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你想成为的人
2152900000020

第20章 彻底扭转一切不良行为(4)

如果托马斯·爱迪生当初一直在公司就职的话,他也不会发明出给全世界带来光明的电灯泡。据说他在发明出灯泡以前已做过1万多次的试验。假如他仍是公司的职员,就凭他这无数次的失败,早已经被解雇不知多少次了。哥伦布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想去开辟连接中国的贸易航道,但却意外发现了美洲大陆。如今,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

直面错误,积极改正,继续努力,你就可能获得成功。接受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想要迫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想法,使他们没有改进自己的余地,也在通往成功的路径上设下了障碍。想像一下,10个当代最有名望的画家齐聚一堂,围绕着一张圆桌团团而坐,一起对摆在圆桌当中的一个苹果进行素描。每一个人画出来的苹果都不会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看到的角度都不相同。“意见”也有同样的道理。信念的异同,取决于身世与环境的各种因素,人们就是靠这些因素来决定意见的。固执己见的悲剧,在于它阻止了成长、进步和充实自己。它使一些人自认为十全十美;但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十全十美。固执己见者为了防卫自己的弱点,必然无法快乐而被孤立,这已是不争的结论。你如何才能避免固执己见?只要你肯听听别人的想法,你可以做到。你的意见可能是错的,你应该有“闻过则改”的雅量。

固执己见是一种消极的癖性,心胸开阔才是应有的态度。前者会导致失败与孤立,后者则是获得成功与友谊的保证。

只要你肯向别人伸出友谊的手,只要你肯学习别人的长处,只要你了解别人和我们一样有获得成功的权利,你就不会再坚持己见了。你内心的成功元素会再度展开活动,而内心的失败元素自然就会偃旗息鼓。

请记住19世纪美国诗人罗威尔的话:“只有蠢人和死人,永不改变他们的意见。”

严重的固执己见容易导致刚愎自用。

生命的意义,就是改变。你每天的想法都会改变,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每天都不一样,而且每天的情况也不同;生命就是这个样子。自然界也因四季的变换而依序进展。你想像一下,如果一棵树在春天时倔犟地拒绝抽发新芽,如果一朵花倔犟地拒绝开放,如果一颗蔬菜或一粒果实倔犟地拒绝生长或成熟,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是否刚愎自用?你是否拒绝身体的改变与成长?你是否抗拒创造性的生活?抗拒微笑、友谊、宽恕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

16世纪的法国散文家盖达尼曾说:“刚愎与冲动,就是愚蠢的明证。”

要想从有限的生命中求取更多的生活,从小就必须开始革除消极感。这种感觉,是培育顽固、刚愎、忌妒与惰性的温床;这些习性能使你丧失抵抗力,而萎缩成微小的细菌。你是一个微小的细菌,还是一个完整的人?答案在自己内心中。只要你能宽恕自己、善待自己,你就能克服刚愎自用的心理。

改变思想从悲观走向乐观克莱里·萨弗让说:“如果你能改变你的思想,从悲观走向乐观,你便可以使你的一生发生改观。”

你是否觉得一杯茶是装着一半,而不是空着一半?你是否把你的视线落在油炸面饼圈的圈上,而不是落在中心的圆洞里?由于研究人员对积极思想所产生的力量进行了努力研究,这些陈旧的话题,现在已经成为科学性的问题了。

美国一个研究机构至今已进行了104项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对象达15000人,现已逐渐证明乐观能帮助你变得更幸福,更健康,并且更能获得成功;而悲观呢?正相反,能导致你绝望、患上疾病和走向失败。美国休斯顿市赖斯大学心理学家克雷格·安德逊说:“如果我们能引导人们更乐观地去思想,这就好比是给他们注射了防止精神疾病的预防针。”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可·沙尔解释说:“你的才能当然重要,但相信自己定能成功的想法常常成为决定你成败的一个因素。”其原因是,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挑战和失意时,各自采取的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某保险公司雇用了100名在应考中落选而在思想乐观性上得分很高的人为营业员。这些人,在过去根本不可能被雇用,这次却出乎意料之外,推销成绩比平均水平的营业员的成绩高出10%。

他们是凭什么做到这一点的呢?按照心理学家塞立格曼的说法,乐观者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的“解释方式”。当事情出了差错时,悲观者倾向于责备自己。“我不善于干这个,”他说,“我总是失败。”而乐观者则去找出错的漏洞。若是事情很顺利,乐观者就归功于自己,而悲观者却把成功视为侥幸。

克雷格·安德逊曾经让一批学生打电话给陌生人,让他们为红十字会献血。当他们打了一两次电话而毫无结果的时候,悲观的学生就说:“我干不了这事。”乐观的则对自己说:“我要换个法儿去试试。”

安德逊认为:“如果人们感到失望,那他们就不会去获取成功必须的技能。”

根据安德逊的看法,自我感觉的控制,是成功的试金石。乐观者感觉自己的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上,如果事情不妙,他便迅速采取行动,寻找措施,拟定一个新的行动计划,并且博采众家之见。悲观者则觉得自己处处受命运的捉弄,因而迟迟不肯行动。他认定了自己无计可施,因此也不向他人求教。

乐观者会认为他们比既成事实显现的还要高出一筹,有时,这种意会能使他们生存下去。美国匹兹堡癌症研究所的桑德拉·利维医生对患有晚期乳腺癌的病妇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发现平常比较乐观的病妇在接受治疗后,病不复发的时间维持得较长。这就是生存的最佳精神状态。在一项以患早期乳腺癌的妇女为对象的试验性调查中,利维医生发现,悲观的病妇病情发展要快一些。

乐观的确不能治疗不治之症,但可以防止普通的疾病。在一项长期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批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健康史。他们在班级里成绩都是中等以上,而且健康状况良好。然而其中有的人思想是乐观的,有的人却悲观消极。20年以后,患有中年人疾病的,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等,悲观者的人数超过了乐观者。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悲观者无能为力的感觉会削弱人体自身的天然防线——免疫系统。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克里斯朵夫·彼得逊医生发现,悲观的人都不会很好地照顾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很被动,不能承受生活的打击,无论他怎么做,都免不了生病和其他一些不幸的事临头。于是乎,他吃饭便狼吞虎咽,不讲究营养,不做健身运动,不去看医生,却从来忘不了喝酒。

大多数人都兼有乐观和悲观的心理。但不是倾向于这一方就倒向另一方。塞格立曼说,这是一种“在母亲的膝下”学到的思想模式。它是从千百次的警告或鼓励,千百次的责备和表扬之中发展起来的。太多的“不准”和危险警告,会让儿童觉得自己无能、恐惧——最终走向悲观。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过小小的成功的喜悦,如学会了系鞋带那般。父母可以帮助他们把这些成就变换为自我感觉有控制的意念,从而进一步培养出他们的乐观态度。

悲观是一种不易更改的习性——但这不是绝对的。在一系列使人关注的研究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卡罗尔·德维克医生曾为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工作了一段时间,由于她帮助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解释方式,从“我是个笨蛋”改为“我没有用功读书”。结果,这些学生的学年考试成绩都有了长进。

你要是悲观主义者,按下面的方法去做,你就能改变:1在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请细致地注意你自己的思想,把最先出现在头脑里的想法,不加修饰也不增删地写下来。

2接着做一个试验。做一件与消极反应相对立的事。例如当工作出了差错,你是否心里想,“我恨我的工作,但我永远不可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做出与此想法相反的行动。寄出去几份履历表,去参加面试,去应聘。

3注意事态的发展。你最初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你的想法使你退缩,那就改变它,”豪隆说,“这种办法虽不一定奏效,却能给你提供一个机会。”积极的思想能带来积极的行动和反应。已经有了证明的依据,只有你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得到点什么,你才有可能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