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姿,曾用名蒋伟、丁冰之。笔名丁玲、彬藏、丛喧等。现代著名作家。1904年生于湖南省临澧县。她幼年丧父,跟着当小学教员的母亲辗转飘流,在具有浓厚民主主义思想的母亲教育、熏陶下,很早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后又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1921年到上海进陈独秀、李达等人创办的平民女校。1924年在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她怀着对社会人生的愤怒与鄙视,从1927年起陆续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以现代女性的精神苦闷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受到社会和文艺界的注目。1928年与胡也频、沈从文组织红黑社,并出版了《红黑》半月刊。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后又出版《自杀日记》、《一个女性》。1930年在上海参加“左联”,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其间写了中篇小说《韦护》、《水》等作品。193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左联”的党团书记。1933年开始写作并陆续发表长篇自传体小说《母亲》。同年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在南京囚禁3年之多。1936年秋,由于党的帮助,辗转到达陕北苏区。曾任红军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中国文艺协会主席、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及文学杂志《长城》。1941年写短篇小说《在医院中》、《田宝霖》等。194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等。1946年到华北农村参加土改运动、创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这是一部土地改革运动的史诗,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1948年底去匈牙利参加世界民主妇女联合会代表大会,被选为该会执行委员。1949年到捷克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出版散文集《陕北风光》。
全国解放后,丁玲历任全国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文艺报》和《人民文学》主编。1958年被错划成“右派”,在黑龙江、山西等地农村度过290年劳动及被监禁的生活,留下了20多年的文学创作空白。1978年回到北京,次年被选为作家协会副主席。1981年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邀请,去美国访问。1986年被美国文学艺术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还出版了《丁玲近作》、《生活、创作、修养》、《我的生平与创作》、短篇小说《夜会》及《访美散记》、《丁玲戏剧集》、《丁玲选集》、《丁玲散文集》、《丁玲短篇小说选》、《丁玲中篇小说选》、散文《“牛棚”小品》等。1986年3月4日,一代文豪丁玲殒落了,终年82岁。
丁玲逝世后,文化部正式批准成立“中国丁玲研究会”;《丁玲研究丛书》创刊;《丁玲研究论文集》选编工作正在进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在国内外都颇有影响。她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黑暗中前行
多少年岁月弹指间逝去,多少人瞬间青丝成白发,大自然的法则谁也违抗不了。丁玲病危住院,躺在病床上辗转反侧,那烟雾迷朦的岁月,那凄风苦雨的年代,那邪恶者狂舞,善良者遭难的特殊的历史关头,一年年,一幕幕,在她记忆的海洋里,时起时伏。
1908年的秋天,刚满4岁的丁玲失去了父爱,怀孕在身的寡母只好带着她飘流他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幼弟降临不久又不幸夭亡。丧夫、失子接二连三的打击,没有使她的母亲倒下去,她把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女儿身上,带着幼小的丁玲艰难度日,四处求学。
在席卷全国的“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中,丁玲结束了她的中学生活,考入了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创办的平民女校。后来,她和女友王剑虹先到南京自修文学,后又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由于王剑虹的不幸病逝,丁玲悲痛地告别了上海,转赴北京,成了一个半流浪性质的清苦的“公寓大学生”,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
社会的黑暗,无政府主义者的叫嚣,经济生活的贫困,使21岁的丁玲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就在这时,胡也频这个学徒出身的小说作者闯入了丁玲的生活。丁玲被他那倔强的性格和富有浪漫色彩的生活经历所深深吸引了。1925年的秋天,胡也频同丁玲结为夫妻,真诚而热烈的爱情温暖着两个年轻人的心,从此,他们并肩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927年12月,丁玲的处女作《梦珂》问世。次年2月,她的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小说月报》的卷首推出。这篇小说的问世,给丁玲带来了荣誉,也奠定了她的文学地位。1928年10月,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出版,这一书名,代表了丁玲这个时期的苦闷、奋斗和挣扎。1928年冬到1930年,丁玲陆续写成《客》、《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等10个短篇,这些小说缺乏一种艺术的完整性,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在黑暗中前行的丁玲,遇到创作上的第一次危机。
危机往往可以成为起死回生的转机。长篇小说《韦护》和中篇小说《一九三○春上海)的相继发表,使丁玲很快成了名噪一时的左翼作家,并跨进革命文学家的行列。从1931年春胡也频烈士遭害到1933年夏丁玲被捕,短短的两年,她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和《水》、《田家冲》、《法网》等15个短篇。上海抗战后,她与鲁迅、茅盾等40多名进步作家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强烈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法西斯暴行。同年3月,丁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奔向解放区
1933年5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丁玲在上海被捕。一时间,左翼文坛以及进步文艺界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纷纷遣责国民党特务绑架丁玲的罪恶行径。对于这一切,国民党当局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他们偷偷地把丁玲押到南京软禁起来。于是,丁玲“遇害”的消息便盛传起来。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左联”发起了悼念丁玲的活动,鲁迅和宋庆龄、杨杏佛、蔡元培等,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为了扩大影响,鲁迅建议出版丁玲的长篇小说《母亲》,还亲自安排把稿酬寄到远在湖南的丁玲的母亲蒋慕唐老人手中。
不过,这一次丁玲并没有死,经过地下党组织和各界人士的大力营救,她逃离了南京,潜回到上海,转赴陕北解放区,就这样,丁玲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魔掌。
讴歌工农兵
1936年11月中旬,丁玲安抵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受到党中央主要负责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的热烈欢迎。随后,丁玲到达甘肃前线,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这时,她与成仿吾、徐梦秋等人开始了陕北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的筹备工作。在中共中央的关怀下,11月下旬,陕北的第一个文艺团体“中国文艺协会”(文协)在保安正式成立了,丁玲当选为文协主任。文协成立后,与徐梦秋等人一起创办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的文艺副刊。编稿之余,丁玲经常到部队调查、采风。先后撰写了《保安行》、《北上》、《南下》、《鼓德怀速写》、《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等作品,热情地歌颂了红军将士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七”抗战的炮声,激荡着亿万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热肠。在延安一片沸腾的抗日救亡情绪中,归属八路军总部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成立,丁玲被任命为团长。由24岁英姿飒爽的男女青年团员组成的“西战团”,9月22日从延安向东出发,在平渡渡过黄河,于10月12日到达山西省会太原。次日,丁玲在山西大礼堂发表演讲,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呼吁各界支持“西战团”的工作。太原失守后,西战团辗转活动于太谷、临汾等十几个县市,行程数千里,演出百余场,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当丁玲率团折回西进再渡黄河转往西安时,战局日趋紧张,日寇逼近潼关。西安古城兵慌马乱。西战团在丁玲的率领下进入西安。丁玲奔忙于各种各样的招待会、纪念会、座谈会,走访国民党省党部、省政府的重要衙门,阐明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和西战团的宗旨,取得各界群众的支持,争取演出权利。
1938年7月,西战团顺利完成3次公演任务,告别西安凯旋而归。从出发到返回,丁玲整整度过了一年戎马生涯。这一年,对丁玲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是光辉灿烂、有声有色、硕果累累的一年。回到延安,她先后写了《压碎的心》、《新的信念》、《县长家庭》、《入伍》、《霞村》等七、八个短篇。不久,丁玲在毛泽东同志“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深入工农兵”的号召鼓舞下,更加坚定地走向工农大众。从《十八个》开始,到《躲飞机》为止,她先后撰写了《二十把板斧》、《田保霖》、《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袁广发》等十几篇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塑造了边区各条战线英雄人物的形象。报告文学《田宝霖》发表后,毛主席特地写了一封信给她,信上说这是丁玲写工农兵的开始,应为她新的文学道路庆祝。毛主席还为此约丁玲吃了一顿饭,席间,赠给她一首热情洋溢的词,词的下片是:“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历史的误解
1954年秋,丁玲光荣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代会代表,并出席会议。这年冬天,她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参加全苏作家第二次代表大会。回国后,于1955年2月在中国作协主席团会议上作了关于参加全苏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的情况汇报。紧接着,又发表了《学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点感想》。但是,这年秋天,就被错定为“丁、陈(企霞)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可到了1957年,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袭来,不由分说,丁玲又被打成了文艺界的“最大右派”,落入了命运的谷底。
“反右”刚刚开始,丁玲在延安时早已做过结论的历史问题又被抖落出来。有一次,她去妇联开会,一群女工包围了她,骂她是叛徒,让她有口难辩。就这件事,丁玲回到家里整整哭了3天。她能不哭吗?对一个毕生都在以自己的坦白感召人民的人来说,还有比这更难过的事吗?
那场政治风暴过去之后,丁玲被开除了党籍,撤销了一切职务。1958年,她和丈夫陈明一同被送到北大荒“汤原农场”劳动改造,直到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在这漫长的29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丁玲接受了生活的艰苦磨难,她当过职工文化教员、编过壁报、黑板报,饲养过鸡。面对“革命群众专政”,丁玲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念和对党的期待,她相信,8年的冤屈终有昭雪之日,她终究会重新回到党和人民的怀抱。她从未放弃自己为之奋斗的文学事业。劳动改造之余,她一直在续写长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并写了大量札记。
1966年“文化革命”,这场中国大地上的大劫难开始了,丁玲和丈夫陈明即被作为“牛鬼蛇神”关押进了“牛棚”,夫妻隔离,家中所有的文稿、资料也统统被洗劫一空。1970年4月,丁玲夫妇被林彪、“四人帮”投入北京秦城监狱达5年之久。获释出狱后,又被作为“危险人物”遣送到山西省长治市附近一个叫嶂头的村子落户。在这里,她们一直住到1979年初。
80年代的春风吹散了丁玲心头的阴云。1980年1月25日,党中央批准中国作家协会关于丁玲“右派”问题的复查改正意见,恢复其党籍和政治名誉,恢复原工资级别。长期压在丁玲身上的沉重枷锁,终于被彻底打碎了。76岁高龄的丁玲又重返文坛,开始了新的文学长征。她要追回逝去的岁月,她胸中有说不完的话。她要发表她那《在严寒的日子里》,她要完成北大荒人的余辉写照《杜晚香》,她要实践自己的诺言:“奋起我最后的余力,为党、为人民、为人类的未来。”
1986年3月4日上午10点45分,一代文豪丁玲殒落了。世界文坛为之震惊。生前,美国文学艺术院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号。证书寄到木樨地丁玲寓所,是北京时间3月25日,晚了21天。
(张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