,咱们给它重新找个小主人吧。“千万不能直接把小狗小猫扔出去。学会保护孩子的善行,激发他们的爱心,终有一天孩子们长大成人,会具有令人欣赏的爱心和善意,彻底与冷漠无缘。

礼仪教育不是可有可无

误区:礼仪教育可有可无

家长们碰面,都爱谈论自家的孩子:

“我家儿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讲礼貌。“

“这有什么呀,学习好就行啦。“

“哎,现在孩子还小,也只能由着他去了。“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懂不懂礼貌没有关系,只要学习好,有能力,就能在社会上取得成就。其实,这是种非常错误的观念。

礼仪教育是情高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

培养孩子应该是全方位的,这其中,非智力因素即现在人们常说的情商,也是促进天赋朝能力转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些家长只重视开发孩子的智力,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非智力因素包括性格、礼仪、品德等,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首先应该拥有健康的人格,其次才能谈到“人才“二字。显然,如果一个举世无双的钢琴天才却有着有碍大雅的行为:不修边幅、满口脏话、随地吐痰,同样是不可取的。所以对孩子的礼仪教育也同样重要。

礼仪的培养指的是要让孩子学习礼貌、礼节和风度,懂得人情世故,会接人待物,行为文质彬彬,高雅友善。这对孩子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对孩子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

注重孩子的礼仪修养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注重礼仪的好习惯呢?

1.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礼仪环境

现实生活中,孩子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听到其他人说脏话,他觉得好玩,自己也学着说;看到别人往地上吐口水,他也跟着吐。当孩子的世界观还不成熟的时候,很容易模仿别人的行为,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远离或是少接触不健康的环境。

2.培养孩子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督促孩子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洗头,保持衣服的整洁;平常的言行举止要优雅得体;在公共场合不大声打闹喧哗,遵守公共秩序;见到长辈不要忘记打招呼。

父母对孩子的文明礼貌不但要从小培养,还要从点滴做起,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3.教孩子礼貌地与人交往

礼仪不仅可以美化人生,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礼仪的不良行为有两种表现,既羞怯忸怩和傲慢自大。要让孩子避免这两种情形,就要教会孩子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轻视别人。要谦逊地接受别人给予我们的评价。要尊重别人,不要狂妄自大。

不诚实比缺乏学识更危险

无法逃避的现实:孩子开始说谎了

老师打电话来说孩子一个下午没去学校,于是等孩子回来,你问他:“下午上课怎么样啊?“

“恩,挺好的。“

“老师都讲什么了呀?“

“哦,讲的……讲的课文。“

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孩子说谎了,但是怎样做才能既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不让他再撒谎呢?

不诚实比缺乏学识更可怕

诚实的品格能够打动人的心灵,没有人会喜欢和一个不诚实的人打交道,也没有人会去相信一个不诚实的人。

越是诚实的人,信誉越高,越能获得人们的真诚信任。有的人学问很高却不诚实,喜欢耍滑头,卖弄小聪明,自以为得计。其实,不管你的滑头看起来多么精细,多么周到,都不可能精细和周到得永远不被人发觉。世界上没有一个狡猾的人,能够狡猾得使人家不知道他是狡猾的。他的狡猾一旦被人们发觉之后,人人都会提防以致厌弃他。“聪明反被聪明误“,生活中因耍小聪明而吃亏的人是不少的。所以,做人应当把圆滑、浮夸、虚伪等卑劣性格从身上剔除掉。做到坦荡真诚,光明磊落,净如水,洁如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怎样才能阻止谎言的发展

诚实,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教育环境中养成的,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说:“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他们因为害怕父母的责罚而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撒谎。其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造成孩子是否诚实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时候,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他长大了便会用这样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事与物。如果父母对孩子撒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听之任之。那样,就会变成一种放纵,孩子会越说越厉害,直至走上邪路。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呢?我们可以试着这样来做:

1.和孩子建立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关系

年幼的孩子是非常纯真的,他们很愿意相信父母,家长要利用这个良好的条件,和孩子建立并保持真诚与互相信任的关系。父母对孩子必须言而有信,以诚相待,这样,孩子才会信任家长,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告诉家长。如果你骗了孩子,就像《狼来了》那个故事一样,孩子以后就不会相信你了。

2.给弦子安全感

孩子不诚实,往往是因为心里惧怕,所以,给孩子安全感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孩子对你撒了谎,不要粗鲁地打骂,应该以引导为主、处罚为辅。

3.父母做一个诚实的人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你总不能一边教育孩子“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知道“,一边自己欺骗身边的人,那孩子也许会想:“我到底是按爸爸说的做呢,还是像他做的那样学?“

4.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要创造一个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有了过失才敢于承认。

5.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诚实行为

孩子的不诚实行为要及时纠正。切不可因自己太忙而疏忽,或以为只是一种小毛病不必大惊小怪,结果会让孩子的不诚实行为不断地蔓延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