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拐点
22234800000005

第5章 洪流: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5)

但是,吕氏并没有因此过上一天舒适的日子。接下来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打得天昏地暗,吕氏被俘,成了项羽的俘虏。项羽把吕氏押到两军阵前,以烹杀吕氏威胁刘邦时,刘邦居然笑嘻嘻地说:“我们是结拜弟兄,我妻即你妻,你爱杀就杀,悉听尊便。”当时的吕氏并非心寒如冰,因为她猜想刘邦是使用的“欲擒故纵”之法,所以心中比较坦然。

楚汉战争打了4年之久,吕氏一直被囚在楚军之中做人质,受尽了折磨和凌辱,挣扎在生死边缘,身心受到了严重打击,也造成了日后多疑与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变得心胸狭隘、紧张恐怖、阴狠毒辣。

公元前203年农历九月,楚汉以鸿沟为中界,两分天下,项羽归还吕氏和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吕氏这才算是死里逃生。同年,吕氏被册封为皇后,从此,吕氏开始向权力的顶峰一步一步迈进。

回顾吕氏婚后的日子,生活多艰,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困境,然而这段艰苦岁月并没有把她击倒,反而给其增加了不凡的胆识和政治阅历。史书称吕氏为人“刚毅”确实是很有道理的,并且这种“刚毅”的性格在吕氏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汉高祖刘邦长年在外征战,随军帐幕中自然不乏红粉佳人。在这些红粉佳人中,有薄姬、戚姬、曹姬等多人。一个人既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天下己有,多几个女人伺候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也是当时常有的事,吕氏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什么使吕氏变成一个阴险狠毒的人呢?主要还是“权势”害人。在最高权力中心皇宫,权力之争常常是你死我活的,即使你不想争,形势也逼迫你去争,更何况吕氏本身就是一个权力欲十分强烈的女人。

其实,吕氏并非是个事事斤斤计较的女人,但只要发生实质性的利害冲突,甚至影响到她未来的安全问题时,吕氏便感到如坐针毡、日夜不安。于是,她首先学会了“抓大放小”,在大事上不糊涂、不忍让、不迁就。

当时,吕氏感觉到最大的危险出在戚姬身上。戚姬身材修长,气质高雅、美丽,自她与刘邦相遇,两人便情投意合,成了一对烽火鸳鸯,誓同生死。戚姬给刘邦生了个儿子叫如意,言谈举止都有刘邦的影子,活脱脱就是个小刘邦,刘邦对他十分钟爱。吕氏儿子刘盈怯懦,不讨刘邦喜欢,刘邦大有废掉太子刘盈、另立刘如意来继承自己衣钵的可能。这件事的势态在不断发展,情况万分危急,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吕氏整天胆战心惊,眼看戚姬先是夺走丈夫的爱,如今又要攫取太子的位置,面对情仇和政敌,她怒火中烧,咬牙切齿。那段时间,吕氏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终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欲借其势,而谋己利。

当时,汉朝的“商山四皓”非常有名。所谓“商山四皓”就是商山之中的四位隐士,分别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这四位饱学之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汉朝建立以后,刘邦千方百计想要网罗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来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但“商山四皓”听说刘邦不太重视儒生,很是粗鲁,言语之间还经常不干不净地骂人,所以始终不肯应和。吕氏想,如果把“商山四皓”拉过来,何愁大功不能告成。

为了巩固儿子的太子地位,吕氏求计于张良。经过张良的穿针引线,刘邦都没有请动的“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和吕氏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作太子的宾客,助太子一臂之力。这“商山四皓”都是博学之士,经过这四位长者的教导及潜移默化,加上刘盈聪明好学,悟性很强,刘盈的修养和见识大有长进。

一天,宫中大摆筵席,吕氏安排四位须发皆白的长者肃立在太子刘盈身后,为刘盈助威。等到汉高祖刘邦得知他们就是“商山四皓”时,首先想到太子已不可废,废不得,废不了。他知道连自己都请不动的“商山四皓”都已成为太子的宾客,看来太子羽翼已丰,长大成人了,而且绝非等闲之辈。当刘邦回到后宫把这一消息告诉戚姬时,戚姬立即泪流满面,为排遣心中的悲痛和不安,悲歌一曲,诉说无奈。两人唉声叹气许久。

这次吕后在张良的帮助下,取得意外的胜利,连雄才大略的刘邦也一筹莫展。

危机产生奋进,巩固了太子的地位,吕氏接着就是树立自己的威望。吕氏在树立威望的过程中做得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杀了韩信,把自己的威望建立在韩信的人头上,震慑群臣,使群臣不仅害怕,而且服气。

汉高祖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一些与他一同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功臣仍然举止粗豪,不顾礼法,有称兄道弟之嫌,无君臣礼仪之实,甚至醉后拔剑起舞,砍去殿柱,闹得不成体统。直到经过叔孙通制定朝仪,朝廷之上才算有了规矩,有章可循。据说汉高祖刘邦当时由衷地说道:“今天才知道当皇帝高高在上的滋味。”但一班自恃功高盖世的将帅仍有不臣之心,汉高祖厉行打击,吕氏便借势杀人。

汉初三杰之一、运筹帷幄的张良,在汉朝建立后就过上半隐居生活,已不构成威胁;保障后勤供应的萧何不仅不是那种争天下的人,而且还是当前急需的发展生产的人才;只有领兵多多的韩信,始终是刘邦放心不下的,更何况当年在楚汉之争中,韩信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刻,要挟过刘邦封王。所以,当吕后听说韩信阴谋诈赦诸官徒奴、发兵策应陈豨后,遂与萧何商议,骗韩信入宫后处死。因为高祖曾与韩信有约即“三不杀”,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她不违背刘邦的约定,把韩信用布兜起来,用竹签刺死,杀他个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器。

吕后这招确实起到了杀鸡儆猴、杀一儆百的作用。朝中大臣看到她连韩信这样的人都敢杀,不免都对她畏惧几分。

接着,淮南王黥布反叛的消息传到长安。这时,汉高祖刘邦正在病中,原本是想派遣太子刘盈率兵,前去讨伐叛乱。但吕后不忍心叫儿子上战场,因为上战场生死未卜,她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逼刘邦说:“黥布是天下猛将,很难对付,太子去岂不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诸将又多是太子的叔伯辈,只怕难以心甘情愿地俯首听命。”无奈之下,刘邦带病出征,虽然很快就平定了叛乱,但也不幸身中流矢,伤口溃烂,拖了三个月而驾崩。

刘邦死后,吕后秘不发丧,事先在宫中伏下武士,大臣们来一个杀一个。四天后,吕后见机密已经泄露,只得给汉高祖发丧,立太子刘盈为汉惠帝,她被尊为太后。由于惠帝年少,性格懦弱,朝政仍掌握在吕后手中。

吕后首先铲除异己,杀害情敌,一个不留。她认为,戚姬与赵王刘如意是当前之敌,于是一幕惊心动魄的大血案迅速在宫中展开。她把戚夫人罚为奴隶,戚夫人头发被剪掉,宫装被剥去,换上奴隶的衣服,整天在黑屋子里舂米,再把赵王刘如意从邯郸召进京予以毒杀。

后来,吕后又叫人把戚夫人的手足斩断,双眼弄瞎,耳朵熏聋,喉咙搞哑,把人搞成了猪的样子,取名“人彘”,丢到一个土坑里。她还特地叫惠帝去看“人彘”。惠帝开始认不出是什么东西,一问才知道是戚夫人,猛地吓了一大跳,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回去后,他得了一场大病,派人告诉吕后说:“这不是人干得出来的事,往后你凡事请便吧!这个天下我无心治理了。”从此他过着混混沌沌的日子。

刘盈做了7年傀儡皇帝便死去了,后宫美人所生的儿子刘恭即位为少帝,因小孩口无遮拦,触犯了吕后的忌讳,4年后被吕后幽杀。她又另立刘弘为帝。又过了4年,吕后病重,仍然不肯放弃权柄。

在吕后临朝期间,她一方面用血淋淋的手段对付刘氏子孙,想要斩尽杀绝;另一方面大肆提封吕姓子弟为王,梦想一步一步篡夺刘家天下,自己控制汉朝。她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朝野的不满,连她一手提拔起来的人中也有不满意的,这个人就是朱虚侯刘章。刘章在吕氏死后联合其他人铲除了吕氏的亲信,拥戴刘邦的另一个儿子刘恒当了皇帝,他就是后来为汉朝的发展和繁荣作出很大贡献的汉文帝。吕后最大的缺点是忌妒心太重,私心太重,手段过于残忍,竟然想以吕氏来代替刘氏千辛万苦得来的江山,终至败亡。

吕后的杀功臣的政策,无论是刘邦在世时,还是自己掌权时,都一以贯之。也许就是因为她看到了功臣能人对自己统治的可能的威胁,她知道消除了这些可以安邦定国的栋梁,即便是刘家的天下陷入了危机,也没有人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而这样自己才能坐稳江山。

虽然吕后在政治斗争中异常残暴,但在社会经济方面仍奉行休养生息的黄老无为的指导思想。刘邦死后,吕后虽实际掌握大权,但她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做的重要人事安排,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以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在经济上,实行轻赋税。对工商实行自由政策。《史记·吕太后本纪》就写道:“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资殖。”由此可见,吕后的经济政策使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并且能安居乐业。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吕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以后第一位当政的女政治家。

文景之治

文景,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文帝名叫刘恒,是刘邦的儿子,在位23年(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景帝名叫刘启,是文帝的儿子,在位16年(公元前156~公元前141年)。文景统治的40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是西汉社会经济向前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个局面的出现,是在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之后造成的。汉初以来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提出并且收到一定效果。

西汉建立后,社会经济一片凋敝。史书记载,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那时,连皇帝都弄不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来拉车子,将相有的只能坐牛车。面对这种形势,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成了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当务之急。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所以刘邦当政以来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实际上就是稳定小农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文景两代,大力推行这一政策,因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

文帝曾经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意思是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理国家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采取的办法,首先是减轻田租,有时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成“三十而税一”,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即免收田租。景帝时还把田租“三十税一”正式定为制度。人头税也有所减轻。汉代人头税称为算赋,民年15岁到56岁,每人每年交纳120钱。文帝时曾减为40钱,徭役也有所减轻。文帝时把原为一年服役一个月的办法,改为“三年而一事”。文帝对役使民力也比较慎重。有一次,他想盖一所露台,招来工匠估算,要花费黄金100斤,约等于中等人家10家的家产。文帝觉得费用太重,就把这项营建的计划取消了。文景时还一再下令,让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以免“戍卒给输费苦”。这就是所谓“轻徭薄赋”。与此同时,在刑罚方面有所减轻。文帝时,作了两点改变:一是废除连坐收孥法,即对犯罪人的全家老小不再一同治罪,对犯罪人的妻子不再罚做奴婢;二是废除肉刑,即当黥(在脸上刺字)者改为城旦舂(男子修城,女子舂米),当劓(割去鼻子)者笞(杖打)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景帝时又减轻了笞刑。这就是所谓的“刑罚大省”。

文帝和景帝的政策调整了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当时封建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

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和武帝初,社会和国家都已比较富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霹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王莽改制

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徭役日益繁重,土地大量兼并,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缓和阶级矛盾、实行改革的旗帜下,王莽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由于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其政策加重了社会灾难,引发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王莽是元帝皇后的侄子,靠沽名钓誉发迹,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公元9年,王莽提出实行王田制度和奴婢政策。土地兼并和畜奴、买卖奴隶是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王莽下令宣布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归国家所有;所有的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田产过多的要捐出去;没有土地的,官府按规定分配;不执行命令的被流放到边境。但当时土地大部分集中在贵族、官僚和豪强手中,他们群起而反对,各级官吏也拒不执行命令。奴婢的生活状况并没有什么改变,下层阶级也没有从中得到切实的利益。3年之后,迫于各界压力,王莽只好宣布废除这一法令。不久,王莽又下诏实行五均六莞制度,企图以此控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剥削,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狂活动,并使国家获得经济利益。又过了3年,迫于各界压力,王莽只好宣布废除这一法令。五均是由政府统治工商业的经营并管理物价,六莞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由官家管理。但王莽用来管理五均六莞的多是富商人贾,他们和地方官吏相互勾结,营私舞弊,盘剥百姓,损公肥私,结果改革的收效甚微,反而助长了不良之风。

此外,王莽又5次进行货币改革。频繁而又不合理的币制改革,引起了经济混乱,加速了王莽政权财政的崩溃和人民的破产。币制改革时,新币不能马上投入使用,下层民众就大量使用私币。王莽用重法严禁私钱的流通,一家藏有铜、炭就被认为是私自铸钱,邻近5家都要受到牵连,一起被官府收为奴隶。民众苦于生计,出门去生产经营,所得到的还不够交税;闭门在家,横祸又会从有铜的邻居飞来,于是纷纷起义。内政制度方面,王莽也大肆改革,他更改官制和县的名称,数次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有些郡县改得连官吏和百姓都记不住,此外还不断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王莽在改革的同时,又大兴土木,并派官吏广征淑女,巧取豪夺,供其享乐。他大量派使节和军队到各少数民族宣扬新朝的政德,又挑起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调兵遣将,征发民力。朝廷的赋税徭役、连年战争的骚扰、惨无人道的刑法使下层民众无法生存,最终爆发了震撼全国、推翻新朝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