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历史上的奸与诈
21607400000033

第33章 虚虚实实,诡秘莫测(2)

这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二王突围之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见守备森严,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击退。原来这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城内守军也有一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眼见三天三夜都没有能攻下杭州,李秀成心中非常焦急。

突然天降大雨,城内守军见太平军久攻不下,都很疲惫,天又降雨,就都躲进城堡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好生睡觉,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着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已经大开,李秀成率部冲入城内,攻占了杭州。

为了能够把围困天京的清军引过来,李秀成下令把清军的粮仓焚烧掉。和春闻讯,知道杭州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今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攻下杭州,放火烧了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撤天京。两路兵马汇合一处,机智地绕道而行,回避了张玉良回救杭州的部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

这个时候,清军被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夹在了中间,这种情况是清兵始料不及的,左冲右突,阵势大乱,结果是死伤六万余人,一败涂地。清军惨败,天京之围已解。在短时期之内,清军已无力再攻打天京了。

8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奸诈之人蒙蔽别人的关键在于,他们能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不让人发现,更不让人有预见。他们常玩的把戏是声东击西。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实暗自瞅准的却是别人不留心的靶子。有时他们会假装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自己的心思,而实际上却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突然发难而出奇制胜。

当秦朝被推翻之后,项羽就企图独霸天下,这个时候最难对付的敌手是刘邦,于是,他便故意分给刘邦巴、蜀(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这三个郡,把其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他想用这个方法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今陕西一带)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的地方,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慑于项羽的威势,刘邦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全部烧毁。一是为了便于防御,二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以松懈他对刘邦的戒备。

到了南郑,刘邦拜萧何推荐的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在拟定了东征的计划后,韩信就命令樊哙、周勃等带领大队人马去修栈道,限三个月完工。可是烧毁的栈道接连有三百多里,高低不平,地势险要。修了没几天,就摔死了几十人。修栈道兴师动众,闹得鸡飞狗跳,一下就把兴兵东征的警报传到了关中。

守在关中西部地区的雍王章邯,一面派探子去打听修道的情况,一面调兵遣将去挡住东边的栈道口。他听说汉王拜的大将原来是曾经钻过人家裤裆的懦夫韩信,汉王的将士们都不服气,修栈道的士兵和民工天天有逃走的,一年也别想修好,就放松了警惕。

忽然,有一天传来急报说:“汉军已经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县东)被占。”咦!栈道还没修好,汉军难道是插翅飞过来的吗!其实,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率领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这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汉军随即攻占了雍地、咸阳,章邯兵败,只得自杀。

没多久,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先后投降。不到三个月时间,关中就变成了汉王刘邦的地盘。

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障眼法,做一些动作使敌方难分真假,疲于猜疑与应付,或者熟视无睹而放松警惕。

东汉末年,黄巾军揭竿而起,起义队伍日益壮大。北海太守孔融被围困在都昌城中,黄巾军的围攻则越来越紧,孔融只好让太史慈带兵突围,去请皇叔刘备前来援助。

黄巾军把城围得如铁桶一般,怎样才可冲出去呢?太史慈想了一个计策。太史慈骑马持弓出了城,后边还有几个人拿着箭靶跟着。外面围城的黄巾军十分惊骇,马上严阵以待,准备厮杀。而太史慈则到城下的战壕内,支好箭靶,往来驰射。射了一会儿,便回城去了。过了几天,太史慈又出城射箭,围城的人大都不以为然,只有少数人还站着观看。这样十来天过去了,围城的人也都习以为常,他们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又有一天早上,太史慈照例出城射箭,突然跃马扬鞭,冲出重围。等黄巾军想追赶时,已来不及了。没有过几天,太史慈搬来救兵,解了围城之困。

做一些表面看来毫无意义甚至愚蠢的事情,可以麻痹敌人,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行动。这种蒙蔽方法着眼干扰乱对手视线,就好像是虚晃一枪的障眼法。太史慈正是此中高手。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夺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公元915年,也就是五代后梁贞明元年。

魏州城外晋王李存勖的军中,好战的晋军士兵,与南梁魏州驻军刘腾的军队交战了几场,很是占了点便宜,便觉得南梁军软弱可欺,愈发猖狂了。

为了激刘腾出兵继续作战,李存勖派部下向魏州城挑战、叫骂:“喂,南梁兵们,不要总把脑袋缩在裤裆里,有种的出城来,我们再打一仗……”

可是,不管晋兵如何辱骂叫战,魏州城上却不见一点声息。只见隐约有兵士举着旌旗来回走动,没有一个人出城或在城墙上接应。

就这样,晋兵叫骂了几天,也不见魏州城里南梁军有何反应。这个情况引起了晋王李存勖的警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当即派出骑兵去侦察。

侦察兵很快回来报告说:“城里看不见烟火,只看到士兵的旗子在城墙上移动。”

“什么?城里没有炊烟?”李存勖深感情况不妙,可是他省悟得为时太晚了。

原来,刘腾在魏州屯兵与李存勖对峙,看到晋军把主力部队都调到魏州城外,料想他的老巢太原必定空虚,就决定把部队撤出去偷袭太原。可是公开撤军势必引起晋军怀疑,于是他想出了这个“金蝉脱壳”之计。

首先让刘腾士兵把毛驴牵到城墙上,把它们训练的像卫兵一样来回走动。毛驴温顺而又听话,很快就被训练得达到了要求。接着,刘腾又让卫兵用喂马的草扎成草人,绑在驴背上,又在草人身上插好旌旗。毛驴驮着草人在城墙上来回走个不停,迷惑敌兵。与此同时,刘腾把人马一个不留地撤走了。

就这样,李存勖的大本营在不知不觉中被刘腾捣毁了。

曾国藩是个深藏不露的人。

曾国藩在练兵的时候,每天午饭后他总是会邀幕僚们下围棋。有一天,忽然有一个人向他告密,说某统领要叛变了,告密人就是这个统领的部下。曾国藩听完之后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将告密者杀了示众。过了一会儿,被告密要叛变的统领前来给曾国藩谢恩。曾国藩脸色一变,阴沉脸,命令左右马上将统领斩首。

幕僚们都不知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曾国藩笑着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了。”说罢,命令把统领斩首了。他又对幕僚们说:“告密者说的是真实的,我如果不杀他,这位统领知道自己被告发了,势必立刻叛变,由于我杀了告密的人,就把统领骗来了。”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蒙蔽有善意恶意之分,蒙蔽别人并不只是那些奸邪之人的专利。同时,懂得蒙蔽术之后方可把奸诈行骗者识破,才能对付他们。

83多次使诈可迷惑对方

多次使诈可迷惑对方,使对方不辨虚实。对方辨不清虚实很可能就会做出错误的举动,我方就会有可趁之机。趁敌方盲目行动的时候,我方往往就可轻易战胜敌方。

公元前700年。在绞国都城(今湖北郧县西北)的南门。城下猎猎战旗,闪闪戈戟,层层甲亮。楚国大军前来攻伐绞国,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但是,绞国的城墙巍峨、坚固,城头上也有着森严的守卫,一时之间却也无法攻入。对于这种情况,楚武王是一筹莫展,召集文官武将商议攻城谋略。

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屈瑕的官员对楚王说:“听说绞国国王一向草率从事,缺少谋略,又不能够听从忠谏。我看,此番争斗,只能智取,切忌硬攻。”屈瑕把他的计谋如此这般一说,楚王听后大喜,即令将士依计去办。

第二天,天刚亮,楚军中一些士兵脱下军装,去北门外的山上砍柴。城头上的守军看到这个情景,忙向国王报告。

绞国国王发令道:“赶快派人前去捉拿楚国的樵夫。”

于是,一支轻骑从北门风驰电掣般冲出,来到山下,生擒了30个楚人。

第三天,楚王派出更多的樵夫上山砍柴。

绞国国王得讯后,说:“这次要派出更多的兵士给我前去捉拿!”

一位谋士跪谏道,“大王,臣以为不可轻举妄动。”

国王喝问道:“这是为何?”

谋士说:“昨天我们轻而易举地捉了30个楚人,今日他们又派出樵夫,竟然不派军队保护,这些樵夫会不会是敌人的诱饵呢?”

国王生气地说:“什么诱饵不诱饵!人总是要吃饭,做饭总要柴火,他们不上山砍柴,难道砍自己的脚当柴烧?至于他们不派军队保护,这是他们的失策。敌人的重兵在南门,我们要装出仍重兵把守南门的样子,而把兵力调出北门,一个突然袭击,捉尽山上的樵夫,让他们看看我们的厉害!”

谋士还想说什么,国王却挥手让他退下,发出令旗,调兵遣将。

绞军冲出北门,驰于山下,忽听金鼓大震,杀声四起,山林中伪装得难以识辨的伏兵蜂拥而至,一场恶战直杀得空中鸟雀惊,山上豺狼奔。绞军在重重包围之中难以突围,在一片呐喊格杀声中,一个个倒于血泊之中。

楚军大败绞军后,又兵临城下,两头夹攻,绞国国王只得签订了投降条约。

下面还有一个相似的故事。

隋朝末年,残暴的隋炀帝终于犯了众怒,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潮。高士达义军是其中的一支。

公元616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刚刚投奔高士达的窦建德被授予司马之职。高士达对他说:“建德贤弟,你才高八斗,远远超过高某,军队大权由你调遣。”窦建德知道,山下,涿郡通守(官职名)郭绚带领一万多人已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军。窦建德想:“良机来了,我一定要露一手,初建奇功,给各路义军看看!”

几天之后,窦建德唤来传令兵:“对高士达大人说,请他留下看守武器粮草,我带七千精兵前往迎战郭绚。请他放心,我自有锦囊妙计在!这封信请你交给高大人,让他按信行事!”

“是!”传令兵转身返营。窦建德率领七千精兵渐渐隐向山林深处。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郭绚的军营门口来了一位使者,自称是窦建德派来的。郭绚派人唤进使者,那使者气喘吁吁相告:“郭大人,高士达欺人太甚,我家窦将军受不了这口窝囊气,想投奔大人!”

郭绚听后没有言语,把那名使者送走了。正在他狐疑间,传来了一个消息:高士达把窦建德的妻子(其实是用一名女俘冒充的)五花大绑,押至军中,并且高声大骂窦建德忘恩负义背叛自己,把那女人当众斩首了。

当天下午,那位窦建德的使者又来到郭绚军营,呈上一封急信。郭绚拆开窦建德的亲笔手书:“郭大人,高贼杀妻之仇不报非大丈夫。如大人肯收降我,我愿当先锋回击高士达,取他狗头,报效大人。”

左右思量过后,郭绚马上眉开眼笑对使者说:“回告窦将军,欢迎他加入大隋朝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