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1895—1934年),原名恒立,别号世五。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诞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的一个贫苦的农家。
父亲筠亭因家境贫穷,将仅有的十亩地也典押出去了。为了全家人的生计,他在镇上开了小茶馆。他还粗通医道,常为穷人看病,因而很受乡里尊重。筠亭性格豪爽,为人急公好义,从年轻时就对镇上的土豪劣绅不买帐,他的口头禅是“处世为人秉忠良”。镇上一些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视他为眼中钉,一次他们纠集了一帮人,带着凶器找上门来,想对他行凶。他在几个乡亲的帮助下连夜逃跑。
由于吕潭镇是贾鲁河上南通北达的商业中心,外界的消息和各种思潮很容易流传到这里。加之吉筠亭天性豁达,平日茶馆里来客川流不息,经常接触到一些南来北往的爱国志士,有时在一起交谈,他虚怀壮志,不知疲倦。经常耳濡目染,使他痛恨清朝廷的腐败,深感中日甲午之战战败之耻,因而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做官即不许发财”、“不媚官长、不畏豪强、处世为人秉忠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种种教诲,对幼年的吉鸿昌以至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吉鸿昌六岁丧母。由于家庭的贫穷,他只能在劳动之余,到乡塾里旁听先生讲课,认了不少字,也能读一些书。他爱读历史书及民族英雄的故事。在夏季里,他常在院中的葫芦架下,向儿童和街坊邻居讲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故事,他经常是言词慷慨,情绪激动。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吉鸿昌很小就参加劳动,经常帮助父亲拾柴火、拣庄稼,提着篮上街卖烟丝,农活忙时还当上半拉子主角。稍长,就去帮助父亲照看茶馆,帮助父亲捉蝎子、做药膏、替穷苦乡亲治病。他从不向贫困低头,更不向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少俯首,看到地主恶少对穷人孩子寻衅欺凌,就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吉鸿昌身上所特有的这种“人穷志不穷”、“人少志不小”的气质,幼年时代就常常受到乡邻的称道。
幼年时代的吉鸿昌,不但吃不饱饭,身上也少穿戴,冰天雪地,他还赤脚单袄,手脚龟裂。家乡那帮纨袴恶少,每逢看见鸿昌穿一身不蔽体的对襟棉袄,就要欺凌他。鸿昌性情刚烈,立即挺身狠斗,不到对方服输求饶,决不罢手。
1909年春,家里已难苦撑,吉鸿昌便离家到扶沟县城松盛楼首饰店做银匠学徒。他在这里过着非人的生活,劳动条件恶劣,他的双手因受腐蚀而鲜血直流。后因兵荒马乱,店铺倒闭而回家。
1911年,吉鸿昌又到离家一百多里路的周口镇增盛合杂货行当学徒,在这里苦熬了两年,受尽了老板的辱骂欺凌,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使他更加同情劳苦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