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北京民间传说
21989400000014

第14章 老北京的古刹名寺(1)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说起潭柘寺,大家并不陌生,它位于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背靠宝珠峰,周围还有九座高大的山峰,以马蹄形环护着它。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开始寺院名为“嘉福寺”,后来因为寺庙后面有一龙潭,山上又有柘树,所以更名为“潭柘寺”。

潭柘寺建成之后,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目睹了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那么,在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里,有哪些与这座千年古刹有关呢?

据说唐代武后时期有位高僧,人们尊其为“华严和尚”,他来到幽州城北弘扬佛法,兴建寺庙。在发现潭柘寺(那时候称龙泉寺)已经呈现出凋敝破败的景象后,便发下誓愿,要重振其往日的风采,使天下百姓都沐浴在佛法之中。

可是重兴龙泉寺(即后世的潭柘寺)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有很多佛殿需要重新修复,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木材,可是华严和尚本是一游方僧侣,他只能靠化缘,将信众的布施一点点积攒起来,用来重建庙宇和佛殿。

这位华严和尚,确实是位得道高僧。每当他念诵《华严经》时,其声量犹如洪钟一般,全城百姓都能听到。而最神奇的则是,自从华严和尚来到此地一年多的时间里,这里凡是天天听他诵经的人,个个都不生疾病,人人都笑容满面。因此,人们便把华严和尚说成是法力无边的活菩萨,因此跟随华严和尚出家修行的人也越来越多。华严和尚见出家的人这么多,原来的寺庙肯定住不下这么多人了,现在不仅需要木材重修龙泉寺大殿,还需要空地来扩建寺庙。这可怎么办呢?

在幽州有位富有的财主,家有良田千顷,黄金百万,可他为人吝啬小气,爱占别人便宜,因此方圆十数里的人没有一个不讨厌他的。可华严和尚却对弟子们说,这个人十分有慧根,这又是为什么呢?

华严和尚找到这个财主,向他说明现在急需场地和木材来修建寺院的情况,这财主也听过华严和尚的大名,他不好意思一口回绝,担心会因此而遭到别人的耻笑,但他又不愿拿出一文钱来做布施。便假惺惺地道:“我家虽然看起来过得还不错,但早已是个空架子了。不知师傅需要多少土地,多少木材。”

“不多不多,我的钵盂能装下即可。”华严和尚笑眯眯地说。

这财主心里想,原来素有大名的华严和尚是个疯子,一个钵盂能装下多少东西呢?于是就故作大方地说:“好吧,请师傅选取土地和木材吧。”

华严和尚站在一个小土坡上,把手中的钵盂向空中一抛,霎时间这钵盂越变越大,已然是遮云蔽日了,然后便不偏不斜地正好落在这财主的良田和几座山林上。这吝啬的财主哪里能想到华严和尚竟有如此本领,当时吓得面如土色,不住地拱手作揖,请求华严和尚的原谅。

华严和尚告诉他,无明之人有贪嗔痴三毒,这三毒不除,即便今生享受着无尽的财富,来世也会忍受各种饥饿折磨,因为不明事理,所以会造下很多错事,唯有真正地学佛修行,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快乐。这财主听后当即决定要跟随华严和尚学佛修行,华严和尚乐颠颠地对弟子们说:“你们看,我就说这个人很有慧根吧。我三言两语,他就能明白道理。”

有了土地和木材,还有很多信众,华严和尚便带领大家重修旧寺,扩建新地,经过几年的努力,龙泉寺的规模不断发展,成为历朝历代都享有盛名的佛教圣地,后来它又有了个新名字,叫潭柘寺。

趣说法源寺的沧桑往事

在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坐落着北京城内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著名古刹,这里还是培养佛学人才的中国佛学院所在地,这便是法源寺。这座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的寺院,本来是李世民为了超度在东征高丽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因此便称其为“悯忠寺”,明正统二年(1437)时经过重修后,更名为“崇福寺”,在清雍正年间经再度重修后才易名为“法源寺”。

和法源寺有关的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一直都不少,在九百年前,宋钦宗在此坐牢;六百年前,明朝的永乐帝仿照着它建造自己的御花园;而在一百年前,戊戌六君子的英魂则在此地停灵。可见,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多与此地有关,而民间的很多传说,也与法源寺颇有渊源。

在元代,著名诗人,南宋遗臣谢枋得领导的抗元起义失败后,他便逃往建宁的唐石山中,后来被元军俘获后,押送至元大都。元朝皇帝爱惜他的才华,多次劝降,并要给他高官厚禄,谢枋得都拒绝了。在各种酷刑的折磨之下,谢枋得患了重病,在悯忠寺居住时,几次都有过归顺元廷的想法。后来看到了悯忠寺的曹娥碑,顿时泪如雨下,摇头叹道:“一个小小女子还能有如此忠孝的情怀,想来我真是连一个小女子都不如啊!”当晚,谢枋得梦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女童指着他说:“亏你饱读诗书,如今竟为了苟活而要归顺敌人。”醒来之后,谢枋得见窗外好像飘过一女子的身影,待他出去再看时,却听到一个声音说:“自古忠孝便是文人应守的节操,如今你功德尚未圆满,就差这一件事了。”于是谢枋得便绝食而死,终成一代忠臣名士。

说完比较悲壮的,咱们再来说说死得最冤枉的一位历史人物,他就是顺治帝时期的吴良辅。

话说在定都北京之后,顺治帝任用了几位明代遗留的老太监,其中有位叫吴良辅的,因为办事可靠,又会说话,因此很受顺治的信任。在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因与自己感情笃深的爱妃董鄂氏病死,顺治在极度悲痛之中便剃掉了头发,说要出家当和尚,当然,他被人劝了回来。既然出家不成,就只能派个忠诚可靠的人作为皇帝的替身出家了。选来选去,顺治帝觉得还是吴良辅比较靠谱,于是就这样,吴良辅被送到了悯忠寺出家为僧,还在悯忠寺里设立个戒坛。

在次年的正月初二,顺治因为过于思念董鄂妃,便亲自来到悯忠寺,出席了吴良辅为追荐董鄂妃而做的法事。不料,这顺治帝回宫后不久,便因天花病发作而卧床不起,在正月初七日便一命呜呼了。二月十五日,还在悯忠寺念经的吴良辅被抓回皇宫治罪,可笑他为别人诵经祈福,最终却保不住自己的一颗脑袋。

在法源寺内还有一块无字碑,说起无字碑可能大家会想到乾陵武则天所立的无字碑,据说法源寺的这块无字碑也是武则天立的。只不过,法源寺里的这块碑原本是有字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带着字的石碑,过了几天便字迹全无了。因为担心武后会怪罪,所以工匠们又重新刻上了字迹,可过了几天,那碑文又消失了。有人把此事禀报给武后,武后听完不怒反笑,她说在佛教看来一切名利功过都不过如同浮云一般,既然一切皆空,那就由它去吧。

关于法源寺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每年都有大批信徒或游客来到法源寺,或是虔诚礼拜或是游览名景古迹。而法源寺里的布袋和尚铜像、十八罗汉贴金坐像以及各种佛宝珍奇,都是十分宝贵的佛教文物,通过它们,我们能够对法源寺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进而也对老北京的文化底蕴有更多认识。

东岳庙里的“三多四绝”都是什么?

说起这东岳庙,老北京可都不陌生,它位于朝阳区朝阳门外的神路街,乃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的最大庙宇,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庙里主要供奉的是泰山神东岳大帝,以前这里经常举行声势浩大的庙会,现如今已是道教活动场所。

要说这东岳庙为何这么出名,还要从它的主要特色“三多四绝”说起。

东岳庙的“三多”都是指什么呢?指的就是神像多、碑刻多、楹联匾额多。也许您要说了,很多道观庙宇里都有这些啊,这本不算什么稀罕事儿。可是,在东岳庙里,除了供奉的东岳大帝以及七十六司神像外,还供奉有其他神灵仙道,据称东岳庙以前供奉的神灵达三千之多,被称为是供奉神像最全的道观。这里既有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真武大帝、斗姥元君等天界大神,也有某一行业的保护神,比如工匠和建筑师要拜的鲁班爷、梨园弟子要祭拜的祖师爷喜神等。除此之外,还有专司某一事情的神灵,比如掌管人间爱情婚姻的月下老人、保佑人们收获财富的文武财神、祛除各种瘟病的五瘟神、赐予人们子嗣的子孙娘娘等。

除了神像多,东岳庙里的石碑石刻也多,堪称是京城各庙之首。此外,东岳庙里的楹联匾额也是其一大特色景观。这些楹联匾额蕴涵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给人以警示,凸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说完了三多,那么东岳庙里的“四绝”都是什么呢?其实关于四绝的说法,一直就没有统一过。在老北京的顺口溜里,有这么一句“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这说的就是东岳庙里的四块碑石,也就是所谓的“四绝”。

我们先来说说这“机灵鬼儿”,它指的是东岳庙的一块石碑,即《重修东岳庙金灯碑记》,这碑记出自顺治帝的手笔。在碑座两侧都刻着小道童提灯笼的画面。那小道童一副神气机灵的样子,据说在东岳庙重建完工的那天,从天宫来了一对小童子,他们手拿净瓶和宝葫芦,在东岳庙里转了一下就不见了。人们说这是天庭派人来视察东岳庙重建工作的。

在西碑林炳灵公殿前有一处石碑,这就是我们要说的“透亮碑儿”。在碑首刻有两条张牙舞爪的蟠龙,人们透过碑首可以看见碑后站着的人,这是因为工匠们采用了透雕手法,在龙身处镂刻出了六个孔洞,因此这块石碑才得名为“透亮碑儿”。

“小金豆子”说的是铺在岱宗宝殿月台西侧的一块青白色石条,在这块石条上面镶嵌着一粒粒状如豆粒的金点。刚开始人们都以为那是真正的金子,于是便争相抠取,实际上这些金豆子不过是自然形成的铜矿脉点,而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是东岳大帝“赏赐”给人们的呢?

在东岳庙四绝中的最后一个“不吃亏儿”指的其实也是块石碑座,那上面刻的是一群顽皮嬉闹的小猴儿,它们在捅了蜂窝之后见马蜂团团飞来,便只得抱头逃窜,匠师们把这些小猴子刻画得神态逼真,整副画面活灵活现,十分生动。

东岳庙里的三多四绝确实是吸引大批游客的砝码,但人们来到东岳庙还因为这里许愿求事特别灵验。在我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中,东岳大帝既掌管着一个国家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又掌管人间的福祸安危、生死寿夭,因此对于泰山神的祭祀在历朝历代都十分受到重视。人们常说,在踏进东岳庙之前必定先将内心不好的念头都过滤掉,因为一个恶念,即使再不起眼,都会引来东岳大帝的反感,从而给自己带来灾祸。如今的东岳庙依然香火鼎盛,每逢有道教活动,前来参加人也极多,而东岳庙庙会则更是老北京脑海深处的难忘记忆。

北海白塔内真有《金刚经》吗

到过北海公园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座白色佛塔,这座藏传佛教喇嘛塔是顺治年间建造的,据说当时有一位从西藏来的高僧,请求顺治帝树立塔寺,以使佛法保佑黎民百姓和国运,顺治帝欣然同意,这便是北海白塔的由来。

可是,您所不知道的北海白塔还有一个秘密,那便是老辈子人口口相传的,在这塔中藏有高僧刺血所书写的《金刚经》。

据说清初顺治年间,天下初定,但有局部战乱,有些妖魔鬼怪也趁此机会来到人间胡作非为、横行霸道。特别是在北京城里,经常出现恶鬼猛怪袭击无辜百姓的事件。顺治帝为此事十分头痛,他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因此当有高僧上表,恳请皇上建造佛寺和佛塔以安天下时,他便马上恩准了。

可是,这北海白塔建造起来之后,仍然经常出现鬼怪害人的事情。于是,朝中大臣又集体上书,请求皇上沐浴斋戒,诵经祈福。顺治也照办了。但仍镇不住这京城里的恐怖气氛。每一天老百姓都在惶恐不安中度过,而且明朝的遗老们更有了推倒大清江山的口实。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顺治请了几位德高位重的喇嘛,恳请他们为其思考对策。

一名喇嘛说,最好是用《金刚经》来镇住京城的鬼魅煞气。可是,一般人书写的《金刚经》没有那么大的威力,最好就是用当今天子亲笔手抄的经文,再经过活佛的加持,这样才会产生好的效果。

一名喇嘛为表忠心,竟刺破自己的手指,将指血滴入顺治书写《金刚经》的墨水中。这使顺治大为感动,并发誓从此之后要断除荤腥,长期食素。《金刚经》书写完毕之后,关于经书应该安置在何处,又起了不小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