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
22209900000026

第26章 走向灭亡(1)

1914年7月28日,由于奥匈帝国的皇太子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德、俄、英、法参战,一战参战的列强以德奥同盟国为一方,俄英法协约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各地展开血腥的厮杀。

当时民国的国力甚弱,不敢得罪列强,袁世凯接到各国宣战公文,召集了黎元洪、徐世昌、梁士诒、孙宝琦等人开会商议,最后决定中立,8月6日公布了《局外中立条规》。宣告中国严守中立,由政事堂、陆、海、交、外各部共同组成“中立办事处”。

日本一直对咫尺之遥的中国心存觊觎,但是因为列强在中国均有利益,日本只能满足于瓜分一部分利益。现在列强忙于大战,日本眼见独占中国的机会到了,于是决定加入协约国,借口对德国宣战,侵略中国。

对于日本的狼子野心,明眼人自然是心知肚明。

袁世凯和梁士诒的一次谈话就提到了怎样对付日本。

一天晚上,袁世凯把梁士诒召去夜谈,袁世凯问:“欧战祸及远东,目前最急的事应从何处着手?”

梁士诒答道:“有两件急务,一是救济财政;二是提防日本侵略”。袁说:“请言其详”。

梁答:“先言财政。去年2500万镑借款,所余无几,财政尚未整理就绪,国库异常空虚。欧战爆发后,外债无法再借,所以目前必需先打通财路,否则二三月后,军费、政费从何而出?因此目前应趁欧战发生,镑价起落,汇兑困难诸种理由,先行停付各国赔款,所有关税盐税,一律提存于中国之银行。由于我国已宣告中立,词严义正,各国亦无如我何也。同时立即发行国内公债。这两者可以并行,则一二年间不致财用不足。至于提防日本,则是我国最大隐忧,近年曾分别和英使朱尔典、俄使库朋斯基、日使日置益、法使康梯会晤。朱尔典曾告英日联盟已告成功,日本必定助英国攻德国所属的青岛,中国若不乘此时机取得,则一定有人会去夺取。朱尔典所指自然是日本,不如乘日本尚未动兵之前,我们先和英国密议,由英人威胁要夺青岛,我即和德使磋商,要求德国将青岛归还我国,同时暗中派兵包围青岛,谈判不成,即用武力夺取,先下手为强,使日本无所措手,青岛如已夺获,日本便无词可借了。这不特防日本的侵略,亦可以杜绝将来的后患”。

袁说:“燕孙你的意见很对,关于财政计划,停付赔款、移存关盐都可立即施行。至于内国公债,过去失败过,你看有何良策以善其后,请予详细计划,全权办理。至于先行下手夺回青岛,于情于势都是应行的,不过我国既然宣布中立忽然又推翻前议,出兵对付德国,虽说是收回青岛,但在中立立场上似乎有点碍难说得过去,这样做了就怕外交上会增加困难和纠纷,且恐愈增加和日本的尖锐关系,我觉得此一着可行又不可行”。

梁说:“德奥两国以小敌大,战争结果必难幸胜,不如找个适当时机对德国绝交宣战,俾将来在和议中可以取得地位,立于有利地步”。

袁说:“这一层让我再详细考虑一下”。

袁世凯在外交上顾忌重重,一战的爆发对中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此时列强忙于互相厮杀,完全顾不上在中国的利益,中国完全可以设法自立自强,把列强势力逐出中国,但是袁政府正一心迫害国民党,自损锐气,当德国认为无力防守愿将青岛交还中国时,袁世凯不敢直接接受,怕破坏中立,想通过美国。日本驻华使馆代办小幡酉吉为此提出警告,他连忙声明否认有与德国商议收回青岛之事。

不过袁世凯还是想借英、美等国的力量收回青岛,但是日本抢先下手了。

1914年9月2日,日本借口对德宣战,2万多日军在山东的莱州一带武装登陆,并沿胶济路向西一直攻占了青岛。登陆后的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大肆劫掠,杀害百姓,奸淫妇女。袁政府只好援引日俄战争的前例,在中国的土地上严守中立。日军纪律极差,中国政府屡屡向日本提出抗议。但是日本根本不予理睬,山东实际上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了。

日军的军事目的既已达到,袁政府于是请日军自山东半岛撤退到胶州湾租借地,但是日本政府根本不理。袁又分别照会英日两国政府,宣告撤销原来划定的交战区域,请将占领山东半岛的各地军队撤回。日本政府不但依然不理,反而在山东已占领的各县设立民政署,架设军用电线,驱逐青岛海关人员,山东俨然成了日本的战利品。

1915年1月18日,日本借口交还青岛,撤退山东驻军,向中国政府提交附列交换条件和觉书。这就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接受日本的条件,中国几乎就等于灭亡了,不接受,则战争一触即发。日本首相大隈重信放出狂言,一个月拿下中国。这是袁世凯执政以来遭遇的最为严重的危机。

“二十一条”分列五号,每号包括若干条,合计21条,主要内容是:

第一号,关于山东者,中国允许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山东省内及其沿海土地岛屿不让与或租与他国;由日本修建由龙口至胶州铁路;开山东省内主要城市为商埠。

第二号,关于南满、东蒙者,中国承认日本在该地的优越地位;旅大租借期及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展至99年;日本在南满、东蒙享有土地租借权、所有权,自由居住往来,经营工商矿业;中国如允他国在南满、东蒙建造铁路或向他国借款修造铁路,或将税课作为抵押向他国贷款,或聘用政治、军事、财政顾问、教习,均须得到日本同意;吉长铁路归日本管理。

第三号,汉冶萍公司作中日合办,属于该公司各矿的附近矿山,不准他人开采。

第四号,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得让与或租与他国。

第五号最为严重,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充政治、军事、财政顾问;

将必要地方之警察,作为日中合办,或聘用多数日本人;

中国所需军械的半数以上向日本采购,或中日合办军械厂,聘用日本技师,并采买日本材料;

在中国内地所设日本病院、寺院、学校等,概允其土地所有权。

中国允许由日本修造武昌至九江,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铁路;

日本对于福建筹办铁路、矿山、整顿海口(包括船厂)有优先投资权。

日本国人在中国有布教之权。

“二十一条”是日本政府侵华政策的必然产物,也是秘密军国主义团体黑龙会策划的结果。黑龙会公然以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的黑龙二字作为会名,其吞并中国的居心昭然若揭。

1914年,黑龙会提出一个《解决中国问题意见书》,认为:“目前是日本迅速解决中国问题最有利的时机”。“使中国自动的依赖日本,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问题”。要达到目的,必须同中国订立“秘密条款”,包括日本向中国派遣军队,占领胶州湾,取得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人训练中国军队,充当中国政府的财政顾问、教育顾问,中国把南满和内蒙的主权让与日本,把福建的港口租借给日本等等。这个意见为日本政府所接受,成为日本政府制定“二十一条”的基础。

可见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是其处心积虑已久的阴谋,日本攻占青岛后,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将日使日置益召回国商讨对华的新策略。

日置益返回北京之后,请求拜见袁世凯。

1915年1月18日,袁世凯会见日置益,日置益把一个文件当面交给袁世凯,他说:“日本政府对大总统表示诚意,愿将多年悬案和衷解决,以进达亲善目的。兹奉政府训令,面递条款,愿大总统赐以接受,迅速商议解决,并守秘密”。接着威胁说:“在日本的革命党人与政府外之有力日人有密切之关系,除非中国政府给予友谊证明,日本政府直不能阻止此辈之扰乱中国”。又诱惑道:“日本人民类皆反对袁总统,彼等相信总统为有力的排日者,其政府亦采远交近攻之政策。总统如接受此种要求,日本人民将感觉友好,日本政府从此对袁总统亦能遇事相助”。

日置益话里有话,一会儿威胁一会儿诱惑,日本人洞悉了袁世凯企图称帝的野心,乘机讹诈。日置益的最后那句话,就是向袁世凯表示,如果中国接受“二十一条”,日本就会支持他搞帝制。后来日置益对曹汝霖说过:“敝国向以万世一系为宗旨,中国如欲改国体为复辟,则敝国必赞成”。这句话就更把日本的用心揭示出来。

当时外交非常讲究礼节,一国公使直接去找所在国的元首进行外交谈判,是非常没有礼貌的。日置益当面向袁世凯递交秘密条件的文书,实在是当时国际外交史上空前未有之举。

袁世凯对外交颇为精通,当然知道这个规矩,他把条文略微翻了一下说:“请贵公使去找外交部商谈”。但是日置益一再坚持请袁世凯先阅读一下文件。

日置益告辞之后,袁世凯翻开文件一看,大为吃惊,顿时觉得形势严峻。

次日晨,袁世凯召集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政事堂左丞杨士琦、外长孙宝琦、次长曹汝霖四人到总统府。总统说:“日本这次提出的觉书,意义很深,他们趁欧战方酣,各国无暇东顾,见我国是已定,隐怀疑忌,故提此觉书,意在控制我国,不可轻视。至觉书第五项,竟以朝鲜视我国,万万不可商议”。又说:“容我细阅后再交部”。各人唯唯听命而散。

当时前任总理、着名的外交家陆征祥刚从瑞士回国,袁世凯立刻请他前来商议。

袁把日方的文件给陆征祥读了,然后让他召集梁士诒、外交总长孙宝琦、次长曹汝霖商议对策。

陆征祥当即邀请梁士诒等开会商议,孙宝琦主持会议。陆征祥先将这件事告诉大家,孙宝琦说:“日本公使一定还会来外交部递送文书,我已和曹次长讨论了好几个钟头。本人认为日本这次是找到了一个天造地设的好机会了,如今欧战期间,各国自顾不暇,中国内部也不宁静,日本这次手段毒辣,竟直接向大总统递送文书,这种藐视中国的手段都能使出,则必然会对中国施加武力的”。接着几个人就这个严重的问题反复商议,最后认为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接受日方条件;二是利用谈判和日方讨价还价。当然也可以断然拒绝,这样必然导致两国的战争,按照中国当时的实力,是无力和日本作战的。

会议最后得出结论,主张和日本进行谈判,梁士诒说:“不谈就接受,在外交上没有这种例子,我们必需和日方谈判,能谈到什么地步,也算尽了心,否则如何对国人和历史交代?”

第二天,外长孙宝琦将会议的经过报告袁世凯,袁世凯和国务卿徐世昌经过商议,在条约上逐条用朱笔批示,极其详细,嘱咐外交部谈判时,应逐项逐条地谈,不可笼统并商:

对第一条山东问题批:此本于前清中俄协定东三省会议时,已允继续俄国未满之年限,由日本展续满期,今又要重新更定。但将来若能收回,对于年限没有多大关系,此条不必争论。

对承认德国利益问题:应双方合议,何能由日本议定,由我承认,这是将来之事,不必先行商议,可从缓议。

对于合办矿业批:可答应一二处,须照矿业条例办理,愈少愈好,可留与国人自办。

对于建造铁路批:须与他国借款造路相同,路行政权,须由中国人自行管理,日本只可允与以管理借款之会计审核权,惟须斟酌慎重。

对于开商埠枇:须用自开办法,并应限制,免日本人充斥而来,反客为主。

对汉冶萍铁矿厂批:这是商办公司,政府不能代谋。

对浙闽铁路批:须查卷,似与英国有关。

对福建让与批:荒唐荒唐,领土怎能让与第三国。

对内地杂居批:治外法权末收回之前,不能允以杂居。

至第五项则批:此项限制我国主权,简直似以朝鲜视我,这种条件岂平等国所应提出,实堪痛恨。日本自己亦觉不妥,故注“希望条件”,不理可也,万万不可开议,切记切记(两句加朱笔密圈)。和日本谈判决定“逐条谈判”,第五号条款以及牵涉内政、侵犯主权的,都不予开议。

日本向中国亮出底牌后,袁世凯面对进退两难的困境,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以期在谈判中能使各条款减轻。

过了两天,日本使馆询问外交部何时开议,次长曹汝霖答道:“贵公使没有将觉书交与我总长,何能开议?”讥讽日使违反外交成规,将文件直接交给总统。于是日置益拜见外长孙宝琦,面递觉书。

孙宝琦接了觉书,看了看就大发议论,并将各条一一指摘,加以评论。日置益嘲笑道:“贵总长于觉书内容已如此明了,将来商谈自更容易”。讥讽中方说日方未将觉书交给外长是谎言。

袁世凯得知孙宝琦和日使的会谈过程之后,生气地说:“我已嘱咐不要笼统商议,孙宝琦何以如此糊涂,初次见面即逐条指抵发议论,以后何能继续商议。孙宝琦荒唐,太粗率,不能当此任”。

袁世凯既已决定以谈判的方式和日本周旋,立刻召见擅长谈判的外交家陆征祥,将谈判的重任交给陆:“刚才孙总长来过,我经过慎重考虑,也主张和日方谈判,并且希望你能出任主席,主持这个谈判”。陆答:“这个谈判太困难,征祥体力不足,最好请总统另派干员”。袁说:“精力不足,无关重要,我可告诉曹次长,要他多负谈判责任,并告诉日方,陆先生体力衰弱,需要休息。我全力付托你,你放心去谈判好了”。

于是即刻以陆征祥代替孙宝琦任外交总长,陆见袁意已决,只好接受。

因为列强在中国均有利益,日本知道此事一旦公开对自己不利,所以一再要求中方严守秘密,袁世凯希望此事能引起西方列强的关注,所以在谈判还来开始之前,就让人把日本要求和中国秘密进行谈判的消息捅了出去。各大报刊纷纷报导这条消息,各国报刊的驻京记者也把这条消息发回国。美、俄、英3国于是各自电令公使向日本外务部要求,希望获知中日秘密谈判的内容,尤其是日方的条款。日方无奈,只好将其中较为普通的11款以正式文书通知各国。

这11项条款在国际法上还属于比较正常。但是包含了许多见不得人的条款的觉书,日方没有公布,因为日本这次提出的要求,条约方面比较轻,觉书部分却极为严重。

袁世凯的另一招就是缓兵之计,首先是走马换将,由陆征祥出任外长,借新外长熟悉情况,拖延时间。

袁世凯用连环计来应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除了在谈判中步步为营,缓兵之计之外,还有其他几招:密电冯国璋联合19省将军发通电,声称拒绝日本要求,并“请缨为国御侮”,摆出北洋军不惜一战的架势;此外,他派人向中外新闻界透露日本要求的一些条款,鼓起人民反抗的情绪,以此向日本施加压力。

袁世凯的这一系列应对计策有些起到了效果,有些则被日本人识破。

将军联合通电被日方识破,日本外相加藤电告日置益:“各省将军通电一事,此为袁氏权诈老套,对我帝国进行,毫无影响”。

新闻界将日本悍然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发布出去,引起英美等国的关注,而国内国外的中国人顿时爆发出强烈的反日情绪。

2月11日,千余名中国留学生在东京冒雨集合,推选李大钊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电促北京政府,拒绝日方要求。同时派代表回国联合各界,共同声讨。

2月下旬,上海各界成立了“国民对日同志会”。3月18日,上海数万名群众集会反对二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