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告诉孩子“网”向何方
22127400000013

第13章 学校,正确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2)

班主任要明白,解决孩子们的问题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种方法,以免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有名父母离异的学生,号称“游戏之神”,整天沉醉于网络游戏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班主任了解后,像学生一样跟他学习如何安装电脑游戏入手,让他获得一种成就感,然后向他询问电脑网络知识,同时对他的优点和最新取得的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的兴趣由单纯的网络游戏逐渐转移到电脑操作上来。后来,这个孩子常常自动登录“班主任信箱”,与老师交流思想、交换看法。他提出的“网络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建议”,后来被学校采用。

另外,学生还可以从网上发短消息给班主任,因为短消息是匿名的,所以班主任在班上给予解答时,可以避免学生们陷入难堪的境地。

(5)班级论坛。指针对班级里出现的普遍性的问题,班主任和同学可以在班级论坛中做出专门的主题,进行探讨。自从班级论坛成立以来,大家曾就“缓解考试压力”、“高分低能现象剖析”、“中学生追星现象心理分析”、“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途径”等话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由班主任作出有指导性的总结。通过在论坛上发表意见,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道德观念得到提升,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班级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了。

(6)轻松学习。作为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自然很了解学生们的压力。那么,如何调适心情,缓解压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时就可利用“轻松学习”网页发动全班学生奉献“提高效率之绝招”,共享“放松身心,忙中求乐”的经验。如有些同学提出“课内10分钟的重要性”、“重视体育课”、“做好眼保健操”等,同学们提供了许多有助于放松的妙方。

建立班级网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沟通师生关系,开拓学生视野,以及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等,都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网络问题上,学生并不要求班主任老师掌握电脑教师那样的专业技术,他们渴望的是理解与沟通、指点迷津和真心帮助。面对信息化的时代,青少年“网迷”们都渴望成为信息科技的佼佼者,作为师长必须虚心学习,迎头赶上,注重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学生们一起在班级网络中成长与发展。

做一名优秀的网络“引航员”

作为人类灵魂的设计师与工程师,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在校的一切其他活动均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那些迷失于网络海洋的学生,老师有责任将其引入正确的人生航向,并为其保驾护航。引导迷航的学生步入正途,老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驾驶技术”,若只是强硬地把学生往正轨上拉,恐怕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你或许能受到一些启示。

“叮铃铃……”,清脆的早自习铃声宣布了新一天学习生活的开始,班主任肖老师像往常一样走进了初三(2)班的教室。她环顾一下四周,目光定格在第一排小雨的座位上。那里空空的……“生病了?”带着一丝疑虑与不安,肖老师开始了早自习。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直到喇叭里播出早操进行曲,仍未见小雨的影子。肖老师的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这孩子该不会出事吧?还是打电话问一下?”肖老师这样思忖着,满脑子还是小雨的影子:个子偏矮,但还算结实丰满;头发稀疏,但圆脸十分白皙清秀;一双眼睛飘忽不定,时常又像在捕捉着什么……

“肖老师,有家长找!”门房师傅打断了肖老师的思绪,她便快步向办公室走去。来人是小雨的母亲,他无奈地说:“肖老师,我这个女儿是没法管了,昨天我发现她偷了家里的3000块钱,我气得打了她一顿,她却因此离家出走了……”一听此话,肖老师的心中更加不安了。她一边安慰着小雨的母亲,一边迅速与校领导联系,商讨对策。同时,又找来班里与小雨要好的同学小芳,希望能从侧面了解情况,打开缺口。通过小芳提供的信息,肖老师脑海里大致勾勒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小雨两个月前在网上结识了一位异性网友,此人姓马,是外校高二的学生。两人见面后经常一起出去玩,关系发展神速,甚至有了拥抱、接吻之类的亲昵动作。几天前,小雨突然向好友借钱,谎称是马某将同学打伤了,急需一笔住院费……

下午第一节课,肖老师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只见小芳急匆匆地跑来。“肖老师,我有小雨的消息啦!她打电话给我,说要去溜冰呢!”肖老师的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问清了小雨的地点,立即出发。

溜冰场内,只见一群群少男少女在来往穿梭着。肖老师找了个僻静处,凝神屏息,像机警的猎人等待猎物出现的样子。可小雨始终没有进入她的视野之内。“这孩子搞什么鬼?”肖老师不免有些气恼,可很快又平静下来。“她该不会和小芸在一起吧?”(小芸是个不太听话的女生,有些早熟,经常带着比她小的女孩做些违反校规校纪的事)于是,肖老师一个电话拨到了小芸家。小芸的外婆告诉肖老师,说小芸中午接到一个女孩打来的电话后便出去了,直到现在还没回来。听到这话,肖老师脸上的神情更加凝重了。

最终,肖老师在第二天早上见到了一夜未归、疲惫不堪的小芸。

屋外下着蒙蒙细雨。在小芸的带领下,浑身上下湿漉漉的肖老师终于在闹市区一家颇具规模的游戏厅内找到了一身“酷”装打扮的小雪。

“肖老师,你怎么来了?”小雨带着一脸疲而又惊讶地问道。

“肚子一定饿了吧?吃点东西我们再聊好吗?”肖老师并没有批评她。

小雨点点头,胆怯地跟着肖老师来到对面的小餐馆。

“肖老师,你都知道了?”一坐下,小雨就怯生生地问。

“嗯!”肖老师轻轻地拍了拍小雨的肩膀,“快点吃吧,待会我送你回家。”

“不!”小雨刚提起筷子又“啪”的一声放在了桌上,脸涨得通红,“我死也不回!”

“为什么?你真的连家都不要了?”

“我……我……”小雨低下头,沉吟了许久,终于说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话:“我……我……我可能怀孕了……我现在不想读书,也不想回家……”

望着眼前这个才14岁的少女,年轻的肖老师真的感到有点束手无策了。她借机离开了一会儿,拨通了校长家的电话……

傍晚时分,肖老师和校长一起将小雨送回家,并与她的父亲做了深入的交谈。双方最终决定,将小雨送入托管学校,加强再教育和管理,希望她迷途知返,重新做人。

如今社会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不可避免而又非常棘手的“网络问题”。最近的一项网络调查表明,某大城市1900多家网吧中,半数以上都是非法网吧,而上网的人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所从事的网上活动,不是打游戏、聊天,就是搞网恋、光顾色情网站。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着巨大变化的同时,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也不知不觉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种变化势必会渗透到青少年中,使他们的思想不再“单纯”和“简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思想等方面均发生迅速而巨大的变化。无处不在的网络更是提供了这样一条便捷途径。文中的小雨,便是网吧的常客,在网上结识了形形色色的网友,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酿成了苦果。

类似小雨的现象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极为普遍。作为教师,对待小雨之类的学生,传统的做法往往是“堵”,千方百计消除不良因素,禁止孩子接触一切有负面影响的事物,希望他们在无菌的环境下成长。然而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能以疏导为主,再辅以“纪律约束”,使学生“有章可循”,便能使他们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小雨进入托管学校后,在老师们耐心、细致又不乏灵活的教育手段下,行为、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小雨事件为家长、老师以及网吧负责人等相关人员敲响了警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孩子已不再单纯和幼稚,若不提供适合其成长与发展的生活环境,一棵幼苗势必会长歪了。 因此,为了下一代能够茁壮成长,我们每一位成人都应负起责任。

QQ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互联网的出现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新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为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比如,有些事情难以启齿,不便当面交谈;有些事情虽可面对面交谈,却找不到合适的场所;有些事情虽可面对面交谈,也能找到合适的场所,却因学生拘束、紧张而无法顺畅地沟通……而事实上,这些事情很又有必要交流,这时互联网便派上了用场,由于可以减少许多心理障碍,沟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王老师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作为班主任的她对自己的学生很是关心。最近她发现晓鹏上课时总是发呆,而且闷闷不乐,就连他最喜欢的语文课也毫无精神。一天课后,她把晓鹏叫到办公室,要和他谈谈。可没想到刚一开口,晓鹏就红着脸说:老师,我能不说吗?望着他不知不觉长高的个头,班主任似乎明白了什么,随后把自己的邮箱和QQ号给了他,并说:“老师尊重你,你什么时候想说就来QQ找我。”他显得很兴奋,转身离开了。

当天,师生俩就在网上聊了很长时间。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晓鹏畅所欲言,说出了内心的困惑与烦恼,王老师找到了学生身上的“症结”,对症下药,医好了他的心病。第二天,王老师发现晓鹏恢复了从前的神采,思维又活跃起来,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学习变得非常主动,不久成绩就赶了上来。

自从晓鹏事件后,学生们纷纷索要王老师的邮箱和QQ号,一有空就找王老师谈心或给王老师发邮件。在网上,师生间无拘无束地交流,王老师为学生们解决了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

老师们都认识到了网络的重要作用,他们利用网络聊天的形式使许多误入歧途的学生回心转意,走上了人生正轨。

小强是个学习成绩不错的男孩,他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为了奖励他学习取得进步,父亲在上次回来时给他买了一台电脑,接上了网线。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小强甭提有多高兴了。起初,小强一直做完功课再上网,后来渐渐有些失控,一有时间就围着电脑转,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冲浪、玩游戏,有时在聊天室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还常常聊到深夜。这样显然会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情况,日子一长,学习成绩下来了,期中考试中居然有几门主课不及格。

班主任何老师对小强的事非常关心,为了不使自己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庞大的世界里迷失自我,就在班会上进行集体教育,当然并没有点名批评他。但小强听出了老师的弦外之音。他很不服气,此后依旧我行我素。后来,何老师多次找他谈话,讲明中学生长时间上网的种种危害及不良后果,劝他应以学习为重;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掌握电脑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但应有个度。老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似乎没起到太大的作用,每次谈话小强表面上好像接受了意见,但并没有认真去改正。

何老师正为小强的事一筹莫展之际,偶然间看到女儿在网上聊天,于是突发奇想,决定针对小强喜欢上网的嗜好,以互联网为媒介,走进他的网络生活,以一个网友的身份与他交流,说不定能从侧面帮助他走出网络误区。说干就干,何老师通过其他学生查到了小强的QQ号码,在下班以后主动与他聊天,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友。何老师以一个同龄人的身份向他倾诉自己的烦恼,还说她也非常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拘束,可以交很多的朋友,和很多不知名的人聊天,可以放下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用考虑其他人的看法,虚幻的世界里有的生活的确很有乐趣,可以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小强像找到了知己一样,也把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与乐以及家人和老师对他的不理解等情况都告诉了“好友”何老师,说他不是不愿好好学习,不想和同学交往,只是自卑情结无法让他在现实世界中像在网络世界中那样如鱼得水。师生俩在网上聊得很投机,正是因为小强不知道老师的真实身份,抛开了对老师的顾虑,因此说出了心里话,老师才掌握了他的心理。何老师也刻意把自己描述成一个贪玩的孩子的形象,毫无顾忌地跟小强聊天,就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何老师的观点与看法引起了小强的思考。渐渐地,小强的兴趣、爱好发生了变化,看清了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区别及各自的本质,还有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社会角色。此外,上网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增强了,上课时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有时还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了。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电脑应用比赛中,他获得了第二名。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自我意识都很强,低年级的孩子大多天真烂漫,能与老师直接交流。但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大多不愿将一些由家庭问题、生理变化所引起的情绪变化,直接面对面地告诉老师。其实,孩子们内心非常渴望能和老师进行一次心与心之间真诚的交流,这也是班主任的邮箱和QQ经常爆满的直接原因。他们当面不说,只是因为在校时周围同学、老师众多,以及成长带来的许多心理变化,产生许多顾忌所致。老师很难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不知道学生的真正需求,因此错过了许多对他们关心和教育的时机。而许多学生在家时又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和家长说,这样,久而久之,极易引发许多心理问题。

为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许多班主任老师也不得不和网络来个近距离接触。像刚刚提到的王老师则在QQ上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心灵对话”,进一步发展师生间的关系,当然这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感、空间性,来消除学生心头的种种顾忌,增强沟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学生对这种新时代的师生沟通十分赞同,时常在网上进行真诚的交流,毫不保留,也没有隐瞒。这使得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余生活、思想动态等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可起到较好的作用。

老师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教育,许多家长都持赞成的态度。在老师的指导下,网络中不健康的信息和网页的冲击率大大下降,甚至完全避免,家长也不用为孩子的网上完全和行为担心。而且,网络也意想不到地成为老师了解自己教学情况的一个良好途径。对于学生在课上的接受情况、授课方式学生喜不喜欢、哪些方式需要改进等等,都会通过网络从学生哪里得到信息反馈。有时学生们还能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老师可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他们还经常发来认为比较好的学习资料,拓展了老师的教学思路,充实了课堂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