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雍的叔父公子成是个老臣,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能够得到他的支持,对改变其他大臣的观点很有帮助。赵雍派王□来做公子成的工作,但公子成却说:“我听说过,中国是一个聪明智慧民族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物产丰饶人才辈出的礼仪之邦,也是周边民族倾心仿效和向往的地方。而现在却本末倒置,违背古训,舍弃文明,这必然会激起众怒,所以我希望国君能慎重考虑此事。”为了说服公子成,赵雍亲自来到叔父家,耐心地解释说:“现在我国政处于四周的强敌包围之中,我提倡胡服骑射就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加强自卫防范能力,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如果我们仍拘泥于陈腐的传统习俗,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在军事上进行改革的话,那么就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后果。”接着赵雍又用大量的事例说明了胡服骑射的好处。经过耐心的劝说,公子成终于同意了他的观点,赵雍当场送给叔父一套胡服。第二天,公子成就高高兴兴穿着胡服去上朝。这时赵雍就向全国正式颁布了改穿胡服的命令。
胡服令发出后,仍有一些顽固的大臣一时想不通。但大家看到国君的决心很大,而且德高望众的公子成也穿起了胡服,因此谁也不便再公开反对。时间一长,大家才确实感觉到胡服的优点,以后胡服就慢慢演变成为汉民族服装形式的一部分,两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
穿胡服全面推行开后,赵雍就开始治理军队,他让战士们学着胡人的样子,在飞奔的骏马上拉弓射箭,苦练杀敌本领。为了检验训练成果,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他还经常以打猎为名进行军事演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训练,一支精锐的富有战斗力的铁骑兵训练出来了。第二年,赵国就发动了讨伐中山国的战争,结果势如破竹一举攻克了丹丘、华阳、石邑、封龙、东垣等六七座城池,中山国王被迫献出4座城请求议和,赵雍才罢兵班师回国。以后几年,赵雍连续发兵攻打中山国,夺取了大片土地,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赵雍并不满足于眼前的胜利。为了对付秦国的威胁,公元前299年,他把王位传给了小儿子何,即惠文王,派能干的大臣来辅佐,好让新国君及早得到锻炼能迅速成长起来。赵雍自己则称为主父,也就是太上皇,抽出身来着重考虑国家的长远大计。国内的事情布置妥当后,赵雍就身穿胡服骑着骏马来到西北边疆进行勘察巡视。他曾设想从云中、九原一带向南偷袭秦国,为了弄清楚秦国的地理形势,还想顺便侦察秦国在位国君的为人和治国才能。赵主父就装扮成一个使者,来到了秦国的国都咸阳城。秦昭王一点也没有察觉,接见完这位赵国使者后他才有点诧异,感到这位使者能言善辩,从言谈举止上看不像一般大臣。于是派人去追赶,但已经晚了,赵国使者已经过了函谷关。后来经过调查,才弄清了真相,秦王大惊失色,非常惶恐,于是急忙派兵严守边关,随时提防赵国前来侵犯。
通过这次侦察,赵主父看清了秦国暂时没有攻打赵国的意思,而赵国也一时还不是秦国的对手。于是就利用这个机会大力向西北发展。以后几年,赵国不仅彻底消灭了中山国,解除了困扰多年的忧患,而且收服了北方的林胡、楼烦等许多胡人部落,使赵国向外开拓了疆域,一举成为强国之一。赵雍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使赵国强大起来,一下子震惊了中原各国。甚至连实力最强的秦国也不得不把赵国另眼相看,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公子章同惠文王争夺王位,发生了内乱,赵雍在内乱中被困死在沙丘宫。
赵雍敢于抛弃民族偏见,敢于冲破陈腐传统习俗的束缚向兄弟民族学习,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他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社会改革家。
开创隋业励精图洽
——杨坚
公元581年的春天,在北周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发生了一次宫廷政变,外戚杨坚迫使静帝宇文阐让位,建立隋朝,把当年改为开皇元年,杨坚便是隋文帝。他是历史转折关头应运而生的一个风云人物,他开创的隋王朝,宣告了400年来分裂割据状态的终结,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的局面。
杨坚生于541年,死于604年,祖先汉族人杨元寿,是北魏武川镇的司马,杨坚父亲杨忠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部下,跟随魏孝武帝进了关中,竭力辅佐宇文泰,当上柱国大将军,封隋国公,任大前疑(宰相),掌握军政大权。杨坚妻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而杨坚女儿又是周宣帝宇文□的皇后,因此杨坚是皇亲国戚,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周静帝8岁称帝,杨坚在汉族大官僚支持下入宫辅政,总揽军政大权,从此便为夺取帝位创造条件。相继灭掉北周皇族势力后,580年,杨坚自称隋王,第二年二月称帝,改国号为隋。
隋建立后,杨坚实施各项改革,巩固中央集权,同时又做了统一南方的准备工作。这时南方的陈衰朽没落,荒淫无道的陈后主(陈叔宝)专门跟妃嫔文臣游宴赋诗,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在建康(今南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开皇九年(589年)正月一日清晨,满天大雾,两路隋军在建康东西两面悄悄渡过了长江。西路大将韩擒虎从横江(安徽和县东南)夜渡采石,活捉铭酊大醉、昏睡如死的守军。这支兵如天兵而降突然出现在建康附近。东面一路大将贺若弼在北岸经常调动人马,射猎喧闹。摆开进攻架势,对岸陈军听惯不足为奇,想不到这夜弄假成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京口(镇江),与西路军会师建康。正月初八,隋军打破建康,陈后主与爱妃张丽华、孔贵嫔躲在井里,被士兵搜出作了俘虏。隋平定南陈,中国重新获得统一。
隋文帝取得政权后,为巩固新王朝的统治,在政治、经济、法律、兵制等方面,整顿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对隋唐以后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稳定秩序,扩大收入,585年,隋朝令郡县官吏检查隐漏户口,“大索貌阅”,即按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容貌,详细检查户口,防止“诈若诈小”,隋政府还规定五家一保,设保长;五保一里,设里正;四里为党,设党长。这三长制是控制户口的基层组织,统治者用这套办法,清查被豪强大户非法占有的户口和逃避赋役的农民。到炀帝大业五年(609年),人口增加到890万户,4600余万人。
隋朝继承北魏以来的制度,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582年颁布新令规定:一夫受田百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归受田者所有,死后传给子孙;80亩为露田,死后交还国家。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丁牛一头受田60亩。还规定一夫一妇,年交租粟2石、绸绢4丈,丁男年服役一个月。以后隋政府将成了年龄由18岁提到22岁,但仍实行男子18岁受田百亩规定。成了服役期也从一个月减为20天,绸绢由4丈减为2丈。此外,还规定50岁以上农民,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绸绢代替徭役,叫“庸”。这样人民负担有所减轻,有利于稳定社会生产秩序。
农业的发展,给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当时的主要手工业是纺织、陶瓷、制茶等。隋朝对商业严加管理,3000户以上的城市,都设立市署,专门管理地方商业,控制商品的流通和市场价格。
隋王朝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增强统一和集权的措施:
改革官制。文帝废除北周六官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作为最高政权机关。尚书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负责审议政令,内史省掌握机要、发布命令。三省相当于秦汉时丞相,但把丞相职权分为三部分,由皇帝直接驾驭。地方官制,最初沿周齐的州郡县三级制,同时省了不少州县,裁汰了一批冗官,从而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创立科举制。三国曹魏在地方上设中正官,分九品(九等)选拔人员,叫九品中正制。中正总把世家大族子弟列入上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从此大族几乎包揽了高级官员,形成士族地主阶层。隋开皇十八年,废除传370余年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就是分科取士之意。当时科举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类属临时特科,有“贤良、志行修谨、清平干济”等科;另一类是常设科,有秀才、明经、进士科,根据考试成绩予以录用,这样就限制了士族门阀的权势。
创立科举制。三国曹魏在地方上设中正官,分九品(九等)选拔人员,叫九品中正制。中正总把世家大族子弟列入上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从此大族几乎包办了高级官员,形成士族地主阶层。隋开皇十八年,废除传370余年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就是分科取士之意。当时科举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类属临时特科,有“贤良、志行修谨,清平干济”等科;另一类是常设科,有秀才、明经、进士科,根据考试成绩予以录用,这样就限制了士族门阀的权势。
改革府兵制。西魏北周的府兵,一般是家属随营、列于兵户,不属州县管辖,军队南征北战,家属随军。开皇十年,颁布了关于军人编入户贯的诏令,改由州县管辖。从此不再有兵户,这样既扩大了兵源,又巩固了中央集权。
制定新律法。开皇元年,开始制定新律,两年更定,便是开皇律。包括名例、卫禁、职制、户婚、盗贼、斗讼、擅兴,诈伪、杂、厩库、捕亡、断狱等12篇。刑罚分5种,一为死刑,有斩有绞;二为流刑,共三等;三为徒刑,有五等;四为仗刑,五为笞刑。又把北齐的重罪十条改为“十恶”之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隋法律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但在诉讼程序方面,又制定一些有利于人民的制度,如人民有冤枉不服,可越级上告,直至朝廷。隋律还取消了宫刑、枭首、辕刑、孥戮相坐等酷刑,注意“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秦汉南北朝法律确有较大改进。至于新法能否按章实行,另当别论。
隋文帝还注重奖励良吏,严惩贪官污吏。他儿子杨俊因生活奢侈,私造宫室,被敕令归第禁闭。开皇二十年,文帝发现太子杨勇骄奢淫逸,便把他废黜,立杨广为太子(其实杨广更腐化)。由于文帝厉行法治,官员贪污行为相对减少,对群众多少是有益的。
隋文帝杨坚完成了全国统一大业,是隋朝的开国君主,仁寿四年(604年)被太子杨广杀死。杨广即位为隋炀帝。我们在肯定隋文帝成就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他暴虐的一面。
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一代名君
——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是人们熟悉的康熙皇帝。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赫赫有名影响很大的一个人物,堪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也堪与同时代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彼得大帝争高下。他在位61年,政绩斐然、功勋卓著,开创了延及18世纪1百多年的所谓“乾康盛世”,为清朝前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智擒鳌拜,初露锋芒。玄烨,生于1654年,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个儿子。1661年,年仅8岁的玄烨继承了皇位,按照顺治遗诏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来辅佐。辅政四大臣中,鳌拜为人跋扈专横、打击异己、结党营私、独揽大权。
1667年,14岁的玄烨亲政。此时鳌拜的势力已经形成,朝野上下他已安插好了大批亲信,有恃无恐。仍然左右着整个国家的大政方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