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北京民间传说
21989400000026

第26章 老北京的贸易往来(1)

鸿宾楼镇店牌匾藏的谜团

鸿宾楼饭庄是京城久负盛名的清真饭庄,它始创于清咸丰三年(1853),本是天津一家老字号,只不过在半个多世纪前,天津鸿宾楼的堂头儿王守谦护着“鸿宾楼”的牌匾来到了北京。在京城开始发展的鸿宾楼,因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味食品而被当时及后世的人们誉为“京城清真餐饮第一楼”。凡是来到鸿宾楼的朋友,无不为其富于民族特色的装潢和口味上乘的美食而流连忘返。当年郭沫若先生在鸿宾楼用餐后,有感于这里的美味佳肴,便即兴挥笔,题写了藏头诗一首,道是:“鸿雁来时风送暖,宾朋满座劝加餐,楼头赤帜红於火,好汉从来不畏难。”用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描绘了大家来鸿宾楼就餐的热闹场景。

可是,您有没有留意过鸿宾楼的金字招牌呢?也许您会觉得奇怪,鸿宾楼那么多好吃的菜肴还留意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去关注一块牌匾呢?这您可就有所不知了,这鸿宾楼的金字牌匾可是镇店的宝物啊。

其实鸿宾楼的宝物一共有三样:一件就是那块“鸿宾楼”金匾,您可听好了,这是金匾,还是由625克黄金铸造成的呢,第二件就是慈禧太后当年曾用过的象牙筷子,搁到现在,这是古董;第三件就是1934年鸿宾楼的东家花费重金购回的黄唇鱼鱼肚,而且现在这种鱼已经绝迹了。现在和大家要说的就是鸿宾楼的那块镇店之宝,金字招牌。

为何这镇店的金匾会成为故事中的主角呢?因为在这金匾之中藏着三个谜团,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解开。

第一个谜团就是由清代两榜进士于泽久题写的“鸿宾楼”三字本是繁体字,而在繁体字中的“鸿”应该是左边三点水,中间一个工,右边的鸟字底下是四个点,可这里的鸟字却是三个点。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写法,历来猜测不一。

第二个谜团是,这块匾额上下均无款,在名人名家为商号书写匾额中是很少见的。有人说,于泽久为鸿宾楼题写匾额纯粹是出于交情,他不想让别人知道匾额上的题字出于他的手笔。

第三个谜团是,1998年时值金秋,鸿宾楼迁址之后将匾额送到荣宝斋准备将其修理装饰一下,也就是所谓的“见新”。可是当人们打开这块有着百年历史的匾额时,却从背后的底板里发现了一幅牡丹美人图。经过专家鉴定,这幅工笔画作于宣统年间,那位宣统帝在位只有三年,所以这一期间流传下来的画作很少,这幅工笔画自然是身价可抵金了,可人们又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了,为何这幅画会被藏在匾额里呢?这幅画又是谁的作品呢?

听一些老北京说,于泽久当年题字时,那鸟字底下确实是四个点,只因那时文曲星君和天上的星宿们比试书法,互相争持不下,于是就找来太上老君给品评一下。太上老君也不给他们面子,就说:“我看你们写的这些字,都带着凡间的气息。我看北京城里于泽久写的‘鸿宾楼’那几个字,才当真是充满了灵气呢!”

几位星君听后纷纷表示赞成,只有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木狼颇为不服气,于是便化作了一只雨燕,将“鸿”字里的一个点给啄掉了。可是即便这样,人们仍对这副字赞不绝口。奎木狼还想再做破坏,结果被几个星君给劝回了天庭。

至于为何鸿宾楼的匾额没落款,这事还是和奎木狼有关。据说原本匾额上是有落款的,因为见到匾额的人夸奖这字写得好,于是惹恼了奎木狼,他在啄掉“鸿”字里的一点时,还把落款给啄下去了。他以为这样一来,就没人能知道题字的作者是谁了。

至于鸿宾楼匾额之中藏着的工笔画,那说法可就多了。有人说是于泽久的作品,也有人说这副牡丹美人图中的美人,其原型是王守谦的心爱之人,因为家庭的阻挠两人最终劳燕分飞,而这个美人在年纪尚轻时就抑郁而亡,因此王守谦请人画了此画,以寄托哀思。各种说法层出不穷,不过这都给鸿宾楼带来了更多的人气,人们在这里品尝美味的时候,还能聊聊老北京的旧事儿,这种自在生活真好比是神仙一般了。

“都一处”名称的来历

在北京为数众多的百年老字号里有这么一家,它创建于乾隆三年(1738),位于前门大街,它有个很好玩的名字叫“都一处”,而关于这名称的来历有几十种不同版本的说法。

有个说法是“都一处”的字号是乾隆钦赐的。那是在春节之后的一天,乾隆带着两名侍卫来到民间微服私访,走到半路便饿了,可街上的饭馆都要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张,就只有那么一个小店面,因为平日里生意不好,因此才早早开张。乾隆在这里酒足饭饱后觉得这家店买卖公平,酒菜的味道不错,而且店老板热情好客,待人诚恳,便说要题个字号送给店老板,于是他大笔一挥,便写了三个大字“都一处”,意思是其他的饭店餐馆都没开张营业,就只有此处开张。之后店老板得知此字号乃是乾隆赏赐的,便将乾隆坐过的椅子以黄绸缎包裹上,又将题字请师傅装裱好,挂了起来。

在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里,这“都一处”的招牌则和乾隆没有半分钱关系,而是说这字号是玉帝赐给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按老辈子的话说,有个姓王的人,祖籍本是山西的,最初在前门外搭起了个小酒店,因他性情耿直,买卖公道,而且人也颇为爽快,因此这生意做得还不错,很多熟人经常来此买醉。不下几年,这姓王的汉子便积累了一些钱,因为之前小酒店的声誉不错,于是他就想用这些钱盖个门面小楼,开个餐馆。

姓王的人最初时请不起那些有名的大厨,便自己到处寻访名师学习厨艺。这小饭馆刚开始除了卖酒,还出售一些小菜和零食,比如玫瑰枣糕、煮花生、马连肉等,待这姓王的人学了些烹饪技术之后就做了大厨。为了能把自己的饭馆经营好,王姓汉子又钻研起食谱来,不过因为他本来就缺少资金,在经营上又缺少经验,饭馆开张不到一年,他只觉赔钱没见赚钱,该怎么扭转这个局面,这可难坏了这个姓王的人。

有一次,姓王的人要去见一个老朋友,在回家的半路正好赶上庙会,只见几个壮汉抬着玉皇大帝的木制雕像在街上走,街道两旁围观的人纷纷向雕像丢铜钱,据说假如这铜钱黏在了雕像身上,今年必定能有好运气。姓王的心想:都快到年根底下了,还能有什么好运气?不过试一下也无妨。他随手这么一丢,也没管铜钱飞去了哪里,便径直走开了。

这天晚上,姓王的又在油灯底下钻研几本食谱,他觉得身后恍惚有人在动,在回头一看时却见是位慈眉善目的老公公,姓王的很奇怪,门窗都是关好的,这人是从哪里进来的呢?不过他一点也不害怕,反而笑着要给老公公端茶喝。

但见这老公公不慌不忙地把茶喝完,然后就说:“白天你丢在我身上的那枚铜钱,砸得我身上可真疼哟。”

姓王的心说:莫非是这老公公疯了不成,怎么大晚上的竟说起胡话来。“我知道你肯定在想,你面前的老头儿一定是发疯了。不过,不管你怎么想,我都要把好运送给你。”

“哦?既然老伯看得起我,那我请问,我这小饭店该如何经营下去呢?”

“哈哈哈,我且问你,你这饭店可有什么招牌、字号吗?”老公公眯着眼睛问。

姓王的摸摸脑袋,憨厚一笑,说:“我没什么学问,也想不出什么好名字来,所以目前就叫‘王记饭店’呢。”

“这样吧,我给你写一幅字,你拿它当招牌如何?”

姓王的一想,自己没什么墨水,曾想过请读书人来帮自己写个招牌,可是他又不知该找谁,现在有人上赶着给题字,这是好事情,于是就满面笑容地点头称好。

一会儿工夫,“都一处”三个大字便写好了。姓王的看后喜欢得不行,便连忙跪谢,他抬头正想求老公公再写一副对联,可一转眼,这老人就不见了。姓王的还以为自己是在梦中。就这样,“都一处”的招牌高高地挂了起来,自从这招牌挂起来之后,远近的食客都来这里,或开怀畅饮,或品尝特色小菜,这饭店生意一年更比一年好。

当然,这是个传说故事,事实上“都一处”的虎头匾确实是乾隆赠送的,但不论是历史传说,还是历史实情,都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勤劳肯干,为人诚恳,都会实现他最初的梦想,获得成功的。

老北京的鬼市都有啥特色

若说起东城区的簋街,大家都知道,那是京城有名的餐饮一条街,以前就叫“鬼街”,不过老北京的鬼市可不止那么一处,而老北京所谓的“鬼市”,并不是全与闹鬼有关,而是说这种夜间才开始的集市,至次日晨晓才散,因而有称“鬼市子”,在这种鬼市上出售什么的都有,有些鸡鸣狗盗之徒,把白天盗来的东西趁着天黑卖出,在清末时候,一些纨绔子弟将家中珍藏的古玩器皿、字画古籍等拿来出售,以此来维持他们那表面荣华的寄生生活,而古玩行家就在鬼市上经常捡漏儿,花少钱买真东西,所以,鬼市听起来很是可怖,但其实很好玩、很热闹。

熟知老北京鬼市买卖的人都知道,在鬼市上的买卖双方一般都使用“行话”,因为他们唯恐被同行知道了价格后,一桩好生意就此泡汤。鬼市上的买卖双方在暗中用拉手、递手来进行讨价还价。鬼市买卖双方要价还价的行话主要是这么几个:“么、按、搜、臊、歪、料、俏、笨、脚、勺”,这十个字音分别表示从一到十的数字,外行人乍一听,是绝对听不懂的。

那么老北京的这种著名鬼市到底有哪些呢?在这里可以给大家列举出来几个。

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在清代就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那时的东晓市位于药王庙以西,半壁街南,在民国那里陆陆续续盖起了民房,因此这东晓市便逐渐东移,新中国成立前,东晓市与红桥、东大地毗邻,向东便是葱店街,向北是沙土山,而向西则是唐洗泊街,这一带的地摊多是摊摊相连,每天一开市便顾客纷纷前来,争相购买商品。

在东晓市既有收旧货的,也有卖旧货的,在这一买一卖、一进一出中,资金便频繁地流动起来,这也是促使鬼市不断发展的内在生命力。在东晓市里有些手头本钱较多的,就会去富绅,官宦人家去收购金银饰品、玉器摆设、古玩字画,等等,有些原先的官宦人家已没有了往日煊赫之势,因为家中实在无力维持生计,或者因为遇到事情急需用钱,他们觉得把家中物品拿出去卖太丢份儿了,因此还不如卖给那种上门收购的人,这些上门收购的往往颇具慧眼,也很能压价,所以获利也很高,像这种手里本钱较多、上门收购物品的人,被称作是“打硬鼓儿的”。

传说以前有个打硬鼓儿的,在某王府的后人那里买来一幅古画,画上是一位高贵典雅的宫廷仕女,她面含微笑,身穿粉色衣裙,手中持一团扇。这个打硬鼓儿的还是个单身汉,他见这画中美人十分柔美,便将古画挂在卧室中。半夜这人忽然闻到屋子里一股奇异的香味,他睁眼一开,竟然是古画中的美人活了过来,满屋子里全是奇花异草。这打硬鼓儿的愣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还以为自己是在梦境之中。这样的事一连几天都在发生,终于有一天,街坊四邻都说,怎么不见那个打硬鼓儿的了?直到人们闻到一股臭气,才发现这打硬鼓儿的已经死去多天了。街坊们对此事议论纷纷,这人平时也是个老实厚道的,能跟谁结怨结仇呢?家中并没有盗贼进来的迹象,而他也不像是自寻短见的那种人啊。大家叹息着纷纷离去,却没人注意到墙上挂的那幅古画,画中仕女的粉色衣裙已然变成鲜红色的了。

除了东晓市,还有一处鬼市颇负盛名,这便是华威桥鬼市。自从上个世纪初,天津开埠之后,很多京城里的皇亲国戚、高官显贵便移居到天津,而家中积存的古籍旧刊、字画摆设等又比较多,因此在必经之地华威桥这里,就形成了出售古玩家什、器物字画的地方。“华威桥鬼市”也随之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