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利益与政治
22210400000030

第30章 利益与政治的基本关系(2)

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挽救中华民族成了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就成了国共两党的共同利益,因此,国共两党的政治关系也就由对抗转变为合作(当然,不能排除合作中还有斗争)。三是在每个阶级内部,当这个阶级的利益由一方面转化到另一方面,那么,这个阶级所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也将不断发生变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中国人民的一切利益都是巩固和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所以,当时国家的政治就表现为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但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存在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经济就成了中国人民最大的和最根本的利益,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成为整个国家最大的政治。同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面临着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考验,面临着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考验,政治的发展就变化为,执政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问题。并且,这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1〕。第四,利益矛盾决定社会政治的活动方式。在阶级社会中,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利益矛盾是该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和社会动荡的根源。它反映到政治上,就是这些利益矛盾的冲突程度决定该社会政治活动的方式。当利益矛盾非常尖锐时,该社会的政治斗争也就异常尖锐激烈,其斗争方式不仅仅表现为经济斗争,而且还有思想斗争、政治斗争,其中,武装斗争常常是政治斗争主要的和最高的形式。当各阶级间的利益矛盾相对缓和时,其政治斗争的关系和程度自然较为缓和,可能表现为议会的、也可能表现为意识形态的等。当然,在不同的国家里,相同的利益矛盾,可能会有不同的斗争方式,这一点也应予以注意。

第五,利益决定一个阶级和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政策作为一个阶级和一个国家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它的本质是由利益所产生的共同意志和要求所决定的。在现实社会的政治活动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各种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和外交的政策,利用国家政权机器推行和实施。并且,还经常把有些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然后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规范化、条文化,以便遵守。而被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也常在不同的条件下制定出符合形势的政策,包括经济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等等,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策略的斗争,从而掌握政权,使自己的利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但是,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即统治者的某些政策和法律反映了被统治者或全社会的一些利益,这好像其政策具有全社会的性质。其实,这是政治利益的需要,也是政治活动的艺术。因为统治者为了保障其根本利益,不得不在某些政策和法规中,照顾一下被统治者的局部利益,借以缓和被统治者反对他们的斗争。由此可见,不管一项政策的内容多么复杂、多么策略,但其实质都是由统治阶级或国家的利益所决定的。

由上可见,利益对政治确是动力和目的的统一,它决定社会政治的一切方面。弄清了这些,我们就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妥地去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保证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三、政治对利益是保障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利益是人的利益,政治是人为了利益所进行的活动。因此,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政治,一经产生,就对利益产生着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从结果来说,总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政治对利益的实现起保证和加速作用;另一种是政治对利益的实现起阻碍或者延缓的作用。而它们反映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就是政治对利益的作用是保障性与变革性的统一。所谓保障性,就是政治时刻以利益关系的平衡和利益秩序的稳定为活动方向和内容。所谓变革性,就是政治不断地对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进行适当的调控并促使其有序地发展。正是这种保障性与变革性的统一,体现了政治对利益的作用和影响。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国家政权是实现利益的机器。人们常常说,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都是国家政权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国家不管其统治形式如何,它的实质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总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12〕。它拥有军队、警察、监狱等机构构成的公共权力,并可以动用社会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和最先进的技术,去武装自己的权力机关,以便施行其统治职能。正因为如此,国家政权成为人们实现利益根本的和首要的力量。任何政治主体,只有掌握和运用政权,才能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实现。例如,英国资产阶级进行的圈地运动,就是运用国家政权这个特殊机器去实现资产阶级的最大利益。同时,国家政权又是保卫和巩固统治者利益的保障。当统治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威胁时,他们会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利用国家政权的暴力机器予以反击,以捍卫其利益。各个阶级都是这样。不容忽视,国家政权又是利益调控顺利进行的保证。例如,中国的改革,就是利用国家政权,一方面发展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以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另一方面就是在国家领导下,进行新的利益分配和调整,从根本上、整体上和战略上保证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族人民利益的最大实现。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政治关系的变革是人们实现利益的前提和条件。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条件下,如果不对旧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不对旧的政治关系格局进行突破,旧的经济关系所体现和制约的旧的利益结构就不能被打破,新的经济关系就不能确立,新的利益关系也就建立不起来。这时,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的变革就成为利益关系变革的前提和条件,就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13〕如果我们研究一下近代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和现代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改革,就会明了政治关系的变革和改造对满足人们的利益及调整利益关系的极其重要价值。“因为一般来说,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阶级利益只能用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14〕。

第三,政治路线对利益的实现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政治路线是一个政治主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其利益制定的指导其活动的基本准则。它集中代表了这个政治主体的利益和要求,是关系到整个事业成败和全局利益得失的根本问题。代表不同利益的政治主体,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政治路线。例如,邓小平在1984年说:“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15〕政治路线对利益的保证,就在于它一经确立,就对人们实现其利益的实际行动起着强大的指导作用。当然,这里指的是正确的政治路线。例如,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利益,中国人民正在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基本路线,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的成功,为人民自己利益在相对的条件中得到最大的实现而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就是例证。正是在此意义上,毛泽东认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这是千真万确的。

第四,政策和策略是人们实现利益的具体保证。因为任何正确的政治路线都得依靠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来贯彻执行。任何政治主体要实现其利益,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路线作指导,而且还必须运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因为,路线是管方向的,而政策和策略是管具体行动、具体措施和具体方法的。路线正确,未必政策和策略就一定正确。如果贯彻执行路线的政策和策略出现错误,即使路线再正确,那也是很难成功的。历史上和现实政治中或者因政治路线错误、或者虽然政治路线正确,但因执行路线所运用的政策和策略的失误而导致整个事业失败的事例不胜枚举。正是由于在历史和现实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诫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16〕这也就是在强调政策和策略对现实变革的重要作用。

第五,政治工作是实现利益的行为保证。政治工作是主体为了实现或者维护其利益而在贯彻执行其路线、方针、政策时所实施的行为。任何政治主体,只要有利益存在,就会有政治工作存在。只不过是随着条件的不同,其政治工作的形式有别而已。毛泽东在谈到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时说:“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7〕这虽然是就经济领域的工作而谈的,但是,它是对政治工作的地位和其在现实变革中重要作用的经典论断。为什么呢?这就是人们利益的实现,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外,还大量地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又指导着他的行为,所以,这就要运用政治工作来指导人们实现利益的活动。例如,某一政党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利益或调和利益矛盾所作的组织、宣传工作,或者就竞选人选所进行的协商都是政治工作的表现。政治工作还包括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就是国家的各种组织和各级组织领导自己的成员,统一计划、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去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思想工作就是运用说服、教育、启发、示范、鼓励和引导的方式,使人们以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态度,去从事实现利益的活动。这种政治工作做好了,就会使人们由追求利益的精神力量变为实现利益和维护利益的强大的物质力量。正是在此意义上,毛泽东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18〕这也说明政治在实现利益中的变革性作用。

第六,正确的政治观点是实现利益的意识保证。观点,通常是人们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政治观点是政治主体从一定利益和立场出发,对其所面临的问题或者形势所持的看法。政治观点的形成是一定时期一系列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反映,所以,人们常常把政治观点上升到灵魂的高度来认识。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9〕但是,由于客观形势的复杂性和人们政治意识的差异性,政治观点常常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从灵魂的高度来看,政治观点不论正确与否,常常指导或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对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实现其利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是因此,我们说正确的政治观点是主体实现利益的政治意识保证。

同时,在现实中,政治观点往往以简明的口号或者说法出现,如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1〕,就是如此。这些鲜明观点,成为中国现实政治行为发生变革性的保证。它在一定条件下对人们实现利益起到了强大的思想保证作用。但是,实现利益的政治观点是否正确,却往往需要以实践为基础的相当高的政治判断水平,所以,江泽民在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时说:“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22〕其实,这里的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就判断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而言的。因为它们是保证政治观点正确的前提和归宿。而政治观点的正确与否,又是政治方向正确与否的决定因素。正是在上述各种意义上,我们再次申明,正确的政治观点是实现利益的意识保证,也是实现利益的变革性保证。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政治对利益是保障性与变革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在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重大关系时,在处理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并熟练处理利益与政治的关系,运用卓越的经济才能和政治才能去保证利益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和人类的文明事业做出贡献。

注释:

〔1〕《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4〕《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2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7页。

〔6〕《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9〕《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0页。

〔10〕同上书,第48页。

〔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153页。

〔1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页。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14〕《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1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8页。

〔1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18〕同上书,第351页。

〔1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5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21〕同上书,第373页。

〔22〕《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