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中国茶文化趣谈
21957900000008

第8章 名茶传说篇(2)

姑娘很大方地说:“实话实说吧,我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这次出海登山是遵从父亲之命,他说你们从善几辈子,生活依然清苦,父亲让我给你们指出一条富裕之路。今后你们母子将这些茶树经管好,就不愁吃和穿了。”说罢脚下生云,腾空而去。

事后,母亲同乡亲们说起这件事,大家都说自己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原来在身边就有宝物!这次龙女指路,大家就可以种茶为生了。几天后,小伙子到雁荡山去学采摘、焙炒茶芽的技术,归来后他就给大家传授这种技术,第二年收获了第一次茶叶。在准备外卖时,母亲说:“茶叶丰收了,向外地卖’得有个名字呀。”大家七嘴八舌取了好几个名字,最后还是觉得采用龙女舌尖顶茶芽的故事,取名为龙顶茶。那么龙顶茶又是怎么成为贡茶的呢?原来也有个故事。相传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部启用后,在江西九江与自称汉王的陈友谅交战,不料初战失利,朱元璋率部退守浙西开化。由于长途行军,到开化时他们又渴又饿。人们都知道,渴比饿难受。朱元璋渴得嘴里冒烟,来到一户农家就想喝水。人们知道朱元璋是反对元蒙政权的,就给他冲泡了一壶龙顶茶。

朱元璋喝了第一口,觉得从来没有喝过这么香甜的茶水。他以为是渴极了,喝什么水都好喝。在他喝第二碗时,觉得这茶水不平常,就问老乡道:“这是什么茶?”老乡告诉他这是龙顶茶,接着把龙顶茶的来历说了一番。朱元璋连连夸好。

几年后,朱元璋当了皇帝,有天在吃完山珍海味之余,忽然想到开化的龙顶茶,便降旨开化知府进贡龙顶茶。就这样,龙顶茶便成了贡茶。

普陀佛茶的传说

普陀佛茶出自普陀山的最高峰佛顶山,又因最初是由慧济禅寺的和尚种植、管理,并为寺院提供敬佛和待客的用茶,故名佛茶。

关于佛茶的产生,还得从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说起。相传五代后梁时期,日本和尚慧锷来中国游历时,在五台山停留了好长时间,与这里的方丈成了莫逆之交。有一天,慧锷在大殿后院见到有尊檀香木雕成的观音佛像,赞不绝口,非常景仰。方丈见他如此喜爱,便说:“如法师喜爱,您就请回供奉吧!”于是慧锷法师就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一个晴朗的日子,将五台山的观音佛像从普陀山的莲花洋运送回国。

这一天,运载观音佛像的渡船刚到普陀山的莲花洋面上,突然海风骤起,风急浪高,渡船东倒西歪,盘旋打转,无法张帆行进。慧锷见此,只好把船驶进普陀山的一个山岙潮音洞里,抛锚落帆,待得风浪平息后再走。

第二天,倒是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慧锷兴致勃勃地扬帆起航,可是船刚驶出山岙,莲花洋面上就突然升起了一团烟雾。烟雾越升越高,逐渐扩散,像道屏幕挂在船的前面,挡住了去路。慧锷抬头望天,是一片湛蓝湛蓝的天;看看四外,却是风平浪静的大海。慧锷下令调转船头,绕过烟雾向前行驶。不料,飘动的烟雾却像与帆船捉迷藏一样,船向左行驶,烟雾飘到左边;船向右行驶,烟雾飘到右边。左冲右突,绕来绕去,也摆脱不了这片白色的烟雾。慧锷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把船驶进山岙里,等烟雾消散了起锚。

第三天早晨,晴空万里,霞光万道,彩云绚丽,风平浪静。慧锷和尚心中喜悦,合十顶礼,马上扬帆起航。遗憾的是,船一出山岙,就见到浓浓的乌云翻滚而来,天色变得铅一般灰沉沉的,海面上也涌动着滔天的巨浪。慧锷觉得不能再耽搁时间了,就命令船家顶风破浪朝前驶去。可是船驶出大约几十丈远,就好像抛了锚一样,进退不能。慧锷一看,只见海面上飘来一朵朵铁莲花,将船团团围住。慧锷这才恍然大悟:第一天是风浪阻挡,第二天是烟雾弥漫,今天是铁莲花围困,原来是观音大士不愿去日本呀!于是他回到船舱,跪在观音佛像前祈告说:“如若日本众生无缘见佛,我遵照大士所指方向,另建寺院,供养我佛。”他的话音刚落,就听得水声哗哗地响了起来,从海底下钻出一头铁牛。铁牛游向铁莲花,一口一个,很快就把几十朵铁莲花吞吃掉。这时在回程的海面上出现了一条航道,铁牛在前引路,直到岸边铁牛沉人海底,不见踪影了。慧锷定睛一看,原来船回到了普陀山的潮音洞。

慧锷见到岸边有所民房,就捧着观音佛像前往,将观音大士供奉在案几上。此时天空乌云散去,艳阳高照,风和日丽。慧锷自知观音显灵,就决定翻建这间民房,为观音大士修建观音道场。这个观音道场被当地人称作“不肯去观音院”。

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之后,相继建立了普济寺、法雨寺、长生禅院、盘陀庵、灵石庵等寺院,来这里修行的和尚日渐增多。可是普陀山没有水井,和尚们的饮用水都是挖池蓄雨水。如果单纯地饮用雨水,并不好喝,而濒临的海水又不能喝,这可难坏了慧济禅寺的住持。有一天住持净身后,就跪拜南海观音菩萨,祈求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指点迷津,不再受缺水的困惑。观音菩萨闻讯带着善财童子来到佛顶山上空,用手一点,顿时佛顶山上就长出一片茶树林。

清晨小和尚巡山时,发现山上长出很多茶树,就报告给主持,主持意识。到这是观音菩萨显灵,也知道这种矮树是茶树,于是就派人到甬县(今宁波)和会稽(今绍兴)学习采摘、焙炒茶叶的技术。第二年清明时节,佛顶山的惠济禅寺就焙炒出第一批茶叶。当时茶叶的产量还低,所产的茶叶只用来供佛和待客,因而就取名普陀佛茶。。普陀佛茶是在每年清明节前后采制,这种茶色泽嫩绿,外观以“似螺非螺,似眉非眉”的蝌蚪状著称,因而也称“凤尾茶”。冲泡的茶汤呈嫩绿色,香气馥郁,喝到嘴里给人齿颊留香之感。

碧螺春的传说

碧螺春原是产于江苏太湖洞庭山碧螺峰上的一种野茶。据清代王彦奎的《柳南随笔》记载,这种茶产于“洞庭山碧螺峰石壁”,“初未见异”,直到康熙年间的某年初春,一位茶农登山时,发现了这种野茶,又正是采摘的时节,就采摘了很多。可是他的背筐装不下,就兜在胸前的围裙里。他下山时就觉得围裙里的茶叶散发出一种“异香”,不由得吃惊地喊出“吓煞人香”来。回家后经过炒制,发现它“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冲泡时,茶汤清淡,香气绵长持久,因此大家就称它“吓煞人香”。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驾幸太湖”,当地官员以此茶献给康熙,博得赞许,问到茶名,觉得过于俗气。康熙品味着香茗说:“这种茶状如青铜丝,又形似卷螺,还产于碧螺峰,就叫碧螺春吧!”从此“吓煞人香”就以碧螺春的名字名扬天下了。

那么,这碧螺峰上的“野茶”是怎样来的呢?这里有一个美妙的爱情传说。相传在很久远的年代,在太湖洞庭山的西山居住的渔民家有个姑娘叫碧螺,而在东山居住的渔民家有个小伙子叫阿祥。阿祥下湖打鱼时,经常遇到碧螺在湖边织渔网。他们虽不相识,但年貌相当,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阿祥喜欢碧螺边织网边唱歌的活泼性格,碧螺爱慕阿祥那伟岸的身材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是他们无缘相识和相爱。

有一年在太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恶龙,一向平静如镜的太湖水被它搅得恶浪滔天,渔民下不得湖,打不了鱼,换不来粮食,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阿祥见此就决心惩处恶龙。一天晚上,阿祥悄无声息地摸到恶龙盘踞的西山水洞边。他见恶龙正伏卧着休息,就瞄准了恶龙的胸口猛地将鱼叉刺向恶龙。不料恶龙受伤后变得更加疯狂,它张开饕餮血口,要吃掉阿祥。机敏的阿祥一个箭步跳出水洞。恶龙也随之追出水洞,他们就在湖边上搏斗起来。他们的搏斗、厮杀声传遍了洞庭山,东山和西山的渔民都到湖边为阿祥呐喊助威。碧螺姑娘本来就对这个小伙子有好感,更是站在最前面鼓励这个和自己从来没有说过话的小伙子。阿祥得到乡亲们的鼓励,特别是碧螺姑娘的鼓励声更让他觉得力量倍增。他与恶龙连续作战,不分白天还是黑夜,一直搏斗了六六三十六个时辰,阿祥终于刺死了恶龙,但此时他也筋疲力尽,累得昏迷过去。

碧螺姑娘见此立即奔跑过去,背起阿祥就回到家中。众乡亲们知道阿祥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很是欣赏碧螺姑娘的见义勇为,纷纷拿出自家最好的点心或腌鱼送到碧螺姑娘家。还有的乡亲划船到城里去为阿祥请医生治伤。尽管有碧螺姑娘的悉心照料和医生的治疗,可是阿祥的伤口却总也不能愈合。碧螺姑娘更是焦急万分,她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访医求药,但仍不见效。

第二年初春的一天,碧螺姑娘到西山采草药,无意间来到阿祥与恶龙搏斗的地方,忽然发现一棵小茶树长出很多芽苞,于是就采摘了一些带给阿祥。阿祥饮用了碧螺姑娘烹煎的新茶茶汤,立时就觉得茶的清香沁人心脾,浑身舒爽。这样碧螺姑娘每隔几天就去西山采茶,烹煎给阿祥饮用。过了不久,阿祥的身体大为好转。阿祥感激碧螺姑娘的救命之恩,掩藏在他们内心的爱情就自然萌生了。当他们沉浸于爱情的幸福之中时,并没有忘记救阿祥一命的那棵茶树。他们在西山的茶树旁搭建了一座小屋,搬到这里来住。他们为茶树施肥、浇水,还为茶树培育繁殖新的秧苗,终于使得这棵野茶树繁殖成一片茶林。遗憾的是,碧螺姑娘积劳成疾,并没有享受到长时间的美满生活,便与世长辞了。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品德高尚的姑娘,就将茶树所在的西山叫做碧螺峰。后来阿祥年老故去,留下的这丛茶林,很多年以后才被后人们再一次发现,这茶也被康熙命名为碧螺春。

宜兴阳羡茶的传说

江苏的宜兴(古称阳羡)自古就是茶乡,古代的阳羡贡茶、“毗陵茶”、“晋陵紫笋”都产于这里。阳羡茶的外形纤细挺秀,色泽绿润,香气幽雅,滋味醇厚。其汤色清澈澄明,芳香浓郁,味道醇厚,一向被称为茗中佳品。

这种阳羡茶,据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引唐义兴(宜兴)县《重修茶舍记》记载,唐代宗大历年间,宜兴阳羡山的一位和尚把山里产的一种野茶呈送给当时的常州太守李栖筠。李栖筠与茶圣陆羽交情深厚,太守请陆羽为之品鉴。陆羽为了研究这种茶的种植、采摘、焙制,曾在阳羡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陆羽品尝后,认为阳羡茶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的优良品种,并建议太守李栖筠可以将该茶作为本地独特的佳品进贡给唐代宗皇帝。由此,阳羡茶名扬全国,声噪一时,被选人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此后,常州太守李栖筠在每年的春茶季节,都要召集常州、湖州两地的官员集会于阳羡茶区,与皇上派来的茶吏、太监等组建“皇家贡茶院”,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任务。采下来的嫩茶,立即焙炒,然后分批用快马日夜兼程送往京城。

雨花茶的传说

雨花茶产于江苏南京的雨花台,是我国较为罕见的一种名茶。相传早在我国的东晋时期就开始栽种。当年在长江以北的广陵一带不产茶叶,人们饮用的都是雨花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曾简略介绍的《广陵耆老传》的故事,就是关于雨花茶的。广陵,古郡名,东晋时为如今的扬州一带。传说在东晋元帝执政时期,有个老婆婆每天早晨提着一壶刚刚泡的雨花茶沿街叫卖。人们竞相购买,但是从清晨一直卖到傍晚,她这一壶雨花茶总也倒不尽。更让人们奇怪的是,老婆婆每到傍晚,停止了卖茶之后,就将卖茶所得的全部收入,都用来救济穷困的人,因此广陵的叫花子、贫民都很感激老婆婆,将她尊为菩萨。

这件事很快就被广陵郡守知道了,非常生气。因为郡守与广陵的茶商相互勾结,垄断着广陵的茶叶销售。老百姓只能花高价购买他们的茶叶,根本买不到物美价廉的茶叶。尤其是雨花茶,当地百姓更喜欢喝,但就是买不到。老婆婆坚持每天给大家送雨花茶,影响了茶商的生意,还有损官府的名声,于是就以扰乱社会治安罪将老婆婆拘捕进监牢,还没收了她的水壶。不料,半夜里,老婆婆从监牢的小窗子里飞出去,还施以秘法将锁在库房里的水壶取走。

第二天,狱吏发现老婆婆不在了,茶壶也不见了踪影,就赶紧报告给郡守,郡守亲临监牢,查看了牢房,见窗口丝毫没有破坏,门锁也照常未动,再联想到老婆婆倒茶水壶倒不尽的事,只得无奈地摇摇头说:“天意也!”随即也就停止了对此事的追究。

六安瓜片的传说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地区的齐云山等地,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市)所产为最佳。它因外形似瓜子而得名,其色泽翠绿,香气清新,味鲜甘美,深受品茗者喜欢。它最先源于金寨县的齐云山,而且也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为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早在唐代,六安瓜片就已闻名,大诗人李白就有“扬子江中水,齐山顶上茶”之赞语。宋代更有茶中“精品”之誉。明代以前已为贡茶。不过"它之所以被列入我国十太名茶,还得益于袁世凯。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北洋军阀,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和短命的洪宪皇帝。1895年袁世凯受清政府军务处的委派到天津的小站训练新军。不久擢升为直录总督兼北洋大臣,逐渐形成了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北洋政治军事集团,对清政府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是皇室亲贵鼓动一些御史上书弹劾袁世凯。1909年袁世凯被罢免一切职务,皇上令其回河南老家“养疴”。在袁世凯“养疴”期间,人们知道多年来袁世凯培植的大批部属都位居要津,掌握实权,颇有东山再起之势,因此,袁世凯回乡后并没有受到冷落,仍有许多亲戚、朋友走动。袁家在安徽六安有个姓祝的亲戚,知道袁世凯喜欢饮茶,每次去看望他时都带些六安的茶叶,袁世凯都不怎么看重。这位亲戚很是伤脑筋,他想:袁家是豪门贵族,富甲天下,无一所缺,咱们农家给他送些什么才能让他喜欢呢?后来在一次去自家茶山时,看到刚刚钻出的嫩叶,青翠挺拔,心想:何不将每年新茶的第一二片嫩叶,精制成一种高品位的新茶,让他尝尝。于是就找了几个采茶能手,布置他们专采茶树长出的第一二片嫩叶;还请当地最有炒茶经验的茶农炒制新茶。整个工作流程细心、周到,不惜工本,终于试制成一种口味十分醇浓的新茶。到过端午节时,将这种新茶送到袁世凯家里。袁世凯听说是一种新茶,就命人赶快烹煎。他饮后觉得非同一般,醇厚而余香满口,非常满意,随口问道:“这是什么茶?”这位亲戚此时才意识到还没有给茶命名,但又不能说是没有来路的无名茶,就随机应变地说:“六安瓜片。您看被水泡开的茶叶是不是像瓜子那样的形状?”袁世凯点头称是。这样“六安瓜片”就成了受到袁世凯赏识的名茶。当地的茶商闻讯就高价收买,在利益的驱动下,茶农纷纷效法采摘新茶嫩叶,这样就将袁世凯欣赏的六安瓜片推向了市场,以其色、香、味、形的别具一格,赢得了品茗者的喜欢,遂之发展为全国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