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鼓励孩子100金句
22270500000010

第10章 生活休闲篇(1)

38.“哇,这个人是谁呀,画得真漂亮啊!”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喜欢“胡抹乱画”

明明3岁半,成天拿着彩笔在纸上画个不停,有时还会在墙壁、地板上画个不停,搞得整个屋子到处是明明的“美术作品”。妈妈本想制止孩子的这些行为,可看到孩子那神情专注的样子,又于心不忍,不知到底该怎么办。

案例分析

3、4岁的孩子大多喜欢涂涂画画,如果此时父母能正确的引导,可能会成为一个“小画家”呢?孩子涂涂画画,在大人看来那是在“胡抹乱画”,而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却是在完成一部巨大的作品。他认认真真地画完后,有时还要拿到父母面前让他们看,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赞赏。涂、画对孩子的各方面发展都有好处,比如可使孩子手指的动作得到进一步锻炼,到了4岁以后,孩子就可以接受书法、弹琴等训练了,别外,对可创造力的培养的极有好外,因为他涂画之前一定会想:“我该画个什么呢?画什么爸爸妈妈才会喜欢呢?”于是他就大动脑筋,有时还真能想出一些新奇的玩艺呢!

孩子在墙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当然是不好的行为,父母应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画,比如在家里放一个小黑板,买一些美术纸彩笔之类的东西。

当孩子完成一部“作品”时,妈妈要认真地看着,并对他的作品加以赞赏:“哇,这个人是谁啊,怎么画得这么漂亮!”尽管画得有时很糟糕,可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因为那毕竟是他辛辛苦苦的作的呀!孩子听了父母的赞赏后一定会很高兴地笑起来,然后画一些更漂亮的画拿给爸爸妈妈看。

涂鸦确实能表现出孩子的创造力,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所以能借着画笔,挥洒出自己心中的意念,这本身就是件愉快的事。

父母禁语

“不许你再乱画!”

孩子大多喜欢信笔涂鸦,只要自己高兴,纸上、地上、沙发上、墙壁上,便会成为他们即兴“创作”的画布。父母以“不许你再乱画!”这样的话上前制止,他们有时不仅充耳不闻,而且还越画越来劲儿。我想个中原因,该从“不许”两字上找一找吧?

“你画的那是什么呀,难看死了!”

孩子的作品虽然很不完美,但他也费了一番苦心,父母说一句;“你画的那是什么呀,难看死了!”打击了孩子作画的极积性,也许孩子再没有作画的兴趣了,这样的结果有哪位家长愿意看到呢?

亲子沟通心法

命令对亲子沟通有害无益。

39.“孩子,我们一起把这些东西收拾一下好吗?”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喜欢“拣破烂”

帅帅的妈妈说,她的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对破烂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什么小药瓶啦、小彩色粉笔头啦、彩色糖纸啦等等,一点没用的东西,既脏又烂,他都拾回来,还专门找一只抽屉盛着,简直成“破烂大王”啦。星期天,帅帅的妈妈在家搞大扫除,趁帅帅不在家,把他那些破烂东西一古脑给扔进了垃圾箱。不料,帅帅回家找不到他的那些“宝贝疙瘩”,伤心至极,对妈妈大吵大闹,要妈妈赔,闹得妈妈不得不去垃圾箱拣回一部分给他才算罢休。

案例分析

有位心理学者道出了儿童收集“破烂”的奥秘:儿童收集物品并非有什么用,只是一时感兴趣而已,是“为了收集而收集”。感兴趣而收集的东西,才会产生价值。

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应给以满足,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把那些“破烂”归类,运用征询的口气对孩子说:“孩子,我们一起把这些东西收拾一下好吗?”帮助孩子把破烂整理得整齐而有序,让孩子十分情愿地接受你的提议。

父母禁语

“收集这些破烂有什么意思?”

“收集这些破烂有什么意思?”岂有此理,竟把孩子辛辛苦苦拣回的东西说成是破烂,也太不尽人情了吧?你把孩子的物品视为“破烂”,孩子们却认为那是“宝贝”呢!要知道,儿童收集物品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他也不懂什么功利和目的呀!他们只凭兴趣而收集,为收集而收集,收集本身就是他们目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父母如果对此横加指责,便会导致他的抵触情绪,觉得父母太不近人情,太冷酷了。

亲子沟通心法

不要在孩子发泄怒气。

40.“提起劲试试,你会越来越快的!”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做事特别慢

有些孩子做事总比别人慢半拍。吃饭慢,穿衣服慢,甚至做游戏也比别人慢,整个人都处于慢节奏中。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将来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此父母要注意纠正。

案例分析

孩子做事慢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孩子过去做事时,曾尝试过自己做,父母却不允许,结果孩子习惯受父母指挥,自立能力比较差;第二,家长经常逼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令孩子对事情失去了兴趣,做事因此也慢了起来。针对这两个原因家长可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试试。

竟管孩子做得慢,家长也应不失时机地鼓励鼓励,比如“提起劲试试,你会越来越快的!”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家长可以给孩子规定每项活动的时间,并要求严格执行。这时,父母一定要坚持住,要知道,您心一软就前功尽弃了,孩子现在受一点委屈,却会使他受益终生的。

孩子动作慢时,家长不要训斥他,否则会使其产生紧张、恐惧,甚至自卑的心理,告诉孩子,动作慢并不是他的错,但要注意纠正,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自己的动作要和大多数人的动作配合才能被这个团体所接受,不影响大家的行动。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开展某些比赛,以督促孩子加快动作的节奏。如穿衣服比赛、整理床铺比赛等,比赛时可有意让孩子赢几次,并对胜利者给予适当的物品或语言奖励,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给孩子做榜样,有些家长自己做事就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这会给孩子树立一个极坏的榜样。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利落、精干的人,家长要对自己的动作、生活节奏进行调整,以跟上时代的节拍。

父母禁语

“你真是慢吞吞的!”

父母没有深究孩子慢吞吞的原因,只用嫌弃的态度直接指出孩子的缺点,又怎可以帮助孩子纠正这个坏习惯呢?

若你经常对孩子说:“你做事真是慢吞吞啊!”孩子也就默认了,觉得自己做事永远不如别人快,想要他进步那就难若登天啦。

“你给我3分钟之内完成!”

“你给我3分钟之内完成!”口气也太强硬了吧?向孩子这样施压,只会吓怕孩子,他做出来的事情也不会好。另外也有一个副作用,孩子完成不了,挫折感越更加重大,因此更加缺乏信心,不敢迈步向前,尽显自己应有的水准。

即使要给孩子时间控制,也要循序渐进,所设定的时间要合理和实际,是孩子能力所能及的,甚至比实际需要的充裕得多,也算合宜啊。

亲子沟通心法

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良方。

41.“孩子,我们一起拆好吗?”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有“破坏行为”

一位老太太诉说,她的孙子宾宾5岁了,长得聪明伶俐,可就是有一样坏毛病,就是总喜欢毁坏东西,大人给买的玩具,玩不到几天就让他给弄坏了,家里的东西也常常被他搞坏,比如大人惹他生了气,他就会偷偷地拿刀子划家具等。老太太对孙儿的这种性情感到迷惑不解,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喜欢破坏东西。

案例分析

家长不要为孩子的“破球”行为担忧,其实,这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种表现。求知欲是人类天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幼儿由于智力和语言表达受限,只好采取另一种方式去探索与认识事物,这就是他们“破坏”行为的缘由。

幼儿对物体进行摔、撕、砸等破坏行为的心理动机,主要是想用自己的小手揭开陌生事物之谜,或想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

因此,父母应尽量理解幼儿的这种心理活动,主动帮助孩子满足其求知欲望。比如,买回一个新玩具,对他说:“孩子,我们一起拆好吗?”可先一起拆开让孩子观看,同时给孩子讲解清楚玩具的拆法,使孩子以后不至于再拆坏,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智力,也可以减少“破坏事件”的发生。

父母禁语

“再‘破坏’不给你买玩具了!”

家长不喜欢孩子破坏玩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用“不给买玩具”之类的话来威胁孩子,企图使他不在弄坏玩具是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好奇感,从而不愿意去研究探讨,如果孩子从小养成这种坏习惯,对以后的发展可不利哟!

亲子沟通心法

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是促使亲子沟通的良药。

42.“先少吃点好吗?”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说“我不吃饭菜(菜,水果)”

每个人都有不爱吃、甚至不吃的东西,更何况是孩子,这是个人的喜好。但如果孩子不吃的是主要的蔬菜、鱼类等,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那就比较伤脑筋。孩子在发育时期,特别需要吸收营养,可偏偏不肯吃有营养的食物。

案例分析

作为家长,应该对孩子用餐食物的品种多加关注。每天的盘中餐尽量避免吃单一的菜,要有变化。当然,这样说并不提倡吃得高档,每餐的花色品种过多。要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尽力做到荤素搭配。另外烹调也要注意口味,以增强孩子的食欲。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吃,一味顺从,这是可不是一个好家长哟!这样做只能娇纵孩子任性。有的孩子对零食的“厚爱”超过了对正餐的兴趣。零食吃个不停,到吃饭时没有胃口了。于是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吃菜十分挑剔。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偏食。因此,不能由着孩子随便吃零食,各位家长注意了,这可是防止和纠正孩子偏食的一个好法宝耶!

不过,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不可以有偏食习惯,要记住,你是孩子的榜样,否则也不容易纠正孩子的偏食习惯。因此,要想孩子不偏食,家长自己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父母帮助孩子改正偏食的习惯时,不可强制性地逼迫他,应慢慢引导,“先少吃点好吗?”让孩子由不吃到少吃再到多吃,这个办法不错吧!

父母禁语

“看,平时不吃水果,生病了吧!”

父母可能以为趁孩子生病时说“看,平时不吃水果,生病了吧”这样的话,孩子以后会听自己的话呢?但岂不知这句话本身的说服力根本不够,而且逻辑上有点偏差,其实,生病的原因很多,跟有没有吃水果没有直接的关系呀。

孩子在生病,本来就很难受,爸爸妈妈不只不关心,反而落井下石,趁机教训自己,他一定心里不好受。此时最好是先表示对孩子的关心,然后趁机向孩子解释水果有助增强身体抵抗力,帮助减少生病的机会。也可搜集相关的报章,与孩子讨论。

“孩子,妈妈费了好大的劲才做好的啊!”

勉强孩子吃进去,孩子也会很辛苦!妈妈对孩子说:“孩子,妈妈费了好大的劲才做好的啊!”是希望孩子能体谅自己的辛劳,孩子也很为难。他会怕惹妈妈生气,而强忍着吃下去,这让孩子感到很大压力!孩子就算真的吃,也只是出于被逼,很无奈,他不会因此而变得接受原先不喜爱的食物的,甚至反而更加反感了。要改变一个人的喜好不容易,要慢慢来。妈妈可事前先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例如说:“今晚我们会吃……”那样会更好些。

“一定要把盘里的吃光!”

孩子不喜欢吃菜,父母却强迫孩子:“一定要把盘里的吃光!”孩子会越来越厌烦那些蔬菜,甚至见了菜就反胃,到那种程度再想纠正孩子的偏食恶习可就麻烦了。

亲子沟通心法

温柔、鼓励可促进亲子沟通。

43.“孩子,你喜欢小动物这很好,不过我觉得玩具挺好玩的,你试试?”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整天搂着小动物

孩子不能放弃依赖物的坏习惯主要是由于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由于孩子缺乏社会交往,为了满足自己社会交际的需求。孩子往往会对自己喜爱的物品产生依赖。

慧慧已经五周岁了,妈妈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她玩,就给她养了一只小狗,慧慧非常高兴,抱着小狗亲了又亲,后来晚上睡觉也竟然把小狗搂进被窝里,只要妈妈把小狗一抱走,慧慧就又开始哭闹,久久不能入睡,妈妈只好再把小狗放进他的怀里。望着慧慧睡梦中满足的表情,妈妈陷入了苦恼之中……

案例分析

现实生活中,像慧慧这样依赖物小动物的孩子并不鲜见。孩子过于依赖小动物.会对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产生影响,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等孩子长大成人,不能与其他人建立稳定持久的亲密关系.很难真正地融入群体和社会之中,无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还是个人成长都是有害的。我们知道,未来的社会需要创造性、独立性的人才,一个依赖性太强的孩子,如果离开了依赖对象就茫然失措,寸步难行,当他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之后,又如何生存、发展呢?

孩子对小动物过于亲密,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与父母正常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孩子天生有一种与父母亲近的本能,总希望能待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得到父母的抚摩,与父母有身体上的接触。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压力过大,生活节奏紧张,难得与孩子待在一起,即使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也不考虑孩子的想法。而是过分苛刻地要求孩子,于是,孩子与父母有更多亲密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人曾把依赖分为任务上的依赖和情感上的依赖两种形式,一般来讲,较年幼的儿童多出现情感上的依赖。渴望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亲密的情感,如果这种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转移依赖对象,甚至转移到具体的物品之上。

2.孩子被过度保护起来,缺乏社会交往

与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有社会交际的要求,当孩子到三四岁时这种愿望就开始表现出来。一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担心孩子出了家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险,因此,就把孩子过度保护起来,更极端地索性把孩子关在家中,以为这样孩子就会避免危险,才能快乐地成长。殊不知,孩子们更渴望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有自己的小伙伴,与他们一起玩游戏、交朋友。

3.孩子先天气质不够活泼、开朗

有的孩子天生比较腼腆、害羞、内向,害怕与人交往。在一些温暖的物品身上,他们找到了情感的寄托。

孩子过于依赖波动,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应此应及时纠正。下面的几个方法也许对您会有帮助的,不妨试试看?

1.满足孩子社会交往的需求,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其他人交往。如果孩子不能放弃依赖物的主要原因是渴望与父母的亲密交往,家长应该不管工作多忙,也一定抽出时间陪孩子。

2.经常给孩子变换玩具,激起孩子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有的孩子过于依赖某一件玩具还可能因为他没有更多的选择.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其他一些玩具或养一个其他宠物,让孩子与不同的玩具玩,与不同的宠物玩。并且要亲切地对孩子说:“孩子,你喜欢小动物,这很好,不过我觉得布娃娃也不错,你玩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