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4
21416400000004

第4章 为政清廉不谋私利(1)

封建士大夫大多权、利熏心,处心积虑谋求的是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但也确有一些朝臣、将军,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而克尽职守、为政清廉、不谋私利。有的戎马半生,有的地位显赫,却克己奉公,甚至到头来一贫如洗、两袖清风,这些清官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拥戴。

楚之循史贤臣

——孙叔敖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苏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官令尹,出身于楚国公族。

兴修水利,恩泽后世

孙叔敖任令尹前,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公元前7世纪末,他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期思陂。他带领民工在期思排除积水,将古期思水引入众多的小陂,形成期思陂(今河南商城或其附近一带)灌溉雪娄之野。

任令尹后,又主持兴建了淮河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今安策寿县南0。他疏引□水经白芍亭东积成湖,灌溉周围原野,后来,自汉至唐,王景、邓艾等屡经修浚,陂至周围200里,灌田万顷。

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公元前614年,楚庄王即位,在位23年,他重用孙叔敖等贤臣,国势大好。

孙叔敖主张君臣要协调一致,“上下和合”。反对国君“骄士”,也反对“士骄君”。他认为,“惧斧铖之诛而不敢谏其君非忠臣也”。主张为国事敢于向国君进谏。他执法严厉,曾将引荐他为令尹的虞丘子家中的犯罪者依法惩处。主张发布命令要考虑到使民不疲劳,商工农贾不败其业,要重视农业生产。经过孙叔敖的治理整顿,楚国的国势增强。

□之战,重振国威

孙叔敖任令尹后,还大力整顿军队。他曾依据楚国的军事典令和战争实践,明确规定军队的行军顺序和各自的任务。使楚军在行进中军行严整,常备不懈;战斗中统一指挥,军令肃然,楚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争霸、攻战不已。当时的一些小国见哪个诸侯国逼得紧,就服从谁。公元前597年,郑国服从了晋国。楚庄公大怒,发兵攻郑,围郑都3个月。郑国被迫投降。庄公表示宽大,既不“俘诸江南,以突海滨”,也不“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即当奴隶)”。晋国得知郑国危急,发兵救郑。但是晋军到达黄河边上时,郑国已降。晋国将帅很不团结,主将(中军将)苟林文、上军将士会等都主张罢兵,中军佐先谷不赞成,率领本部兵车,擅自渡河。下军大夫荀首以此作出“此师殆哉”的判断,司马韩厥则认为事已如此,不能不进。苟林文无可奈何,只得下令渡河。

孙叔敖认为,楚军刚刚围郑3月有余,已很疲劳,不拟以劳师与晋决战。楚军驻军于□(河南武陟东南)。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晋军驻扎在荥阳以北的黄河南岸,将帅是战是和仍然意见不一。

晋将魏□、赵旃求战,被拒,就要求当使者。苟林文准许。上军佐□克担心二人惹事,要求加强戒备。先谷反对戒备。士会、□克无奈,只得命令自己的上军在敖山前设下7处埋伏。中军大夫赵婴见形势不妙,也命令本部预备好渡河船只。

赵旃到了楚军营外,向楚军挑衅。楚庄王大怒,亲自率领精骑,追击魏、赵旃。

孙叔敖害怕庄王有失,并认为决战时机已成熟。下令楚军全军从□出击,晋军措手不及。大败而去。

这一仗对庄公称霸起了重要作用。

孙叔敖虽身居高位,却生活俭朴,严于律己,谦虚待人。司马迁称之为楚之循史贤臣。

巧言应对堪称贤相

——晏婴

春秋战国时期,在山东有一个重要的大国——齐。但是在春秋末年,齐国强征暴敛,严刑峻法,人民怨声载道,国势每况愈下。为了重振国威,齐景公任用晏婴为相。晏婴受命于危难之中,实行改革,终于使齐重振国威。

晏婴约公元前581~公元前500年在世,字平仲,后人尊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66年),晏子的父亲桓子死,晏婴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执政50余年。

出使楚国,不辱使命。

晏婴身不满五尺,而贤名闻于诸侯。

有一次,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国楚灵王想羞辱一下晏婴。便命太宰逢启疆派人在城东门一旁挖了一个小洞,正好五尺,并命守城军士紧闭城门。晏婴来到城东门,见城门关着,派人叫门。守城军士不屑一顾地指着小洞说:“大王命大夫从这洞里进去,不用开城门。”晏婴灵机一动,指着洞口朗说道:“这是狗门,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出使人国者,还要从国门进去。”守城军士把晏婴的话原原本本地报告了楚灵王,楚灵王哭笑不得,只得命军士打开城门,请晏婴入城。

晏婴来到楚廷之上,灵王一见晏婴便故作惊奇地问道:“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国都临淄有300条街道,人山人海,要是大家张开袖子,就像浓密的树荫;要是大家挥洒一把汗水,就会像下雨。街上的人多得肩膀擦着肩膀,脚步接着脚步,怎么能说没有人呢?”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派你到楚国来呢?”

晏子说:“我们齐国派贵遣使者是有一定原则的,那些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才能的国王那里去,那些没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到没有才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在齐国是最没有出息的人,所以只得出使到你们楚国来。”

楚王被挖苦得哑口无言,只得赐酒让座。

酒至半酣,一个囚犯被武士绑着从殿下经过。灵王便问:“囚犯哪里人。”武士回答:“是齐国人。”灵王又问:“犯的什么罪。”武士说:“犯的偷盗罪。”晏婴心想:灵王是故意羞辱齐国,嘲弄自己。于是离座向前作揖道:“大王,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才是橘子,个儿又大,味道又甜:如果生在淮北,就叫枳实了,个儿又小,味道又酸。枳和橘虽然相似,它的果实却大不相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如今国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而到了楚国却偷盗了,该不是楚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一听这话,好长时间无言以对,心想,三次想侮辱他,结果反而三次被晏婴羞辱。于是羞愧地说:“圣人是不可侮辱的。今天,是自作自受。”于是赐给晏婴许多礼物,并派人将他送回齐国。晏婴不畏强暴,不受利诱,以庄重、善辩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提高了齐国的地位。

巧释金壶丹书

晏子为相后,深感齐国政局不隐,危机四伏,主张进行政治改革。

他力劝景公要以民为本,“爱民”“乐民”,不要“刻民”“害民”。为政顺乎民心,否则,民神俱怨,统治就要倾覆。他曾经在遗台(今山东临淄东南)一日之内,指出齐景公三次错误。他以齐国的一些弊端为例,力劝齐景公,促使其省悟。

有一年,齐景公巡视纪地(今山东寿光县南)。纪原来是个小国,后被齐国灭掉了。当地百姓从地下挖到了一只金壶,献给景公,景公叫人把壶盖打开,发现里面藏有两片竹简,上面用红漆写着八个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景公说:“好!像这样的话真好。它告诫后人吃鱼的时候,吃了一面不要把反面也吃光,防止鱼腥太重,骑马时不要骑乘劣马,因为省马不能走远路。”

晏子在一旁说:“不对。‘食鱼无反’这四个字,告诫后代国群不要耗尽了民力。‘勿乘劣马’意思是不要让小人处在国君身旁。”齐景公说:“照这么说,纪国的国君应该是很有远见的人了,那纪国怎么会灭亡呢?”“纪国灭亡是有原因的。”晏子说:“我听说过,国君的教导,应写在竹简上,还要张挂在城门上、里弄口。让全国老百姓都知道。可是,纪国国君虽然有好的见解,却把它藏在金壶里,埋在地底下,这样,有谁会知道呢?不亡国还等待何时!”

齐景公称赞晏子:“说得好,说得好。”

巧救烛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