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1
21419600000006

第6章 悲歌壮士沙场英烈(3)

当时,江北金人统治区时有举义抗金、联合自卫者。沂州民众结寨于苍山(今山东临沂东)自卫,但长久被金军围困。他得知后,立即引兵北上救援,在山下遭遇伏兵,魏胜单骑殿后,以大刀奋击,金人才知是将领。500骑兵把他围得一层又一层,但魏胜毫无怯意,愈战愈勇。只见他左冲右突,奔驰而击,刀光影闪,搅得金军大乱。大有蜀汉赵子龙单骑威震长坂坡的神威。由于金兵人多势众致使魏胜负伤数十处,但终于冒刃出围,踞山寨抗金。他料到敌人一定会再次攻海州,暗中离山到城中,若明若暗,神出鬼没。敌人果然分兵四路攻海州。魏胜命士兵登城投石,矢石如雨,金兵狼狈逃窜。魏胜也出战,不幸一支箭射中他的鼻子,箭头穿肉伤到牙齿,不能吃饭,但他仍亲临督战。

在金完颜亮分水陆四路南侵时,适逢来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李宝率战舰沿海北上,魏胜约李宝配合作战,在新桥大败金军,歼灭了敌人的水军。金军陆路骑兵围城更急,魏胜张乐饮酒、犒赏军士,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有时乘隙袭击,有固守不出,有时又单骑冲杀,金军疲于奔命。有一次,金兵追至东门外黄土坡,魏胜单骑闯阵,大叱一声,金兵望风而逃。等金兵又从西南方袭来,魏胜又从后叱咤几声,金兵惊骇落荒而窜。从此,金人一听“魏胜”二字,胆颤心惊。

由于魏胜多次击败金兵,而且善用大刀,能左右开弓射箭,武力过人,作战勇猛,敌人一见书有“山东魏胜”的义旗,就丢魂落魄,于是魏胜就制数十面“山东魏胜”大旗分给诸将,临战时,突然扬旗,使金兵措手不及,阵营大乱。

十一月,完颜亮为其部下所杀,围城金军也随之撤走,当时完颜亮曾感叹地说:“只有等魏胜不在时,取海州才容易。

魏胜就这样以智勇同敌人周旋,保卫国土,出奇制胜。他善于治军,对人宽厚,若俘获金人,以酒食相待,发给钱物遣还。有从北方来归顺的,与之同起卧、共饮食,自然深得人心、归之如流。

由于他的才能和战绩,南宋朝任命他为海州知州,兼山东路忠义军都统。

魏胜曾自创如意战车数百辆,炮车数十辆,车上是兽面木牌,大枪数十杆,垂毡幕软牌,用2人推。行则载辎重器甲,止则为营。在李宝水军配合下,魏胜守敌后孤城,数度大败金军,令人赞叹。

孝宗隆兴三年(1164年),南宋与金议和后,朝廷令他撤出海州,改任楚州(今江苏淮安)知州。金军突然发动进攻,他率领将士奋勇迎击,因都统制刘宝不派援兵,致孤军苦战。魏胜中箭牺牲,终年才45岁。

忍辱负重马革裹尸

——卢象升

1638年(崇祯十一年),清太宗派亲王多尔衮率领大清军第四次远征。大军直达北京外围,京城势如累卵。明朝内部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崇祯帝也六神无主,举棋不定。他一面召集全国兵马迅速援救京师,一面又让兵部尚书杨嗣昌和宦官高起潜秘密派人去东北,找大清国试探求和。全国的援军很快就要到达京师了,让谁统领这天下援军呢?崇祯帝为此思虑再三。想来想去,他觉得唯有卢象升可以担当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即召卢象升到京城。

卢象升,字建斗,常州宜兴人(今属江苏)。1600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死于1639年。明嘉宗天启二年(1622年)卢象升考中进士,被授于户部主事,曾任员外郎,稍后迁任大名府知府。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自率领数十万人马入侵。他们绕道蒙古,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破长城喜峰口入关,攻陷遵化后,直抵北京城下。卢象升应召募兵入卫。他膂力过人,具有惊人的骑射之术,百步之内,箭无虚发,又有韬略,善于治军。崇祯三年,卢象升为右参政兼副使,并交给他整饬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的任务他治军卓有成效,很快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号称“天雄军”。

在每次战斗中,卢象升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平时,他体察下情,深得军心,因此他的队伍特别能战斗,曾使敌人闻风丧胆。

1637年,卢象升诏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1638年5月,其父去世,他请假回家奔丧。9月份,清兵大举进攻,几万兵马就驻扎在北郊外的牛栏山。崇祯帝立即召卢象升入京,督天下援兵。同时召宣府、大同、山西总兵杨国拉、王朴、虎大威人卫c卢象升火速从家乡赶回。崇祯帝让他下去和杨嗣昌商量对付清军的事情。兵部尚书杨嗣昌是当时主和派的总代表,让主战派与主和派在一起商议怎样对付入侵之敌,当然不会商议出万全之策。第二天,崇祯帝拨发万金犒赏三军。卢象升带兵到昌平,崇祯帝又派遣中官送来国库黄金犒劳三军,并且还赐御马百匹,太仆马千匹,银铁鞭5百把。卢象升决心不负圣望,为国家社稷尽忠尽力,杀退顽敌,收复失地。

杨嗣昌对卢象升执意抵抗、阻挠议和一直怀恨在心,事事掣肘,设置障碍。他让宦官高起潜担任援军总监,把各路来的4万多援兵分成两半,山海关、宁远等诸路军归高起潜指挥,只将宣府、大同、山西三地的援军归卢象升。卢象升名曰“督天下兵”,实际上徒有虚名,兵力不足两万人。

对于决心抗敌收复失地的卢象升来说,这些他并不介意,也不伤心泄气。他指挥自己所辖的军队列营都城之外,严肃军纪,加强战备,严阵以待。

大清兵实际上无意进攻北京,因怕深深陷在那里,如果后路被切断,将无法返回。于是挥师南下,三路出兵:一路由涞水进攻易县,一路由新城进攻雄县,一路由定兴进攻安肃。卢象升随即带兵进驻保定,命令手下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兵大战于庆都。卢象升的主动出击,更使杨嗣昌恨之入骨。他诬告卢象升指挥不当,贻误军机,崇祯帝因此撤了他的职,要他戴罪立功,并任命大学士刘宇亮为辅臣督师。杨嗣昌还指挥巡抚张其平关闭城外瓮门,拒不供给卢象升军饷。不久,又以“云、晋告急”为由,将属于卢象升指挥的山西总兵王朴的部队调离。这样一来,卢象升手下只有5千残兵了。他孤军作战,处境十分困难。时值隆冬,由于杨嗣昌的破坏,军队粮饷接济不上,将士们冻饿交加,畿南三郡的父老乡亲听说了将士们的处境,有的拿来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有的提来一篮大枣,慰问将士们。这更坚定了全军将士与敌人斗到底的决心。

十二月十一日(1639年1月)卢象升带领军队来到巨鹿贾庄。总监中官高起潜所统率的两万多军队就驻扎在鸡泽,离贾庄不足50里。卢象升派人前往乞求援助,高起潜拒不答应。卢象升的部队来到蒿水桥,与清兵主力相遇了。他把5千残兵分成三路,命令将军虎大威、杨国柱分别率领左、右军,他自己带领中军,与清兵展开了一场激战,杀退了一批清兵。夜半时分,明营周围突然响起一阵□篥(一种管乐器)之声,倾刻之间,几万清军精锐骑兵把明军团团围困,如铁桶一般。虎大威带兵几次左冲右突,都被清兵压了回来。卢象升大声喊道:“虎将军,我们为国尽忠的时刻到了!”于是他身先士卒,勇猛地向敌人冲杀。将士们齐声响应,呐喊声惊天动地。战斗从早晨一直进行到晚上,明军炮尽矢绝了,就短兵肉搏。卢象升身上中了4箭,负了3处刀伤,杀得象个血人一般。他依然带领将士们拼命与敌人格斗,杀死了几十个清兵,最后终于倒下了。掌牧官杨陆凯恐拍敌人残碎卢象升的尸体,就伏在他身上,结果背部中了24箭死去。这场恶战,除了虎大威、杨国柱两将最后得以突围逃脱之外,5千人马几乎全军覆没。

驻扎在鸡泽的高起潜,没等卢象升那边的战斗结束就拔寨撤营逃跑了,并且隐战况不报。三郡的父老乡亲听说卢象升在战场上死得那样壮烈,人人都痛哭失声。杨嗣昌则觉得除了他心头之患,当他得知一个被派往战场验视的战士俞振龙把卢象升的死状传了出去,就将他鞭打3日夜,以致活活打死。卢象升的尸体一直停留80天后才得以入殓。他的妻子、弟弟多次请求抚恤,均得不到允许。直到1641年杨嗣昌惧罪自杀之后,卢象升和他的家属才享受到公正的对待。

卢象升壮志未酬身先死,那年他才39岁。

宁死荒外毋得降清

——李定国

1649年,清军调集大队兵马,向湖南、广四发动强大攻势。何腾蛟、瞿式耜先后殉国。南明永历王朝的两大台柱子都折断了。当此面临覆灭危机的时刻,忽然时来运转,柳暗花明。李定国领导的大西农民军主动与永历朝联合,担负起抗清复明的重任,在西南一带又继续战斗了10多年。

李定国,字鸿远,陕西延安人。生于1261年,死于1662年。他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手下的一员名将,又是张献忠4个义子中的老二,其余3个是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张献忠在西充牺牲之后,留下五六万起义军由孙可望、李定国率领,南下贵州、云南。清军南侵,大敌当前,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了,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他们派人向永历帝建议,愿意联合抗清。这对于朝不保夕、岌岌可危的永历政权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只好依靠大西军,并封孙可望为秦王。然而孙可望别有用心,他妄想把永历帝控制在手里,作福作威,独断专行,并不热心于抗清之事。

李定国则是真心实意地抗清复明。他指挥农民军保护着永历帝先退到南宁,又退到贵州安隆,把地名改为“安龙”,在那里建立临时首都。然后,他在云南操练军队,一年间训练了3万精兵,制造了武器盔甲,还招募了一些批训象人,组成一支象队。在做好一切准备之后,李定国决定出兵进攻清军。他的军队以严明的军纪和高昂的士气著称。部队从云南出发,经贵州一直打到湖南,节节胜利,收复了沅洲、宝庆、武冈、全州等重镇。接着,李定国又分兵三路进攻桂林。桂林的清军守将孔有德几次派兵迎战,然而没有交战,兵士就逃散了。孔有德只好亲自带兵赶到严关与明军对垒。李定国大军一到,前面是高大的象队开路,后面是英勇无比的士兵。大象一上阵就高声吼叫起来,吓得清军的战马都惊了,掀翻骑手,到处乱窜。其时,天降大雨,电闪雷鸣。象群趁势一阵猛冲,清军溃散,接着明军奋勇追来,清兵一败涂地。主帅孔有德急忙把残兵撤进桂林城内,关闭城门。李定国把桂林城层层包围,日夜强攻。一天,孔有德登城指挥防守,被明军乱箭射中前额,同时他又听说李定国已攻占城北山头,就放起一把火,投身烈焰之中自尽了。明军收复桂林之后,李定国接着派兵攻打广西各郡县,收复了梧州、柳州、辰州等重镇。

公元1653年,李定国又带兵打下永州、衡州、长沙,逼近岳州。清廷大为震惊,急忙派大将军敬谨亲王尼堪带兵10万南征。李定国得到消息,知道敌人来势凶猛,就主动从长沙撤出,在退到衡州的路上设下伏兵。尼堪的大军一路之上势如破竹,很快占领长沙、湘潭,又向衡州推进。在衡州城下,与李定国的军队遭遇。两军未战几合,李定国佯装败走,尼堪率精锐骑兵紧追不舍,进入了明军的埋伏圈。经过一场拼杀,清兵大败,尼堪也被当场杀死,李定国收兵屯驻武冈。

李定国转战云南、贵州、广西、湖南,连下数十城,立下累累战功,永历帝封他为西宁王。这一切引起了孙可望的妒忌。他假意邀请李定国商量事,想暗害李定国。李定国察觉了他的意图,只好带兵离开湖南,回到云南。孙可望想提高自己的威望,也领兵到湖南进攻清军,结果却打了大败仗,孙可望野心勃勃,想逼迫永历帝让位,由自己篡权。他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除掉李定国这个障碍。1657年,他率兵14万进攻云南的李定国。自古以来,挑动内战都是不得人心的。孙可望手下的将士们,都恨透了他的分裂活动,双方一经交战,就纷纷自动倒戈,投向李定国一边。孙可望的军队迅速瓦解,他狼狈逃回贵阳,又遭到贵阳守将冯双礼的反对。他走投无路,就跑到湖南向经略洪承畴乞降。

永历政权经过孙可望的叛乱,力量大大削弱。公元1658年,清朝大将军罗讬自湖南、吴三桂自四川、卓布泰自广西,分三路大举进攻贵州,李定国也分兵三路进行阻击。然而寡不敌众,士气也大不如前,战事接连失利,不得不退回云南。李定国护卫着永历帝逃到永昌。

1659年,清军进入云南。李定国派靳统武护卫永历帝逃往腾越。清军攻克永昌,横渡潞江,攀登磨盘山。李定国派部将窦民望、高文贵、王玺分兵设伏等待清军到来。清军进入埋伏圈,并向李定国的阵地发炮。于是伏兵四起,与清兵展开了肉搏,双方死伤惨重。窦民望被炮弹击穿肋下,血流如注,还持刀拼命厮杀,最后终于倒下。王玺也战死在阵地上。李定国在山巅指挥战斗,炮弹就坠落在他面前,掀起的泥土、石块将他全身覆盖。他从土堆里爬出来,指挥军队撤退。部队还未退到腾越,惊慌失措的永历帝已由几个亲信官员陪同,逃往缅甸去了。

李定国在云南和缅甸边界收集残部,打击清军,准备恢复。永历帝逃往缅甸,被缅甸软禁了起来。李定国与清军且战且走,最后也退入缅甸。他13次要求缅甸归还永历帝,都未得到满意的答复。他想用武力夺回永历帝,因为人地两疏,也未能如愿。1661年12月,吴三桂带领清兵10万开进缅甸,逼缅甸交出了永历帝和太子后妃。清兵把他们押到昆明杀害了。李定国本想约请暹罗(今泰国)出兵进攻缅甸,夺回永历帝。当听到永历帝被害的消息,他忧愤万分,终于病死军中。临死时他对自己的儿子和部将说:“宁死荒外,毋得降清。”

(程俊松邹远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