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成长教育丛书)
21388900000033

第33章 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2)

一鸣的父母为了培养一鸣的良好品格,让一鸣从小就关心父母,不小气、不自私,每次吃东西都要他和父母分着吃。有一次,父母的朋友从外地带来了一筐橙子,父母要求一鸣每次吃橙子都要拿出三个,最大的两个给父母,小的留给自己。开始一鸣每次都做到了,可是,当筐里只剩下三个橙子时,一鸣却舍不得了。这时爸妈就告诉一鸣:“越是好的东西少的时候越能考验人,这时,你能想到把好的、大的橙子给长辈,才是真正的好孩子”父母要求一鸣继续坚持以前的做法。最后,一鸣是一边哭着一边把大的橙子分给父母,而且眼泪汪汪地望着父母,希望他们不要把橙子吃下去。这时,妈妈给爸爸使了个眼色,一瓣一瓣地把橙子吃掉了。两个橙子到底是什么味儿,谁都没吃出来,因为他们也“心疼”。但从这以后,一鸣遇事总是先想到爸妈,逐渐养成了关心父母的习惯。

一鸣的父母是明智的。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下一个一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长少爱一点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的共享的氛围,避免鼓励孩子内心“自我中心”的小芽萌发。不提供成长的土壤,自私也就无从谈起。

2.和孩子一起看待自私,让他意识到自私的危害。

3.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要让孩子感到家庭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好东西大家都有份,不允许独自占有。

4.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让孩子感受集体氛围。教育他要在集体活动中团结友爱,帮助别人,懂得分享,学会合作。

5.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在交往中体验分享的重要性。

孩子的可塑性给家长提供了更多的教育空间,不要让爱滋生出一个“自私鬼”,家长应正确施教,这样才能让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不管婚姻出现什么问题,都不要抛弃孩子

是谁造成了孩子心头的阴影

“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这是一首歌中的几句歌词,现在成了一个六年级男孩最喜欢的歌,没事就唱唱。

他叫刘波,曾经有一个温暖的家。目睹了父母的争吵、打架,最终父母还是从刘波的视线中退去。自从父母离婚之后,他再也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什么是家?为什么别人都有家,而他没有?之后,刘波跟着年迈的奶奶在农村生活,爸爸妈妈各自组了新家,虽然也会回来看看他,带点东西,但是明显变得陌生了。刘波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又十分憎恨父母破坏了原本很幸福的家。渐渐地,他再也不叫他们爸爸妈妈了,他变得很极端,脾气暴躁,他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抢,他知道这样做不对,但他似乎觉得这样才可以发泄,才可以报复父母,是父母抛弃了他,他要报复。终于有一天,他进了少管所,在父母一次次的探视中体验着报复的快感。

孩子安全惑的破裂来源于“抛弃”

孩子正在成长,认知系统并不成熟,很多事情以他们的阅历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生理的弱小和心理的发育不完全使他们心理的“安全感”很脆弱,他们需要,也渴望父母帮助他们建立内心的安全。

当父母之间出现争吵,婚姻逐渐出现危机时,孩子敏感得像只兔子,警惕地注意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他无法理解和判断父母之间出现的问题,他最害怕的是有一天父母会抛弃他。孩子觉得那个时候,就是父母再也不爱自己的时候。于是孩子渐渐地在内心筑起一座小岛,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上面,他渴望父母的爱能像阳光一样永远沐浴着小岛,可是父母永远也听不到他内心的声音,更不用说驻扎在小岛。于是孩子内心是极不安全的,因为缺乏安全感而造成了孩子的自我封闭,各种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一桩不幸的婚姻,由于父母的处理不当,孩子也极易成为婚姻中的受难者。

婚姻问题中家长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做法

中国的一位儿童教育专家也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做了“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家庭的精神生活。最喜欢的家有五种,而排在第一位的是:和睦、团结、友爱的家。孩子们最喜欢爸爸妈妈和和气气,不吵架、不斗嘴,全家老小和睦相处,让家里始终充满爱。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家长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拥有一份培养孩子的责任。婚姻出现问题不是抛弃孩子的理由。

假如父母真正爱孩子,而婚姻又的确无法挽回不得不离婚时,建议父母,不仅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而且很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父母离婚的真正原因。

家长要告诉孩子父母并非讨厌孩子,想要抛弃他。离婚是因为两个人无法在一起共同生活下去,如果勉强在一起会过得很不快乐。但是,就算父母分开,也不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爱。父母的离婚虽然让大家都难过,但如果孩子能够坚强地接受并继续做个好孩子,会成为父母最大的慰藉。

父母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和情感的关注,而要引导孩子认同自己,争取将这不幸的事件所带来的悲伤降到最小。

妈妈帮助儿子了解性知识

母亲要解开男孩的困惑

有一天,一家医院里来了四位鸣咽不止的大人,他们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名精神恍惚、喃喃自语的十三岁男孩:“我有罪,我犯了强奸罪。带我去公安局,枪毙我吧。”

男孩的母亲向医生哭诉,孩子上的是寄宿中学,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但是却经常郁郁寡欢。一个月之前,他偶尔听到他的同学在谈论黄色录像的情节,他听了之后就很紧张、恐惧,开始没有心思学习了,总说自己有罪,不愿回家。

经过询问,医生得知,男孩是家中的宝贝,从来没有受过挫折。从幼时一直到现在,每晚都要与母亲同床睡,入睡前还必须摸着妈妈的乳房。原来这才是问题的症结。异常的母子关系导致了男孩的性心理障碍,使其难以适应环境,特别是当他走向社会,从同学处听到的一些性信息,便对自己以前的行为产生了厌恶和恐惧感,加上对性知识没有正确的了解,便产生了性罪恶感,认为这就是强奸罪。听了医生的分析,这位母亲惊呆了,只是一个劲地反复说:“我是他的母亲,孩子和我一起睡有什么关系,母爱是没有什么忌讳的啊。”

也许是深受几千年传统意识的影响,很多父母总认为和孩子谈论性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家长或遮掩或回避,其实,这样反而会引发一些问题。如上例中的男孩,由于性知识的匮乏而产生困惑,进而引发心理问题,而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及时的教育,这种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