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不防“好人”招致杀身祸
坏人往往隐藏得很深,他们不会在脸上贴上标签让人去识别。信任好人是没有错的,但不防好人往往就是致命的错误。很多人就是因为太信任“好人”,疏于防范,最后招致杀身之祸的。
楚国国君考烈王有很多妃子,但是一直没有儿子,楚国的宰相春申君一直为这件事情而发愁,他所担心的是:一旦国君驾崩,就没有人即位,这样的情况就会对自己很不利。所以,他就到处找那种从相貌上看起来可能会生男孩的美女献给考烈王。可是选了很多,却依然没有生出儿子来。
有一个叫李园的赵国人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想把自己的妹子送给考烈王做王妃,可是妹妹虽然长得很漂亮,但是却听人说他妹妹没有生男孩的面相,担心将来得不到考烈王的宠信。最后,他想出一条妙计。他想:春申君是宰相,门下食客数千,倒不如先到春申君门下做食客,然后找机会把妹妹先献给春申君,等有了身孕,再设法献给考烈王。就这样,他到了楚国,在春申君家做了一名食客。
他在春申君家很卖力地干了一段时间,得到了春申君的赏识和信任。当他觉得时机已成熟时,便向春申君请假回家探亲,又故意推迟了假期才回来。春申君便问他为何误了归期,李园回答说:“我有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妹妹,被齐王看中,派人来提亲,要我妹做他的妃子。我回家正好碰上了齐国使者,我便请他喝酒,以至于误了归期。”
春申君一听李园说他妹妹长得漂亮,居然打动了齐王,色心顿起,心想:要是做我的爱妾就好了,便急忙问:“齐王下了聘礼了吗?”
李园说:“还没有。”
春申君心中一喜,便问:“我可以先见一见你妹子吗?”
李园说:“可以。”此时他心中暗喜:你中我计了。
于是,李园回到家把妹妹带到了春申君的府上。春申君一见到李园的妹妹,顿时就像失去了魂魄一样,立刻被她迷住了,迫不及待地送她进了自己的卧房。李女从此倍受春申君的宠爱。李园和春申君的关系也更近了一层,春申君把李园当作自己人来看待。
过了没多久,李女就有了身孕。李园知道后,便和她密谋,准备由李女出面说服春申君把自己献给考烈王。
有一天,李女对春申君说:“楚王对你这么好,对你的尊敬和宠信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弟弟。现在您辅助楚王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可是楚王还没有儿子,万一哪天楚王驾崩,继承王位的必然是他的兄弟。到那个时候,新的楚王即位,肯定会重用他所亲近的人,要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您这现任的宰相恐怕就当不长了。这个道理您有没有想过呢?”
春申君一边听一边点头说:“是的,我正在考虑这个问题。”
李女又说:“不仅如此。您出任宰相的时间太长了,难免会有很多地方得罪君王的兄弟。将来他们中要是有人即位了,灾祸就会降临到您的头上了,您还能保往相位和封地吗?”
春申君愁眉苦脸地说:“我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李女一看时机到了,便亮出底牌说:“我已经怀上了你的孩子,现在趁别人还不知道,赶忙把我献给楚王。楚王看在您的面子上,一定会喜欢我的。万一上天保佑生个儿子,那肯定就能继承王位,这岂不是您的儿子做了楚王,整个国家不就是您的吗?这总比以后身临不测好吧?其实,我也不想这么做,也舍不得你,只是为了您,为了孩子,我只有牺牲我自己了。”
听了她的话,春申君也认为她说的很有理,虽然心里有些舍不得,但是权衡利弊,最后便依了她,把她安置在一个秘密的地方,然后去对楚考烈王说:“臣找到了一个美女,人们都说她长了一副生男相,连齐王都要她做王妃。如果大王立即把她接过来,她一定能为您生下一个儿子。”
考烈王听信了他的话,便把李女接到了宫中,对她十分宠爱。不久之后,她还真生下了一个男孩。对此,考烈王非常高兴,马上立这个孩子为世子,并且封李女为王后,李园为国舅。很快地,李园得到了考烈王的信任,掌握了朝政大权。
李园要妹妹做王后的目的已达到了,外甥又做了世子,但他却担心春申君把世子身世的内幕泄漏,于是暗中培养了一批杀手,打算把春申君杀掉。
考烈王死了,李园抢先入宫,并在宫内埋伏了刺客。春申君后入宫,当他经过宫门时,刺客从两边跳出来,杀死了春申君。接着,李园又派人去把春申君全家杀个精光。李园的妹妹生的那个儿子终于被立为新王,也就是楚幽王。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这个故事。
项羽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是由叔父项梁抚养长大的。小时候的项羽不但不读书,也不习武,他的这种行为让项梁非常恼火:“小子,一事无成,你到底有何用?”
项羽不以为然地答道:“学书有什么大用?不过记自己的名字;学剑虽可护身,但仅能敌一人,我要学的是抵挡万人之术。”
于是项梁教他许多用兵的谋略和方法。
秦始皇驾崩之时,项羽年逾弱冠,风华正茂,正是干大事业的好时候,于是他在叔父项梁的谋划下干了一件大事。
当时会稽太守殷通,为一方豪杰。秦始皇一死,便认定男子汉建功立业的时机已到,故差人召来好友项梁共商大计。殷通找项梁来共商大计,足以证明他对项梁的信任。
殷通对项梁说:“秦始皇死了,群雄并起,天意要灭秦。我有意趁机起义,你看怎么样?”
这话正中项梁下怀,于是表示愿助殷通一臂之力,并商量再把当时一个很著名的英雄桓楚找来一起干。
项梁说:“可惜我不知道桓楚的下落。因为他犯了罪,已逃往他乡。不过,我的侄儿项羽也许知道,我明天把他带来,您亲自问他好了。”
第二天,项梁嘱项羽带剑随行,前往殷通的住处,项梁向项羽交待几句,项羽惟命是从。项梁见了殷通,声称侄儿已经带到,听候太守召见。
殷通便要左右带项羽进来。只见那项羽昂首阔步,进入衙内,殷通见项羽气宇轩昂,心中好不欢喜,对项梁说:“果然是一位壮士,真不愧是项君令侄。”随后,便同项羽讲起找桓楚的事情。
项梁趁着殷通说话时,低声对项羽说:“可以行动了。”
说时迟,那时快,只看见项羽抽出佩剑,一个箭步上前,“嗖”的一声,殷通的头颅便铿然落于地上。
就这样项梁取代了殷通,当上了会稽太守。项羽统率八千精兵举旗起义。从此之后起义队伍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可以和刘邦的起义队伍争霸天下的一股势力。
21“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我们不得不提防身边的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他们往往有“恩”于你,其实这全是虚情假意。他们对你的了解最多,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便想方设法抓住你的把柄,对你加以陷害。
齐人孙宾和魏人庞涓结为兄弟,两人一起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过了三年之后,庞涓听说魏国正在广纳贤良,访求将相,就想下山去魏国谋取差事,鬼谷子也欣然放行。在下山之前,庞涓对孙宾膑说:“我们作为兄弟之交,如果他日我能够在魏国有所成就,一定会向魏王推荐你。”孙宾一听此话,顿时感激万分,当下与庞涓拜别。孙宾回到山上之后,鬼谷子又传给了孙宾《孙子兵法》十三篇。
庞涓来到了魏国之后,拜见魏惠王,尽述自己所学,有时甚至不惜夸夸其谈。魏惠王听了他的讲述,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就拜他为元帅,同时让他身兼军师之职。之后,庞涓就终日训练士兵,先后战胜了卫、宋等小国。宋、鲁、卫、郑等国的国君也相继来魏朝拜,见到这种情况,庞涓便自以为立下了盖世奇功。
当时著名游侠墨翟游历名山,来探访旧友鬼谷子,对于孙宾的学识甚为欣赏,却奇怪他为什么不下山去建立一番事业。孙宾就告诉了墨翟自己和庞涓的约定。墨翟自告奋勇地说:“先让我去探一探庞涓的意思。”
墨翟来到魏国之后去会见了庞涓,在和庞涓交谈的时候,只见庞涓夸夸其谈,自以为是,就知道他没有引荐孙宾的念头,认定此人不可信,于是,他便直接去拜见魏惠王。魏惠王与墨翟交谈后,非常赏识墨翟的才能,想把他留下来,但墨翟却推辞说:“我是一个山野之人,没什么本事,但有一个人叫孙宾,是孙武的后代,有大将之才,师从鬼谷子,你为什么不用他呢?”
魏王问:“他和庞涓都师从鬼谷子,哪一个更好呢?”
墨翟说:“孙宾独得孙子秘传,天下无敌,就不要说庞涓了。”
墨翟走后,魏王召来庞涓,问:“听说你有一个师弟叫孙宾,独得孙子秘传,天下无敌,你为什么不给我引荐呢?”
庞涓对答道:“我不是不知道孙宾的才能,只是他是齐人,家人都在齐国。如果在魏国做官,必然会偏向齐国。所以我不敢向你推荐他。”
魏王说:“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我是那种只用本国之人的国君吗?”
庞涓只好说:“那我把他请来吧!”但心里却想:如今魏国的兵权控制在我一个人手中,若孙宾来了,必然会夺宠。既然魏王有命,那也不能不依,只有等他来了,再害他。于是修书一封,命人带给孙宾。孙宾看了信十分高兴,便告别鬼谷子去魏国了。临行之时,老师鬼谷子将孙宾改名为孙膑。
孙膑见到庞涓,立刻感谢他的引荐之恩。庞涓把他带到了魏王跟前。一交谈,魏王发现他果然满腹经纶,十分高兴,便对庞涓说:“寡人想封孙先生为副军师,与你共掌兵权,你的意思怎么样?”
庞涓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他是我的兄长,岂能居于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等有了功绩,我自当让位,甘居其下。”魏王便依他所言,拜孙膑为客卿。客卿就是不以臣子对待,外表看上去地位崇高,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权力。
从此,孙膑与庞涓就有了密切的来往。庞涓心想,孙膑既然得了秘传,却没有见其吐露半个字,我还是暗中试探一下为好。于是便设下宴席,询问兵法,发现很多都是他所不知道的,便问:“这就是《孙子兵法》上的吗?”
孙膑回答说:“是的。”
庞涓说:“当年老师也教我了,只是已经忘了,可以给我看看吗?”
孙膑说:“老师只给我看了三天,不过大致内容倒也还记得。”
庞涓只得暂时作罢,庞涓见孙膑的所学和才识都高于自己,更是狠下心来要除他,庞涓见孙膑本性纯朴,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便把矛头指向了他的身世上。
一天,孙膑上朝归来,遇到一个操着山东口音的汉子。这汉子拦住他,问道:“你就是孙膑客卿吗?”
孙膑便把他带回府上。那人说:“我叫丁乙,我这有一封令兄让我转交的信。”便将信交给孙膑,孙膑拆开一看,原来是他的兄长孙平写的信,信上尽述思念的话,要他回到故乡。孙膑看后,信以为真,不禁大哭起来。
丁乙又说:“你的兄长要我见到你后告诉你,早点回家,好骨肉相聚。”
孙膑说:“不行,我已经在为魏王做事了。”于是隆重地款待了丁乙,并写了回信。信中最后说,“弟已在魏国做官了,不能回去,以后有了建树,再把你们接过来住。”
谁知,这个丁乙是庞涓的心腹徐甲,庞涓模仿了孙膑兄长的笔迹,伪造了这封信。由于孙膑很小就离开家,也分不出笔迹来了,还信以为真了。庞涓骗回孙膑的书信,把最后几句话改为:“我虽在魏国,但心悬故土,很快就会考虑回国的。如果齐王不嫌弃的话,我会为他出谋划策的。”然后入朝把这封信交给了魏王。
魏王看完,说:“孙膑心悬故土,这可以理解。难道他这是因这寡人没有重用他,他无法发挥他的才能吗?”
庞涓说;“孙膑祖上孙武当年做了吴国大将,但后来还是回到了齐国。父母之邦,谁能忘情呢?大王虽然重用孙膑,但孙膑已经思念齐国了,必然不能为魏国尽力。而且孙膑的才能不下于臣,如果齐国用他做大将,必然会同魏国争雄的,这是大王日后的隐患啊!我看不如趁早把他杀了。”
魏王说:“孙膑是应召而来的,如今罪状尚不明显,如果我杀了他,恐怕天下人会说我不善待贤士。”
庞涓说:“大王说的很有道理。不如这样,我再去劝劝孙膑,如果他愿意留下,那就给他以高官厚禄;否则,就让臣来处理,臣自有处置他的办法。”
魏王便同意了。庞涓辞别了魏王,去拜见孙膑,问道:“听说兄长得到了家中来信?”
孙膑对他全无戒心,老老实实地说:“是的。”同时还告诉了他,他兄长要他回家的感情。
庞涓说:“兄弟久未回家了,不如向魏王请一两个月假回家看看。”
孙膑说:“只怕会被大王怀疑,不答应。”
庞涓假意宽慰说:“没事,我会为你求请的。”
当天夜里,庞涓便去参见了魏王,并且说道:“臣奉大王之命前去调查,发现孙膑果然一心想要回去,并且有不少不满之词。如果他向您告假还乡,那么,您就可以治他私通齐国之罪。”
第二天,孙膑果然进言要求请假一月回家省亲。魏王顿时大怒,在他的假条上批注:“孙膑私通齐国,今天又请假,明显有背叛魏国之心,有负寡人委任之望。可以削去官职,抓回问罪。”
军政司奉旨,把孙膑拿到军师府请庞涓发落。庞涓一见,佯装惊讶地说:“兄长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军政司便宣读了魏王的指令。庞涓领旨后,对孙膑说:“兄长受此奇冤,我一定会到魏王面前去保救你。”
庞涓见到魏王,说:“孙膑虽有私通之罪,但罪不至死。以臣的看法,不如把他的膝盖骨给削掉,使他成为废人,不能回齐国。这样既保住了他的命,又没有了后患,岂不是两全其美?”
魏王点头赞道:“爱卿这个主意非常好。”
庞涓辞别了魏王之后,就回到府中,对孙膑说:“魏王对此十分恼怒,要杀掉你,后来经我再三求情,才保住了兄长的性命,但是魏王要削去你的膝盖骨。没有办法,这是魏国法度,我已经竭尽全力了。”
孙膑叹道:“老师曾对我说,虽会被残害,但无性命之忧。今天能保住脑袋,全靠贤弟了,这个大恩我将牢记在心。”直至此时,孙膑对庞涓还感激涕零。
庞涓立即命人将孙膑绑起来,削去双腿膝盖骨(膑刑)。孙膑惨叫一声,昏厥倒地。庞涓又叫人用针在他脸上刺下“私通外国”四个字。庞涓却假意啼哭,给他包扎伤口。
庞涓挟“恩”要孙膑传授《孙子兵法》,不知内情的孙膑非常慷慨地答应了。后来,一个服侍孙膑的奴仆见孙膑可怜,就把庞涓的阴谋告诉了孙膑。这时,孙膑这才了解了庞涓的险恶用心,于是不再为他抄写《孙子兵法》,以装疯卖傻打消了庞涓的戒心,最后在墨翟和田忌的帮助下被救回了齐国。
孙膑在兵法上虽然比庞涓厉害,但是在权术上却远远不如庞涓。尤其是孙膑的识人能力太差了。墨翟一眼就看出庞涓的野心,而孙膑和他交往了几十年却一点都没有看透。所以,他才会一再地被庞涓的言语所迷惑,从而一步步陷入了庞涓所设的圈套中,身受酷刑,还差点惨遭杀害。
22不可轻信“救命稻草”
人在危难中,往往会陷入慌乱,急于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放。殊不知,这根“救命稻草”往往不会使你摆脱困境,反而会使你陷入绝境。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政治腐败,列强入侵。在很多战争中,清政府都是屡战屡败,并且不断割地赔款,使中华大地出现了一派民不聊生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