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西安事变
21424400000005

第5章 三位一体

1936年1月中旬的一个傍晚,张学良从“剿总”办公地点回到金家巷公馆,脱下军装,换上便服,刚接过赵四小姐递过来的热毛巾,就听得门口传来一声“报告!”“进来”,张学良边擦脸边说。

“报告副司令,王军长急电”。机要参谋把译好的电文交给张学良。电报是驻军洛川的67军军长王以哲打来的,只见上面写道:“被红军俘去的高福源团长,现被红军派回,据云有机密要事,要求向副司令面陈。”阅罢电报,张学良的心中似倒海翻江,他没有想到高福源还活着,更没有想到会被红军放回来,也想象不到会有什么机密要事。张学良立即自己驾驶着波音飞机前往洛川,接见这位突如其来的“俘虏使者”。

高福源被俘后,红军不仅没有杀他,还给他认真换药,医治枪伤,派专人向他介绍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在瓦窑堡的两个月生活,使这位性格耿直的东北军军官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向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主动提出,回去说服东北军和张学良与红军联合抗日。他的要求得到了批准。

张学良到了洛川王以哲军部后,连茶也没喝一口,就吩咐把高福源带来。高福源虽是一身陕北农民的打扮,羊肚白毛巾,黑衣黑裤,还是立正向张学良行了个标准的军礼,“报告副司令,我回来了。我这次回来是红军让我回来的,有许多情况要向副司令报告。”

张学良右手猛地往桌子上一拍,大声喝道:“你好大的胆子,打了败仗,当了俘虏,还有什么脸面回来见我!我枪毙了你!”

高福源毫不示弱,慷慨陈词:“副司令,你要杀我,就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那太容易了。但你不要忘了,我们东北三千万同胞当了亡国奴,不要忘了先大帅是怎么死的。现在人家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诚心诚意要帮助我们东北军打回老家去。你有什么理由拒绝人家的好意,有什么理由骂人家是‘匪’。副司令,再继续打内战,我们东北军就要被消灭完了。”高福源越说越激动,不禁泪如泉涌、失声痛哭。张学良也流下了滚烫的泪珠,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双手搂住高福源的肩膀,激动地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刚才我是想试试你的胆量。不错,你是好样的。”

高福源擦了擦泪水,把他在瓦窑堡的所见所闻向张学良做了详细汇报。最后,他说道:“如果副司令愿意同共产党合作,他们可以派正式代表来和我们进行谈判。”听到这里,张学良立即对高福源说:“你休息两天赶快回去,请红军派一位正式代表来,我们正式商谈一下。你就放心去做这个工作,万一出什么危险,你家属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都由我和王军长负责。”

高福源回到瓦窑堡后,叙述了他和张学良见面的经过,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中共中央决定派李克农为代表与张学良会谈。

3月4日,刚从南京回来的张学良驾机前往洛川,与李克农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会谈,并达成了三项口头协议:(一)为进一步商谈抗日救国大计,中共派一位全权代表,最好毛泽东或周恩来,与张再次商谈;(二)红军代表经新疆去苏联,由张负责和盛世才交涉通道问题。(三)中共派一位联络代表常驻西安。

离开洛川后,李克农向毛泽东汇报了情况。中共中央决定派周恩来副主席于4月8日前往肤施(今延安)与张学良会谈。

4月8日上午,周恩来、李克农和随行人员按预定时间赶到延安城东北的川口村。但由于这天风雪交加,加上双方联络失时,张学良没能按时到达。第二天下午,天晴云散、张学良的专机才在延河边的一个简易机场降落。下了飞机以后,张学良与同行的王以哲等急速向会谈预定地点、城内的天主教堂走去。

周恩来与张学良作了彻夜长谈。张学良完全同意关于“停战合作,一致抗日”的总方针。他说:“我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周恩来说:“我们也是这样”。张学良特别向周恩来提出,抗日统一战线应包括蒋介石,并详细谈了他的看法。周恩来表示要认真考虑这个意见(中共中央接受了张学良意见,并考虑其他因素将反蒋抗日方针改为通蒋抗日方针)。双方还就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红军北上抗日,经济通商,互派代表,进行抗日教育等问题达成了一致。

这次会谈的气氛是热烈、友好、愉快的。会谈结束时,张学良、周恩来“共誓永不毁约”,张学良把一本中国地图赠送给周恩来,说“共同保卫中国”,还赠送私款2万元银洋(后又赠送20万法币),并招待周恩来一行吃了一顿丰盛的夜餐。周恩来一行离开延安时,已天色大明。

延安会谈,在张学良坎坷不平的戎马生涯中掀开了新的一页,他终于找到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张学良共同抗日之时,也没有忘记长期与共产党合作的杨虎城,加强了同杨虎城的联系。

1935年12月,在陕西长武县北乡杨公镇附近,急匆匆走着一位讨帐先生模样的中年人,头戴一顶毡帽,身穿一件阴丹士林布的长袍,腰系蓝色布带,肩上背着的褡裢里,一头装着算盘,一头装着帐薄。突然,两个地方民团挡住了去路,上来就动手搜查,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搜了两遍,终于从长袍夹缝中搜出两封信。可他们在信封上看到杨虎城、杜斌丞的名字,便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不知如何是好。

这位“讨帐先生”就是红26军政委汪锋,他是奉中共中央之命,前往西安争取杨虎城联合抗日。临行前,毛泽东接见了汪锋。毛泽东一边打着手势,一边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对汪锋说,“只要争取了十七路军和东北军,就可以实现西北大联合;只有实现西北大联合,才可能有全国的抗日大联合。”停了一下,他又接着说:“谈判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也有一定的危险;谈判不要决裂,要谈和。”

汪锋在西安期间,三次会见杨虎城。但因杨虎城不了解红军的困难,看到毛泽东、彭德怀用的信纸很粗糙,认为中共大人物不应如此草率,便怀疑是蒋介石派人持假信来侦察他的。所以,杨虎城、汪锋的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

1936年2月,中共北方局负责人之一王世英来到西安。杨虎城在止园别馆秘密会见了他。双方经过交谈,达成口头协议:(一)红军愿与十七路军建立抗日友好互不侵犯协定,双方各守原防,互不侵犯;(二)双方可以互派代表;(三)十七路军建立交通站,帮助红军运输物资和掩护人员往来;(四)双方同时做抗日准备工作。4月底,王世英再次来到西安,告诉杨虎城,中共中央已同意他们所达成的口头协议,同时说明汪锋是毛泽东所派的。杨虎城表示对协议原则同意。从此,十七路军与红军基本停战,但协议的其他各项尚未实施。8月下旬,中共中央又派毛泽东的秘书张文彬为代表,继续与杨虎城谈判。9月7日,双方就合作抗日实施办法,达成三条口头协议:(一)互不侵犯;(二)取消经济封锁;(三)建立军事联络。这次会谈确定了红军与十七路军的联合。

在红军分别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实现联合后,剩下的就是东北军与十七路军之间的联合问题了。最初,张学良与杨虎城只限于官场应酬来往,双方见面,寒暄客气,并无深交。但二人都有与对方搞好关系的愿望,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试探,相互之间情谊日增,戒备日减。双方还各自派人组成联席会议,不定期举行。由于联席会议的沟通,张、杨之间商谈的问题日渐深入,可以深谈停止内战和抗日等问题了。1936年6月,广东、广西发生反蒋事变,张、杨经过反复商量,决定分别致电蒋介石,反对对两广用兵,要求和平解决事变,实现国内统一,共商抗日大计。如果蒋介石对两广用兵,即出兵援助两广。为避免引起蒋介石的猜忌,两封电报的措词不同。

对“两广事变”的态度,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已联合一致。这样就形成了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三方面联合抗日的统一战线。三方之间,互相信任,通力合作,为团结抗日共同奋斗。人们把这种局面称为“三位一体”。三位一体的抗日阵线,在西北大地迅速发展,正以倒海翻江之势掀起扭转乾坤的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