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精神
21795700000124

第124章

一个90多岁的老奶奶都能记住的名字,人们当然不会忘记。十佳公仆评选结果下来,翟西林榜上有名!

耀华中学学生俞艳玲一家把选票投给了解放桥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高正山。俞艳玲的父母都是残疾人,然而俞艳玲却既健康又优秀。她从懂事起就知道了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家里,她要用自己的健康弥补父母的缺陷,在外边,她要用自己的优秀矫正人们的目光。如果说,家家都有一片天的话,那么她生下来就是补天的,因为他们家的天是塌了一角的天。她从小学开始,就学会了打工,去饭馆给人刷碗洗盘子,在家里给人看孩子,只要能挣钱,她啥都干。像她这样年龄的孩子,正是无忧无虑的时候,然而她却过早学会了忧愁和阴郁。而忧愁和阴郁又使她过早成熟。她从不因家境贫寒而失去信心,也不因困难多多而丧失进取的勇气。她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就是好学生,并且把好学生的荣誉一直保持到考取耀华中学。

耀华中学是天津市的名牌中学,其地位相当于北京的人大附中,上海的敬业中学,考取者都是佼佼者,俞艳玲靠着自己的努力跻身进去,想来比别人更是不容易。进了中学之后,俞艳玲又被选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随着学习的升级,学费也随之翻番,生活费用也随之加大。这对原本靠自己打工挣钱交学费的俞艳玲来说,失学的危险时刻像雾霭一样弥漫在她的周围,尽管她极力想挣脱出去,但危险总是挥之不去。

就在俞艳玲最困难的时刻,高正山推开了她的家门。

一间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家,却盛着那样深重的困难。看着蜷缩在床头的老人,看着瘦弱的小艳玲,高正山的眼睛湿润了,他含着泪对小艳玲说:你是个要强的孩子,你的事情我全知道了。但我知道得太晚了,来家也太晚了。从今天起,咱们街道和你一起撑起这片天!

小艳玲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她被一个街道领导含泪注视着,慈祥的目光像暖风一样吹过来。她突然想起了无数次孤独穿行在大街上的情景,那时她觉得街道是冰冷的,就像在空寂的山间里行走,相随的只有自己瘦削的影子,能倾听的只有自己的回声。但现在她对街道有了全新的认识,街道原来是有温度的,有人性的。那样一个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街道忽然就幻化成一个人的模样站在自己面前,并且握着自己的手娓娓而谈。小艳玲听着听着,眼泪下来了。

高正山回到办事处,向工作人员讲述了俞艳玲家的遭遇。他说,一个那样残缺不全的家庭,却拥有这样一个健全的优秀的精神品质,他们默默忍耐,有困难自己解决,有问题自己消化,他们一不向国家伸手,二不怨天尤人,并且始终相信生活会变得更美好,这是多么可爱的一家人呀。但是,他们应付急难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是应该由我们加以援手的,我们是政府的一级组织,是共产党培养教育出来的干部,我们有责任把温暖送到他们心中。对人民群众的疾苦麻木不仁,还算是共产党员吗?

高正山神情庄重地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工资放在办公桌上,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替小艳玲募捐了,请大家慷慨解囊110元、20元、30元……

一双手、两双手、三双手……

先从街道干部捐起,然后又扩散到社会上,一个扶危济困基金会率先从解放桥街道办事处成立,始作俑者就是高正山本人。

他从俞艳玲一家的遭遇推想到了另外需要救助的人们。经过认真盘查,全街道需要帮扶的对象有32户。

那么,整个和平区,整个天津市有多少需要帮助的人呢?于是就成立了扶贫济困基金会。

钱从哪里来?高正山说,党员捐,干部捐,人大政协大会代表捐;走单位,串部门,一有机会拉下脸来就化缘……当小艳玲定期从高正山手中接过为数不多的补贴费时,当全街道另外31户贫困人家都得到相应的救助时,当扶危济困基金会像春风一样吹拂在全市贫困家庭成员心头时,人们就会联想起公仆这个称谓来……

马树昆是和平区公安局局长。一天,他接到一封群众来信,来信没有地址,内容却是生死之托。写信者以决绝的口吻对人世做最后的告别,她此去将赴黄泉,临去之前有一事相托,请他把一沓存折转送到母亲手中。这是她辛劳一生的积蓄,共有9万元整。

这封信写满了5页纸,一把辛酸泪,页页幽怨情。马树昆从这封绝命信中看出了来信者的犹豫和彷徨,而犹豫和彷徨说明她对人生还有几分留恋。而这几分留恋就会为他救人争得宝贵的时间。

马树昆立刻全局动员,命令全体警员一定要像破大案要案那样迅速找到写信者。

先找到她的母亲,没有找到。又找到她的单位,仍没有找到。循着亲友的名单一一查找,还是没有找到。

马树昆急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打击犯罪都是警察的职责,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倘若挽救不了一个年轻者的生命,对于他这个公安局长来说,同样不可饶恕。他动用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权力,利用新闻媒介,在电视、电台上去呼唤,在报纸上去寻找……

整个天津市似乎都在呼喊:回来吧……终于在上海找到了写信者。

几经周折,她终于安全返回天津。

马树昆悬了许多天的。这才一下子落了地。

写信者见到马树昆,她长跪不起,额头磕得地板咚咚响。马树昆把那些存款单交给她:你看看,够不够数。

女子千恩万谢地走了,她又重新获得了生活的信心……

信心来自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发自内心的关爱,也来自一位公安局局长。

正是从这次寻找写信者事件中,人们牢牢记住了马树昆的名字。

除了翟西林、高正山、马树昆之外,还有送水观音韩金华、顺心火神陈林、温暖使者王教恭、模范交警司长河等等,他们都是十佳公仆获得者。尽管这项奖一没奖金二没物品,但他们都说,这是他们有生之年获得的最高奖赏。

1996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一个署名米博华的先生这样评价说:

各种评优活动见得多了,但像天津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有那么多老百姓热情参与的,并不多见。连续8年,每年发出一两万张选票,回收率都在90%以上,确实难能可贵。老百姓对政治参与的态度本身就说明他们对国家建设怀有充分的希望和信心。虽然踊跃参与这项活动的人各有其想法和理由,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他们并非只为自家的柴米油盐操心,而是对干部的思想、作风、品行、能力和政绩也很关注;他们并非居于一隅、诸事不晓,而是对于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时时刻刻在观察与思考;他们并非对干部为老百姓奔波操劳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是受惠滴水便报以涌泉。群众对好干部的崇敬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们的支持也是十分慷慨的。

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的主体是老百姓,没有奖金和奖品,只有荣誉称号。但是它的意义和效应是多方面的。信任无价,口碑无字,但包含着比奖金和奖品更厚重的感情、更深刻的思想和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荣誉由人民授予,而这笔精神财富却被全社会所分享。

人们特别是党员和领导干部,不应该忽视每张选票所包含的丰富内容。选票汇总的,是值得党委和政府仔细研究的政治信息,是对于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教材。8年来,和平区有80人次45人当选区级十佳公仆,有12人连续三年当选。为什么有的干部德政可歌、贤名犹着,屡屡折桂,从群众的心秤上我们可以具体生动地勾画出新时期好干部的形象以及为公仆者所应具备的全部关键要素:廉洁、勤政、务实、质朴、有政治责任心又具有突出的能力。当选的十佳公仆岗位不同,经历各异,但在这一点上总是相同或相似的。群众满意、欢迎什么样的干部,不满意、不欢迎什么样的干部,在一张张选票里表现的了了分明。这应该是所有干部正衣冠、知人心的镜子,也是公之于众的是非善恶的标杆。和平区委、区政府的干部们正是从这些无声的选票中体会到从政况味的。评选十佳公仆对于干部是最直接的激励和监督。干部即使是高级干部,也需要不断地教育和自我教育。一贯良好,永远良好,谁也吹不起这个牛。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途径可以有多种,但是请群众会诊,请老百姓品评,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办法。评选十佳公仆,榜上有名的毕竟是少数,但整个活动却无异于对大多数干部的一次会考。从街道管理部到职能部门,从最小的干部到较高级的干部,层层择优,级级评议。干部置身其中可以说是千般感触,万种心情,披沙捡金,熔炉冶炼,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总会有一些收获。正如有的同志所说:评上公仆,好像进了玻璃瓶,群众从四面八方能看到你,你只能做得更好。重要的是,评选活动造成一和氛围:群众用选票直接表达他们的好恶,直率、尖锐、真实,鞭策的是不贤不廉,弘扬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

吏治清廉才能民风淳淳。如果干部思想作风乌烟瘴气,那么民风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活动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不仅使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干部的甘苦,参与活动的群众也受到教育。不可否认干部的表率和榜样作用对于群众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和平区志愿者活动、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之所以搞得好,主要原因是干部的精神状态好。正如有的群众所说:干部的形象就是国家的形象。的确,干部的思想作风正派,对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氛围,是至关重要的。

天津市和平区在全国率先开展评选十佳公仆活动,从而引发了社区内部蓄之已久的旺盛活力,人民群众中再一次激情满怀地投入到社区的各项建设中,比如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办好区街两级教育中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创造文明小区等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天津市和平区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它把社区创建活动不仅引向群众,而且引向了领导,引向了干部,这就把上上下下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笔者采访了诸多城市和诸多地区,许多关心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识之士不无忧虑地告诉笔者,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坏起决定作用的是领导而不是群众,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要看干部是不是充分发动起来了。

这种忧虑和担心在天津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