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好谀者没有好下场
好谀者是做不得的。如果一个人好大喜功,只爱听奉承话,而又一味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那下场将是十分悲惨的。
虢国的国君平日里只喜欢听好话,对于那些反面的意见是听不得的,于是,在他的身边就围满了那些只会阿谀奉承,对治国却一窍不通的小人。直到有一天,虢国终于亡国,那群误国之臣也一个个作鸟兽散,没有一个人顾及到国君的安危。值得庆幸的是,虢国的国君总算跟着一个车夫侥幸地逃了出来。
车夫驾着马车,载着虢国国君逃到了荒郊野外,国君又渴又饿垂头丧气,车夫见状,赶紧取过车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干粮,让国君吃喝。国君感到奇怪,车夫哪来的这些食物呢?于是他在吃饱喝足后,便擦擦嘴问车夫:“你从哪里弄来这些东西呢?”
车夫回答说:“我事先准备好的。”
国君又问:“你为什么会事先做好这些准备呢?”
车夫回答说:“我是专替大王您做的准备,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饥、解渴呀。”
国君不高兴地又问:“你知道我会有逃亡的这一天吗?”
车夫回答说:“是的,我估计迟早会有这一天。”
国君生气了,不满地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过去不早点告诉我?”
车夫说:“您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如果是提意见的话,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爱听。我要给您提意见,您一定听不进去,说不定还会把我处死。要是那样,您今天便会连一个跟随的人也没有,更不用说谁来给您吃的喝的了。”
听到这里,国君气愤至极,紫涨着脸对着车夫大声吼叫。
车夫见此情况,知道这个昏君真的是无可救药,已经死到临头了还不知悔改。于是连忙谢罪说:“大王息怒,是我说错了。”
两个人都不说话,马车走了一程,国君又开口问道:“你说,我到底为什么会亡国而逃呢?”
车夫这次只好改口说:“是因为大王您太仁慈贤明了。”
国君很感兴趣地接着问:“为什么仁慈贤明的国君不能在家享受快乐,过安定的日子,却要逃亡在外呢?”
车夫说:“除了大王您是个贤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国君都不是好人,他们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国君听了这样的话,心里顿时觉得舒服极了,就靠坐在车前的横木上美滋滋地自言自语:“唉,难道贤明的君主就该如此受苦吗?”他头脑里昏昏沉沉,枕着车夫的腿就睡着了。
这时,车夫总算是对这个昏庸无能的虢国的国君彻底看清了,他觉得跟随这个人太不值得。于是车夫慢慢从国君头下抽出自己的腿,换一个石头给他枕上,然后离开国君,头也不回地走了。最后,这位亡国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兽吃掉了。
宋国是西周时期地处中原腹地的一个小国。自从周武王灭商,由周公赐地封侯以来,这个由殷商后裔掌管的小国统治者一直过着苟且偷安、无所作为的生活。乃至春秋末年,强大的齐国起兵攻打宋国时,宋王还没有警觉。他虽然派了人去了解齐兵进犯的情况,但是对打听消息的人提供的情况并不相信。他派的探子回来说:“齐兵已经迫近,都城里的人都很恐惧。”
宋王身边的大臣却说:“他这种说法分明是在动摇人心,是一种‘肉自生虫’的表现,自己先从内部腐烂了。以宋国的强大和齐国的弱小而论,哪里就会危险到这种地步呢?”
宋王听了这样的解释,便立即以欺君之罪杀了那个探子。紧接着,宋王又派了一个人去了解齐兵的动向。使者回来以后说的情况和前一次没有两样。愤怒之下,宋王又杀了使者。在短短的时间内,宋王竟一连下令杀了三个使者。
之后宋王又派了一个人出去侦察。这个人出了城没走多远就发现了齐兵。他在回城的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哥哥。哥哥问道:“齐国马上就要兵临城下,宋国的都城危在旦夕,你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弟弟回答说:“我受宋王之遣出来侦察敌情,没想到敌人已经这么近了。我正想回城报告敌兵迫近、国人恐慌的情况,但是又怕落得如同前几个使者那样的下场。讲真话会死,不讲真话被人发现恐怕也会死,所以此刻我不知如何是好!”
他哥哥对他说:“你千万不能再报告实情了。只要不是立即就死,即使齐兵攻破了城池,你还有一线逃生的希望。然而你若报告了实情,肯定会比别人先死。”
弟弟按照哥哥的意图去做了。他回报宋王说:“我出北门骑着马跑了好大一阵工夫,连个齐兵的影子也没见到。刚才进城后我看到各家各户都很安定。”宋王听了这话非常高兴。那些粉饰太平的大臣们借机表功地说:“先前的那几个探子真死得应该。”欢喜之下,宋王赏了这个使者很多金钱。
此后不久,城门外齐兵旌旗如林、杀声震天。宋王看到大势已去,悔之莫及。在仓惶之中他带了几个护身的将领,跳上马车匆忙逃跑了。
因为形势紧迫,没有人去追究这个撒谎的使者。他趁都城上下一片混乱,逃离了宋国。后来他在别的国家竟然成了一个大富翁。
宋王及其宠臣都是好谀者,到最后弄得国破家亡。
28醉心恭维必然要付出代价
“赞美”和“恭维”两个词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大都出于真心,后者大都出于违心。我们可以接受别人的赞美,但决不可以接受别人的恭维,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恭维,往往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17岁,是一个年少有为的人,他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当然知道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于是,他就和众将商议,想出了一条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又喜好被恭维的特点,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扬,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如果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就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然而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和甜言迷惑住了。
对于刘勋的行动孙策时刻监视着,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经攻占了卢江,于是知道中了孙策的计谋,但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关羽也是一个好大喜功、骄傲自大的人。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又夺取了巴蜀,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关羽留守荆州,时时有吞并东吴的野心,又自恃自己武艺高强、兵强马壮,连连向北边的曹操发动进攻。这完全破坏了刘备当年东联东吴、北拒曹操的战略。
鲁肃在世的时候,以大局为重,主张联合西蜀,蜀吴之间虽然也有一些战斗,但为了对抗魏国,关系仍然十分紧密,倒也相安无事。鲁肃死后,由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孙权把鲁肃的手下全调给他统领,并封他为汉昌太守。吕蒙的辖地正好与关羽的守地相连,吕蒙深知关羽英雄盖世,又有吞并东吴的野心,而且他又占据了吴国的上游,这样分而治之的形势不能长久。当时孙刘联合是为了抗抵北部强大的曹操。而现在,西蜀逐渐强大了,三国相互吞并已成为事实。于是,吕蒙便上书孙权:“我们应该先夺荆州,再派征虏将军孙皎守卫南郡,潘璋守住白帝城,蒋钦率领游兵万人,巡行长江中下游,哪里有敌人就在哪里对付。我再带兵北上占据襄阳,那时就完全控制了长江,声势就更大了,还怕他曹操和关羽吗?”
孙权说:“关羽把守荆州,士气很盛,为什么不攻打曹操的徐州呢?”
吕蒙说:“现在曹操在河北与袁熙、袁尚等人作战,无暇东顾。徐州境内的守兵不足挂齿,一去就可以攻克。但是那里的地形是个四通八达的平原,易攻难守。你今天取得徐州,但却要用七八万人马守卫它。何苦呢?还不如乘机夺取关羽的地盘。”
孙权便接受了他的建议,为了夺取荆州,孙权首先派使者去向关羽提出要结亲,娶关羽的女儿为儿媳,却被关羽一口回绝,他认为自己兵多将勇,可以抵抗孙权,北伐曹操。很快,他便带兵攻打曹操的樊城,但又怕东吴乘虚而入,夺他的荆州,所以留下重兵把守各个要塞,并在三十里或五十里的高地之上置烽火台,直到他的前线营地,便于联络。
吕蒙见关羽防守严密,毫无空隙可钻,于是为了麻痹关羽,解除他的后顾之忧,便上书孙权说:“关羽兵伐樊城,留下重兵把守要塞,是害怕我夺他的后方地盘。我想以生病为由,分一部分士兵回建业。关羽只害怕我,听说我走了,一定会撤出防守的兵力,全力增援作战部队。这样我们就可以乘他们毫无准备时突然进袭,那么南郡就可以攻下,关羽也就能捉住。”
孙权问他:“那谁代替你呢?”
吕蒙说:“陆逊才智广博,有学有识,他可以承担这个重任。而且他并不出名,关羽一定不会重视他。这样,我们就有机可乘了。”
孙权就让他以治病为由回来,然后派陆逊去接替吕蒙职务。陆逊上任后,立即写信给关羽,一方面吹捧关羽,另一方面表白自己的年轻无能,借以麻痹关羽,让他更加骄傲了。关羽并不把陆逊放在眼里,也完全相信吕蒙是回去治病了,因而把兵力都调去增援樊城了。顿时,关羽的后方兵力空虚。陆逊马上把这样情况及时报告了孙权,孙权便派吕蒙马上出兵。
由于关羽有烽火台相互联络,吕蒙认为出兵必须十分隐密,不能让关羽得到消息,以防关羽军队回撤,自己无功而返。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精兵全部安排在大船中扮作商人的样子,让士兵穿着白衣,扮成老百姓摇橹,然后日夜不停地赶到了目的地。
关羽对于这些丝毫不知,还在樊城酣战。而这时,吕蒙的白衣战士已突然来到了关羽的要塞,在他们还来不及抵抗的时候就占领了关羽设置的烽火台,就连驻军和探子也全部给抓了起来。
吕蒙的大军又直奔南郡,当时守公安的将领傅士仁和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全部投降了。吕蒙占领了荆州后,对关羽及其将士的家属一律加以抚慰,并禁止军中士兵到各家各户中去抢劫财物。吕蒙这样收买人心,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关羽部队的军心。当关羽得到消息之后,在回撤荆州路上,有不少士兵都纷纷逃了回去。
关羽回来之后,和吕蒙有过几次交战,但是都未能取胜,深感自己孤立无援,已到了绝境,就向麦城方向逃跑。在西奔漳乡时,士兵都抛弃了关羽,不再跟他而投降了孙权。关羽只有十余骑亲兵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把关羽的去路截断了,关羽父子都被抓住,最后被杀。
关羽之所以会败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狂妄自大,自以为是。陆逊接替吕蒙后,给他猛灌“迷魂汤”,他竟然还真听进去了,飘飘然,还觉得陆逊年轻胆小,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他放心大胆地撤走布置在各关卡的重兵。这是他最大的错误,否则荆州也不会被吕蒙那么轻易地拿下。
明朝中期的时候,明英宗对太监王振十分宠幸。王振是个奸佞小人,恃宠专权,朝廷内外,没有人不害怕他。
当时,北方瓦剌逐渐强大了起来,并且有觊觎中原的野心。朝中许多大臣也都看清了这一点,纷纷上书要求在瓦剌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设防,以阻止瓦剌的入侵。可王振早已收到瓦剌首领馈赠的许多好处,为了讨好瓦剌的首领,王振对于这项建议极力反对,说瓦剌友好和善,而且兵少力薄,不能也没有必要如此设防。明英宗也听信了他的话,就没有在北方设防。
随着瓦剌实力越来越强大,其狼子野心也随之越来越大。在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大同,进犯明朝。明英宗大怒,决心御驾亲征。朝中许多大臣都极力反对,认为这种举动过于冒险,不利于朝政的稳定。王振为了讨好明英宗,却说:“皇上亲征有什么不好?这样一来可以大大鼓舞士兵的士气,对敌人也有一种威慑力量。而且这表明皇上英明决断,文武全才。况且瓦剌军不过是些乌合之众,一击便退,有什么危险?以前,也并非没有皇帝亲征而取胜的先例。”明英宗一听,心中非常高兴,也就更加坚定了亲征的决心,如此一来,别的大臣也就无力阻止了。
明英宗当即命令王振为主帅,率领50万大军亲征。虽然王振溜须拍马、曲意奉承的本事高,但是在行军打仗这方面可是一窍不通。他在粮草还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就仓促上路了。而一路上,又连降大雨,在道路泥泞的情况下,行军速度非常缓慢,军队的士气也大大降低。
也先闻报,顿时满心欢喜,他认为这是一个捉拿明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等明朝大军抵达大同时,也先命令大队人马向后撤退,愚蠢的王振以为这是瓦剌军队害怕明朝的大部队,畏惧而退,于是下令追击瓦剌军,明英宗也沾沾自喜地加入了队伍之中。没想到,这正是也先诱敌深入之计。也先见明军追来,便命两队骑兵精锐从两侧包围明军。明军在瓦剌军从侧面的袭击之下,猝不及防,阵脚大乱,毫无斗志。明军先锋朱瑛、朱晃,中了瓦剌军的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听闻恶讯,顿感无奈,在灰心失望之下,只得下令班师回京。
当明军撤退到土木堡的时候,已经是黄昏时分。大臣们建议,部队最好再前行二十里,到储备丰富,便于防守的怀来城,以待援军。而怕苦怕累,不愿再前行的王振却以车辆辎重未到为理由,坚持在土木堡等待援军,明英宗没有吃过行军苦头,已经累得不行,也想马上休息放松,便同意了王振的意见。
也先也深怕明军退回到怀来城,拒城固守,不易攻克,所以就下令急追不舍。就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也先大军也赶到,趁势包围了土木堡。
土木堡是一个高地,那里极缺乏水源。瓦剌军立即控制了当地的唯一水源--土木堡西侧的一条小河。明军人马断水两天后,军心大乱。
接着,也先又施了一计,派人给王振送信,建议两军议和,王振以为这正是一个突围的好时机,就急令部队往怀来城方向突围。这样一来正中也先的诱敌之计。当明军离开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的时候,瓦剌军突然从四面包围而来。明英宗在乱军中,由几名亲兵保护,几番突围不成,终于被也先生擒。王振在仓皇逃命之时,被保护将军樊忠一锤打死。明军没了主帅,溃不成军,20万大军全军覆没。
明英宗喜欢被别人恭维,而王振则善于恭维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明军的溃败和明英宗被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了。
29阿谀奉承者靠不住
有这样一些奸诈小人:他们对上讨好卖乖,溜须拍马,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些人很快就得到重用。而被阿谀奉承之人却一再被蒙蔽,最后往往自食其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