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五四以来—文化名人与祖国1
21421900000002

第2章 实业家教育家——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华侨领袖之一,福建厦门人。1890年随父去新加坡学习经商,两年后,在其父所开设的顺安号任经理,经营米业、菠萝罐头和房产业。1904年,用7000元贷款开办菠萝加工厂,后又经营橡胶业,获得巨利。1912年回国兴办教育。抗战期间,在新加坡创办了《南洋商报》,唤起华侨投入反日运动。1938年10月,南洋各界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被推举为难民总会主席,为抗战筹集了数目可观的资金。1938年,当选为国民党政府国民参政员,并利用其身份,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0年,陈嘉庚冲破蒋介石集团的层层阻拦,亲自率南洋各界华侨回国慰问,访问了陕甘宁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亲切接见。

解放后,陈嘉庚先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主席等重要职务。

陈嘉庚用毕生精力兴办教育,早期在新加坡创办了5所华文中小学校(道南小学、爱国中学、崇福小学、华侨中学和南侨女中),两所中等专科学校(水产航海、南侨师范),资助和帮助过星洲大学、中华女校、南海女中、南洋大学等。1912年,陈嘉庚回到祖国筹办集美小学;1918年创办集美师范学校,同年成立了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学校。他一生倾资办教育,将个人收入用于办学的经费约1000万元之多(相当于现在的一亿美元)。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他逝世后,在国内银行还有存款300万元,按照他的遗愿,其中50万元捐作北京华侨博物馆的建筑费,50万元充作集美学校的福利基金,其余200万元仍用于建筑校舍。

陈嘉庚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进步而不断奋斗。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家业家,同时也是一个热忱的教育事业家。他的一生,无愧于毛泽东同志所赞扬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赤子之心

集美社村,这个同美丽的厦门岛隔海相望的海滨渔村,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小学和专科学校的建立,原来不知名的渔村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从此,集美社村同一位伟大的爱国华侨的名字——陈嘉庚连在一起。

1874年10月 27日,陈嘉庚出生在闽南海滨集美社村一个华侨商人的家庭。他从小受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爱国故事的熏陶,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陈嘉庚17岁时离别故土,随父亲陈杞柏飘洋过海,到新加坡经商。企业家敏锐的眼光使他最早看到橡胶业的发展前途,由原来经营的波萝加工业转向经营橡胶种植业。由于他苦心经营,利润额年年成倍增长,获得巨利。

陈嘉庚辛勤耕耘着自己的事业,他努力创造着生活,创造着财富。钱多了,陈嘉庚想的不是享受,而是贫困落后的祖国。他时常对着碧波万顷的大海,眺望水天一色的闽南海滨自言自语:“余久客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他上下求索,一颗火热的赤子心在剧烈地跳动着,捐资兴办教育,尽国民一分子天职,为救亡图存贡献一点力量。

陈嘉庚很快拟定了在家乡创办小学的计划。1912年,他回国筹办集美小学,校舍易建,教师难聘。为了解决师资困难,他于1918年3月创办了集美师范学校,同时成立了幼稚园。为了给国家培养其它专业人才,他又在1912年至1921年间相继创办了水产、航海、商业等职业学校。1929年至1932年又增办了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乡村师范等学校。为使家境贫寒的子弟获得求知的机会,学校规定:中学生只交膳食费,学宿费免交,师范生各费均免。学校还给师范、中学生免费发放蚊帐、校服、日用津贴。这样,昔日的渔村奇迹般地变成了海市蜃楼似的集美学村。上课了,集美学校院内书声琅琅;下课了,同学们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在操场上爬滑梯,荡秋千、打篮球、赛排球……恰似一幅充满春天气息的百鸟图。

1919年初夏的一天,背山面海的厦门岛上,陈嘉庚双手挟腰佇立海边,阵阵海风,不时的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是啊,集美学校的创建,仅仅是这位爱国志士办学救国迈出的第一步。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有1000万人口的福建,还没有一所大学。为了替祖国培养出高一级的专门人才,陈嘉庚又立志倾资创办福建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陈嘉庚和建筑师经过多次勘察,最后把校址选在曾孕育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演武场。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幽静,北负青山,面向海洋,地系沙质,平坦坚实,是极为理想的大学校址。

1922年,厦门大学校舍落成。其设备之完善,在当时的旧中国绝无仅有。要维持这么一所大规模的大学,谈何容易!学校每月至少要支付3万元的办学费,何况建校期间,他先后拿出了总数300万元的费用,陈嘉庚毕竟没有神话中的宝匣子,所以也就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钱。为了筹款,他忍痛变卖了一部分凝聚着自己心血的产业,这对于一个实业家来说,比剜他的心还痛苦。可为了祖国培养人才,个人的利益又算得了什么!不久,他的企业遭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面临着破产的厄运。这时不少人劝他丢掉“集美”和“厦门”这两个“包袱”,但他坚定地表示:个人荣枯事小,贻误青年罪大。企业可以牺牲,学校不能停办!充分表达了他为祖国倾资办学的一颗赤子之心。

支持革命

1910年,革命先躯孙中山先生来新加坡宣传革命,当时年仅36岁的陈嘉庚聆听了这位清贫革命家的演讲后,毅然加入同盟会,并倾囊捐助振兴中华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拍电报给陈嘉庚:“将赴南京需费。”陈嘉庚毫不犹豫地汇款5万元。从那开始,陈嘉庚一直神往着共和国,向往着革命。

1937年7月7日, 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民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序幕,同时,也把南洋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的高潮。陈嘉庚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倾资办学,在华侨中享有威望,被大家推荐为难民总会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陈嘉庚认为到了唤醒同胞、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时候了。于是,经他积极筹备,在新加坡创办了《南洋商报》,唤起华侨投入轰轰烈烈的反日、反侵略运动。在新加坡召开的一次侨民大会上,陈嘉庚理直气壮地抗议日本侵略者,致电国际联盟,要求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同时呼吁“国人抱以牺牲之决心,以与暴日抗”,明确提出“全面抗日”、“长期抗日”的响亮口号。他还为抗战筹集了数目可观的资金。

1938年10月, 陈嘉庚从路透社电讯中得知,国民党副总裁汪清卫公然发表了对日本“和平谈话”,准备投降卖国。他紧急致电痛斥汪精卫的卖国行径,指出对日本乞和,“不特南侨不可谅解,恐举国上下皆不能谅解”,中华“民气旺盛,敌决不能之我!”当汪精卫复电坚持卖国主张时,陈嘉庚毅然将电报交南洋各报发表,把汪精卫的卖国阴谋公诸于世。陈嘉庚还巧妙地利用其国民参议员的身份,向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发出“敌未退出我国之前,公务员谈和平便是汉奸卖国贼”的电报提案。这个提案犹如平地惊雷,震憾了整个会场。30多名国民参议员争先恐后签名。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的汪精卫面色苍白,如座针毡,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大会宣读了这一正气凛然的提案,顿时赢得大多数参议员的赞成拥护,得以很快通过。在陈嘉庚疾恶如仇的提案的揭露下,汪精卫陷入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中,爱国者的正气压倒了卖国贼的邪气。邹韬奋在《抗战以来》一书中赞道:“提案内容,只是寥寥几个大字,却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提案。”由于陈嘉庚积极从事抗日爱国运动,新加坡沦陷后,他成了日本帝国主义搜捕的对象。

1940年,陈嘉庚冲破蒋介石集团的重重阻拦,率领南洋各界华侨回国慰问团访问了陕甘宁解放区。在延安,会见了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他们耳闻目睹了解放区的一切,发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认识到了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回到新加坡后,陈嘉庚公开报告在延安解放区的所见所闻,高度赞扬共产党的英明正确,不禁“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

献身祖国

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陈嘉庚这面“光辉的旗帜”伴随着澎湃向前的历史潮流,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国庆之日,陈嘉庚登上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当他看到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际歌》和礼炮声中徐徐升起时,他这位在异国他乡饱尝辛酸的“海外孤儿”激动得热泪盈眶。此时此刻,他在默默地渴望着祖国强大起来,使侨居在国外的中国人有一座巍峨而又坚不可摧的靠山。

陈嘉庚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全心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先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主席等重要职务。为团结广大华侨参加祖国建设、促进台湾回归祖国,他日夜不停地奔忙着。同时,又把一部分心血继续倾注在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陈嘉庚晚年居住在集美社村,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他不嗜烟酒,规定每日伙食费不超过5角。国家给月薪300元,他除了每月的伙食费,全部交给集美学校会计处,留作公用。他居住在一间小房子里,摆着一张旧棕床,一只半旧的写字台,一对不对称的沙发,一套拼凑起来的凳子,两只破旧皮箱,一个用破茶杯做的蜡烛盘,这便是他全部的家档。他像一只春蚕,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振兴祖国的事业,吐尽他最后几缕清丝。

1961年8月12日, 陈嘉庚这位历史上最著名的华侨领袖离开了他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与世长辞了,享年87岁。临终前他口授遗嘱,嘱咐亲友:“最要紧的是国家的前途”;建议政府“要下力发展海洋事业”;还将他存在国内银行的300万元人民币全部献给国家。

陈嘉庚先生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这面华侨史上第一面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活动集于一身的光辉的旗帜,将永远飘扬在伟大祖国的上空。

(张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