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由于受到了西方思想影响,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图强,而这一举动触动了一批保守派的既得利益,于是,在朝廷内形成了帝党和后党对峙的局面。帝党以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为首,而后党则为李鸿章为首,大多是官僚旧臣。光绪帝非常信任康有为等人,罢免了保守派文悌的官职。但是,随即,慈禧太后就迫使翁同龢辞职,斩断了光绪的一股有力的势力,接着慈禧又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实际控制了兵权。面对这些,光绪并没有退缩,而是接连发布维新诏令,废科举、兴学校等等。当他听说怀塔布在慈禧面前说维新派的坏话时,又下令罢免了一批保守官吏的官职。到了这个时候,两派的斗争达到了十分紧张的状态。
有一天,有人提出,要维新就必须要消灭太监。太监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对人性的摧残达到了极点,废太监无疑是进步的,但这却触犯了太监总管李莲英。而光绪帝也非常厌恶李莲英,正想拿他开刀。李莲英只好去求助于慈禧太后。慈禧把李莲英视为自己的心腹,见光绪皇帝竟然维新到自己头上,十分震怒,当即与李莲英商量一个密计,密寄荣禄。荣禄收到密信后,马上上奏,请光绪皇帝陪着太后去天津阅兵。
光绪帝接到奏折之后,满腹踌躇,便去禀报慈禧太后,而慈禧太后自然满心欢喜,立即命光绪帝下令于九月初五去天津阅兵。光绪帝虽遵命执行,但心中总觉得不踏实,便召来一帮维新人士,商议此事。康有为跪下悄悄说:“这次去阅兵,恐怕凶多吉少。”光绪帝连忙摇手,让他们出去商量好对策,再入宫禀报。
康有为等出来之后,便与其同党做了一番商议,最后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计策:先在天津杀掉荣禄,然后再调陆军万人,连夜赶往京城,把颐和园围住,劫太后入城,再把她软禁在西苑,终养天年。商定之后,康有为入宫密报了光绪帝。对于这个计策,光绪帝十分犹豫,经康有为再三请求,并说明了利害关系,光绪帝才答应说,等天津的事情办好之后,再说软禁慈禧太后的事。
在听了康有为的密计后,光绪帝筹划了好几天,心想:兵权都掌握在荣禄手中,不能轻举妄动,除非一个胆大心细的人物先夺兵权,否则难以成事。而他日思夜想,总也找不到这样的人。这时,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入朝觐见。光绪帝听说他一向胆大敢为,便立即召见他,光绪帝见到他后,先问他新政是否合适,袁世凯大肆地赞扬了一番。光绪帝非常高兴,随即又问:“如果让你带军队,你肯对我忠心耿耿吗?”袁世凯立即磕头道:“臣当竭力报效皇恩,只要一息尚存,绝不会有二心。”对于他的回答光绪帝十分满意,第二天就下旨,升他为侍郎,专管训练士兵的事务。
其实,朝廷内外都布满了慈禧太后的心腹。康有为入宫之事,早就有人报与慈禧太后,只是不知道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现在光绪帝又提升袁世凯,这更让他们满腹狐疑。当时,太后曾让光绪帝下谕,凡是二品以上官的授任,都要去向太后谢恩。侍郎是从二品的官,袁世凯当然也不例外,亲自去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谢恩。慈禧太后细细地询问了光绪帝对他有什么交代,袁世凯竟然也一一地回答了,最后,慈禧太后说:“陆军是该整顿,但皇帝也太匆忙。我怀疑他有别的意思,你要小心谨慎一点才好。”袁世凯也唯唯诺诺地答应了。
谭嗣同夜见袁世凯让他捕杀西太后,但此事(导致戊戌改变)非袁告密,已为史界所证实。光绪并没让袁杀荣禄和太后,否则太后不会只软禁而没有废掉皇帝。
没想到的是,在当天下午,荣禄就抵达京城了。这一天,慈禧太后正在颐和园祭蚕神,祭完后来到了西苑。按清朝的惯例,外省官员如果没有持有召见的特旨,是不能入宫的。而荣禄也不管禁令,也不要人引见,直接就来到西苑要求叩见太后。当时,守门人把他拦住不让进,荣禄说:“我有机密要事要见太后,快点引见。”这守门人也是慈禧心腹,知道荣禄是太后的亲戚,仓促进京,必然有要事,便把他引到太后跟前。荣禄见到慈禧太后的面,便立即下跪,磕头如捣蒜,嘴里嚷着求老佛爷救命。
慈禧太后听了之后,有点迷糊,说:“紫禁城里有什么危险,要我救你命?而且宫里也不是避难的地方,你如何冒昧求见?”荣禄请太后屏退左右,只留李莲英一人。荣禄便把光绪帝的密谋向慈禧太后作了详细的禀报。太后问:“这事是真的吗?”荣禄立即从靴中掏出了那只令箭,作为证据。
太后大怒,立即把一批满清贵族传来,后党中的显赫人士也都来了。慈禧太后便把情况一讲,并表示要亲政除逆,后党们雀跃拥护。太后下令让荣禄带兵入京,荣禄表示已经带了数千人进京,很快就到了。慈禧太后说:“很好,很好。”立即让荣禄带兵出来,又将紫禁城里的侍卫统统调了出来,统一调度,接着又让荣禄回到天津,去捉拿康有为等人,不能让他们逃脱。
八月初六的清晨,光绪帝正在太和殿审阅礼部的奏折,为秋季的典礼做准备。这个时候,内宫太监传来了太后懿旨,要光绪帝到西苑去。光绪帝知道事情已然败露,便让康有为等人迅速逃离京城,并且估计自己此次西苑也是凶多吉少。果不其然,一进西苑,李莲英便带着一帮太监围住了他,胁迫他坐上小船来到瀛台。瀛台是西苑湖中的一个小岛,四面环水,无路可通。从此,光绪帝被囚在瀛台,一切大权又落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中。光绪帝变法不成,反倒身陷囹圄,最终郁闷而死。而维新运动仅仅持续了一百天就宣告失败。袁世凯却因此而一炮走红,就这样,靠着他的阴阳反复而一步一步地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其实,维新派非常明白,皇帝的手中并没有什么实权,军政大权都遥控在慈禧太后的手中,所以维新派才会拉拢袁世凯,把他当作一根“救命稻草”。然而,启用袁世凯却是光绪帝最大的败笔,他在没有认清袁世凯的真正面目之前,就轻易委以机密重任,所以这个败局是注定了的。
23逢迎谄媚之人不得不防
阿谀奉承之话听起来很舒服,不喜欢被阿谀奉承的人很少。而阿谀之词却犹如沾了蜜汁的毒箭,射中了你,你还觉得非常甜蜜。殊不知,甜蜜过后毒性就会发作。
和砷在少年的时候生活非常贫寒,他很早就进宫在乾隆的銮仪卫当差。和砷是一个生性乖巧,能说会道,很有些小聪明,办起事来也伶俐机变的孩子;他长得眉清目秀,仪态俊雅,容易使人对其产生好感。和砷读过几天书,学问不是很深,却把“四书”读得滚瓜烂熟,又加上和砷对汉族的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对中原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以及文坛掌故都很留心,所以也就显得博学多识,也就深得推崇汉学、尤其重视儒学的乾隆皇帝的宠爱。
在和砷升为侍卫之后,常在乾隆身边当差,这就给他提供了接近皇帝的机会。和砷非常善于察颜观色,颇工心计,他时时处处注意乾隆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摸得一清二楚。乾隆什么时候想要什么,什么时候想做什么事情,他一看乾隆的神色,就能猜出八、九分,因而能够在乾隆未开口之前,就把乾隆想说的话说了,想做的事做了,使乾隆颇为满意。在乾隆的眼里,和砷机灵、能干、善解人意,并且又知书懂礼,是他第一得力奴才。
和砷最擅长的就是阿谀逢迎、拍马献媚,无论做什么事他都以讨取皇上欢心为宗旨,选择最佳方式,奉承皇上,博得乾隆的好感和宠信。
乾隆是清代帝王中读书较多的一个,他喜欢汉学,重视程朱理学,还经常和侍臣们讨论儒家学说,讲论文史道义。乾隆还喜欢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他参与过文史的整理。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亲自校核,每校核出一处错误,他就极为得意,觉得是做了一件有益于子孙万代的了不起的大事。和砷极力迎合乾隆的心理,在抄稿中故意出错,以便让皇上御笔勘正。他这样做,既奉承了皇上,又避免了当面讨好的嫌疑,和砷逢迎的手段真可谓巧妙无比、高人一筹。经皇帝改定过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是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误就传了下来,殿版书中常有错误之处,有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
除了向乾隆皇帝献媚,和砷对乾隆所喜欢的人也是极力讨好。乾隆最宠爱他的小女儿--十公主,对她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从不让她失望。乾隆出行时喜欢把十公主带在身边,处理国事之余,爱和十公主说笑逗乐。乾隆常说:“我这个小女儿长得像我,一定有福气。”十公主的确不像一般的女孩子,她性格刚毅,开朗大度,且又喜好武艺,十几岁时就能弯十石硬弓,她还常常扮作男孩子,跟随父皇狩猎,跑起马来,连男孩子也追不上。乾隆微服私访时,十公主就女扮男装跟着去。乾隆对这位女儿爱若掌上明珠,时常拉着她的小手开玩笑地说:“只可惜你是个女孩,如果是男孩,我一定立你为太子。”对于十公主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和砷当然知道,他便想通过讨好十公主来间接逢迎乾隆皇帝。
十公主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并且活泼好动,和砷抓住小公主的特点,挖空心思,变着花样讨公主的喜欢,常常替公主找一些新颖奇特的东西,讨公主开心。
有一次,乾隆去圆明园游玩。十公主又女扮男装一同前往。随驾而行的和砷既要侍候皇上,又要照看公主,忙得他不亦乐乎。和砷跟随乾隆及十公主来到圆明园特辟的买卖街。买卖街中人来人往,生意热闹,古玩估衣、茶馆酒肆,一切应用之物都应有尽有。买卖者都是专门为宫中办事的皇商。一家店铺门前,挂着一件漂亮的大红呢夹衣,公主一见倾心,不免对它多看几眼,脸上露出欢喜之色。公主的这一表情,旁人都没有发觉,只有和砷注意到了,他猜出了公主的心意。回宫之后,他立即派人去买卖街,以二十八金的高价把那件衣服买了下来,进献给公主。
和砷博得了十公主的欢心,也就博得了乾隆的宠信。
不仅如此,和砷还时常用些小恩小惠收买乾隆身边的一些太监。这些太监虽然无职无权,但他们整天在宫中进进出出,随侍皇上的左右,他们无意间的几句闲谈,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能博得皇上和皇后对他的好感,所以和砷也很用心结交太监。
由于和砷的煞费苦心、百般逢迎,最终取得了皇上的宠信,一路青云直上。当和砷有了权力之后,就开始大肆搜刮金银钱财,其家财可与帝王匹敌。到后来,和砷成了乾隆年间的大贪官,也成了威胁皇帝地位的大蛀虫。
24谨防过河拆桥的小人
生活中有一些人,见高拜,见低踩。他用得着你的时候一味地巴结逢迎,而当你一旦失势,或者对他来说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把你踩在脚下。甚至为了达到他自己的目的,置你于死地。这就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者的丑恶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