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春夏之交,华北地区的紧张局势愈演愈烈。从4月下旬起,日本在中国的驻军开始在平津近郊举行战斗演习。进入6月,演习更为频繁。尤其是驻丰台的日军河边旅第1团,竟以攻夺卢沟桥、宛平城为目标,不分昼夜地进行演习。当时,北平已处于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西南方向的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驻守此地的中国军队是第29军。
7月7日夜,日军驻丰台的第1团,又在卢沟桥东北龙王庙附近举行军事演习。10时左右,突然听到日军演习位置响起一阵阵激烈的枪声,少顷,几名丧心病狂的日军来到城下,声称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城搜查,遭到守军的拒绝。日军第八连连长清水节郎一面派兵包围宛平城,一面派人去丰台请求援兵。20分钟后,因解手而离队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清水并不报告。8日凌晨,营长一木清直率领援兵赶到现场,并指挥部队占领了宛平城外的沙岗。5时半左右,日军团长明知失踪士兵已归队,却下令向宛平城发动攻击。守军奋起反击。炮火连天,枪声不绝,弹片横飞,战斗非常激烈,双方激战约1小时,互有伤亡。下午5时,牟田口发出通谍,限中国守军于当天下午8时前撤至永定河西岸。刚到下午6时,疯狂的日军即炮轰宛平城发动攻击,城内军民死伤甚众。9日凌晨,我军突击队夜袭铁路桥,全歼了日军一个连,收复了永定河东岸阵地。几小时后,中日双方代表达成口头停战协议。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次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表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生路!”9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要求全国总动员,并代表全体红军将士请缨杀敌。
共产党积极抗日的主张,搏得全国同胞的赞许,蒋介石迫于压力,在万般无奈之下,终于接受了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
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随后,蒋介石公开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合作的谈话。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八、九月间,中共中央委派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与国民党就改编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为抗日队伍等问题,进行了谈判。在谈判中,国民党企图削弱、控制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不肯给予正式番号和必要的武装,还要派人到红军中任职。经过中共中央的一再努力,加上日军侵略华中的气焰越益猖狂,国民党方才与中共达成协议,同意将南方八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1个军。至于这支抗日队伍的军长人选问题,双方在继续谈判,一时相持不下,最后蒋介石蛮横不讲理地宣布找一个无党派人士当军长,实际上也就是宣布红军游击队改编告吹。
8月间,正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周恩来在上海会见了刚从国外返回祖国参加抗日的叶挺。大革命时期以及南昌起义期间,周恩来作为叶挺的领导,与叶挺并肩战斗过,对叶挺的表现十分了解。叶挺现在既不是国民党,又不是共产党,是最好的军长人选。周恩来以个人的名义建议叶挺出面参加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抗日工作。
周恩来的热诚鼓励,使叶挺受到很大鼓舞。为了抗战,为了国内团结,叶挺毅然接受这一使命。叶挺向国民党方面表示自己愿意参加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下山抗日的工作,蒋介石欣然同意叶挺关于出面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意见,蒋介石认为叶挺是一位北伐名将,在国内军队内享有很高声望,现在已经脱离了共产党,可能与共产党还不一条心;如果利用叶挺来改编和控制南方各省游击队,正是一个好机会。
10月下旬,叶挺应中共中央的邀请前往延安,于11月3日抵达,叶挺在延安期间,受到了党中央、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待。毛泽东向他详细讲述了当前国内外的形势,解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路线与策略,并对他表示完全信任和支持他出任新四军军长职务,但必须坚持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让国民党插手和干涉等条件。叶挺表示完全服从党中央的决定。
毛泽东还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恢复党籍?叶挺表示“愿在党的组织外,但在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中央也考虑到叶挺暂在党外,对促进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有利,同意叶挺暂时不立即恢复党籍。
根据中共与国民党达成的协议,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地区的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28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从此新四军同八路军并肩作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的重要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新四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在广大的华中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独立支撑大江南北半壁河山,成为华中地区抗战的主力军,为夺取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四军最初编制及领导层:
叶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陈毅,副司令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第二支队司令张鼎丞,副司令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第三支队司令张云逸(兼),副司令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第四支队司令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全军10个团、1个教导营计10300人,6000支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