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原名利宾,后改名瀚、韬等,字紫诠,1828年11月10日(清道光八年十月初四)生于江苏省新阳县甫里镇的一个私塾教师家庭。他的祖上,在明代时是大家巨族,曾有好几位任朝廷命官。但是,经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南下的兵火,家道开始中落。尽管如此,他的家族在当地依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以诗文相传。他的曾祖父,学问广博,为县廪膳生,授候选训导官,曾设馆授徒,多次辞谢官府的征辟,终生以教书、治学为事。祖父王科进,字敬斋,为太学生,曾参与乡政,行善举,授五品职衔,晚年被特别举为乡饮大员。父亲王昌桂,字肯堂,为县增广生员,工诗善文,学问渊博,尤精于儒家经典,因家贫,无法参加科举考试,为衣食计,开学塾于苏州城东门外的甫里村,以馆为家,传道授业,一生刻苦自励,著述颇丰。
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王韬自小就深受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熏陶。特别是他的母亲朱氏,由于出身名门,饱读诗书,故而,对幼年的王韬就管教甚严。在王韬四、五岁时,母亲就为他口授“三字经”、“千家诗”和唐诗宋词,并给他讲述历代“忠贞节烈之事”,希望他长大后能像这些英勇反抗外族入侵、捍卫国家社稷、保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学习。幼年的王韬,遥望着深遂浩瀚的星空,听着母亲的讲述,每至惨烈恸人处,便失声痛哭。正是在母亲的严格教诲下,他那幼小的心灵中便已埋下朦胧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为民请命的愿望。
稍长,他便进入父亲开办的私塾中就读。在父亲的亲自执教下,他日夜苦读,寒暑不缀。加之生性颖敏,过目不忘,从而在八、九岁的时候,便遍读小说笔记,并能成段背诵古文。为了能让他走上科举入仕的道路,父亲在他10岁左右,就教他学做八股时文。不过,对于八股文那种承、转、起、合的死硬风格和无病呻吟的空发议论,少年时代的王韬就不感兴趣。他最感兴趣的,是在课余饭后,吟诗咏文,状物写意。
由于父亲要外出设馆,少年的王韬无法随父就读,故而,他便进入离家乡不远的长洲县青萝山馆,就学于当地的饱学之士顾惺。这位顾老先生是一位明经,曾著有《涤庵诗钞》等著作,不仅学问深遂,而且思想开明。他不仅教授学生四书、五经和八股时文,而且允许学生阅读儒家经典以外的各种书籍。在这里,王韬得以饱览中国历代的丰富典籍,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及各种野史笔记,知识面有了很大的开拓。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王韬对作诗填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熟读并研究历代诗人的作品,欲以探其源流,究其旨趣。在馆内诸生中,他的诗文常以才情并茂而出类拔萃,并因此而博得顾老先生的赏识。
青萝山馆的生活,对王韬的一生影响很大。在这里,他精研文史,博考事理,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后来落拓不羁、锋芒毕露、才气横溢而又恃才傲物的情性,也与这段学生生涯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