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尼克松与中国: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21659200000022

第22章 对华政策的突破(1)

(1969—1972年)

尼克松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当选总统,使他必须立即采取有效行动,打开局面。尼克松已经决心要在对华政策上有所突破,并从进入白宫之日起就开始寻找与中国接触的机会,但他还是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探索,直至做好准备,亮出惊人之举。

一、尼克松政府面临的难题与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

当尼克松入主白宫之时,他所面对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有人甚至认为它几乎不亚于美国内战造成的分裂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①。从国际环境看,美国不仅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而且失道寡助,连其盟友都冷眼旁观,美国的国际威望降到了最低点。在国内,在约翰逊总统任期的最后两年,美国几乎成了无政府状态。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学生运动等交织在一起,人们对战争的厌倦与对政府的失望,弥漫于整个社会,冲击着因陷于越南战争而已受到削弱的美国政治与经济。理查德·桑顿准确地将尼克松政府所面对的形势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在财力方面,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一落千丈;第二是在国力方面,美国丧失了战略武器的优势地位;第三是在地缘政治方面,美国的遏制政策已面目全非;第四是在国民意志方面,美国的民意已分崩离析①。

①Brandon,The Retreat 0f American P0wer,p.1,p.8,p.23.

1968年11月,当尼克松以微弱优势赢得大选而进入白宫之时,大多数美国人对他的当政没有寄予很大希望,不指望他能在稳定政局、恢复秩序方面有什么大的作为,因为尼克松以前没有留给人们多少好印象,在很多人眼里,他不过是败给了肯尼迪的政治输家。然而,卧薪尝胆、蛰伏待出八年以后,尼克松已经修正了一些顽固、死板的观念,有了审时度势的自信。在196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尼克松宣称,他的目标是“在没有和平的地方,让和平成为受欢迎的东西;在和平很脆弱的地方,让和平变得坚固;在和平只是暂时的地方,让和平成为永久”。他还说,美国在经过了一个时期的对抗以后,正进入一个“谈判的时代”,“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那就是“对思想开放,对物资和人员开放,在这个世界里,无论大小,将不会有哪个民族将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之中”②。

在对外政策方面,尼克松政府的处境十分困难,最紧迫的问题是结束越南战争。尼克松深知,如果他在第一任期内在这方面没有进展的话,他将不会有第二期的连任。而最棘手的问题是对付苏联的挑战,自冷战以来,苏联就是美国最主要的敌人。在60年代后期,趁美国陷于越南战争,苏联在战略武器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改变了60年代初美国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形成了两国均衡的形势;到1970年,苏联在陆基导弹方面,甚至已占了数量上的优势。对此,尼克松政府希望在收缩美国外交的同时,与苏联缓和,通过谈判,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

①Thornton,The Nix0n-Kissin er Years,xv.

②U. S. President. Public Papers 0f President Richard M. Nix0n,1969(Washington D. 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1),p.3.

尼克松曾希望能在上任后一年内结束越南战争,起初,他想借助苏联的影响,向越南施加压力。在一次与国防部长梅尔文. R.莱尔德的私人谈话中,尼克松曾说道:如果苏联能够减少他们向越南的武器供应,越战可能会很快结束。他甚至说,如果在越南实现和平的代价是允许苏联攻击中国的核设施,“那也是一笔值得考虑的交易”①。但是,正在加紧与越南发展关系的苏联没有给予尼克松政府任何回应,于是,尼克松把目标转向了中国,他知道中国向越南的抗美战争提供了重要的道义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援助,因此,如果美国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就有可能使中国减少对越南的支持和支援,争取早日结束越南战争。基辛格后来也承认,寻求打开中国的大门是为了“向河内施加压力,迫使北越达成对印度支那冲突的合理解决”②。与此同时,如果美国能够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便可以震撼和制约苏联,在中苏关系中打入一个永久的“楔子”,从而使美国在与苏联的缓和中保持有利地位。可以说,解决越战问题和对付苏联,是尼克松政府寻求与中国和解的现实的需要。

除了迫切的现实需要以外,尼克松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隐忧,那就是要在中国不受外界控制而真正崛起之前,把中国“纳入国际社会系统”,因为他相信中国的孤立与衰弱只是暂时的,而且,美国负担不起让中国永久地处于国际大家庭之外的代价。在他1967年于《外交事务》上发表的文章中有所表达之后,尼克松一再呼吁让中国“作为一个前进中的大国,而不是作为世界革命的中心”重新进入国际社会。他把中国看成是世界五极之一,但同时也是“20世纪最后1/3岁月里对世界和平潜在的威胁”,他反复强调,使中国继续处于孤立状态是危险的,因为10年之内,中国将发展成为一个核大国,到那个时候,美国将别无选择,所以他认为,美国必须与中国交往,发展与中国的关系③。在他的第二份国情咨文中,尼克松也说:如果一个像中国这样的世界大国被排斥在国际秩序之外并与之敌对的话,就不会有安全稳固的国际秩序①。

①Tyler,A Great Wall,p.62.

②William Burr,Kissin er Transcripts:The T0p-Secret Talks with Beijin &M0sc0w(New York:The New Press,1999),p.12.

③Nixon,“Asia After Vietnam”,F0rei n Affairs,October 1967,p. 123;Nixon,RN:Mem0irs,p.282,p.373;Public Papers 0f President Nix0n,1971,pp. 802 - 807;Foot,The Practice 0f P0wer,p.222.

正是出于以上现实和长远的考虑,尼克松政府决心在美中关系上有所突破。在就职一个月之后,尼克松不顾各方的反对,首次出访欧洲,一方面,他要向世人显示,并“没有完全被越南战争困住”,另一方面,他要做出“在与我们的敌人开始谈判之前,与我们的盟友协商”的姿态。在这次欧洲之行中,他就有关越南、苏联及中国的问题咨询了戴高乐的意见,戴高乐支持他从越南脱身,与苏联缓和,以及与中国和解②。

1969年7月,尼克松进行了他担任总统后的第一次环球旅行,在首站迎接登月归来的美国宇航员之后,他在关岛作短暂停留,发表了一篇非正式的、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外交政策演说,之后访问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南越、印度、巴基斯坦、罗马尼亚、英国和法国。“尼克松主义”的核心就是越南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如何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发挥作用。他的回答是,美国将来应当避免再陷入像越南战争那样的麻烦。但是他认为,由于潜在的对和平最大的威胁是在太平洋地区,而美国在地理概念上是一个太平洋国家,即使美国想要退出,也会与亚洲的事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国只能继续“在亚洲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他承诺,美国将履行其与盟国的条约义务,而且,一旦他们需要美国的帮助,美国将义不容辞③。尼克松的讲话预示着美国将减少它在亚洲的卷入,这意味着美国希望亚洲国家为自己的国防承担主要责任,美国不会再像在越南战争中那样直接派出军事人员。用尼克松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美国只“帮助他们打仗,而不是帮他们打仗”④。实际上,“尼克松主义”表明,在新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下,尼克松政府将采取较为灵活的对外政策。

①Richard Nixon,“Second Annual Report to the Congress on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Public Papers 0f President Nix0n,1971,pp.276 -278.

②Nixon,RN:Mem0irs,pp.370 -373;Stephen E. Ambrose,Nix0n,Vol. 2:The Triumph 0f A P0litician,1962 -1972(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9),p.254.

③Public Papers 0f President Nix0n,1969,pp.544 -556.

④Public Papers 0f President Nix0n,1969,p.552.

为了实施其外交战略,尼克松决定与中国展开实际性接触。早在1969年1月宣誓就职前,尼克松就告诉他的老朋友弗农·沃尔特斯,他作为总统想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重新建立起与中国的关系。在他就职之后不久的一次私人谈话中,他又告诉马里兰州参议员查尔斯·马赛厄斯,“我们将花大力气发展对华关系”①。尽管尼克松已经有了与中国和解的愿望,但是,要打破两国之间长期的隔绝与敌对状态却非易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一直是冷战的世界格局中的一对冤家。美国视中国为共产主义阵营的中坚,中国把美国看做资本主义阵营的龙头,双方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是尖锐对立的,两国经过在朝鲜战场上交锋,在台海危机中较量,在印度支那对峙,到60年代,尽管美国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改善中美关系的呼声,公众舆论对美国的外交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政府层面,似乎还看不到改观的希望。可以说,仅从两国关系来看,中美之间的长期对立还没有到非结束不可的时候,如果不是两国领导人抓住机遇,排除困难,共同做出了积极努力,中美关系的改善很可能还会再拖上数年。

尼克松对外交事务有浓厚兴趣,而且,他相信外交政策是总统惟一可以施展抱负的领域②。因此,他希望白宫而不是国务院成为外交决策的中心,于是他任命忠诚而无实际外交能力的威廉. P.罗杰斯为国务卿,任命亨利·基辛格为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由基辛格帮他实现了在外交上有所突破的愿望。基辛格虽然不是被全民选举出来的,也不是正式的内阁成员,但他不仅成为尼克松在外交方面的得力助手,而且是历史上对美国外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亨利. A.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费尔特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母亲是家庭妇女,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但在纳粹排斥犹太人期间失去了教职。1935年,希特勒德国通过《纽伦堡法案》,禁止犹太人孩子在德国的公立学校上学,基辛格因此在一所犹太人的学校里呆了三年。1938年,基辛格全家离开德国,先在英国停留,然后辗转到了美国。他们在纽约落下脚之后,基辛格开始上中学,他白天去工厂工作,晚上去夜校上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辛格参了军,并作为军队情报人员到了德国服役。战后,基辛格留在德国,在欧洲盟军司令部情报学校任文职督导员。

①Wicker,One 0f Us,p.578.

②Public Papers 0f President Nix0n,1969,p.17.

1947年,基辛格回到美国,进入哈佛大学读书,并在1949年与他的第一个妻子安妮·弗莱舍结婚。1951年,基辛格提交了他的本科学位论文,题目是《历史的含义:对斯宾格勒、汤因比和康德的反思》。这篇长达377页的论文给哈佛校方留下深刻印象,并从此限定了本科学位论文的篇幅。之后,基辛格继续在哈佛攻读研究生学位,并在1952年获硕士学位,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关于现实主义外交的,并在1957年以《1812—1822年的欧洲复辟》为题发表。在文章中,他分析了奥地利外长梅特涅如何成功地建立起拿破仑之后欧洲的和平基础,而且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①。

① 关于基辛格的生平,参见Marvin Kalb and Bernard Kalb,Kissin er(Boston:Little,Brown,1974);Isaacson,Kissin er:A Bi0 raphy;Benjamin Frankel,ed.,The C0ld War,1945 -1991,Vol. 1,Leaders and Other Imp0rtant Fi 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Eur0pe(Detroit:Gale Research,1992),pp.272 -280。

在进入尼克松政府以前,基辛格曾参与过一些政府工作。1955年,基辛格受“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委托,主持一个研究小组,评估杜勒斯提出的用“大规模报复”(massive retaliation)作为美国在冷战中对付苏联的核战略。基辛格将各种不同意见汇总,并提出了他自己对美国核战略的观点。1957年,基辛格发表了长达450页的著作《核武器与外交政策》,并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基辛格对“大规模报复”战略持批评态度,认为它只会导致核毁灭和核灾难。基辛格主张采取有限核战争的策略,他认为艾森豪威尔声称“为了和平没有选择”的说法是危险的,并且,“虽然由于现代化武器的穷凶极恶,人们对战争的看法也大相径庭,但拒绝冒风险等于让苏联获利”。按照他的观点,如果美国的决定只限定为有限的常规战争和全面的核战争,而在两者之间没有其他选择的话,只会导致美国的战略瘫痪。因此,他认为最好的和最有效的对付苏联的办法,是有限的核战争①。

基辛格渐渐建立起外交政策专家和军事战略家的声誉,他在纽约的研究工作也引起了当时的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的注意。从1956年起,基辛格作为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特别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进行了18个月的研究工作。1957年,基辛格开始在哈佛大学任教,1962年被聘任为教授。从1962年到1965年,基辛格在哈佛大学全职任教,1965年,他担任了国务院关于越南问题的顾问。1968年,他作为外交事务顾问,帮助洛克菲勒竞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但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