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王韬
21423800000005

第5章 献策当道 指天划地

此时的王韬虽然只是一个没有一官半职的布衣书生,但是却时时以挽狂澜于既倒的“横塑英雄”自励,因此并不满足于空发议论,而是力图以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当道,谋划时局。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男儿在世事业多,安肯低头弄故纸。生平学剑愧无成,弄此毛锥亦足耻。”故而,自1858年开始,他先后给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徐有壬等清朝大吏上书,集中就“弭盗”和“御戎”两大问题,献计献策。

王韬认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贼乱”与“戎祸”的两大危险。两者中,抵御外国侵略是根本。然而,两害相较取其轻,对于清廷来讲,太平天国的威胁更大、也更直接。为了在“贼乱”与“戎祸”之中,求得主动,他还就“弭盗”与“御戎”的具体策略,提出自己的意见。

所谓“弭盗”,就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出于地主阶级的立场,王韬认为,当前对清王朝威胁更大、更直接的就是太平军,因此应集中力量来“平贼”。在他给有关清朝当局所上的“献策”中,十分详细地开列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由于他久居上海,对太平军政治中心所在的南京等地,十分熟悉,故而,他所提出的策略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太平天国有关情况的分析也比较实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不少建议为徐有壬等所采纳,更博得了清王朝有关当局的赞扬。

所谓“御戎”,就是警惕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王韬认为,清王朝当前的急务,虽然是太平军,但对于西方列强,也决不能掉以轻心。他指出,西方的商人“狡计百出,防之不胜防”,常常偷漏课税,因此一定要加强沿江沿海口岸的关卡。针对当时西方列强在中国拐卖华人,掠为猪仔的罪恶行径,他也建议清朝当局,一定要予以关注。

然而,命运往往会捉弄人。正在王韬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献计献策的时候,太平军却南征北战,所向披靡。1861年,太平军攻占杭州,李秀成率领的大军,即将进攻上海。在这期间,王韬与太平军保持了多次的接触。由于太平天国曾对西方国家表示出友好,称西洋传教士为“洋兄弟”,西方国家也曾在清王朝与太平军之间宣布过“中立”。故而,在太平军即将进攻上海之时,西方国家便派出使者与太平军会谈。王韬因长期在上海墨海书馆帮助西方传教士译书,故而得机会多次陪同传教士去太平军占领区域,与太平军将领谈判。稍后,在把母亲和妻子送回老家途中,他又与太平军有关将领结识,并深得器重。由于长期与太平军接触,使得他对太平天国的情况和有关政策比较了解。在与太平军的接触中,他还看到天国内文人很少,又听说天国将领“求贤若渴,待士如宾”,因此,认为这正是其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于是,托求太平军的“庇护”,以自己的见多识广以帮助太平军取得胜利的心理,便油然而生。经过精心筹划,1862年2月2日,他化名“黄畹”,给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刘肇均写了一封“上太平天国书”的长信。在这封信中,他从统筹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太平军如何进攻上海的战略和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就这样,前不久还在为清朝大吏指陈“平贼”之策的王韬,现在则变成了一位为太平天国事业指天划地的谋士。

王韬给太平天国上书的主要内容,是劝告天国将领应以攻占长江上游为上,而暂时缓攻上海所在的长江下游。由于这一建议与太平军原订的进攻上海之略策相悖,故未被采用。稍后,李秀成屡攻上海不下,清兵又围上游的天京,李秀成便只好调军回防天京。王韬的上书也留在上海近郊的江南军营之中。1862年4月,清军攻下上海近郊的太平军营,发现了王韬的上书,见其中所陈,皆中要害,故而“闻之大惊”。就这样,王韬上书太平天国的事,终于暴露。

上书事件败露后,清政府当即下令缉拿王韬。为躲避清政府的追杀,在英国领事麦华陀的帮助下,王韬逃到上海的英国领事馆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