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告诉孩子“网”向何方
22127400000014

第14章 学校,正确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3)

通过以上两位老师对学生的教导方式我们不难看出,在IT时代教育学生再也不能使用老套的教育模式。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在一对多的学校教育中,学生需要的是理解和有效的沟通,而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往往对学生采用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育,在上个世纪这也许能算作优秀的教育方式,但对主体意识较强的现代中学生来说,它很难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明智的选择是教师放下架子,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朋友式的交流,这样教育才能取得成果。正因为在网络的平台上师生的交流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所以通过多次沟通,老师与学生之间由心理认同走向观点默认,然而达到观点共识,最终得到行为矫正也就是说有效的沟通关键在。

(2)互联网的“新、奇、快”,对学生有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他们可以从中感受新生事物的便捷、有趣和自由,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教师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调整好自已的心态,主动走进学生的世界,实现“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针;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上网,掌握互联网的应用技能,在熟练运用网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人机交互操作方式,与学生超空间交流,拓展教育渠道。

(3)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要培养青少年这支网络主力军的正确网络观,学校与教师应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规范和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道德观。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节制、合理地使用互联网,使之成为生活和学习中的有效工具和帮手,而不是成长的障碍。

充当上网学生的“网络警察”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受国际传播潮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的“娱乐化”趋势也不断加剧,文化传播的价值观出现了诸多蜕变,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是非观和正义感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所以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影响力巨大的互联网,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学校和老师应充当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帮助学生树立自觉抵制互联网上有害信息的“网络警察”。设有校园网络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和老师有义务将网络内容进行过滤,将健康向上的内容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此外,这些学校可以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网络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在课余时间沉溺网吧,又能开阔孩子的视野,锻炼他们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更是如此。针对网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部门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有不足和缺点存在:一是不良网站的技术人员为了达到商业目的,不断地试图绕过屏蔽,所以说,没有哪个过滤软件能保证百分之百地将不良信息关在门外,例如针对网址过滤,有些组织通过改变网址避过屏蔽,而且目前图片和视频文件很容易绕过很多过滤软件,因此一些色情信息总是以上述形式出现;二是这种过滤会出现“滥杀无辜”的现象,关键词过滤就存在这种问题,比如将“性”作为关键词进行过滤,一些“性交往场所”“性话趣谈”等内容会被挡在门外,但是诸如“性别”、“性教育”等正常内容也会被过滤掉,就连“性质”、“性能”这样的内容也统统被“杀”掉,实在是牵连太广。毕竟网络的词汇是广泛性的,如果屏蔽太多,网络也就丧失了自身的特性。

一定的过滤手段在学校、网吧等青少年经常接触网络的地方固然是必要的,家长和学校直面问题,充当孩子们的“网络警察”,明确地告诉青少年网上的危险,要求其遵守上网的安全规则,必要时对上网的过程进行监控。

过去我们片面地认为信息素质就是信息的收集和检索能力,实际上还应包括良好的信息道德的教育、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以及老师应像警察一样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做到不制作、传播和利用不良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和隐私权;不非法进入未经获准系统;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等,但“执规必严,违规必罚”的网络警察们也要做到适时的关心,不要让孩子产生恐惧感,心里产生隔阂。

在学校中开通网站是老师监督和规范学生行为的前提条件。其实,校园网的发起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1999年,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就开通了校园网,学生们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免费上网。至于学校如何避免网络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该校采取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包括使用了某代理服务器的Guard(卫士)过滤软件,以及对电子邮件进行二级过滤。这些技术手段虽然效果不错,但必竟有其局限性和不近人意的地方,很难完全避免不良内容。为此,校领导和老师加大了网络管理、监督和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

所谓监督,主要是告诫学生不能上黄色网站,不能在校内玩网络游戏。每一台网络终端都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学生使用电脑要登记,在学生自由上网时间有老师巡堂。该校每学期都要推荐100个优秀网站,这就保证了校园网不被滥用,负责校园网管理的葛老师说,该校建立校园网三年来,不良网站的点击率还不到千分之一,被的部分大多数还都是被误击的。

孩子的自制力和分辨力较弱,加上很多家长并不了解互联网的这一现状,老师和学校就成了保护学生的主角,他们必须对孩子上网进行监督。

还有一些指导是专门给老师的:在教室里要正确摆放电脑,最好老师在前面一站就能看到所有的电脑屏幕;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多和孩子一起上网,建立信任和良好的交流方式,共同分享上网的乐趣。总之,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孩子上网需要老师们的指导和监护。

避免“网上侵权”

网络侵权不仅包括对网上文章的抄袭和软件的盗版,还包括对隐私权、名誉权等一些权利的侵害,以及有关域名注册等情况。我们将会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些常见的侵权形式,希望对学校教育方面能有帮助。

近年来,关于隐私权的侵害事件时有发生。据德国《汉堡晨邮报》报道,警察当局收到一位女顾客的举报,一家汉堡服装连锁店在女试衣室中安放了摄像机。警方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发现事情属实,并且发现摄像机的另一头直接与网络链接。警方就此事问及商店负责人时,他们居然说将摄像在该连锁店的网页上实时播放,可以起到广告宣传作用。这位负责人还说他们已在试衣室的墙壁上张贴了一个告示,说明这间试衣室中安放了摄像机。女顾客并没有在意告示,觉得这可能是个玩笑,但问及售货员,才知确有其事,而且摄像设备已经安放了半年之久。她还说,有一位未成年的少女刚刚在这里试衣完毕。这使问题更为严重。女顾客恼羞成怒,感觉自己受到侮辱,一气之下便举报了当地警方。警方立即做出行动,将该连锁店的网页从网上撤销。这家连锁店对此判决十分不满,辩解说,他们已经帖出告示,而且也准备了没有摄像设备的试衣室,不能就此事撤销他们的网页。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外类似事件可称得上是“家常菜”了。例如,美国电讯技术公司使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跟踪公司的线路维修工人,这样可以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情况,甚至可以知道他们在哪个饭店用的午餐,一共用了多少时间;车辆制造业里有一支普通口红大小的监视器,监督雇员们的生产效率;只需25000美元,公司就能买一份电脑软件,不用向任何部门申请,就可以直接过滤和记录职工从企业内部发出的电子信件。

曾经有一组这样的调查数据,2004年美国有87%的公司使用各种手段,对职工进行监视,这个数字比4年前翻了一番。仅2001年上半年,在被调查的公司中,有63%的公司监视员工使用互联网。监视的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在工作场所使用录像设备,监视他们的私密活动,检查工作人员的电子信件、聊天记录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员工的工作进程,监听他们的电话等,其中查看员工信箱里的电子邮件的情况最为常见。从2001年的38%上升到如今的57%,同时堵截内部邮件的情况也在不断提升,职工根本没有什么隐私可言,即使有这方面的规定也完全形同虚设。

更令人气愤的是,有些老板利用这样的检查来对职工进行惩罚。2000年,美国某工厂的经理以用电子信箱互送笑话为由将4名员工解雇,并扣发当月工资。后来虽然有3人得以返聘,但此后公司有一条新规定,所有计时工人从此不得使用互联网。这种情况在国外的公司时有发生,并且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公司有同样的规定。不可否认,网络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法想像也是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大家是否想过网络背后又是什么样子?可能有些蓄谋已久的人或一双不怀好意的眼睛正盯着你在网上的一举一动,我们的隐私权正在遭受侵犯。就好像你开车时有一位警察老是跟着你,你会变得精神紧张,最终发生事故一样。

很多员工对这些使用高科技监视职工的事情感到不满,有些员工说,如果一个人总在别人的监视下生活和工作,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同时工作效率也不会提高,反而有可能会因为有“被跟踪”的感受,导致降低工作效率。

除隐私权受到侵害外,互联网有时变成了造谣和诽谤的讲坛,因此网民的名誉权也常常会受到侵害。

李教授是南京某学校的校长,在女儿结婚的前几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傍晚,李教授女儿小羽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对方是个男性,操着一口广东话,开口便说找李教授的女儿小羽。小羽听他说话粗俗下流,就把电话挂了,可事情并没未就此了结。接下来,李家又接到好几个这样的电话。小羽这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在她的询问下,一名骚扰男子莫名奇妙地说:“你不是在网上发布要寻一位有性经验的伴侣吗?”小羽赶紧上网一查,果然有人以李教授的名义发布了一些让人十分吃惊又气愤的消息,最后还公布了她家的电话。李教授家里的电话接二连三不断地响起,每天都要接到近百个电话,高峰时一小时内接竟达32个,24小时从不间断。一家人实在没办法只好到公安局报案,公安局得到报案后立即采取了行动,他们与网站负责人联系,撤消了这一网页。全家人以为这下可以恢复宁静,没想到网页删掉了,骚扰电话反而更多了。经过再次询问,一名男子告诉他们,在另一个网页上又重新发布了一条信息,地址没有变化,内容稍有改动,变得更加不堪入目,并把小羽的家庭电话和她本人的手机号一同用加重号写在黄色内容的后面。小羽的手机开始无休止地接到骚扰电话,多到一分钟内连收十多条短信。李家再次找到南京市公安局,公安局也看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并正式受理此案,公安局再次通知网站删掉黄色网页。可是小羽的手机仍接到无数骚扰电话和信息,打电话的人说是小羽主动给他发的短信,想和他在网上聊天。此时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一定是有人在幕后搞鬼。五天后,李教授家得到公安局的通知,幕后操纵此事的嫌疑人已经查出,就是该校高级讲师王某。经过公安局的帮助,李家还获悉了此事的内因,原来1997年学校进行中层干部调整考察时,王某因为是当时民意测验中最差的一个,所以被学校有关部门免了职,为此王某一直耿耿于怀。后来,王某还承认就是因为此事而报复李家的,并且王某说自己只是为了搞恶作剧,并没有别的意思,最后王某就此事向李家郑重地陪礼道歉。可是事情已经发生,并给小羽的声誉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最终如何处罚王某,对小羽的侵害都是无法换回的。

青少年学生自制力较差,而且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纠纷,有时在现实中受了一点委屈,无处申诉,就会想到互联网,在网上对“仇人”数落一番、诽谤一番,以解心头之恨。这些孩子以为自己的手段很高明,其实他们已经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而且,他们这样做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此外,学生们在利用互联网时要避免抄袭网络文学作品,非法拷贝影视、歌曲、新闻、图片等资料。

对此,学校和老师要重视起来,告诉学生怎样避免侵权,引导其正确利用互联网为学习生活发挥作用。

注重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飞跃,都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网络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向世人们展示着它的博大,并向所有人开放。在涌进网络世界的人群中,青少年无疑是一支具有生机的主力军。网络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在青少年与网络开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了。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不仅仅单纯地依靠学校来实现,还需要家庭、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搞好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了解以下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1)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

网络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时代,全球第四媒体,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特性。

①开放性:这里的信息发布、传递、使用均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②虚拟性:参与者的自身资料,网络活动的工具等是数字化的符号标志,真实性并不可靠。

③即时性:任何信息通过网络都可以第一时间发布、传递,即信息的占有是共时态的。

④交互性:人类社会的一切交互手段均可在网上进行。

(2)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点

互联网的特性使青少年相应出现了一些网络行为特征。

①无约束性。相对现实生活来说,网络行为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不存在任何外部约束,这一点比成年人的网络行为以及青少年的其他网络行为更明显。

②非真实性。网络的虚拟性导致网络行为出现了非真实性,由于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本质就是数字化信息的运用,这使得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中的个性意义和社会性意义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模拟和虚构的方式就常常会出现在网络行为中。

③无节制性。青少年自控能力很低,加上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异常旺盛,往往会出现网络行为失控现象,甚至会导致无法自拔以及道德失范的现象发生。

以上网络行为具体体现为:

①言行随意失信。网上说假话是极其普通的事,这种行为很可能会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受到影响,导致失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