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911~),中国空气动力学家。浙江杭州人,成长于北京。192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机械工程。1934年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二届留美公费生。1935年留学美国,先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学习,翌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继续深造,成为美国“超音速飞行之父”、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教授冯·卡门的研究生,3年后获博士学位。1937年至1939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工作,不久被推荐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组成员。1934年11月,钱学森和马利纳合作,提出了一份《远程火箭的评论和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了3种火箭导弹的设计思想。1945年随卡门去德国考察V—2火箭研制情况。1947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次年被选为全美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1949年回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任教授,并任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1950年受美国政府移民局的无端迫害,吊销了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逮捕、拘留、限制、监视长达5年之久。1955年9月17日回国,先在中国科学院任力学研究所所长,后转国防部工作。曾任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航天协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钱学森在世界航空科学史上影响很大,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早在航空技术还处于黑暗时期的30年代,他就与人联合发表过《探空火箭(特别有关连续脉冲式推进的)飞行分析》论文,找到了一些飞行计算问题数学解。与卡门合作,于1941年解决了圆柱薄壳结构在轴向压力作用下的大挠度失稳问题,从而解释了以前理论计算与实践结果的差别。钱学森被卡门称赞为“火箭领域一位最伟大的天才”。1949年发表的关于核火箭的技术的论文,至今仍称被为是该领域的经典性著作。还对美国第一批导弹的研制工作起过关键性作用,美国空军曾高度赞扬钱学森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回国后,忠诚于祖国的国防建设,著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等近200万字的学术专著,发表航空科技论文20余篇,为开创和发展我国国防现代化技术,培养研究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1年10月16日,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航空航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合举行授奖仪式,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命令,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证书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表彰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科技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一举成名
1955年中秋的一天早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沐浴在旭日朝霞的辉煌之中,此时此刻,出现了一幕动人的场景:一位远离故国的游子海外归来,面对巍峨的天安门城楼深深弯下了腰,这时他的眼眶里蒙上了一层泪水,透过那泪水,映现在眼中的是多年飘流异国他乡欲报国而不能的痛苦。他无限感慨地自言自语道:“终于回来了,我一定要把全部力量贡献给新中国”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
人的一生要做许许多多的梦。有的梦是虚幻的,那永远只能是梦;有的梦是对现实的期望,要实现它,常常要经历岁月的磨难,可钱学森的这个梦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1935年,24岁的钱学森要到美国去留学了。
钱学森是个孝子,出国深造前夕,他把远在杭州的父母托给可以信赖的人照顾,靠自己的节俭和清华大学的国外补助金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年后,他取得硕士学位,又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做了冯·卡门的研究生。冯·卡门,是美国“超音速飞行之父”。名师出高徒。在学习和研究中,钱学森除经常与冯·卡门一块研究数学问题外,还抓住点滴的时间如饥似渴地攻读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有时每天学习工作十几个小时。进院不久,他就参加了火箭研究小组,当时火箭技术在人类航空技术史上,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钱学森思维敏捷,才华横溢,投入研究不久,他就与马利纳联合发表了《探空火箭飞行分析》的论文,找到了一些飞行计算问题的数学解答。3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并被留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当时他的声望仅在冯·卡门之下。
不久,美国军方委托钱学森进行一项重大的军事研究。于是,他怀着一颗狂热而兴奋的科学之心,和马利纳一起投入了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的研究课题。他们提出的报告和冯·卡门的备忘录,倍受美国军方赞赏,并完整地接受了他们的计划。美国空军曾高度赞扬钱学森,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的名字和他的老师冯·卡门联系在一起,从得意门生到亲密无间的合作者,共同在人类的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研究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们共同创造了“卡门——钱公式”。1948年他被选为全美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1950年2月钱学森在纽约发表了时速一万英里的火箭成为可能的“惊人的火箭理论”,成为轰动全美的新闻人物。
国外蒙难
1949年中秋节的晚上,美国加州里工学院对面的街心花园中,稀疏的树影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钱学森夫妇正在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欢度祖国一年一度的团圆佳节。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可今年的中秋正值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
多灾多难的中国,给人留下了历史的遗憾。此时此刻,钱学森回想起1947年他36岁时第一次回国探亲的情景。国民党当局忙于发动内战,千万万同胞挣扎在死亡线上,四大家族到处肆意掠夺,国不安宁,民不聊生,科学研究从何谈起?他一口拒绝了让他出任交通大学校长的邀请,失望地回到美国。所幸的是,他同从德国学艺归来的好友蒋英有缘相逢,结成美满的婚姻。
中国的土壤哺育中国人的心,无论走到哪里,那颗心都与祖国魂系梦绕,忧国忧民之心永远不会泯灭。如今,新中国成立了,更勾起了他们夫妇俩的乡思。他和朋友们兴致勃勃地畅所欲言,共同憧憬祖国美好的未来。一个念头在钱学森的心中形成,那就是回国去,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朝鲜战争爆发了,而挑起战火的美国,在政治上正疯狂推行“麦卡锡主义”,掀起了反共高潮。1950年7月,军方吊销了钱学森的“美国安全许可证书”,他无法工作,决定立即回国。
直返中国大陆困难重重,他要先到香港。但他从洛杉矶英国领事馆得知,签证非常困难。8月21日,钱学森飞抵华盛顿,造访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希尔,当金希尔问他为什么回大陆时,他非常坦率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不愿意造武器杀我的同胞,就是这么回事。”钱学森刚离开五角大楼海军次长的办公室,金希尔就跳了起来。“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他无论如何抵得上三个师至五个师的兵力。”
8月23日午夜的洛杉矶机场,月落星稀,唯有航空标志灯在黑暗里明灭闪烁。从华盛顿飞来的飞机刚刚降落,移民局的官员就迎了上来,向带着家眷走下飞机的钱学森递上一份阻止其离开美国的文件。后来,又以莫须有的“企图偷运秘密科学文件回国”的罪名被捕,押往移民归化局总部,被关在四楼的牢房里。直到9月22日,因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们热情相助,为他交纳了15000美元的保释金,他才获得释放。仅仅两个星期,钱学森的体重就减轻了30磅。他的行动继续受到限制,信件和电话也要受检查和监视。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坚决离开美国,回中国去!
回归祖国
大洋千万里,隔不断钱学森那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欲归不得的日日夜夜,他的心早已飞向北京。在美国期间,他就开始学习《资本论》、《自然辩证论》等马列著作,注重运用唯物主义方法探索科学研究,以使自己的思想逐步适应祖国的形势。他经常从《大公报》、《华侨时报》上,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各项事业,并且常和一些中国科学家、留学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他深信社会主义的中国才是他施展才智的广阔天地。
1955后6月,钱学森在一封家书中夹了一封短信。这封短信是写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中,请求党和人民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归祖国。信转到了周总理那里。周总理认为,此信对将要举行的日内瓦会谈,会有很高的价值。果然,在会谈中王炳南大使向美方提出这一问题,用铁证对美方代表的谎言予以回击。美方代表约翰逊大使理屈词穷,无言以对。8月4日即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的第三次会议当天,美国政府匆忙通知钱学森可以离美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踏上了归国的路程。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第60次航行,将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航行。钱学森等第一批受阻的海外游子搭乘这艘轮船从美国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当船驶过日本,又行数日,已是10月1日。“同学会”组织了一个国庆纪念活动。钱学森应邀做了主要发言。他那湿润的眼睛,久久注视着大家动手精心制作的五星红旗,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诚恳地对大家说,祖国在建设时期,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我们大有用武之地了。
10月8日上午11时25分,钱学森一家乘火车离开尖沙咀经罗湖踏上祖国大陆。离港前夕,钱学森等24人对港报发表书面谈话说:“今天我们重新踏上祖国的大地,觉得无限的愉快和兴奋,我们向政府和所有帮助我们的人民致谢。”这位在异国他乡饱尝辛酸而对新中国无限向往的科学家,向祖国母亲倾诉了他的一片深情。
(张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