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五四以来—文化名人与祖国3
21420000000017

第17章 计算机专家——侯义斌

侯义斌(1953~),出生于陕西省农村。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是他的嫂子把他一手带大,全家人省吃俭用供他读完了中学,十年浩劫把他赶回家乡当了一名普通教师。凭着他顽强的毅力,刻苦自学,终于跨进了西安交通大学的校门,在郑守淇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于1981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被聘为西安交大电子工程系讲师。1983年考取世界银行贷款留学名额赴荷兰爱因霍芬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仅用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荷兰教育法规定的四年制博士学位的学习,于1986年5月获工学博士学位。此后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又完成博士后研究,于1987年6月提前回国,分别于1987、1990年被西安交大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1989年被收入“全国高校优秀年青学者名录”等3部名人录,1991年被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他回国后的短短几年间,曾先后4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侯义斌作为一个年轻的学者,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发表在中外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多篇,出版了一部英文专著。在他攻读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研究期间,就在国际上创立了“系统全分解理论”;创立并证明了一个新的代数系统——三方元代数系统。回国后于1988年发明了第三代汉字输入新技术——非键盘中外文输入技术,该成果1990年被选入国家级火炬计划。由于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分别于1988年获首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科研基金,1990年第二届雷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一等奖。侯义斌还被聘为美国《计算机与系统科学学报》评委及美国IEEE第10届计算机与通讯年会程序委员会委员和评委。

侯义斌不仅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他还非常重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及对青年人的培养与扶植。1990年,将他个人获得的科研奖金10000元,捐赠给了西安交通大学设立“交大新秀奖学金”。

刻苦攻读为国争光

侯义斌,作为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研究生,以其全优的成绩获得西安交大的工学硕士学位后,又于1983年8月考取了世界银行贷款留学名额,来到了荷兰爱因霍芬技术大学电机系攻读博士学位。进校第一天便受到了冷遇。原来,一些科技较发达国家的大学,对于我国的学生质量和水平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所以教授要他写一份大学一年级的计算机基础概念的知识报告。这分明是说:你能达到这个水准,我就承认你中国的硕士学位,承认你够讲师的水平。所以,这不是一般的测试,它关系到西安交大这个中国重点大学的国际声望,关系到中国人的荣誉!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侯义斌想,国家借钱送自己出国深造,我绝不能给祖国丢脸。于是,他仅用了一个晚上写出了一份从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到当前国际研究的发展趋向,再到他个人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的报告,洋洋洒洒20多页稿纸,远远超出教授所要求的水平。第二天一早便交给了教授,教授看后为之震动,连声说:“不简单!中国人不简单!”

侯义斌初战告捷,为西安交大和中国人争了光!

随之,教授又给了侯义斌一个研究课题,这便是第二次对他的考验。侯义斌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中,充分显示了他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因此,教授便顺利地同意了他提出的博士资格申请。随后便是4个月数次的考核,于1984年2月荷兰教育部行文批准他为正式博士生。

侯义斌获得博士资格后,并非就大功告成了,更艰难的路摆在了他面前,更严峻的考验在等待着他;西安交大期待着他,祖国人民希望他早日成功!

果然,侯义斌不负众望。在做博士研究课题时,侯义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几乎是每个月出一篇报告,当他把一份份报告分递给校内6位教授审阅时,他们无一不对侯义斌的研究成果感到惊讶。他的导师逢人便夸:“侯义斌研究速度之快是惊人的!”

然而,“在科学上面是汉有平坦大路可走的”,侯义斌这惊人的研究速度全是用他的血汗换来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回到宿舍还看书查资料。饭顾不得到食堂去吃,全靠牛奶面包打发一日三餐。长此以往,眼熬红了,人累瘦了,由于牛奶吃多了就要上火,内火攻牙,结果医生一次就给他拔掉了4颗牙。

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必然是丰硕的果实,因为“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决不会得到丰收”(赫尔岑语)。

由于侯义斌的辛勤努力,仅用了两年九个月的时间就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完成了荷兰学位法规定的四年制博士论文研究,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这是在爱因霍芬技术大学没有先例的,就是在荷兰博士生中也是极少见的。因而荷兰3家报刊先后4次报道了这一消息,在荷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当地华侨中更是反响非凡,在授学位那天,他们纷纷赶到学校参加了侯义斌的授学位仪式。其中有一位老太太是宋庆龄主席的朋友,她是坐着轮椅赶来参加这个仪式的,老太太在为他献鲜花时激动地说:“你在这里得到博士学位,给我们华侨争了口气,我们都为你高兴!”

侯义斌,不仅为中国人争了光,而且以他渊博的学识在国际上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争得了荣誉。

“祖国在我心中”

法国物理学家巴斯德说:“当你做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应该再做那些需要做的事。”是的,在荣誉面前侯义斌并没有沾沾自喜,在成绩面前侯义斌并没有停止不前,而是又向科学的更高峰进军了,又去做祖国需要的事情了。

根据导师的要求及西安交大的安排,侯义斌取得博士学位后,继续在那里做博士后的研究。这时他更加努力了,除了指导一名博士继续从事他的博士论文课题研究外,他还对专用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等进行了研究。更令人震奋的是,这期间侯义斌在国际上创立了“系统全分解理论”;创建并证明了一个新的代数系统——三方元代数系统;先后发表了一部英文专著和多篇学术论文。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同行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认为他的成果对于工业界有很大的价值,成果被用于PH ILIPS和荷兰政府的一些大项目中去,一些西欧教授也因此而建起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小组。

侯义斌用他的工作实绩向荷兰人展示了中国培养的硕士生水平。因此,荷兰教科部和爱因霍芬技术大学决定:凡是西安交通大学派去的硕士毕业生,一律免去博士资格考试,立即享有荷兰博士生的待遇(享有工资)。这个特殊待遇,在荷兰和中国各高校中都是唯一的。

侯义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以优厚的物质条件竞争科技人才,一向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惯用的手段之一。此时候义斌已成了他们竞争的对象。

荷兰一位从事设计自动化的人找到侯义斌,邀请侯义斌到他那里去工作,并许愿:只要侯义斌一到任,马上送他到美国参加一个合作项目。侯义斌不加任何思索,当场回绝说:“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负债送我出国学习,目的是让我学习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本领,而不是让我寻找个人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不久,美国IBM公司在瑞士研究所的两位博士又找到侯义斌,请他到他们的研究所去工作,并进一步劝他说:“你们的国家那么穷,实验条件又差,你如果回国,对你的研究和生活都是不利的。”侯义斌说:“这些我都想过。你们的工作条件虽好,但并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我的根永远扎在生我养我的黄土地上。”

1987年6月,侯义斌圆满地完成了博士后研究,这时比国内给他的4年攻读博士学位的时间提前了3个月。为了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良好的工作条件,优厚的生活待遇,全让侯义斌抛在了异国他乡,他怀着急切的心情,提前返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的事业在中国”

当今中国,出现了令世人瞩目的一个社会现象——出国“大爆炸”。为了出国,有的人不惜倾家荡产,有的人不择手段,有的人甚至失掉了最起码的人格!尽管有些人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在国外只得以端盘子、洗碗、刷厕所,甚至以乞讨渡日;尽管在国外有诉不尽的咸、酸、苦、辣,可他们仍一心想抛弃故土,甚至抛妻弃子。

在这个“大爆炸”中,每个出国人员都要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有的人被“击昏”了,有的人被“击倒”了,而有的人却依然坚强的“站立”着。侯义斌,同龄人中的骄骄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忠诚的儿子,使是这千百个坚强的“站立”者之一。

1990年4月,侯义斌到美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并受国家教委委托在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期间(4月11日),美国总统布什发布了一道行政命令:给持有中国护照的所有中国人以合法居留和合法工作等权利。这对那些拼命出国,一心想留居国外的人来说,真诃谓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这时,侯义斌的朋友不惜花费昂贵的电话费从加拿大给他打电话:“义斌,不要再回去了,凭借你的资历和名声,一定会比在国内更发达。”

“义斌,留下来吧,多好的机会!”美国的朋友打来的电话。

美国加州一位教授劝他说:“侯义斌,你如果留下来做我的博士后,可以得到4万美元的年薪。”

美国一家公司的经理找到侯义斌:“侯博士,到我们公司来吧,我们给你6万美元的年薪。”

然而,侯义斌并没有为此而动心。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普通人所共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不是说他没有充足的理由留到美国。有!这些他都有。

面对美国现代化的生活和高薪的诱惑及朋友的劝说,侯义斌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自己成长的历程,想到了他在国内刚刚开始的事业,想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他的期望和嘱托,想到了祖国的需要,侯义斌深情而又果断地说:“国内的条件尽管还很差,工作尽管还很难,但是,我决不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前途和命运已经和祖国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考察结束后,侯义斌按期返回了祖国,优厚的待遇,现代化的生活,又让他抛在了大洋彼岸。

无私的奉献

开放搞活、商品经济给中国注入了新的生命,给中国人带来了欢欣和喜悦。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内联外引的经济形势,犹如汹涌澎湃的春潮,既给中国的繁荣、振兴增添了活力,同时也潜藏着浊流。在致富发财的冲击波和讲究经济效益的潮流裹挟下,有些人像发了疯,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去追求金钱。

侯义斌也追求金钱,更讲究经济效益,而他的追求和讲究并非是为了他个人的发家致富!侯义斌清楚而又深刻地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经济的好坏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具有很大的影响,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经济基础,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经济是科技和教育的主要条件,没有好的经济,发展科技和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1989年,侯义斌将4年业余研究获得的价值20万元的成果无偿献给了学校和国家。

1988年12月,侯义斌的一项发明,“非键盘中外输入技术”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这是汉字输入技术研究上的一个突破,此项发明的普遍应用,使得所有认识流字的人不经过培训都能立即用计算机处理汉字,其易学易用程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该项发明的推广应用,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我们国家有微机26万多台,操作人员在百万人以上,如果在全国推广这一成果,既可以有力地推动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还可节约操作人员培训费上亿元,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一倍以上,相当于在全国新添置几十万台微机,其价值达几十亿元。

为了这项发明,他失去了多少应该属于他享受的天伦之乐;为了这项发明,在回国3年多的时间,他没有好好休息过一个寒暑假;为了这项发明,1988年大年三十的早晨6点钟,他和爱人才伴随着别人家僻僻啪啪的鞭炮声踏上了回家过年的路程;为了这项发明,3年多来他们家每月的电费都高达40多元;这了这项发明,他拿出25000元购买了一台微机,几乎花光了他们家多年的积蓄。总之,为了这项发明,他付出了许多许多。

该项发明公布于世后,立刻引起了许多企业家的兴趣,他们纷纷找到侯义斌,要求购买专利或合作。深圳一家私营公司拿出50万元要求跟他个人合作,另一家大企业拿出10万元要求购买生产权。此时,侯义斌如果为了他个人的发家致富;追求个人的享受,讲究个人的经济效益,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地、轻而易举地获得一笔巨款。然而,侯义斌却毫不犹豫地无偿把它交给了培育他的学校和国家。

1989年,西安交大将该技术分别作价50万元和180万元投入了广东的两项合资工程。截止到1990年底,在侯义斌等同志的努力下,该项发明已推出了他的Ⅰ和Ⅱ型系列产品,并已小规模生产。销售100多套产品。国家科委也将该项目选为国家级火炬计划,投入700万元在广东省中山火炬开发区定点设厂形成规模生产,其年产值将达3000万元。

为了给侯义斌工作创造条件,西安交大专门为他成立了“(CAi T)电脑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侯义斌正在利用该中心进行一项改革试验——科技与企业结合的实验。尽可能快地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走这条路的人为数不多。这是一条十分艰难的路,一条充满了荆棘的路!

侯义斌,作为西安交大年轻的教授,一个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博士,完全可以只作理论研究,带上几个研究生,教上一、两门课,写上几篇论文,安逸平稳,舒舒服服,并可以名利双收。因此,有不少人认为他这是自讨苦吃。然而,侯义斌为了闯出一条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养科研的新路,为了祖国经济的发展,却义无反顾,正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跋涉、拼搏着……

(周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