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4
21416400000013

第13章 励精图治勤政有为(1)

古代帝王作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不能不受到其阶级地位的局限,政治上代表剥削阶级利益,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生活上奢侈糜烂。但也有一些贤明的君主,能够做到以国事为重、勤政有为、励精图治、体恤民情、重视科学文化,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大禹、勾践、赵雍、杨坚、玄烨等人,就是人们称颂的一些贤明有为的君主。

栉风沐雨勤政有为

——大禹

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很受人们崇敬的一位部落联盟领袖。她姓,夏后氏,名文命。治水有功,后人尊称为大禹。

大禹治水功绩,对后世影响深远。《诗经·大雅》把祖国美好山川称颂为“维禹甸之”、“维禹之绩”,《左传》有“禹迹”的提法。现今,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传闻。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洛阳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远在四川的南江县有禹王宫等。这些通市华夏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与人们的思念,人们敬佩大禹忘我的治水精神,赞叹他同百姓一起与洪水搏争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尚书》、《孟子》及其他先秦古籍中多有记述,《史记·夏本记》亦有记述。元代人尤朝夫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大禹为了治水“沐雨栉风无暇日”,说他在风雨中奔波没有暇时,鲁迅先生的小说《理水》也热情歌颂了大禹的功绩。

大禹的父亲鲧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富有平治水土经验,记载我国劳动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历史,是从鲧开始的。

距今约4000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会社时期。那时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一些大河常发生大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绝、田地被淹、颗粒无收、房舍倒塌、人畜伤亡,流亡的难民到处躲藏。为除水患,部落联盟首领尧召开联盟会议,与各首领共商治水大计。大家共推鲧负责治水。鲧采用的是传统的水来土挡的方法,即堵的方法。但不断加高土层并不能阻挡洪水的泛滥。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损失更严重,鲧治水9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舜做部落联盟首领后,就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于是,禹联合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号称为“太岳”的共工氏及其他众多的部落首领,有商族始祖契、周族始祖弃,东夷首领伯益,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了治水的工作。

大禹先寻找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下游大略考察一遍。在重要地点作上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考察完毕,大禹认真研究水情,纠正了过去以塞为主的错误做法,改为以疏导为主。所谓“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国语·周语下》)。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利于水陆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保障众生的生产和生活不受洪水侵害。大禹带领徒众百姓带着简单的石铲、石斧、石刀、大耒等简陋工具治水。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来雨去、公而忘私,三过家门百不人。有次他从家旁路过,妻子正要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在治理洪水、开山挖河的事业上。

一次,他们来到河南洛阳南郊,有座高山属秦岭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叠障,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天然缺口,涓涓细流由缝隙轻轻流过,但特大洪水爆发,河水被阻,在缺口形成旋涡,奔腾的河水危害附近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劳作,损坏了一件件工具,人员伤亡较大,可大禹仍不动摇。古籍称赞他这种精神:“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胫无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在他的带动下,大山终于豁然洞开,洪水一泻千里,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方法治水获得成功,把大河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连接主支流,把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接起来,洪水就畅通无阻流向主流,归入大海。大禹指挥人们花了10年左右功夫,凿了一座座大山,开辟了一条条河渠,解决了水患,“养物丰民人”(《国语·周语下》)。治水成功后,大禹来到茅山(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论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在低湿地方种植水稻,在河湖中养鱼、鹅、鸭,广种蒲草,变水害为水利,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禹治水有功,被推为舜的助手,过了17年,禹继舜位。后来禹不断加强王权,“徐山之会”(涂山,安徽怀远县境)成为夏王朝建立的重要制度。禹死后葬于茅山,因他曾在此犒赏诸侯,后把茅山改为会稽山。

大禹治水有功,惠泽万民,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的怀念、敬仰;他的刻苦耐劳、公而忘私的精神,永为炎黄后裔所赞颂、讴歌。

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勾践

越王勾践是有名的国君,姒姓,生年不详,卒于前465年。前496~前465年在位。都会稽(浙江绍兴东南),公元前6世纪中叶,越还是楚的属国,楚为了制服吴国,助越攻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子勾践即位。吴王阖闾派兵乘丧伐越,吴越两军会战于□李(浙江嘉兴)。勾践看到吴军阵容严整、不易突破,据说他派三队罪犯,每人脖子上架一把锋利宝剑,边喊边冲到阵前,集体自刎倒在阵地。吴国士卒面对这种惊险场面,不知所措,越军乘机发起冲锋,吴军大败。阖闾被射伤,回师途中伤重身亡。子夫差立志报仇,夜以继日操练士

公元前494年,吴越战于夫椒(今太湖洞庭山),吴一举打败越军,乘胜攻进越境,勾践只剩5000甲士退守都城会稽,眼看无力较量。为了免于亡国,一筹莫展的勾践只好接受范蠡“卑辞厚礼”向吴请和的建议。于是派大夫文种到吴请罪,恭恭敬敬地对吴王说,勾践愿为吴王臣仆,越宝器珍玩献于吴王。吴王准备答应,遭大臣伍子胥的反对,对吴王说:“不能答应!必须彻底灭掉越国才行。”正当吴国君臣争议未决之际,文种回国后又向勾践提出新的计谋,说吴太宰伯□贪财好色,可以利用他达到目的。伯□受了美女宝器后果然劝说夫差,接受越降,同时引文种朝见吴王。文种一面说好话,一面委婉地威胁说,若越国万一不得宽宥,勾践将杀妻灭子,销毁玉器,剩下的5千兵甲殊死抵抗,来一个鱼死网破,对吴国没有好处。骄横自满的夫差被软硬兼施,不顾伍子胥反对,最终答应了议和。

按照双方快议,勾践夫妇在范蠡等大臣陪同下到吴作人质。在吴为臣3年,替吴宫执鞭驾马,一片耿耿忠心;秽衣恶食,极尽屈辱,处处安分守己,消除了吴王的戒心。仗着伯□的帮助,终于得到赦免,君臣回国。

重返故土后,勾践为了激励自己,躬自耕作,夫人织衣,食不加肉,衣不纹饰,赈穷济贫,与百姓同劳苦。勾践还在室内挂一个苦涩猪胆,坐卧草薪上都注视着它,进出门时要尝上一口,以示不忘过去,发愤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

勾践节省财用开支,开展富国强兵运动。发展生产、繁息人户、发展冶铸手工业,做到“内实府库”。号召男女要及时婚嫁,以增人丁,对鳏寡孤独进行各种照顾,收揽人心,达到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整饬内政,招贤纳士,重用文种、范蠡,广招四方贤士并因才使用。加强军事训练、广征官员,制造强弓利剑,训练“习流”水军,教育士卒勇于听命、乐于建功。又重建城廓,加强国防。

勾践还开展卓有成效的外交战。内部养精蓄锐、不露声色。经常赠送吴国玉帛珍玩,以结欢心;选美女西施、郑旦。长夫差骄奢淫逸,假借饥荒、向吴贷口粮,以充粮库,又把偿还的粮食煮熟,让吴用作种籽,当年颗粒无收,以消耗吴民力财力。同时离间夫差、伯□与伍子胥的关系,针对吴国与楚、齐、晋的争锋,定下“结齐、亲楚、防晋”方针,实现“三国伐吴,越承其弊”的战略。这就是越国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由弱变强、兵精粮足、物资丰盈、实力大增,上下一致,盼望早日摆脱吴国统治,而吴国正走下坡路。

吴王夫差在越臣服后,便认为越已失去反攻能力,无后顾之忧,便一意北上。为称霸中原,他组织民力,修建了从长江至黄河的一段运河,然后挥师北上,公元前484年大败齐国,越国君臣入吴朝贺,举朝上下皆大欢喜。夫差迷恋酒色、贪图享受,独伍子胥心情沉重,认为这是越国存心豢养吴国而已。勾践不除,必为国患。但没完没了的谏诤,吴王夫差越来越听不进,加上伯□谗言,夫差早已不满伍子胥,并认为他寄子敌齐怀有二心,就赐剑伍子胥,让他自刎。死前他对夫差说:“把我的一双眼睛挂在姑苏城东门,让我亲眼看看越国大军怎样进门!”夫差恨及枯骨,把伍子胥尸首包在皮革中,抛于江中,葬于鱼腹。

公元前482年,吴农业欠收,为转移国民视线,又挥师北上,大会诸侯于黄池(河南封丘西南),与晋争做霸主。吴军北上的消息传到越国,勾践依照范蠡计谋,等到吴军达到黄池之后,发兵5万,分成3路,向吴国进军,吴兵大败,太子友等3将被俘。越军烧了姑苏城,夺取吴的船只。消息传到黄池,夫差封锁消息,做了盟主。回国之后,向越纳贡请和,当时越自度还不能一举灭吴,就答应议和,继续加紧灭吴的准备工作。

公元前478年,越国了解到吴国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军卒疲惫。于是勾践与群臣民众共谋灭吴大计,号召国人“安土守职”,告诫军士安心服役。同年向吴国进军,三败吴兵,直捣姑苏城下。公元前475年,越军再次进攻姑苏,由于城池经过多年经营,固若金汤,一时没攻下,勾践采取长期围困战略,两年后发起强攻,终于打进吴都,夫差率众逃至姑苏台上,只得派人向勾践请降。勾践准备答应,这时范蠡上前说:“君王您忍辱负重二十余载,为了什么?现在能一旦抛弃前功,忘了会稽之难吗?”于是勾践不接受吴王投降,但又怀有怜悯之心,派人对吴王说:“我给你甬东(舟山群岛)之地住下,以三百家百姓供给你衣食。”吴王听罢,说:“我老了,不能侍奉君王了,也无老脸去见子胥!”就自杀身死。

越灭吴后,勾践踏着夫差的途径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致贡子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还江南,他的武装力量横行于江淮之间,东方诸侯国都来朝贺,越国建立贺台,一时号称霸主,但毕竟是春秋时代的尾声了。

胡服骑射图自强

——赵雍

赵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武灵王。生年不详,公元前295年因内乱饿死在沙丘宫。前325~前299年在位。史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据说,赵的先祖造父曾在周穆王时因有军功,被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史记·赵世家》)。

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社会正处于激剧的大变化大动荡大分化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一些诸侯国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就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分元前403年,三家分别派代表到周天王那儿去讨封,获得了侯爵的封号。从此,韩、赵、魏正式成为3个独立诸侯国,同齐、楚、燕、秦并列为“战国七雄”。

赵雍在公元前325年继位。由于当时年纪还小,不能亲自处理政事,就由见闻广博的老师和左右司亲来辅佐。等到亲政以后,首先重用肥议、楼缓等一些有才干的大臣,请他们出谋划策帮助治理国家。为了向人民表示国君的仁慈宽厚,树立自己的威望,赵雍对国内凡年龄达到80岁的老人,每月都赠送礼品。当时有许多诸侯国君竞相称王,国内也有人劝赵雍,他回答:“没有王的实质,怎么敢居于王的名号呢?”让大家仍然称他为“君”。

赵在建国初期曾一度是个强国,后来就开始逐渐衰落,到赵雍即位时正面临着国势严重衰败的局面。西边的秦国曾多次入侵,占领了赵国大片领土,北方的少数民族林胡、楼烦等也屡屡骚扰,甚至连中山那样的小国也不断来侵扰赵国。赵雍是一个有理想有主见的人,他不愿看到赵国再这样衰落下去,下决心要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为此他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防范。比如在边境常山一带修筑起野台,用来随时□望观察齐国和中山国的动向。另外他集思广益,召集大臣们对形势进行广泛地讨论以便听取大家的合理意见,还专门召见了肥义,一直商讨了5天才谈完。那之后赵雍就开始实地巡视勘察边疆,往北一直到达无穷,往西一直来到黄河边。

一天,赵雍率大队人马考察途中,登上了一座叫黄华的山顶,往下一望,但见滔滔黄河顺流而下。周围群山起伏,大千世界,锦绣山河,无限风光。看到这壮美的景观,他不无感慨地对大臣们说道:“我的先祖在创业初期历尽艰难,曾经修长城、疏河道、攻城略地,打败了林胡,但先祖开创的大业还远没有完成。如今中山国插在我们的腹心,北有燕国,东面是胡人,西边则是林胡、楼烦,还有秦国和韩国。我们处于强敌包围之中,却没有强大的军队来保卫,这样下去会亡国的,大家说该怎么办?”大臣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赵雍胸有成竹地说:“我看得向胡人学习,改穿故服,骑马射箭。”

原来,在北方当时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的服装是短衣窄袖长裤,打仗的时候又都骑在马背上作战。穿上这种服装,他们不仅上马下马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非常迅速轻快敏捷,而且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做其它事情也十分灵活方便。而中原的汉族各国,穿的却都是一种衣袖又长又大,领口宽腰身肥下摆大的袍子,打仗的时候还要套上笨重的盔甲,手执兵器站在马拉的战车上作战,行动迟缓笨拙。为此赵国在以往同胡人打仗时就吃过不少的亏。对于这个问题赵雍反复思考了好久,拿定主意要从服装和作战方式上着手进行一番改革。但当他提出胡服骑射这一主张时,除了肥义、楼缓外,几乎遭到其他所有大臣的反对。

有一天肥义侍坐,君臣二人再次谈论起这件事,赵雍说:“现在我想继承先祖的事业,开疆拓土,使赵国强大起来,就必须改变现存的习俗,用胡服骑射来教导人民,但是古往今来,凡是要改变陈规陋习的人,大家就会指责他违背了风俗习惯;凡是有独特智慧和谋略的人,大家又会指责他傲慢无礼。如今我的这一举动,已经遭到世俗者的议论,你看该怎么办呢?”肥义回答说:“我听说做一件事情,如果有了顾虑就没有成功的希望。推行一项措施,如果有了顾虑就不会有完满的结果。既然我们已经抱定了改革的念头,就不要害怕别人的议论。况且风俗习惯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就连舜和禹那样的古代贤人,也曾到过苗等部落学习过。所以不要再犹豫不定,快下决心吧!”经过这次谈话,赵雍更坚定了改革的意念。那之后不久,他就改穿胡服,肥义和楼缓也立即响应,君臣三人首先穿着胡服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