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告诉孩子“网”向何方
22127400000015

第15章 学校,正确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4)

②不良行为的产生。网络中的信息是非难辩、良莠不分,使判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极易受到影响,以这些行为作为活动准则。

③网络依赖。青少年上网成瘾,是由于网络活动的高度自由与网络游戏高刺激性造成的。

④违法行为。不良影响造成的最严重的反映就是违法行为的出现,如利用网络直接犯罪(诈骗、盗窃);模仿网上情节进行的违法行为;间接引发违法行为(筹集上网费用进行诈骗偷窃)等。

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校负起责任

以上种种网络行为不得不使学校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如何实行“诚信”,如何进行行为自控、如何选择信息、如何强化法制观念等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学校要改进和发展德育方法,以“提高工作时效,培养道德观念,增加自控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为原则,开展积极的德育过程。

当然,学校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上也要考虑几个方面,发挥青少年主体性,创建宽松的教学气氛;提高青少年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分析并解决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中自我的对立和矛盾心理;支持并发扬青少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关注青少年情感体验;强化其自控能力;以及提供丰富多彩、品质优秀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展有益的网络活动。

(2)班主任挑起重担

大力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德育工作者的一项历史使命,其中班主任负有更加重大的责任。

①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道德伦理和法律教育,强化上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加强自律意识,不随意浏览不健康的网站,不随意接触游戏网站,来一堂深动的德育课,使学生感受到交互性学习及多媒体带来的轻松与愉悦,做“网络社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②在上网前先定好目标,加强自控能力培养;限定上网时间,避免无休止地在网上“闲逛”;建立学生网页,设计组织好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用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和“E-mail”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提高青少年遵守网络“游戏”规则的法制意识。

③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注重心理教育与咨询,营造积极健康的上网观念,纠正青少年不良心理,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青少年抵制“黄毒”的免疫力和自觉性。老师们应该明白,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害怕学生受不良风络信息的侵蚀而禁止他们上网是不现实和不明智的做法。应以“导”代“堵”,在校园中建立青少年喜“看”乐“进”的特色网站。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正确的、科学的、有趣的知识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④班主任应配合学校,与家长建立紧密的沟通体制,帮助家长正确认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网络的认识,分析其利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和监督。

⑤班主任协同社会各方面共同抓紧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3)家长要发挥关键作用

家庭教育由于占有时空、情感、控财等优势,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帕里女士是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律师,她在家长如何做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这一问题上有独道的见解,并制订了青少年网上行为规则。

帕里女士说,我们要教孩子如何行事得当,必须让他们遵循网上行为规则,亦即“网络礼节”。因为人们是躲在另一空间做出格的、在现实中不会做的事情,所以有这些礼节即使是做好事,他们也许以为自己是匿名的,或是网络激发了他们的蛮勇之气。我们不敢肯定,但千万不要让孩子产生这样的误解,致使青少年在网络上说现实中不会说的话,做现实中不会做的事。要告诉孩子如果做了坏事,是会被追查到的,所说的话迟早会被人知道。

同时要让他们知道,在网上说话做事要懂规矩、有礼貌,在聊天室什么可以讲、什么不可以讲,怎么讲才会使人高兴,不引起冲突。有些人对违规者十分严厉,事先了解规则使孩子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确保自己的言辞适当,不会引起对方的辱骂。

要有宽容心,对别人尤其是新手不要太严厉,即使他们违反了规则,如果要帮助或是纠正别人,要通过邮件,而不是在聊天室或是新闻组这样的公开场合,要知道每个人都曾是新手。

不要浪费他人的时间和带宽,不发送连环邮件,不传递不健康的内容,不制造垃圾,不将自己的信息随便透露给别人。

没有得到别人的允许,不要把别人的隐私放在公布栏中,不要使用别人的密码,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除了这些,家长还需提醒孩子注意下列问题:

避免使用带有煽动性的词语,以免引发争吵;

征得同意之前发送大容量附件;

不要公布对别人不良的或无礼的信息;

不要随便引用别人的真名;

避免出言不逊;

切忌在聊天室中谈不相关或不健康的话题。

网络对青少年道德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缺乏责任感

一些“网虫“对网络一往情深,把网络看作是自己生活的全部,甚至为上网而放弃学业。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及社会观念的改变,严重影响青少年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与成长。

②网络犯罪

一些网络奇才由于失去法律约束,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正常运作,如传播病毒、充当黑客等。

③信息欺诈

人们上网聊天、交友多是虚假身份,这使网络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欺骗了青少年的感情,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对此,家长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a.限制环境、控制时空。尽可能杜绝青少年到网吧上网,无论网吧是否规范,都会因监管性差,而导致青少年沾染上不良的网络习气。

b.走近网络:主动掌握有关网络的知识和技能,共孩子一起享受网络带来的乐趣;

c.密切沟通。不仅要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还要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d.正确引导。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监督和引导。

e.兴趣转移。在良好情感的基础上,将孩子对网络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但也不要太过苛刻,适当容许孩子玩玩游戏,可以缓解学业给他们带来的压力。

f.丰富生活。丰富家庭生活情趣,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自由的家庭氛围,带孩子适时走出网络,与自然、社会做亲身接触;

g.以身作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生的老师,时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网络是个博大无比的世界,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上网,使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扩大知识面,以适应未来的需要。时下,方兴未艾的网上教学、互联互学、慈善救助就是人们通过道德自律,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构造网络道德环境的有效方法。青少年要取长补短,逐步提高鉴别能力,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

(6)社区加大教育力度

社区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网吧数量的增多,社区管理需要负责的内容越来越多,担子也越来越重。

社区进行教育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严禁违法经营

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但仍有许多网吧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外营业。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认真进行整治。

②加强经营者的自律教育

有关部门已将社区网吧作为管理重点,要求经营者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不经营有关色情、赌博、暴力、迷信等不健康的电子游戏;不在营业时间以外营业;不允许14周岁以下没有监护人陪同的未成年人进入;不制作、发布、传播带有淫秽、色情、凶杀、恐怖、教人犯罪色彩的信息和资料。

③加强管理与监督机制。

市青保安、公安部、工商部门、文化稽查部门、市容环保部门、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等诸多部门联合起来,对社区网络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为此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①落实“网吧”安全专管员;

②创建“网上警察”,规定执法权限和处罚程序;

③印发文明上网手册或倡议书,做好社会网络道德宣传,培养青少年正视上网观念;

④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伤害;

⑤丰富青少年的社区活动,转移青少年对网络的专注和爱好。

要知道,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方面长期合作来实现。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切实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负责。

网络:是“聚宝盆”,也是“垃圾桶”

如今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人把它比作一个硕大的聚宝盆,从中淘到了人生的一桶又一桶黄金;也有人说,网络是个巨大的垃圾桶,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件又一件,严重污染了人们的心灵和思想。青少年作为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避免不了会在网上接触一些污浊的信息,由于明辨是非及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很可能把一些“垃圾”当成“黄金”,由此走上邪路。因此,家长、老师和社会相部门及人员要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起来,认真负责。

从目前来说,防治这些问题的方法无非有两种,即屏蔽软件和禁止上网。这些做法十分有限,而且也不是很有效。因为无论屏蔽软件多么优秀,也无法阻挡所有不健康的信息,反倒是相当一部分正常信息也会被屏蔽掉。而完全禁止青少年上网,更是不明智和做法。网络中毕竟是积极的内容居多,禁止青少年上网无异于因噎废食。更何况,彻底禁止青少年上网,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办到的。综上所述,做好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至于如何去做,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名刚上初二的学生,别看他才15岁,却完全称得上一个“老网虫”了。他每周要花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上网。在网上游弋了5年多,他见过的不健康的东西足有一火车皮那么多,可他非但没有身陷其中,反而培养出了一种坚定的是非观和善恶观,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绝不沾染任何不健康的信息。他多次在市、区的电脑比赛中获奖,更由于他品学兼优,去年初中毕业被保送进了市重点中学。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止要问:“老网虫”在网络中是如何做到那么优秀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树立了明确的“网络道德观”——一种把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网络的实际特点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是非标准。他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么他是如何形成这种观念的呢?他自己认为,有两点最为重要。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的家庭环境。我的父母都是比较传统的人,但都十分开明,从不排斥新思潮和新事物。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一方面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通过书籍和网络了解到众多前卫的思想。因此,网上的那些新事物,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新鲜感。我总是选择有用的去看去读,对于那些不健康的信息,根本不屑一顾。同时,刚上网时遇到的网友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当时我通过“瀛海威”公司上网,瀛海威公司有一项聊天服务。这在当时来说非常稀奇。那时仅12岁的我,在聊天室里被一群平均年长我十多岁的朋友簇拥着,感觉十分温暖。年轻点儿的是哥哥,年长点儿的是叔叔、伯伯。他们不但教了我许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我体验到了一种超越年龄和时空的情感,而这正是网络交流的最大优点。刚上网时体验的这种积极的情感,从此就成了我上网的基调,使我压根儿就不愿意沾染那些阴暗的东西。”

通过对这位同学上网情况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要使青少年养成正确健康的道德观,营造良好健康的环境至关重要。在一个是非善恶标准明确,同时又不失自由民主的环境中,青少年是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的。

至于这位同学所说的第二条,虽说包含着许多偶然,而他上网的时候也具备许多如今网络已经不具备的条件(譬如聊天室中的真诚与热闹,这在如今聊天室泛滥的网络上已难以见到了)。但是,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应该建立几个有影响力,并具有足够吸引力的青少年网站。可以在这些网站上建立聊天室、论坛,并加以必要但又不过于教条化的规范与引导,努力为青少年上网者营造良好的上网氛围。这对青少年上网者还是有良好的影响的。

总的来说,要想做好网络道德教育,关键要在现实生活中做好道德教育,同时在网络上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引导。相信随着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青少年素质的日益提高,同学们一定会自觉远离那些不健康的网站,在网络中汲取那些有营养的知识。

解读“黑客”

对电脑和网络的偏爱程度和运用价值,使某些电脑爱好者采用了另一种网络行为,这就是黑客的产生。不可否认,黑客爱电脑、爱网络,不同于普通的电脑迷,他们的喜爱程度近乎于“痴狂”。黑客一词是英文“Hacker”的译音,原意为热衷于电脑程序的设计者。这个词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Hacker”曾一度被人们用来和“计算机狂”、“计算机疯子”的等词形容对电脑的执着者。麻省理工学院购得第一台主机让学生使用,因不满当局对某个电脑系统采取限制性使用措施,一个学生便组织一些成员开始自己的计划并闯入该系统。从那以后,一个新的网络群体和电脑文化现象出现了。由于这些人不懂人情世故,也不善交际,是一批具有良好天赋的不喜好工作的青少年,因此当人们一提起“黑客”这个词,脑子里就立即出现了戴着眼镜呆呆的黑客形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做一名黑客是既时尚又光荣的事,它意味着意识超前、技术领先、又敢于自由探索,甚至被认为是那些沉迷于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的人。黑客的出现时有发生,如70年代末,米特尼克闯入“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事件,加上一些以“黑客”为蓝本的电影《战争游戏》的强烈刺激,黑客成了能够打入公司和政府内部计算机系统的青少年天才。

黑客几乎成了每个时代在电脑技术上当之无愧的顶尖高手,甚至有一些黑客的行为是为了行侠仗义,他们的行踪很神秘,常常有一些惊人之举,例如在网上公开获取的源程序、实用软件、加密信息等,或是教训那些不可一世的“大腕”,从而达到所谓“劫富济贫”的目的。他们入侵的对象往往都是壁垒森严的要害部门、富甲一方的大财团或大公司;网络上的一些设有密码破译难度极高的特殊禁地。因此,他们常常又被各国政府、一些大公司以及某些机密单位等冠以盗版者、非法入侵者等恶名,同时对他们的威胁和迫害又十分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