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北京民间传说
21989400000013

第13章 老北京的驿馆旧居(2)

可是,在这之后不久,这些不肖子孙就一个接一个地发疯了,有的用蜡烛烧自己的手,有的使劲把头往柱子上撞,有的自己抽打自己,直到嘴角流血、脸庞红肿都不停手。附近的人都说,这是他们罪有应得,因此也没人去劝阻,更没人同情他们。就在这各种疯癫中,这几个不肖子孙一命呜呼了,这座宅院也算是消停下来了。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树上的蝉鸣都显得有气无力。可到了晚上,这宅子里便如同集市一般热闹非凡。宅院的新主人每到夜间都能听到有人在院子中大声说话,偶尔还能听到劝酒声,划拳声,当然,有时也能听到一些淫词秽语和拌嘴骂街声。

因为这声音实在吵得人无法休息,于是宅院的新主人就打着灯笼四下里寻找,看看到底是谁在大半夜里搅扰别人休息。在几次巡视之后,这个新主人得出了结论:那些喧闹的不是人,而是死在这宅院里的那些不肖子孙。既然这样,那就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生活吧。人不犯鬼,鬼别缠人,各自过各自的,这多好。

像这样豁达又胆大的人也真是少见,可即便这样,那些鬼魂还是不肯安生。一日,这个新主人的妻子说自己晚上头痛得厉害,但一到白天就没事了。开始她以为是晚上休息时窗子没关好,受了风寒,又或者是睡眠出现了问题。但她又对丈夫说睡梦中模模糊糊感觉到有个什么东西在房间里飘浮,她感觉很害怕。

“这样吧,晚上我们换位置睡。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安心休息,其他的由我来应付。”这家的男人给妻子出了个主意。

当晚,宅院里的人们都睡下了。但这家的男主人却保持着清醒。“哗——”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明明关好的窗子自己就开了,关键是这天晚上根本就没刮风。这家的男主人微微地睁开眼,却见一个男子的身影从窗口飘了进来——他只能看到那男鬼的身形,却看不清楚五官。这团身影无声无息地飘到床边,忽地伸出一只胳膊来死命地按住那男主人的头——这男鬼也真是糊涂,他一定没看清楚这夫妻俩调换了位置。

“我看你往哪儿跑。”这男主人猛然起身就要抓那男鬼的胳膊,没想到却一下子扑了个空。这就可知,飘进来的绝对是鬼魂无疑了。好在自此之后,这鬼魂再不敢钻进屋子里来作祟。可是宅院里又多了叹息声。这叹息声和喧闹声此起彼伏,有时在叹息之后还能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说:“这帮不肖子孙,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时光不停流转,这院子的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帮死后做鬼也要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们不再闹腾了,而来自祠堂的叹息声却从未停歇过,不过奇怪的是,住进来的人并不觉得这叹息声可怕,反而会觉得在静谧的夜里听一听那苍老的叹息声,会给自己一些警示,提醒自己不要像这宅院最初的少主人那样,在吃喝玩乐中浪费了自己的年华,虚度了宝贵的人生。

灶君庙门前显灵的铁狮子

在北京市崇文区花市大街有这么一个灶君庙,庙门前还有一对铁狮子,老北京常说的歇后语“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便是取材于灶君庙前的两只铁狮子,形容那些解不开仇恨的死对头或是分不开的搭档。北京的狮子那么多,可为何人们偏偏用灶君庙门前的狮子去做歇后语呢?

这其中还有这样一段传说故事呢!

灶君庙所在的地方以前本是个小穷村落,这里的人们只能依靠做些小手艺来赚钱谋生,大家的日子过得很是辛苦。

可是天庭上的灶君却觉得这地方很好,还说是块“风水宝地”,天上的神仙还以为他是开玩笑,没想到他还真的要在这里盖一座灶君庙。可是,这盖灶君庙的钱该由谁来出呢?灶君托梦给一个有钱人,告诉他在某地兴建一座灶君庙后管保他家人丁兴旺,财富大增。就这样,这个有钱人在灶君的一通“忽悠”之后出资建起了这灶君庙。

不过这个有钱人在出资之后就后悔了,他觉得这是个亏本的事,为了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他就对这里住的穷人们说,是我出钱盖了这灶君庙来保护一方,这香火和油供可不能再让我出了吧。

于是,灶君庙里的供养全是由这些穷苦百姓出资。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并没有发现自己受到了灶君什么“照顾”,没钱的依然没钱,生病的还是生病,于是大家便说这灶君庙并不保佑穷人,更有人说要拆了这灶君庙。

一日,从远处来个挑担子的老头儿,走到这灶君庙前看了看,便一屁股坐在了庙门口,他一边喝水,一边扇着扇子,好一副自在快活的模样。

有个住在附近的人见这老头儿面生,便好奇地说:“大爷,您这是打哪儿来啊?”

“啊?这灶君庙挺好的啊。”这老头儿眯缝着眼说。

“大爷,您饿不饿啊?您这是要去哪里呀?”

“哦,这灶君庙哪儿都好,就是门前还少对铁狮子呢!”

原来这老头儿有些耳背,于是那人嘟囔着说:“我们穷人要出钱做供养,但我们自己的生活却并没有见好,谁会出钱造铁狮子呢?”那挑担子的老头儿听后也不言语,只是嘿嘿地笑着。

第二天一早,灶君庙前围了好些人,原来灶君庙前多了一对铁打的狮子。大家议论纷纷,都以为是有钱的富户拿钱铸造的。有个小伙子说:“自从这灶君庙建好之后,我们穷人就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反而是越来越穷了。”话音刚落,便听一个老人说:“会好的,会好的。”说话者正是那个挑担子的耳背老头儿。

不过自从这灶君庙前有了一对铁狮子之后,人们就发现庙里的供品似乎比原来节省了好多,以前用不了几天人们就要花钱买油点灯,可现在那油灯似乎是长明灯一般。一些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人来到灶君庙,往往是在一觉醒来后发现面前有不少食物。大家一听,便说这灶君爷不需要我们买供品了,我们的钱可以节省下来过日子用了。不仅如此,当大家缺衣少食时来到灶君庙里祈求,凡是衣服饮食没有不能获得满足的。

但是,这些衣食是从何处来的呢?有人在大半夜听到狮子吼叫,然后这两只狮子就消失不见了,待第二天黎明时分,两只铁狮子才回来,嘴里还叼着很多东西。原来大家需要的衣食供养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这对铁狮子又是去哪里叼来的衣服饮食呢?不止一个人看见这对铁狮子是从京城一些富户那里出来的,因此大家便说,这对铁狮子是那些为富不仁者的克星。它们把为富不仁者从老百姓这里搜刮来的东西又还给老百姓了。虽然灶君爷这人如何大家不了解,但灶君庙前的铁狮子能给大家带来排忧解难,这倒是有目共睹的。

“半山亭”是如何来的

在北京香山,有这么一座小亭子,名曰“半山亭”,不过以前它可不叫这个名字,而是有个十分雅致的名称叫“宜书亭”,可为何要改称“半山亭”这么一个既不雅致又不好听的名字呢?

说起来,这里还有过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明朝时期,在香山脚下住着贫苦的父子俩,这尹家父子相依为命,每日辛苦劳作,所以日子虽说不富裕,但至少衣食上也能满足。可是有一年北京久未降水,遭遇旱灾之后,尹家父子只好先向这附近的杨财主家借了一些钱和谷物。但是由于不认字,杨财主在借据上做了手脚,尹家父子也没有发现。待他们得知这其中有诈后十分愤慨,便来到衙门里告状。谁知那县太爷偏袒恶人,治死了尹家老爹。

尹家儿子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掩埋了老父亲,他又是恨又是气,怪自己不认识字,假如能读点书,有些文化知识,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于是尹家儿子便暗暗发誓,不论以后的生活多么艰难,他都要苦读不辍。

在山脚下有所私塾,尹家儿子每天做完活儿、砍完柴总要过来偷听。过了几天,这里的私塾先生发现了他,在得知他的遭遇之后,私塾先生非但没有嘲笑、责骂他,反而鼓励他多学习,并给他取名为“尹宜书”,希望他能通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有学识的人。

有了私塾先生的鼓励,尹宜书更加发奋学习了,经过两年没日没夜的苦读之后他来到城里应考,可是这一次他落榜了。尹宜书并没有灰心,而是比以往更加努力地读书,他知道自己底子差,自然要比他人花费更多的心血。可是在下一次会考的时候,尹宜书又一次名落孙山。这一次他心灰意冷了,索性把私塾先生给他的旧书全给烧了。

这一晚,他在睡梦中看到了爹爹血肉模糊的脸,还听到爹爹说“千万不能放弃”这样的话。等早上醒来,尹宜书发现自己躺在爹爹的坟头上。这使他深为不安,觉得自己是个不孝子,不能为父亲申冤,斩除恶人。为了能更好地读书,他便在半山腰上搭建了一个小亭子,在亭子旁边又开凿了一处山洞,他日夜苦学,过了几年之后再次进京赶考,果然金榜题名,而尹宜书发奋苦读的事也被皇帝知晓,他更有机会为父亲申冤,将杨财主和那昏庸县令依法惩办。

高中状元之后,尹宜书来到父亲坟头祭奠,在回去的路上看到了自己曾日夜苦读的山洞和那小亭子,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了“宜书亭”三个字。此后,假如哪家的孩子不好好读书,便会被家人带到这里,看看尹宜书当年是如何刻苦攻读的。因这亭子搭建在半山腰,于是大家叫来叫去,便给它改名为“半山亭”了。据说一些寒门学子在考试前来到此地读书习作,都会找到灵感,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来到这里,总会遇到山鬼,然后便慌不择路地逃开了。

“百味斋”名称的搞笑由来

“百味斋”是北京老字号了,很多老北京都喜欢这里的菜饭,说味道别具一格。可是,您知道百味斋这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吗?

在康熙年轻时的某一天,他微服出访来到了京城一家名为“蜜香居”的酒馆,这里生意还不错,装潢布置的也很上档次。听人介绍才知,楼上的雅间是专门给王公贵族准备的,而楼下相对来说就简单些了,只是招呼普通客人。康熙心里琢磨着想看看王公贵族平时是如何请客吃饭的,于是就上了雅间,随意点了些酒菜,便仔细观察着周围那些贵公子的一举一动,他发现每一张桌子上都摆满了好酒好菜,可这些人根本就吃不了多少便剩下了。一个店小二一边收拾桌子,一边不禁说:“唉,真可惜了,在俺们那里,这桌子菜够吃上大半年了。”康熙见了也觉得果真是浪费。

正在康熙想事情时,另一桌的一个贵公子模样的人骂骂咧咧地说:“这是什么菜啊?不好吃,给爷上一桌好菜,这桌不要了。”

“可是,爷您这桌子菜价格可不低啊。”跑堂的小伙计说道。

“怎么?还怕大爷赊账不成。先把钱给你,真是的!”说完,往桌子上就拍了一块银子。

康熙想,这清军入关才刚几十年过去,这些贵族子弟居然生活如此奢靡,不知上进。想我大清当初就是靠了十二副盔甲打下了江山,如今看来,若再不杀杀这浪费之风,我大清王朝不就完了吗?

他付了酒菜钱正往楼下走,就见一些人纷纷要买蜜香居的大包子,因为蜜香居的包子不仅好吃,而且价格公道。康熙觉得这家店老板不是个等闲人物,便找他来攀谈。当问及为何这店里的包子又便宜又好吃时,店老板苦笑一声说:“这些包子,其实都是从那些达官贵人吃剩下的饭菜变来的。”原来店老板见剩下的饭菜大多都没动过,还很干净,假如扔掉又甚是可惜,便用来做包子馅,他也是为了图个节约成本。这种包子价格便宜,而且也很好吃,您想那些达官贵人吃的都是什么啊?山珍海味只怕还嫌弃呢。可那些普通百姓,平时根本吃不着这些,因此大家都愿意来这里买这种“百味香”包子。

康熙听罢便说:“假如店掌柜不嫌弃,那就请取来笔墨纸砚,让在下送给您三个字吧。”这店掌柜也算是个有心人,他见眼前的这位“贵公子”气度不凡,便料定是个大人物,自然是千恩万谢,而康熙大笔一挥,便在纸上落下了“百味斋”三个字,他又取了一方印章,盖在纸上。

这天夜里店掌柜做了个梦,他梦见一条金色的龙落在了他家屋顶上,然后从龙嘴里吐出各种珍宝。第二天,店掌柜请来一位比较熟悉的贵族子弟,请他辨认一下那枚印章上的字迹,这一辨认可不要紧,在场的人登时傻眼了,这贵族子弟说绝对是当朝皇帝的宝印无疑。店掌柜回想了一下,觉得那人确实不同凡俗,便忙请人将这题字装裱起来,从此后这块金字招牌就高高地挂了起来。

自从这蜜香居更名为“百味斋”之后,店里的生意是越来越红火。康熙想到那些随意浪费粮食的达官贵人以后肯定还是要去百味斋的,于是他又从《朱子家训》中摘出了一副对联,命人贴在百味斋店里最显眼的地方,那对联这样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希望那些拿着朝廷俸禄的达官贵人们能真心为民做事,为国家效力,而不能只贪图个人的享乐。不过有些人还是依旧醉生梦死,不思进取,这些人的下场一般来说也都不怎样,有人说那些整日花天酒地的公子哥儿被一条巨龙给吞了,也有人说这些人由于品行不端而惹恼了掌管人间财富的神灵,最终受到惩罚而变得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