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秋瑾
21428100000002

第2章 习文练武的才女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竞雄、鉴湖女侠等。秋瑾祖居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市),但在她祖父时已离开了故乡。

1879年11月8日,秋瑾诞生在福建闽侯一个官宦人家。当时,她的祖父秋嘉禾在厦门、漳州一带任清朝知县,他任了好几任知县,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当地老百姓称他“秋老大”,(这是当地人对长辈的尊称)秋瑾的父母随侍身边,她就在厦门、漳州等地度过了自已的童年时光。

1840年鸦片战争中,中国遭到了失败,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人民深受外国侵略者的压迫和剥削。特别是到了秋瑾的童年时代,这种压迫和剥削愈演愈烈。资本主义国家的鸦片和各种商品像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财富,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如此,列强还以文化侵略中国,许多传教士打着传教的牌子,横行霸道,为非作歹,欺压中国百姓,也不把清朝官员放在眼里。当时的厦门是通商口岸(按照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漳州也是海防重地,这些地方都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首先入侵之地,当地人民所受之害也格外深重。有压迫就有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罪恶行径,激起了广大中国人民强烈的不满和反抗。在秋瑾童年生活的福建,1880年就发生过延平(今南平)人民反对外国教会的激烈斗争。

秋瑾的祖父秋嘉禾作为清朝政府的地方长官,经常要处理那些“教案”(中国人民反对外国宗教侵略而引起的中外纠纷)和其它各种交涉。当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媚外,不敢与洋人抗争,地方官同飞扬拔扈的侵略者打交道时,只能事事迁就,经常受他们的气。秋嘉禾时常在家人面前流露出心中的不平和怨恨,使幼小的秋瑾深深感到侵略者的可憎。她曾对母亲说:“红毛人这样厉害,再不把他们赶出去,中国人岂不是要成为他们的奴隶了。”“亡国”的阴影已经在她心中模模糊糊地产生,激起了她朴素、单纯的爱国思绪。

秋瑾有兄妹四人,一般生活在封建官宦家的女孩子没有读书机会,可她小时候偶然听到哥哥在书房的读书声,好奇地走进去,看到教书先生是她的表伯,老先生教了她几个字,谁知她一学就会,很惹人喜爱。秋家又是书香门第,秋瑾从小就受到较好的教育。在兄妹中,秋瑾的天资最高,记忆力很强,她十来岁时就读了《四书》、《五经》,11岁学会了写诗填词,她的祖父看着孙女这样聪明叹道:“可惜阿瑾是个女孩子,如果是男孩,考起来不怕不中。”以后秋瑾又读了很多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她喜欢阅读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充满民族大义的诗篇,也喜欢描写古代剑侠故事的作品,深为书中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所感动。有一次她读一本传奇小说《芝龛记》,有感书中的女英雄,欣然提笔写了八首小诗,其中有两首这样写道: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

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伦英雄亦有雌。

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

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

秋瑾也想往着当一个女中豪杰,干出一番事业。

1891年初夏,秋嘉禾弃官回籍,秋瑾随同家人回到了故乡绍兴。秋家在绍兴南门租了一所叫和畅堂的房屋。这所房屋,原为明朝神宗时大学士朱赓的别墅,完全是明代建筑形式,三间四进,虽不甚宽敞,房间却不少,秋瑾就住在第二进左边楼下。她少年时代的诗词是在这里写成,她牺牲前的秘密革命工作,也是在这里进行的。现在绍兴的“秋瑾革命纪念馆’就设在这所房屋里。

绍兴古称会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风景如画,物产丰富,而且自古名人辈出。最早可追溯到大禹王。大禹治水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据说大禹王就葬在绍兴城东南的禹陵。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后卧薪尝胆,最后终于灭吴雪耻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这里还涌现过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徐渭;坚持民族气节的官吏唐琦、刘宗周和不畏强暴,抗击倭寇的农民姚长子。故乡先贤们爱国的事迹,英勇献身的精神,使少年秋瑾激动不已,她恨不得自己是个男儿,为挽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多出些力。

性格豪放的秋瑾在一首《满江红》词中这样抒发感情“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性格酷似男儿的秋瑾,十分想往能向武艺高强的人求教。在福建厦门时,她就听母亲说过,萧山城里外婆家的舅父和名叫单老四的表兄弟熟通武艺。回到绍兴后不久,秋瑾和母亲一起来到外婆家,向舅父和表兄学习使棒、舞剑。她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习武活动,很快就学会了这些武艺,还学会了骑马驰骋的本领。

从外婆家回到绍兴之后,秋瑾坚持不懈地练习武艺。她家所住的和畅堂后面,就是绍兴城里著名的塔山。塔山面积不大但古已有名,据说越王勾践观天文、卜凶吉就在这里。秋瑾经常早早地走出和畅堂后门,踏上塔山山坡,走到山顶,认真习武,不仅武艺更为精湛,身体也健壮起来,这一切都有益于她以后的革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