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鼓励孩子100金句
22270500000004

第4章 道德品质篇(1)

13.“你这么做令人很难受,能不能换别的方式?”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有霸道行为

当“这是我的”变成孩子的口头禅后,家中便出了一个小霸王了!孩子认为用这个方式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私、以我为中心的个性,不会为他人设想,更不会体谅他人,每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吧?

案例分析

家长应该直指孩子的错处,让孩子明白问题所在。别以为孩子年纪小,不会明白。其实他也正在不断观察别人对他这样霸道的反应。“你这么做令人很难受,能不能换别的方式?”家长这么说让孩子知道对他的做法有些不满意,希望他能改变一下,我想哪个孩子都不愿意让自己亲爱的父母心里难受吧!

另外,父母可为孩子创造付出的机会。有机会帮助父母或做家事的孩子比较,能为他人着想。相反地,一个从来没有在家里付出过的孩子,通常比较自私,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因为他从来没有机会分享合作,学习如何真正成为家庭团体中的一分子,眼中只看到自己的东西。

父母禁语

“知道,我的小祖宗!”

你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吗?你一定没有想到,这样反而会使孩子产生虚荣感!他会认为父母赞成他这么做,还叫自己做小祖宗呢!多威风啊!霸道的恶习便渐渐形成了。孩子根本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当,爸爸妈妈也没话说,也没有骂自己,便会继续做他的“小祖宗”了!

“不许你这样!”

孩子总是霸占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父母被激怒了,竟然也像孩子般霸道地说:“我‘不许’……”。感觉在跟孩子斗气似的,孩子会怎样想呢?他们可能会这样认为:“爸爸妈妈也是跟自己一样的呢!我又有什么问题!”孩子还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你自己都是那样,还要我改善什么?”父母不能为孩子立下好榜样,孩子又怎会知错,又怎会下定决心改过?所以父母跟孩子沟通时,要跟孩子谈“道理”,直指孩子做错的地方,谨记“以身作则”这个我们一再强调的育儿要诀!

亲子沟通心法

居高临下是亲子沟通的天敌。

14.“饭吃不完,可以放在那儿,不过饿了可没有其他东西吃哟!”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讨价还价

父母叫孩子把饭吃完,孩子马上会说:“不嘛,我要先吃巧克力。”叫他上床睡觉,他要爸爸先给她讲两个故事……总之孩子“讨价还价”的情况并不罕见。

案例分析

孩子之所以养成爱讨价还价的习惯,与平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大有关系。有些家长常常是先提出引诱条件,例如:你好好练琴,明天我们带你去动物园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讨价还价,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这种习惯。

其实,只要改变一种方式无“求”于他时,孩子就不会讨价还价了。当你对孩子有所求时,不妨把你的要求隐藏起来,你可以换个角度讲:“要迟到了,小朋友们要笑话你了。”“饭吃不完,可以放在那儿,不过饿了没有其他东西吃。”当孩子顺着你的暗示认识到后果不妙时,就会主动服从你。

要避免孩子讨价还价,家长平时可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规则要简明,便于操作。逐渐让孩子明白哪些事必须做,应该怎样做,明白规则是不可以随便更改的。大多数孩子的讨价还价是试探性的,只要家长能坚持原则,大多数孩子都会改变的。

孩子出现讨价还价的言行说明他已经有了自主意识的萌芽,这也未必是件坏事,家长既不能一味地禁止,也不要过于迁就。只要家长循循善诱,就将会拥有一个通情达理的孩子。

父母禁语

“好孩子,快吃饭,吃完后我们好出去玩!”

现在家长经常用奖励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做好自己的事,妈妈常说:“好孩子,快吃饭,吃完后我们好出去玩!”这种方法可能当时有效,用多了可就不那么灵验了。

“敢跟妈妈讨价还价,你好大的胆了?”

“敢跟妈妈讨价还价,你好大的胆了?”妈妈这么说,无非是觉得自己是家长,高高在上,孩子永远都不能和自己平等交谈,这可是亲子沟通的一大忌哟!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一定要注意,为了您的孩子,千万不要这么想。

亲子沟通心法

利诱孩子只能使结果更糟。

15.“虽然你撒谎了,但我相信你以后会说实话的!”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说谎

孩子在玩耍时,无意中弄坏了东西,或闯了祸怕挨大人的骂,常想把错误掩饰起来。孩子无意中折断了花盆里的花,为了怕大人发现,他们通常会把折断的花扔掉。打翻了墨水他们会把墨水瓶藏起来,再把洒了墨水的地方用报纸或别的东西盖起来。当父母发现了问他们时:“是不是你把花盆里的花折断了?”或者:“墨水瓶是不是你打翻的?”孩子联想到挨骂,就会说谎:“我没有”,或者:“不是我打翻的!”或者:“我不知道。”

当然,孩子的这些谎言是很容易被父母识破的。“不是你折断的,家里还能有谁呢?”

案例分析

粗长要想纠正孩子撒谎的坏毛病,首先应该分析一下孩子说谎的原因:

大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用谎话去骗孩子,由于孩子心理活动和思维能力尚不完善,认知上的偏差分不清是非,以为大人说的总是对的,潜移默化记在心中;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粗暴,动不动就呵斥打骂,罚饿肚子、罚跪,孩子为免吃皮肉之苦,不敢承认错误而说谎,这些说谎是大人“逼”出来的。孩子因为做了错事,怕被人责备而撒谎,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往往最容易隐瞒,说谎。另外还应注意孩子交往的朋友。因为经常说谎的孩子,他的朋友也说谎。

要帮助孩子矫治撒谎的恶习,必须要对症下药。

如果谎言涉及很小的事,如孩子把桌子弄脏了,他不承认,父母可这样说:“不管怎样它已经被弄脏了,去拿抹布来把桌子擦干净。”

在事实证明孩子撒谎后,没必要与孩子争论让他承认,如:“你说你没做,我亲眼见你把废纸倒在桶外,去扫起来,倒在桶里。”

要纠正谎言,如:“那不是事实,事实是——”

当孩子做了错事,又不敢承认时,教会孩子说诚实的话,如:“小红,这样说‘爸爸,是我不小心把墨水撒在了墙上。’”

如果孩子经常说谎,就要引起你的注意,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如:“你都长大了,我应该相信你,如果我知道你会说谎的话,我可能就不信任你了,如不让你出去到同学家过夜、不给你零花钱等。”

为维护自尊,赢得表扬,或隐藏自己的沮丧,有的孩子就会撒谎,如果是这样,你就要针对孩子关心的问题谈话,如:

“你刚才对我讲你是如何强壮,打败了周围很多孩子,不过总有一天,他们就不会喜欢你了。”

“我知道你撒谎是怕我骂你,不过你告诉我实话,我就不会责怪你。如果你要撒谎,我会责怪你。”

当孩子过去常说谎,而通过批评他开始说实话了,这时家长要及时表扬,如:“你把窗户打破了,你对我说了实话,你很诚实。你知道这事很麻烦,还告诉我,这点要受表扬。不过今后玩的时候要当心。”

当你发现孩子说谎时,不要责备他,应以“虽然你撒谎了,但我相信你以后会说实话的!”这样的话鼓励他以后不说谎话。

父母禁语

“你是一个骗子!”

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戴上一顶“骗子”的帽子,那样会使孩子很伤心,以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形象极坏,父母不会再爱他了。

“你干了什么好事!”

对孩子说实话不能惩罚,虽然他做错事要受到批评,但对孩子的诚实一定要表扬。

亲子沟通心法

以身作则,作孩子的榜样

16.“你曾经是个很听话的孩子……”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不再听话了

王宝贝的妈妈一直希望自己的独生子比同龄人优秀。从上幼儿园开始,她就经常问他一些问题,渴望了解他在外面的生活,想帮他少走弯路,做一个懂事聪明的孩子。他上小学后,王女士就更关心了,每天不是问学习,就是问成绩,要不就问他与同学的关系,还陪着他做功课。

其实,王宝贝是一个勤奋好学、性格开朗的四年级学生,在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第五届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王宝贝说,他很努力地学习,希望妈妈满意。本来在学校一天的生活已经很紧张了,回家还要应付妈妈没完没了的问题,不回答吧,妈妈就很不高兴,他特别无奈。特别是吃饭的时候,妈妈坐在一旁,又是夹菜又是夹肉,还不停地说:“儿子,你多吃点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儿子,别吃那么多面饭,当心发胖”。本来香甜的饭菜,让妈妈搞得没了味口。他说:“我已经9岁了,妈妈还当我是不会吃饭的婴儿。”

慢慢地,王宝贝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每天放学回家后,总是要打开电视看动画片,而他的妈妈总会要求孩子先去把作业做完,可是往往接连提醒几遍王宝贝都无动于衷,最后,他不得不强行关掉电视,而王宝贝则满腹怨气地跑进自己的房间,使劲把门一拍,有时甚至从里面反锁起来,至于他在里面是不是真在做作业也不得而知。总之,母子俩几乎每天一见面就弄得像仇人似的,到现在俩人的关系越来越“恶劣”。

案例分析

孩子“不听话”,除了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外,还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孩子根本就没有听到家长的话:二是孩子正专心做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三是不愿意接受家长的“指使”,假装没听到。

在通常情况下,家长总是喜欢向孩子发出指令,但并没有考虑到孩子有没有理解这些话。所以,家长的要求要明确、易懂,最好每次能少提要求,让孩子做完后再给他新的任务。另外,家长在说话的时候,尽可能地靠孩子近一些,注意说话时的姿势和语态。希望家长都能用平和且平等的语气向孩子提出要求。“你曾经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言上之意希望他以后也能听话。父母在给孩子下命令前要给孩子一段缓冲的过程,例如,可以说“你再看5分钟就一定要关掉电视”,这让孩子心里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当然,必要的时候你可以用一些措施来执行你的命令。

此外,父母要对孩子讲明道理。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用责骂和处罚来处理事情,往往会适得其反。

父母禁语

“再不听话小心挨揍!”

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发脾气。在孩子不听话,不守规矩的时候,请你忍耐,不要对他发脾气,以“再不听话小心挨揍”之类的话来威胁他。因为这样很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加入其中,让孩子感到心理上的恐惧,还会使他的意志遭到压抑,反而会难以接受你的意见,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更不要说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了。这时,最好能严肃却平等地对话,让孩子自己去理解。这样可能会比大声责骂来得更有用。

“再不听话,我就没有你这个儿子!”

孩子不听话,父母气愤至极,会说出“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这个儿子了”之类的话,孩子理解不了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叫没有我这个儿子,怎么个没有法?会扔掉我吗?孩子紧张地想着。

孩子的心中一直怀有对离开父母的恐惧,他听了这话会当真的,有一种天快要塌下来的感觉。他绝对被这句话吓住了,从此一直围绕着这句话转脑筋,连原本犯的错误也被扔在脑后了。

亲子沟通心法

责打只能使孩子远离你

17.“宝贝,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可你想过吗……”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花钱大手大脚

据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大城市,0至12岁的儿童平均每人每月消费高达897元,每年超过了一万元。五个城市的儿童一年的零用钱可以建上百所希望小学。此时,北京市居民的最低消费保障水平刚刚提到了200多元。

案例分析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今的孩子早把这些忘在脑后了。

讲究吃穿玩、互相攀比、铺张浪费、追求名牌、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等不良风气,正在孩子们身上滋生漫长。

孩子走入消费误区主要是由于社会上的消费观念、家长的教养方式所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孩子的高消费已成为一种可能。同时,社会上崇尚消费的观念也在影响侵蚀着孩子,铺天盖地的高消费热潮无处不在地感染着孩子,再加上学校不重视学生的消费教育,使孩子的消费走入了盲目的、不切实际的误区。

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消费观念起着决定作用。如今中国独生子女庭居多,孩子是家里的小皇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纵以及缺乏理智的教养方法是孩子超前消费的主要原因。

孩子们正处在心理和思想的成长期,对事物美的分辨能力尚未成熟,很容易卷入到高消费的旋涡中。他们很爱模仿,看到别人身着名牌服装,出入高档场所,就想尝试一番。其他同学出手大方、衣着华丽,引起了周围同学的羡慕,为了能使自己也赢得别人的注意,被同学高眼相看,他们便开始高消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相貌也平平,老师和同学都不注意他,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补偿自己的自卑,高消费是立竿见影的一种手段。

一个没有俭朴习惯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可能热爱工作。因为俭朴与勤劳是紧密相联的。很难想像一个不懂得爱惜东西、珍惜金钱的人会热爱工作,或愿意工作的。当然,这种孩子也不会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只有懂得辛劳的人,才懂得衣食物来之不易,也才懂得俭朴。在工作或事业中刻苦顽强。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开创未来的新人,我们就必须在生活中从小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呢?父母首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不要凡是孩子看到的和喜爱的东西,就都必须成为他个人所有。

2.孩子应该想到的不只是他自己,还应有家庭的其他成员。

3.不要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

家长应该先表示对孩子的做法能够理解,再对他讲勤俭的好外,如对他说:“宝贝,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可你想过吗……”来引起话题,共同谈讨。

父母禁语

“我们这一代受够了苦,无论如何不能再让下一代受苦了。”

一些父母,年轻时家庭贫困,经过自己的奋斗,家境好转一些,有着“我们这一代受够了苦,无论如何不能再让下一代受苦”的思想,对孩子存在着强烈的补偿心理,过分关心孩子的吃穿玩乐,任其消费。一些家长虽然也知道孩子高消费是要不得的,但为了不让孩子在学校里产生自卑心理,也不得不跟着潮流走,盲目攀比,自己却省吃俭用。还有一些家长用金钱、礼品来刺激孩子努力学习。每当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用钱奖励,价码不断攀升。毫无疑问,金钱奖励也是培养孩子的一种手段,但这些家长不懂得强化心理,结果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想要什么只管说,我给你买!”

如今,社会给所有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贫富差距。有这样的一些“成功人士”,他们自己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不说,还总想着在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上体现一种“成功人士”的优越感。因此,常对孩子说:“想要什么只管说,我给你买!”别人家孩子有什么,我们家也得有,而且还要比别的好。这种夸富的风气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