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之后,郭绚率领士兵跟着窦建德赶到长河(今山东德州东)界上,订下盟约,发誓不灭高士达决不罢休!从此,郭绚手下兵将不再戒备窦建德部。窦建德见郭绚中计,几天后发布命令,起义军精兵悍将突然袭击,打得郭绚军队七零八落。这次夜袭,窦建德兵将杀死隋兵几千人,缴获战马一千多匹。
郭绚带着几十人骑马逃命。窦建德派强将一鼓作气,直追到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把郭绚杀死了。
从此之后,窦建德威名就在各路义军中间响起了。
84不要照本宣科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是兵家常用之法,而诸葛亮用此法却有新发展,使杰出的兵谋家曹操料不到而中了计。
诸葛亮算华容,既不用“虚则实之”之法,也不用“实则虚之”之法,而是用“实则实之”之法瞒过了曹操。
在赤壁刘、孙联军大败曹操,曹操逃走之后,诸葛亮立即派将遣兵于路截击,却唯独不理关羽,关羽要求出战,诸葛亮说:“今曹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须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关羽乃立下军令状,说:“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诸葛亮说:“我亦与你军令状。”关羽大喜。诸葛亮说:“关羽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关羽说:“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诸葛亮笑说:“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说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将军休得容情。”于是,关羽领了将令,带着关平、周仓带五百校刀手,到华容道去做埋伏了。
曹操在逃命的途中,先后被诸葛亮所派遣的赵云、张飞挡击,伤亡惨重,狼狈不堪,刚刚把追兵摆脱,却忽见前面有条路,不知所从,曹操乃问军士说:“哪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操教前军便走华容小路。诸将说:“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说:“岂不闻兵书有:‘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在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赞说,“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道。
途中,人饥马困,路小险峻,且适逢下雨,泥泞不堪,步履极难,倒下沟壑的,不计其数,行了数里,三停人马丢了二停,只有三百余人跟上。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曹操以为摆脱了敌兵追击,正在自夸其高明,突然一声炮响,西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关羽,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如不是关羽念及其昔日之情纵之归去,曹操这次必被擒无疑。
诸葛亮智算华容,可称神机妙算,其运用虚实之法既绝且奇。
曹操知兵法,却不知诡计,因此屡中诸葛亮诡计。
曹操善疑,诸葛亮就以疑兵胜之。定军山被夺,夏侯渊被斩,曹操统大军来报仇。两军隔汉水相拒。
刘备与诸葛亮来看形挚,诸葛亮见汉水上流头,有一带土山,可伏千余人,乃回营吩咐赵云:“汝可引五百人,皆带鼓角,伏于土山下,或半夜,或黄昏,只听我营中炮响,炮响一番,擂鼓一番。只不要出战。”赵云受计去了。诸葛亮却在高山上暗窥。
次日,曹兵到来搦战,蜀营中一人不出,弓弩亦都不发。曹兵自回。
当夜更深,诸葛亮见曹营灯火方息,军士歇定,遂放号炮。赵云听得,令鼓角齐鸣。曹兵惊慌,只疑劫寨。及至出营,不见一军。方才回营欲歇,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震地,山谷应声。曹兵彻夜不安。
一连三夜,如此惊疑,操心惊,拔寨退三十里,就空阔处扎营。
诸葛亮笑说:“曹操虽知兵法,不知诡计。”遂请刘备亲渡汉水,背水结营。刘备问计,诸葛亮说:“可如此如此。”曹操见刘备背水下寨,心中疑惑,使人来下战书。诸葛亮批来日决战。
次日,两军会于中路五界山前,列成阵战。曹军呐喊杀过来。蜀兵望汉水而逃,尽弃营寨,马匹军器,丢满道上。曹操见蜀兵背汉水安营已疑,今又见弃马匹军器更疑,遂下令:“妄取一物者立斩。火速退兵。”然而,曹兵方回头,诸葛亮号旗举起,刘备中军领兵便出,黄忠左边杀来,赵云右边杀来。曹兵大溃而逃。诸葛亮连夜追赶。操传令撤军回南郑。却见五路火起--原来魏延、张飞分兵杀来,先得了南郑。操心惊,往阳平关方向逃走。
安民己毕,刘备问诸葛亮说:“曹操此来,何败之速也?”
诸葛亮说:“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吾以疑兵胜之。”
凡用疑兵,要先料其人可以疑而疑之,又要料我可以疑彼而后用之。曹军于博望被烧,新野受挫,乌林挨打,华容中计,都是遭诸葛亮诡计所算之故,因而他与诸葛亮对阵,一见风吹草动,便疑这疑那。诸葛亮知曹操多疑而深懂兵法,乃以兵法疑之。先是以虚兵使其一连三夜心神不安,以夺其势,接着以背水结营、丢马匹军器以疑之,促其退,乃乘势掩杀,使之大溃,终获全胜。
诸葛亮的确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
85示弱骄敌,轻松战胜骄兵
骄傲之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忽视自己的缺点;而对他人,则只看到对方的缺点,漠视对方的优点。人都是在逐步克服自己的不足,发展自己的优势中不断前进的。而人一旦骄傲起来,其优势最多就是能继续保持而己,至于不足,则根本没有克服的希望。而与此同时,对手却在不断壮大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缺点。一进一退,其差距便自然而然了。
战国后期,赵国的北部经常会受到来自匈奴襜褴国及东胡、林胡等少数民族的骚扰,边境不宁,于是赵王派大将李牧守北部门户雁门。
李牧上任之后,天天宰杀牛羊,犒劳将士。而且李牧只许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人交锋,暴露实力。匈奴人久闻李牧大名,见李牧坚守不出,也摸不清李牧的底细,不敢贸然进犯。而李牧则利用这段暂时的平静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鼓舞士兵的士气,消除对匈奴的畏惧心理。几年后,在李牧的训练之下,赵国军队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公元前250年,李牧见自己的军队实力大增,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便准备出击攻打。
有一天,他派了一百多名士兵外出保护老百姓出城放牧。临行之前,他对领军将领说:“这次出城没有遇到匈奴军就算了。如果匈奴兵出现,并企图掠夺百姓牛羊,你们一定要奋起反击。但是注意,不要使全力,交战后,你们要装作不堪一击的样子。只许败,不许胜,牛羊让他们拿去。”将领得令而去。
赵军便护着百姓出城放牧了,走了没有多远,果然遇到了一小队匈奴军。匈奴兵一见牛羊,顿时大起贪欲,便上前掠夺。赵军也马上上前迎敌,但迅速败退回城。匈奴兵抢夺了牛羊,并回去报告匈奴统帅,说赵军是如何的不堪一击。匈奴军统帅一听,心中十分高兴,终于把赵军的实力摸清楚了,觉得李牧也不过如此,他闭门不出,原来是因为他胆小怕战,当即亲率大军直逼雁门。
听了士兵回来报告,李牧知道自己的骄兵之计已经奏效。接着,探子来报,说匈奴大军正快速地向雁门关推进。李牧大笑,道:“来得正好。”他马上把自己的军队分为三路,左路、右路迅速地向匈奴的后队赶去,而自己则带领中路大军出城迎敌。
李牧与匈奴大军刚一交战,便佯装不敌,向后败退,见状,匈奴统领更加得意,更确信了自己的判断,便拍马带军追去。过了不久,突然后队一阵骚乱,匈奴统帅大惑不解,正要派人前去探问。这时,却见李牧转头率军攻来,他被迫迎战,还没有来得及派将出战,自己的部队已是大乱。
原来,李牧的左右两路军队已经从后面掩杀而来。在李牧军队的前后夹击之下,匈奴军队阵脚大乱,毫无斗志,最后只有落荒而逃。匈奴至此,很久都不能恢复元气,赵国边境也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李牧所使用的计策正是骄兵之计。人们常说:胜不骄,败不馁。可是匈奴兵只不过是打了一个小胜仗就骄傲得不得了,他们怎能不败呢?
86以退为进,避开锋芒
两军交战,贵在能够准确地分析出交战之初的客观形势及利弊,尽量避开敌军的锋芒,制订出合理的制胜谋略。在决战中攻对方的薄弱环节,各个击破,以争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往往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做什么事都要尽量避开锋芒,以针尖对麦芒,只会闹得两败俱伤。很多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往往能使自己获得更有力的条件。
春秋时期,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日益强盛,并且控制了西南及东面的许多小国和部落。公元前638年,楚文王在泓水之战中楚军打败了宋襄公,于是就开始向中原发展,期望成就霸业。
与此同时,流亡在外19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也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和外交活动,也初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主的实力。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等多国军队攻打宋国,希望以此阻止晋国向南扩张。宋国急忙派人到晋国求援。于是晋文公与群臣商议是否出兵及如何救宋。大夫先轸力劝晋文公出兵救宋。他认为,救宋一方面可以报答当年宋国对晋文公的善意招待,另一方面又可以大扬国威,成就霸业。但是宋国不靠近晋国,要远征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而且正面与楚军交战,也不一定能取胜。于是大夫狐偃便建议晋文公,先攻打曹、卫两国,那时楚国一定会移兵相救,宋国之围就可解了。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
经过精心准备之后,晋国将军队集中在晋国和卫国的边境上,拿当年曹共公曾侮辱过他当借口,要卫国借道伐曹,但卫国一口回绝。晋文公便迅速率大军直捣卫境,把整个卫国占领了。接着,又向曹国发起猛攻,3个月后,也一举拿下了曹国。
当晋国攻占了曹、卫两国之后,楚国仍然全力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丝毫没有撤军的意思。这时候,宋国又派人来向晋国告急求救,晋文公顿感左右为难,出兵吧,自己兵力有限,没有足够的取胜把握;不出兵吧,又会背上忘恩负义之名。
这时,先轸又向晋文公献计,让晋文公利用楚国与秦、齐两国的矛盾,建议让宋国表面疏远晋国,然后由宋国出面,送厚礼给秦、齐两国,请他们调停宋、楚之争,晋国则把曹、卫两国的一部分土地送给宋国。楚国见自己的盟国曹国和卫国为晋国所占,一定会拒绝调停,这必将触怒齐、秦两国,这样他们便会同晋国一同与楚交战。
果然,楚国拒绝齐、秦两国的调停。齐、秦两国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顿时晋军实力大增。楚成王见齐、秦与晋联合,对自己极为不利,便全线回撤。但子玉却对楚成王的撤军计划十分不满,极力主战。楚成王无法,只得应允,但只派少量兵力支援他。于是,子玉以元帅身份向陈、蔡、许、郑四路诸侯发出命令,相约共同起兵。子玉率领中军,以陈、蔡二路兵将为右军,许、郑二路兵将为左军,快马加鞭,向晋军猛扑过来。
见楚军来势凶猛,晋文公就命令晋军后撤以避开它的锋芒。有些将领十分不理解,便问晋文公:“大王为什么没有交手,就命令后退呢?”
晋文公说:“我以前在楚国的时候,曾对楚王说过,如果晋楚万一发生战争,我一定要退避三舍(即九十里),我是守诺行事。”虽然说是遵守诺言,但是这也是晋文公的一条策略。晋军退避三舍后,退到了卫国的城濮,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粮草补给方便,又便于同齐、秦、宋等国军队会合,还可以避开楚军的锋芒,削弱对方的士气,同时,“退避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军,争取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等作用。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左右两翼薄弱的特点,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攻击。
晋军先命白乙丙出战,可还没交锋,晋军就忽然后退,还没等到楚军右翼陈、蔡两军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见晋军大开营门,晋军大将领着一队大车冲了出来。驾车的马全都用虎皮蒙背。陈、蔡两军的战马还以为是真虎出来了,都吓得四处乱窜。陈、蔡两军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袭击,个个惊慌失措,阵势大乱,主将被杀,死者不计其数。就这样楚军右翼被迅速瓦解了。
晋军派军士假扮陈、蔡两军,打着陈、蔡军队的旗号,报告子玉说:“右路军已经取胜了。”子玉见晋军往北奔去,以为真胜了,便命左翼军全力前进。晋军攻打对方左翼军的上将狐毛在指挥车上故意竖起两面镶有彩带的大旗,非常醒目,远远地就能望见。狐毛与楚军左路许、郑联军一交手,就故意败下阵来,把大旗放倒,拖在地上。
在逃跑的时候,车的后面拖了许多树枝,树枝刮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给在高处指挥作战的子玉造成了错觉,以为晋军溃不成军,于是急令左翼部队奋勇追杀。晋军中军元帅见楚军已被引到自己埋伏的地方,便下令出击,一时鼓声大震。楚军一惊,正要后撤,晋军已经赶到,而假装败退的狐毛也回身反击。在晋军前后两路的夹击下,楚军左路军基本被全歼。
见左右两翼军都已失败,子玉急忙下令收兵,这才保住了中军,退出战场。城濮之战,最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这次战争也大大长了晋国的声威,开始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