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中国史
22063700000015

第15章 秦汉至隋唐统一时期(7)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高欢先是拥立魏孝静帝,从形式上对皇帝表示恭敬,进而以丞相的名义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铲除元氏势力。一方面,高欢给予鲜卑人绝对的优待,因为他相信,鲜卑人是支持自己的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另一方面,他也优待汉士族,争取他们成为支持自己的第二种力量。

高欢还将田地比较平均地分配给民众,这是高氏政权得以建立的重要原因。虽然为了讨好鲜卑贵族和汉士族,他无法彻底革除贪污等恶习,但他会定一些补助的办法来缓和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537年,高欢攻打西魏,前锋窦泰在潼关战败被杀。同年,高欢再次与宇文泰军队大战,再次败回。538年,宇文泰与侯景交战,战败。543年,高欢与宇文泰再次交战,宇文泰败回关中。经过几次大战后,双方暂时放弃了消灭对方的企图,转而将重点放在各国内部的管理上。

高欢死后,高澄接替了高欢的位置,侯景再次起兵攻打高澄,被高澄击败后投奔了梁武帝。549年,高澄被杀,高洋继承了他的位置,550年,高洋攻灭东魏,建立了齐朝,自立为齐文宣帝。

齐文宣帝也是个残暴淫乱的皇帝,但他在政治上也有一定作为,重用了杨愔来制定齐国律法,严禁贪污,并修筑了长城等,采取了一定的军事防御措施,使得齐国边境受到了保护。故而,在他统治期间的齐国还算强盛。

559年,齐文宣帝死,560年高演夺位,自立为皇帝,即齐孝昭帝。561年,齐孝昭帝死,高湛继位,即齐武成帝。武成帝又是一个暴君,民众怨声载道。武成帝害怕自己死了以后帝位又被争夺,故而在565年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高纬,自称为太上皇帝。高纬比前几个皇帝更为奢侈昏暴,他对民众进行严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得百姓无法生活。高纬还大杀朝臣,使得高氏政权开始丧失支持者。576年,周武帝率大军进军晋阳,高纬逃跑。

宇文泰原是关西大都督,534年,魏孝武帝逃离洛阳来投奔他,宇文泰从此在政治上得以和高欢相敌。535年,宇文泰杀了魏孝武帝,立魏文帝,完全控制了魏朝廷。但宇文泰的处境远不如高欢,他没有六镇流民的支持,也没有魏国朝臣的支持。故而,要巩固自己的势力,宇文泰只能争取汉士族和汉人民的支持。但是他并不甘心让鲜卑人汉化,故而他希望参加政治集团的汉人能够鲜卑化,从而保持鲜卑人的政权。

556年,宇文泰死时,他的儿子们都还年幼,无法继承他的位置,故而由他的侄子宇文护继承他的位置来执掌政权。宇文护促使西魏皇帝封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为周公。557年,宇文觉建立了周国,同年,宇文护杀宇文觉,立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为王,559年,宇文毓改称皇帝。560年,宇文护杀宇文毓,立宇文邕为帝,即周武帝。572年,周武帝杀宇文护,夺回全部政权,周国开始进入强盛时期。

周武帝生活朴素,勤政爱民,对将领和朝臣们也赏罚分明,是难得的好皇帝。578年,周武帝死,周宣帝继位,周宣帝荒淫狂乱。579年,周宣帝将帝位传给儿子周静帝。581年,杨坚称帝,灭周国,建立了隋朝。

北朝的经济概况

从西晋末到隋朝统一,前后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战乱。魏道武帝时期,取得河北以后,迁徙了大量的居民到平城及其附近地区,使得封建经济在此地区得以发展。

魏朝廷一向承认宗主的权利,对宗主退让,直到魏孝文帝时期,朝廷才和宗主展开了斗争。485年,魏孝文帝采纳了李冲的建议,创立了三长制,又改革赋税制,削弱宗主的势力。宗主势力开始发生变化,魏的政治统一也前进了一步。在三长之后,魏孝文帝采纳了李安世的建议,实行均田制,以此来牵制豪强,争取民众。

到魏朝末年时,进入了长期的战乱中,豪强盛行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同时,寺主势力也开始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与朝廷争夺民户的又一强大力量。但统治阶级此时迫切需要宗教来帮助其进行对人民的统治,尤其是佛教,故而必须承认寺主的权利,让其能够分享剥削的利益。但同时又对此感到不满,故而其中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

齐国时候,佛教比魏国时更加兴盛。周国则因为财力不足,故而寺院比较少。周武帝大规模地消灭寺院,虽然这种消灭只是表面上暂时的打击,但是让劳动民众得到了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

在魏孝文帝之前,交易都用物品来充当货币,进行物物交换。魏孝文帝时期开始铸造钱币,称为太和五铢。到魏宣武帝时期又铸造了一种新的五铢钱。到魏孝庄帝时期铸造了永安五铢。齐文宣帝铸造常平五铢。周武帝铸造布钱以及五行大布钱。周宣帝则铸造了永通万国钱。当时币制紊乱,毫无秩序,权贵豪强们也开始私自铸造钱币,使得市场十分混乱。但钱币的大量铸造,也显示出此时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魏齐周时期,经济是落后的,在魏孝文帝施行均田制后,农业得以发展,开始恢复到汉魏西晋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而农业的恢复使得以佛教为主题的北朝文化得以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南北两朝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南朝不再符合历史的潮流,而分裂了三百年的中国,也在隋灭陈的形式下开始走向统一。

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黄河流域由于大战乱的推动使得受汉文化影响的面积得到扩展,同时也使得各民族开始逐渐与汉族相融合。从汉人大流亡,到士族迁徙,形式上发生的是接连不断的战乱,但实质上来说,其实是文化程度不同的各族开始不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十六国时期,刘氏建立了汉国和前赵,使得匈奴一族成为统治族,到刘氏政权崩溃以后,匈奴人失势,和大量的汉人杂居在一起,逐渐合并在了汉族里。羯人石勒建立后赵国,亡国之后,原本数量就不算太多的羯人很快在中原地区并入了汉族。鲜卑慕容部族建立前燕,原本就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亡国之后依然并入汉族。氐人苻坚建立了前秦,在苻坚失败之后,迁居关东的氐人逐渐并入了汉族。羌人姚苌建立了后秦,在姚氏政权崩溃之后,羌人逐渐并入汉族之中。到魏末年时候,十六国时期的旧族仍在黄河流域的已经非常少见了,只留下了汉族与鲜卑拓跋部族的对立。

鲜卑拓跋部族建立了魏国,魏国的武力十分强大,虏获人口也十分贪暴。正是由于魏国虏获的人口数目庞大,导致出现了比十六国时期规模更大的一个民族融合。在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拓跋部所虏获的各族人在强大的鲜卑族势力影响下,语言和习俗都完全鲜卑化。到鲜卑族大南迁以及六镇流民内迁时期,魏孝文帝为了稳固拓跋氏政权,坚持融和政策,禁止鲜卑人穿胡服,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

此外,孝文帝还令鲜卑人改姓,自己改姓元,其他的鲜卑人也改成了类似汉人的姓。孝文帝将鲜卑贵族的姓与汉士族的姓混合成为门第高低不等的士族,希望能依靠这些士族来支持自己的统治。为了加速融和,孝文帝还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己也选了汉人女子入宫。前后不过三十年,鲜卑族就被汉化了。

在平城一带,那些鲜卑化的各族人虽然看似融入了鲜卑族,但仍然被拓跋部族看做是贫贱人,遭到歧视。这些贫贱的六镇人生活十分困苦,因此只要一有机会,就会乘乱大量流入内地讨生活。这就是鲜卑人的第二次大南迁,其中大部分都是被拓跋部族所虏获的各族人。

凭借着六镇鲜卑人的支持而建立起政权的北齐神武帝高欢,为了防止完全汉化,提倡说鲜卑语以及保持鲜卑的旧习俗。然而,第二次大南迁的被虏获者们南迁之后,对于汉族文化的抵抗力更是远远低于鲜卑族人。

从十六国一直到隋灭周,中原地区就像一个大熔炉,让各民族开始在其中进行融合。各族极大部分合并入了汉族,而导致这一切的就是汉族高于其他各族发展的经济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