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京其他地方的鬼市相比,华威桥鬼市似乎显得更为“高端”,诸如文房四宝、瓷器陶罐、紫砂、象牙、奇石异物、竹雕木刻等物本是官家的东西,在寻常百姓家十分难见,可是在华威桥鬼市却能随处见到这些物品。更有些平常人家,也很喜爱这些摆设器物,便来华威桥“淘宝”,懂货的行家往往能花较少的钱而买来真宝贝。
可见,老北京鬼市的特色不外乎就是“商品齐全、价格划算”,铜器、玉器、奇石、古玩等在鬼市上已是寻常之物,而且懂货的行家花不了几个大洋就能淘来自己心爱又有一定价值的好玩意儿来,假如您到北京来,逛鬼市那是绝对不能错过的,老北京的文化底蕴,在鬼市上也能有着充分的体现。
北京大栅栏儿的由来
说起北京繁华的商业闹市区那可真是一下说不完,不过有这么一处闹市区,被称作是北京最古老、最别具一格的地方,这就是前门大栅栏儿。在以前就有“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悠”“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的说法,可见那时的大栅栏儿就已经颇有名气了。
这条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的商业街,这里有很多百年老字号,比如开业于康熙八年(1669)的“同人堂国药店”、开业于嘉庆十六年(1811)的“马聚源帽店”,还有那“内联升鞋店”等,此外有几十年历史的商号也为数不少。此外这里还是十分著名的娱乐场所,当年这里有名的戏园子就有五六家。尽管在清末遭到义和团的焚毁和八国联军的破坏,这里一度冷清下来,但经逐步恢复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又繁荣起来。
下面,我们就说说大栅栏儿这条繁华的商业街的由来。
在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北京开始实行“宵禁”,这是为了防止盗贼隐藏于街巷之内从而给内城带来各种不稳定因素。因此就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城很多的街道巷口设立起了木制的栅栏。大栅栏儿原本是廊房四条,只因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得工艺格外出色,而且保留的时间也最为长久,因此便用“大栅栏儿”来为这条街道命名了。
那么,在大栅栏儿这里的老字号商铺一定有很多传奇故事吧。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样的传说故事还数不胜数。
经常逛大栅栏儿的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六必居酱菜园就在这里,六必居酱园始创于明嘉靖九年(1530),算到今天已有四百八十余年的历史了,它可是北京城里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而那块“六必居”金字匾额,据说出自明朝宰相严嵩的手笔,虽然历史上对严嵩此人评价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块匾额到了今天已然身价不菲了。
根据老人们相传,这六必居原本始自于酿酒,在酿酒的过程中提出“黍稻必齐,曲种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的训诫,并在酿制过程中严格执行,这就是六必居名称的来历,也正因为如此,六必居的名字才越打越响亮。待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六必居出售的商品也随之多了起来,不过这里最出名的还是酱菜。关于六必居的传说有很多,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
康熙晚年的时候身体已大不如以前,每天不仅要为了国事操劳,而且更因为九龙夺嫡而整日忧心忡忡。这些日子康熙帝经常食不能咽、夜不能寐。为了能让他开开胃,宫里上下都忙活开了。年轻貌美的嫔妃希望通过歌舞来给康熙开心,惯会拍马溜须的太监们则捡尽了吉祥话儿说。
有这么一个平日里并不得宠的嫔妃,她一时兴起便命人买来了六必居的酱菜。正巧这天康熙来她宫里坐坐,她便随手端上来几样小点心,以及那刚买来的六必居酱菜。康熙对这些做工精致的小点心倒没怎么留意,反而吃了几口六必居的酱菜之后觉得很合胃口,于是那顿饭他就着酱菜吃了下去,感觉还很不错。“皇上喜欢吃六必居酱菜”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皇宫,那些希望得到康熙恩宠的人便纷纷买来六必居酱菜,希望这不起眼的酱菜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
可是,这些怀揣着美梦的嫔妃们最终也没能实现她们的美梦,康熙帝在两个多月之后驾崩了,不过,在这之前他一直对六必居的酱菜赞不绝口,但他并没有再到哪个嫔妃那里一起享用这美味了。看来皇上就是皇上,留住了他的胃也未必能留住他的心。康熙帝是驾崩了,不过六必居的名号却是声名远播了。当然了,这不过是在老人嘴里听到的一个故事。
除了六必居的传说,大栅栏儿里的其他几家老字号也有非同一般的传说故事。如今的大栅栏虽然少了些古风古韵,但人来人往依旧繁华,穿梭在满目老字号的大栅栏儿里,您有没有觉得自己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呢?
关于“黑猴儿”的趣话
很多老北京都知道,在前门大街鲜鱼口里有个叫“黑猴儿”的百货店,那里面琳琅满目,各种货品一应俱全,什么化妆品、生活日常用品、布匹、服装、衣扣儿以及各种针头线脑的。
黑猴儿百货店之所以这么有名,也全在于它出售这些针头线脑的,因为很多大的商店都不卖这些了,只不过现在这商店也不叫“黑猴儿”了,而是叫“立新百货店”。很多老北京应该会记得,当年黑猴儿百货店门口上,还有一个方墩子,这上面原来还坐着一只手捧元宝、双目炯炯的黑猴儿,听说还是楠木雕刻的,十分神气活现,不论是谁到了店门口,总喜欢伸手摸摸它的脑袋。
那么,百货商店门前为何要放这么一只木刻小黑猴儿呢?这其中的说法还真是不少。
那会儿还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在北京西山住着一位猎户,他与年迈的老母亲一起生活。医生说这位久病缠身的老太太需要吃猴头,喝猴血,这样才能养好身体。可是现如今大雪封山,该去哪里找猴子呢?
这位猎户听后毅然背起弓箭,拿上口粮,出门寻找猎物了。这天寒地冻的,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走了好久他什么猎物都没发现。就当他打算转身回家时,可巧发现前方不远处有团黑色的东西在动,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皮毛油亮的黑色猴子!
猎户心想:假如把这大胖猴子带回去,不仅皮毛可以卖钱,而且猴头、猴血还能给老母治病。于是他搭弓射箭,可也怪了,平时他是百发百中的神箭手,如今又没有刮风,这箭怎么就射偏了呢?
不管那么多了,还是尽快把这只黑猴子带回去吧。这猎户想着,于是又射了一箭,可这一箭又射偏了。猎户一见这情况,又急又气,于是他使足了气力,射了第三箭,哈哈,这下正射中那黑猴的臀部。猎户十分得意地走过去,要把猎物带回家。
谁知他刚走近这只又肥又大的黑猴儿,就听这猴子把头转过来说:“求求您不要伤害我。我从前本是这里的山神,只因为触犯天条而被贬做一只黑猴子在这里修行。假如您能放过我,我一定会报答您的!我还有三天就可以修成正果了,我求您了!”这只黑猴说罢泪眼汪汪地看着猎户,猎户心中十分不忍,但想到病榻上的老娘亲,便说:“我娘正生病呢,医生说需要用猴头、猴血来做药材,我放了,那我娘就没得救了。”
“我会瞧病,我给她医治好,您就放过我吧。”黑猴儿可怜吧唧地哀求着。
猎户心说:“没见过猴子会说话,也没见过猴子能看病,可见这只猴子确实非同一般。”于是猎户就带它回家了。这黑猴儿也真不简单,又是把脉,又是要开药方,整整忙活了大半天,猎户的老母亲吃了黑猴给开的草药,果然病情大有好转,不知不觉,三天过去了,这天夜里,猎户见到一位虎背熊腰、身披黑袍的大汉说:“恩公,感谢您饶过我。若您有了什么难处,我必定会来帮助的。我如今已是天上神明,专门保佑做买卖的人,我看您就不要打猎了,这样伤生害命的多不好!不如就当个买卖人吧,我保管你衣食无忧。”
一觉醒来,猎户对梦中的情景半信半疑,不过还是决定按照黑猴儿说的去做。开始他完全不懂如何经营,但他在京城开的杂货铺就是生意很好,仿佛有如神助一般,很快地,猎户就积累起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人们都说他经营有道,但他心中清楚,全是那个得道的黑猴儿在暗中帮助他。
不到三两年,猎户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名动京城的富户,而且还娶妻生子,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为了对那黑猴儿表示感谢,他特别请来匠人用楠木雕刻了一尊黑猴儿造像,放在店门口。很多都知道这家店铺财源很旺,因此大家买完东西之后,甚至是路过这家店,都要来摸一下那黑猴儿像,希望能把财运“沾”回家。
天桥,老北京繁华商业的见证地
说起老北京的天桥,大家的第一个印象便是这里有很多人打把势卖艺、卖小玩意儿、卖野药、说书、唱戏、说相声,都是底层人民为了谋生而在这里混口饭吃。其实,对于很多老北京人来说,天桥给他们的印象可远不止这些呢。
咱们先来说说天桥为何叫“天桥”。明朝时期,在天坛、先农坛的北墙外,有这么一条东西走向的河,因为这里是皇帝从皇宫出正阳门到两坛祭祀的必经之地,因此就专门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汉白玉单孔高拱桥,这是专门给皇上用的,这是“御路”。又因为皇帝也称为天子,所以这条御路便是天子所走之桥,“天桥”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既然是天子所走的桥,自然老百姓是不能走的了,老百姓过河只能走天桥两侧的木制桥。元明时期,天桥附近水池相连,河沟交错,春有杨柳夹岸,秋可听蝉观雨,颇具江南水乡的韵味,这里的旖旎风光也催生了各种商业,开酒馆的、做茶楼的、会馆、旅店、点心铺等相继兴起。此外,还出现了大量为来往客商和游人助兴的说书、唱曲、打拳卖艺的娱乐场子。自从康熙年间把内城的灯市迁到前门外,天桥西北的灵佑宫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天桥灯市的一部分。每年的元宵灯节,这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自从光绪年间修建了京汉铁路,在马家堡设立车站之后,往来的旅客便由永定门出入,而多在天桥落脚过夜。很多市民到马家堡一带游逛,也多是在天桥停留,以上这些便是促使天桥市场日益繁荣的原因。
其实天桥也有落寞寂寥的时候,宣统二年(1910)溥仪要到天坛祭祀,也许是看不惯天桥附近那喧闹的场面,于是便下令拆除天桥以南摊商和店铺。这样看来白天是清静了,但晚上这里却热闹非凡。
究竟是怎么个热闹法儿呢?从老辈子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有个乞丐,走到天桥这里实在走不动了,便索性在此地将就着休息一夜,大半夜里,他只觉得浑身凉飕飕的,耳边是一片喧哗声,这个乞丐心里嘀咕:莫不是到了清早?可我并没有睡那么长时间啊。
这个乞丐睁眼一看,四周还是漆黑一片,不过他确确实实听到了人们的说话声、走路声、推车声。在那说话声中又夹杂着讨价还价声、吆喝声、叫卖声、招揽生意声。渐渐地,这乞丐看得清楚些了,原来这个地方大半夜也做生意呢!“既然他们做生意,那我的买卖岂不是也上门了。”饥肠辘辘的乞丐拿起他的破碗,准备挨店挨铺地去乞讨。
他看到一个大婶走来,便连哭带跪地说:“好心的大婶可怜可怜我吧。”但这个大婶却面无表情地走过去了。这乞丐心说:“现在这世道,人心真恶啊!也罢,这种铁石心肠的人我也见得多了。”
可说来真怪,这个乞丐一连向十几个人乞讨,都没人搭理他。一直到了第十八个人,他见这人生得身量矮小,便大着胆子抬头看这人的脸,这一瞧倒不要紧,当真是把他吓了一跳:那人披头散发的不说,而且还缺鼻子少眼睛的,那身上的衣服也不知道是哪年月的了,越看越像是明朝的衣装。而那些推车的、做生意的,来来往往的,难不成都是鬼而不是人吗?
想到这些,这个乞丐当时就吓得昏死过去。直到阳光刺透了地上的一切,他才揉揉眼睛挣扎着爬起来。他把夜里的见闻说给别人听,可是没人相信他,倒是有些好心人给了他不少施舍。
宣统之后的天桥,因为共和时期扩修道路又一度红火起来,可是尽管这里又是表演、又是做生意,但在经过多次火灾之后,旧天桥已经没有太大的商号了。如今的天桥在经过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且这种平民文化还深深地扎下了根,无论是天桥上表演的各种曲艺艺术还是风味小吃,都是老北京永远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淡,反倒会历久弥新,渐渐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