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3~1953),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县人。他从6岁开始跟父亲读书识字,9岁读完《四书》、《五经》, 10岁跟父亲学画,勤奋刻苦,后留学法国,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又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192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北京艺术学院院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己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至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他擅长国画、油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绘画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风格。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富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对国民党反动派政府重用奸小,不识人才进行含蓄讽刺,讴歌人民力量,表达抗战必定胜利的信念等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染力。
作为一个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始终把培养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放在个人的创作之上。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甘当伯乐,发现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美术人才。他在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和南京中央艺术系,主持艺术教育工作。他不仅教学生绘画技巧,还注意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艺术道路。三、四十年代,他经常对留学生讲“国外学习很不容易,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回国后,要承担起中国美术教育的重任”。徐悲鸿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辜负他的希望,他们为我国的美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3年9月25日, 徐悲鸿因病逝世,终年仅58岁。
为中华雪耻
1919年春天,徐悲鸿怀着实现复兴中国美术事业的雄心壮志,踏上赴法留学的新征途。
到法国后,徐悲鸿考入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接受严格的素描基本功训练。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悲鸿认识了法国当时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达仰。达仰很喜欢这位努力而俭朴的中国青年,于是收徐悲鸿作自己的学生。同时,徐悲鸿认真研究了欧洲的艺术传统,以及各个画派的风格和特色,逐渐掌握了油画艺术的精髓。
当时,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在世界上没有威望,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因此也常受到些外国人的歧视和侮辱。在学校的一次留学生聚会上,有个法国学生站起来傲慢地说:“中国人愚昧无知,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去深造,天天让达·芬奇手把手地教,也成不了材!”
这个法国学生家中有钱有势,平时狂妄自大,对中国留学生蛮横无理,现在又出口伤人。徐悲鸿被激怒了,他用威严的目光盯着那个法国学生说:
“先生,你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试比试,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一定要为中华雪耻,为民族争气,让中国的绘画艺术在世界艺术的领域中大放异彩——成为徐悲鸿奋斗的目标。他象一匹不知疲倦的千里马,日夜奔驰在绘画艺术的殿堂里。
座落在巴黎塞纳河畔的芦浮宫,是一座藏有丰富的古代和现代雕塑、绘画作品的美术馆,被誉为“世界艺术的熔炉”。这里收藏的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象磁铁般地吸引着徐悲鸿,激起了他努力、奋发、创新和赶超的信念。每逢学习空隙,他就到美术馆观赏和临摹历代大师的作品,有时一画就是几个小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天长日久,他得了胃病。剧烈的疼痛,使他难忍,他就用左手使劲按住胃部右手不停地画下去。
由于国内局势动荡,经济萧条,留学生的公费时断时续,没有保证,生活十分艰苦。有时候徐悲鸿只能以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充饥。既便如此,遇到喜爱的书籍、图片,徐悲鸿总要从微薄的生活费用中挤出钱来购买。
3年过去了,徐悲鸿的艺术才能迅速得到提高。在数次竟赛考试中都名列第一。1924年,他的《远闻》、《怅望》、《箫声》、《琴课》等油画在巴黎展开,轰动了整个巴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时,那个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他找到徐悲鸿说:“徐先生,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你们中国的话说,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不屈从恶势
1929年秋,徐悲鸿结束了8年的旅欧留学生活,回到思恋已久的祖国。他发誓要为振兴中国的美术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四·一二” 事变后的中国大地,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蒋介石背叛革命,使中国人的苦难更为深重。徐悲鸿作为当时非常有名的画家,并没有陶醉在自己的功名享乐之中。目睹眼前的现实,他的心情十分沉重。
有一天,徐悲鸿正在作画,他的老同学张道藩推门进来。这位当了国民党大官的同学一进画室,便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张蒋介石的照片,递给徐悲鸿,开门见山地说:“悲鸿,蒋委员长快过50大寿了,想请你这支生花的妙笔为他画一张肖像,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徐悲鸿两道又黑又粗的眉毛紧紧地拧在了一起,他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早就深恶痛绝,一听要他为蒋画像,便冷冷地说:“我从学画以来,还没有对着照片画过人像。画这类画,上海城隍庙不少店铺画得既象又快。你往上海跑一趟,肯定会使你满意的。”
不等徐悲鸿说完,张道藩的脸已涨得象个紫茄子。他结结巴巴地说:“你,你居然敢不给蒋委员长画子”
徐悲鸿坚定地说:“我就是不画,你把照片拿去吧!”
张道藩再也装不出笑脸了,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老同学,你不画,后果是不难想象的!这可由不得我。”说完,拂袖而去。
得罪了蒋介石、张道藩这帮人,可不是件小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徐悲鸿非常清楚这一点。然而,当他看到自己桌上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他感到心里坦然、痛快了许多。
寻找艺库瑰宝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程中,曾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艺术家,他们的传世杰作是中华艺术宝库里光彩夺目的瑰宝。但是,由于外来侵略者的掠夺和国内局势的动荡,许多国宝或流落国外,或毁于战火。这使得徐悲鸿感到十分痛惜。
一次,徐悲鸿到南洋办画展。路过香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名叫马丁夫的外国人那里看到一幅唐代的白描人物长画,画面有87个列队行进的古装人物,神态各异,飘飘欲仙,故名《八十七神仙卷》。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流利而富有生命力的线条,展现了我国古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徐悲鸿看到后,被其艺术魅力倾倒,他迅即以高价买下此画。徐悲鸿拿到《八十七神仙卷》,比得了宝贝都高兴。这天夜里,他先后起来几次,拉开电灯,展开画卷,慢慢地欣赏,嘴里不住地说:“真是百看不厌的珍品、神品啊!”
1942年,徐悲鸿从缅甸回国,途经昆明。有一天,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他匆匆忙忙躲进了防空洞,警报解除后,他发现《八十七神仙卷》在混乱之中被人盗走了。丢了这幅画,徐悲鸿像被人当头猛击了一拳,感到头昏目眩。他日夜焦急地到处打听画的下落。但是,一连几天过去了,仍杳无音信。
直到一年以后,有人从成都的一个地方发现了《八十七神仙卷》的踪迹。经过一年多周折,徐悲鸿花了20万元巨款托人到成都买了回来。
当“八十七神仙”安然无恙地出现在眼前时,徐悲鸿激动地流着眼泪,两手颤抖着题诗庆贺:“徐见神仙一面难,况与伴侣尽情看,人生总是葑菲味,挨到金丹凡骨安。”
解放后,徐悲鸿以满腔热情投入新的生活。走上了表现革命生活,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的艺术之路。正当他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宏图添色加彩之时,由于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所致,他已经多种疾病缠身。1953年9月23日,在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他脑溢血再次复发,经抢救无效,于9月25日逝世。
徐悲鸿逝世后,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笔为纪念馆写了“悲鸿故居”的匾额。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同志根据徐悲鸿生前的愿望,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和他节衣缩食购藏的历代名画1200余件以及10000多种图书资料全部捐献给了国家。表现了一位艺术家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张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