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的南京,虽然刚刚立冬,但严冬的寒意已笼罩了这座扬子江南岸的古城。人行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早已秋风落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无力地摇晃。首都饭店的一间客房里,参加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张学良正在为109师兵败直罗镇而双眉紧锁,坐立不安。一阵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进来的是一位典型的关中大汉,只见他魁梧的身躯,黑红的脸膛上,两道浓眉透着倔强不屈的性格。他就是南京政府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
杨虎城也是从西安来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全大会的,但他没有住在代表们下榻的首都饭店,而是住在十七路军驻京办事处。今天他是专门来拜访张学良的。俩人的部队都驻扎在陕西,被称为西北“两只虎”,但东北军没入陕之前,杨虎城是陕西省的最高军事长官,自“西北剿总”成立后,他就要受张学良的节制了。从外表上看,他俩都是一副标准的军人风范,但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张学良英姿勃勃,年轻气盛,杨虎城则使人感到深谋远虑,沉着稳健。与张学良子承父业、青云直上不同,杨虎城今天的地位,全靠自己二十多年在腥风血雨的搏杀中,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杨虎城,又名虎臣,陕西蒲城人,1893年11月生。自幼家境贫寒,只念过两年私塾,童年时就到一家小饭馆当徒工,烧火打杂。1908年,父亲杨怀福遭仇家陷害,被清政府绞死在西安,这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痛。父亲的惨死,使这贫苦的家庭如同雪上加霜,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15岁的小虎臣,上有老母,下有幼弟,债务累累,生计无着,使他对清政府的仇恨逐渐加深。不久,他和当地一些年轻人成立了“中秋会”,打富济贫,扶弱抑强,会员很快发展到一百多人。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杨虎城率领中秋会部分成员参加了陕西反清革命队伍,多次在乾县、永寿一带与清军作战,击败清军,后因不满队伍内部的腐败现象而退伍还乡。蒲城东南乡有一个大恶霸李桢,勾约官府,仗势欺人,强占民女,作恶多端。老百姓恨得咬牙切齿。1914年,杨虎城集合一批人,打死了李桢,为东南乡百姓除了一大害,受到贫苦农民的称赞,却也因此遭到官府的通缉。杨虎城被迫走上了“刀客”(陕西江湖人物的一种)道路,浪迹天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1915年,袁世凯称帝,杨虎城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朝邑、华阴一带与袁军作战,武装力量不断壮大。这次军事行动结束后,他被委任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营长。在此后的“护法”之役中,他拥护孙中山的主张,转战关中,功绩累累,名扬三秦。陕西靖国军被直系军阀分化瓦解后,杨虎城拒绝收编,“保全革命人格”,坚持“靖国军”旗帜。后转战千里,退驻陕北。
到陕北之后,杨虎城一面整训部队,一面派人与孙中山联系。1924年1月,孙中山通过杨的代表,批准他为国民党党员。在追随孙中山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他历尽沧桑,几遭磨难,却始终未能如愿。此时又身患重病,心情更加愁闷。就在这时,著名教育家,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为杨虎城介绍了中共陕西地区党组织创始人之一魏野畴(公开身份是榆林中学教员),两人一见如故,多次彻夜长谈。魏野畴向他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宣传共产党的纲领、主张。魏野畴的话,犹如一泓清泉流入龟裂的土地,使杨虎城的心中又升腾起希望的力量。
驻军陕北,是杨虎城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他在这里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对以后的思想转变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杜斌丞、魏野畴的建议帮助下,他在自己的部队中成立了教导队,聘请了几位军事专家,如赵青山、段象武等,还招收了一批青年学生,如张汉民、孔从周、刘威诚等。这些人以后在杨虎城部都担任重要职务,有的还参加了共产党。可以说,这个时期,为他以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奠定了基础。
1926年1月,广东革命政府正在筹划北伐,直系军阀吴佩孚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对国民军开战,派刘镇华率领土匪集团镇嵩军号称10万之众进攻陕西。刘镇华率部长驱直入,兵临西安城下。西安城内守军只有李云龙所属国民军第2军第10师等部,兵力不足5000人,西安告急。这时,杨虎城急速率领国民军第3军第3师从三原开进西安,与李云龙部共同守城。这就是人们所称的“二虎把长安”(李云龙又名李虎臣)。
“二虎”的部队加起来不过万人,被十万敌军团团围在西安城内,敌众我寡,消息不通,弹药消耗得不到补充,后期粮草断绝。一些人悲观失望,提出言和投降。杨虎城斩钉截铁地说:“虽留我一人,也非死守不可!有倡言和者,即以军法从事!”他们就是在这极为艰难的条件下,顽强抵抗,坚守8个月。终于依靠进步力量的配合,在冯玉祥率领的国民联军的支援下,于11月28日解围。这次守城之役虽然付出了重大代价,但牵制了吴佩孚的一部分军事力量,在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北伐战争。这是杨虎城前半生戎马生涯中最光辉的一页。冯玉祥进入西安后,即晋升他为国民联军第10路总司令。随后,杨虎城率部东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军会师中原。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把枪口对准了曾与之并肩作战的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黄浦江。不久,冯玉祥也与蒋介石合流反共,使西北地区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正当全国掀起反共恶浪之际,杨虎城不仅没有执行“清党”命令,与共产党的关系却日趋密切,任命共产党员蒋听松为军部秘书长,魏野畴为军部政治部主任,南汉宸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校长。在他的部队中,共产党组织发展到二百多人。由于叛徒向国民党交出了共产党员名单,蒋介石下令逼迫杨虎城逮捕南汉宸等共产党员。杨虎城毅然抗命不遵,仍然我行我素,不但没有逮捕共产党员,而且给他们发放路费,礼送出境。他对部下17师师长孙蔚如说:“这些朋友都是我们请来的,纵一时不能合作,也要对得起朋友,要有道义,要留有他日见面的余地。”他还对南汉宸说:“我宁愿丢开我的军队,也不能把同你们的关系搞坏。”
1929年4月,蒋介石、冯玉祥的关系极度紧张,濒于破裂。杨虎城权衡利害,率部投归了蒋介石。在以后的新军阀混战中,他助蒋作战有功,部队得以扩大,当了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陕西省主席,并一度进军甘肃,成为西北地方实力派的首领。这个时候,杨虎城有统一整个西北的雄心。但他不是蒋的嫡系,蒋介石不信任他,既使委以要职时,也对他多方限制、削弱,派顾祝同为潼关行营主任,率部进驻潼关、华阴等地,以扼制陕东咽喉;后又派嫡系胡宗南部驻扎天水,以控制整个西北。1933年5月,蒋介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以邵力孑取代杨虎城,出任陕西省主席。这对杨虎城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1934年10月,蒋介石把杨部17师49旅改编为新5师,开出陕西,脱离杨的管辖。这一切都使蒋、杨间裂痕愈来愈深。
九一八事变后,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杨虎城,不赞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曾亲自到石家庄面见蒋介石,请缨抗日,遭到拒绝。但他并没有放弃初衷,回陕后,他对部下说,“国家民族不抗战,没有出路,我们十七路军也没有出路”。于是,他办起了步兵训练班,进行以抗日为主的教育,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歌曲。1933年5月,共产党员吉鸿昌与冯玉祥合作在张家口揭起抗日同盟军的旗帜。他立即通电拥护,并为抗日同盟军提供武器弹药。1934年“九一八”三周年之际,杨虎城在西安绥靖公署操场上阅兵,公署大门的横幅是:“摒绝一切内战,统一意志,以图救亡”。
杨虎城虽然对蒋介石十分失望,但当徐海东领导的红军25军于1934年底进入陕南,蒋介石严令他堵截时,他不得不调动直属警备部队3个旅去与红25军周旋。他曾对部署说:“蒋调我出去打红军,咱还可以用各种借口不出去,现在红军进入陕西,就很难应付了。”结果不到半年时间,两个旅长被杀,一个负伤,使他的总兵力损失了四分之一,遭到蒋介石的训斥和讥讽。杨虎城陷入了和战两难、一筹莫展的境地。
这种困难处境,使杨虎城表面上表现得很消极。但为了掩饰对蒋介石的不满,以减少蒋对他的猜疑和压力,他曾在国民党五全大会上,花销8万元大洋收买选票,当上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因此,当张学良向他道贺时,他只能以无可奈何的苦笑算作回答。为了向蒋介石暗示他已无政治欲望,在人称天堂的杭州盖了房子,要做西湖寓公。但这一切都并非是杨虎城的本意,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杨虎城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只要还有希望,他就不会放弃努力,不会以西湖寓公的生活打发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