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快乐语言学
22338100000018

第18章 语法(1)

(第一节) 语法形式

根据语言的形态分类,汉语属孤立语,其特点是缺乏形态,以词序和虚词为语法表达手段。

一、语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最重要的语法手段。

王力先生指出:“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定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数千年如一日。动词的位置在他的宾语的前面,这一条规则在上古不完全符合,但也可以说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人分析过甲骨文的语法,发现它的词序和现代汉语的词序基本上是相同的。”

汉语的语序改变之后,语义会截然不同。

(1)一教徒问牧师,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牧师断然否定。另一教徒问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牧师欣然点头应允,并感动于此教徒的虔诚。

(2)不能把水加进牛奶里,但可以把牛奶加进水里;

(3)世界上最疼痛的话是:“我爱你,但是……”。世界上最甜蜜的话是:“……但是,我爱你。”

(4)一学生问老师:事故,故事怎么区分?老师说:火车上,一个娇小可人的女孩靠在男孩肩膀上睡着了,这是一个故事;一个一个膀大腰圆男孩靠在女孩肩膀上睡着了,这是一个事故。

语序变化后,含义不同了,从感情色彩讲是不一样的,在指向范围上也不同,事故指事件出现坏的结果,故事指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

(5)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可随便

于佑任是近代着名书法家,一次,有人求他笔墨未得,就故意在他家门口撒尿。一次激怒他,好有机会求他。于佑任屡抓此恶人而不得。于是挥笔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条贴在院外,以警示别人不可随地小便。不料此人一见如获至宝,赶紧揭了去,经过剪栽、调整、装裱成为“小处不可随便”一帧条幅,原来难登大雅之堂的六个字,竞然变成警世格言。

(6)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

(7)有的人是不打不相识,有的人是不打不识相

(8)高松年自己在欧洲一个小国里过读书,知道往往自以为讲学,听众以为他在学讲——讲不来外国话借此学学。《围城》

作者将“讲学”序换为“学讲”,使人物的角色发生变化,“讲学”是学问高深者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学讲”是学习讲话,词序的变化导致语义的反转。

(9)辛楣笑道:“不是众叛亲离,是你们自己离亲叛众。《围城》

“众叛亲离”指大家都背离他,使他处境孤独,其主体是被动的,而序换为“离亲叛众”则是他背离大家,其主体是主动的。

(10)清朝末年,泰宁县有个恶霸,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有一天,他闯进一百姓家,见一孕妇卧床不起;他肆无忌惮,翻箱倒柜,抢劫钱财;最后连孕妇也不放过,掀开被子,将她的手镯夺下来;孕妇吓得大声呼救。这时,恰逢村里人赶集回来,听到呼救声,将恶霸逮住,送到县衙门,全村人都希望把这个恶人重重惩治。于是写了一状词,告他“揭被夺镯”。后来送给一绍兴师爷过目,他略一思索,提笔将“揭被夺镯”改为“夺镯揭被”。结果恶霸受到了严惩。原来,“揭被夺镯”只是抢劫罪,一调顺序“夺镯揭被”变成两罪并罚,‘夺镯,抢劫财物;‘揭被’,是想强奸孕妇;情节恶劣,判了重刑。

(11)古时,一位作恶多端的有钱人犯了法,州官因受其贿赂想轻判。州官发下判词“理不可恕,情有可原。”言外之意可以从轻发落。县官想秉公重判,见判词后略加思索,调整为“情有可原,理不可恕。”说明不重判不足以平民愤。

(12)狗放屁,放狗屁,放屁狗是科举时代主考对烂文章的评语,语素的顺序不同,意义完全不一样。

主考对第一名的评语是“放狗屁”,第二名的是“狗放屁”,第三名的是“放屁狗”。有人看了考官评语,纳闷地问:“都用同样三个字,有一二三名差别吗?”考官解释:“这里面学问大了。第一名的是人,但偶尔放放狗屁;第二名的已经降为畜生了,是狗,放的当然是狗屁,不过除了放屁还有别的本事;第三名的,就是除了放屁,别的事都不会的狗了!”

(13)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

(14)理想生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

不幸生活——数钱数到自然醒,睡觉睡到手抽筋。

词序一变,语义完全相反。从理想生活变成了不幸生活。

(15)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

人们认为钱是鄙俗的,认为真正的感情是不涉及金钱的。但是感情的表现形式又跟金钱脱不了干系,在这种悖论的情况下,用句子语序的变动,表达了这种矛盾心理。

(16)得意时,朋友认识了你。落难时,你认识了朋友。

(17)外国人约翰来华进修汉语。学汉语刻苦认真。是日,约翰站在校园一处,兴起勇气向走来的一位小姐打号召:你好吗?小姐一楞,这老外犯什么傻?没理他。约翰想想,定是小姐没听懂,稍做调解,又微笑道:你吗好?小姐扬长而去,约翰摸摸脑袋,想肯定是表达有问题,他又改动了一下语序信心十足,冲着小姐背影大喊:好你吗!小姐照旧不睬。约翰不灰心,再接再厉:吗你好。小姐大笑。

(18)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俩一起出门,你去买了苹果四代,我去买了四袋苹果。

(19)有人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回答说。

二、声调不同,汉语语义会不同。有否声调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主要特征。

有很多的绕口令是就是利用音节的声韵相同而声调的不同做出来的。

(20)妈麻马骂,妈骑马去买麻,马慢妈妈骂马。马快妈妈不骂马。马听妈妈话,妈妈不骂马去买麻。

妈妈买了一捆麻,卖了一匹马,挨了一顿骂。

(21)汤里放点糖,汤淌了,别烫了。

以上句子对于来华的外国留学生是个难题。

三、虚词:

马氏文通说“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又把虚词分为传信和传疑两大功能。虚词在句中大多数主要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但有时候很重要,会改变句义。如:和、的、或三个词。在相同的语境下,做出来的句子是:父亲和母亲,父亲的母亲,父亲或母亲。含义不相同。

(22)据《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诸葛恪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过人,有神童之誉。其父诸葛瑾,字子瑜,是东吴孙权手下谋臣之一。诸葛瑾脸长得很长,有人戏称”驴脸”。一日,孙权大宴群臣,酒足饭饱之时,孙权突然心血来潮,叫人牵一头驴来,拿个纸条,上面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然后将纸条贴在驴头上,意思是说,这就是驴脸的诸葛瑾。在场的人哄堂大笑。正当诸葛瑾非常难堪之时,随其一起赴宴的儿子诸葛恪马上想出一个给父亲解围的办法。只见他走到孙权面前,跪下道:“小臣请笔,添上两字。”孙权觉得诸葛恪挺可爱的,便应允了。于是,诸葛恪拿起笔,在纸条上“诸葛子瑜”四个字的下面又添了”之驴”两个字,然后,牵着驴就往家里走。

(23)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洪承畴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一叹一问,极尽讥讽。

(24)宋代时,胡卫、卢祖举两位翰林学士在起草《明堂敕文》时,将“江淮尽扫胡尘”写成“江淮尽扫于胡尘”。原句的意思是:江淮地区的外族侵略势力全部被扫除;加上的介词“于”,在这里只能表示被动,句子的意思就变成这样:江淮地区已经全部被外族侵略势力扫平。句意恰恰相反了。有位朝官写诗云:胡尘已被江淮扫,却道江淮尽扫于。传语胡卢两学士,不如依样画葫芦。末两句利用谐音法,将两人调侃一番:胡卢两位学士,还是依样画葫芦吧,不要乱加虚词,画蛇添足了。

(25)《文苑滑稽录》载:有一秀才,作文喜欢用“而”字,试卷中使用频繁,连连出错。主考官阅卷毕,批曰:“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从今以后,已而已而。”意思是:该用“而”却不用“而”,不该用“而”却用了“而”;今后,不要再这样了。有一个名叫陈问樵的,见到这份试卷,忽发雅兴,为之作注曰:“而”字犹如钉耙,如果使用得当,则可用来犁地,土松而秧插矣;如果使用不当,则可用来击人,当头一耙,未有不致死者。(《语文月刊》)

重叠:(26)我还年青,需要指点。但是,不需要您对我指指点点…

(27)女人喜欢长得坏坏的男人,并不是喜欢长坏了的男人

(28)在中国有一个最凶残的人,名叫活活,因为我们常看到或听到:活活把人打死了、活活把人逼死了、活活把人气死了;活活把人急死了……在中国,有一个最可怜的人,名叫活活,因为我们也常看到或听到:活活被打死了、活活被急死了、活活被逼死了、活活被气死了……活活是一个副词,和活的意义截然不同。

(29)东东,网上“东西”的别称。如:什么东东?

(30)一下下,比一下更多带有恳求的意味,语气和软。

(31)弱弱不是软弱的意思,是做某事有些胆怯。

网上很流行的一个词,弱弱的问一声,弱弱地看了一下。

(32)我坦白,我喜欢这种类型的男孩子。笑起来有点坏坏的。

坏坏指言语行为上的不拘一格,并非指坏,坏则指一个人的品性很坏。

网上很流行这种重叠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我怯怯的说,我小小的八卦一下,我色色看了他一眼等等,多是表示表扬或批评的形容词或副词,用重叠的形式弱化语气。

(第二节) 歧义

歧义句:指句子可以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语音、语法、语义在语境中由于谐音、搭配和多义等因素都可以产生歧义句。

一、词汇意义引起歧义

(1)提不动就滚吧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

一男生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重逾千斤,男生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说:背不动就滚吧。男生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

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说:我指的是轮子。

滚的多义引起的歧义:滚蛋指人,滚动指物

(2)清代乾隆年间,河南邓州的庞振坤所在的村里有个财主,他老婆生第八胎时,叫家丁通知各佃户,12天后大请客,送的礼越重越好,不送的小心抽他。按当地规矩,不是第一胎不兴请客的。佃户们又气又愁,找庞振坤想办法。

12天后,庞振坤领着身背石头的佃户们来到财主家。财主一见气极了。庞振坤笑道:“你不是说礼越重越好吗?”说完,和佃户们上酒席去了。

财主说的重是贵重的意思,庞故意认为是重量的重。

(3)丈夫向妻子抱怨道:咱儿子竟然在日记上写,我最喜欢的东西是爸爸。妻子不以为然地说:这个问题好解决,一会你告诉他,他爸爸不是东西。

(4)小花考砸了,课间,她痛心疾首骂自己是白痴。同桌小明说别这么说自己。小花忙道:谢谢你的理解。小明说:别误会了,我的意思是你又不白。

(5)一家房地产商为推销房屋,打出“买房子,送家具”的广告。某人买了一套新房,装饰后去领家具。房产商:你的家具在哪里?我们帮你送!送家具承接上文,就是商家赠送买主家具,但后文中则是指运送。

(6)某生资金不缺却欲报专为特困生而设的勤工助学活动。晚自习后在宿舍向班长道:“老大,吾特困也”。班长曰:“汝特困,何不脱衣上床,睡之?”

第一个困指贫困,第二个指疲乏。

(7)一块三分熟的牛排和一块五分熟的牛排在大街上遇到了,他们没打招呼,因为他们不熟啊!

熟指生熟的熟,另一个指熟悉的熟。

(8)某大阿訇(伊斯兰教主持清真寺宗教教务、讲授经典的人)剃头从不给钱。阿凡提给他理完发,要光脸时问:“你要眉毛吗·”“当然要。”阿凡提一刀下去,把他眉毛剃下来:“好,给你眉毛。”大阿訇有苦难言。过一会,阿凡提又问:“胡子要吗·”大阿訇连说不要。阿凡提飞快几刀,就把胡子剃在地上。大阿訇气得大骂,阿凡提说:“不是都按你的吩咐剃的吗?要依我,别说眉毛胡子,就是头发,我也不给你剃呢?”

要在这里是两个意义,第一指保留在原处,第二指交到我手里。

(9)学生:“老师,李白用的墨水是白色的吗?”

语文老师:“不是呀。”

学生:“那为什么书上说李白字太白?”

不懂古代人的姓名有名和字俩个。文化差异引起的多义歧义。

(10)老白去化验科,护士指着前方一牌说:非本科人员不得入内。老白大怒,骂道:我就化验个尿,怎么还要本科文凭!!

第一个本科的本指这个的意思,科是科室的缩减,意思是这个科室,有限制其他人员的意思。第二个本科指本科文凭是学习经历的一个凭证。固定词语不可以拆分。

二、语法结构不同,形成歧义。

(11)一老师要学生用“难过”造句,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从我家到外婆家去,有一条河很难过。”

如果:罐头不如果汁营养丰富。

天真:今天真热,是游泳的好日子。

十分:妹妹的数学只考十分,真丢脸。

从容:我做事情,都是先从容易的做起。

显然,老师要求学生用“难过”造句,是把它当一个词对待,取“难受”之意,而学生在句中却把“难过”误用成了一个短语,是“难得过”的意思。造成错误理解的原因是该学生不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同形的双音结构的语音单位,在有的语境中是一个词,在有的语境中可能是一个短语。

例:我请你吃饭。(“吃饭”是短语,指吃某顿饭)

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饭。(“吃饭”是词,泛指生活或生存)

你把要带的东西都收好。(“东西”指物品)

第一次到北京,出了车站竟不辨东西。(“东西”是短语,指东方和西方,泛指方向)例子引自《语言学研究十五讲》。

(12)先生

甲:你可知道,人类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

乙:先有男人呗。

甲:根据什么?

乙:这都不知道,我们男人称先生,不就是一个铁证吗?

(13)刚上课,教授边把作业本放在讲台上边说“你们许多人做作业不认真,我很难看啊”话未说完下面有一女生窃语:“教授,其实你也很美丽。”

教授的意思是指难以看明白作业的内容,或者是字迹潦草,或者是内容写得背题。难看是短语。而学生理解成了词语长相难看,这是词跟短语同形引起的误会。

(14)一个IT经理走进一家拉面馆说:“你们需要客户端吗?”老板说:“面一般是伙计端,忙的时候才需要客户端。”

一个是名词,是计算机专业术语;一个是主谓短语。句中省略了宾语“面”,应该是客户端面。形成歧义。

(15)上政治课,老师正在讲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见一个同学在睡觉,老师就叫那个同学站起来:“你说说矛盾和统一之间的关系。”

该生睡觉啥也没听,但自信地回答说:“他们没关系。”

老师追问:“为什么没关系?”

该生答道:“统一是方便面,茅盾是作家,当然没有关系。

前者是哲学专业术语,后者是事物和人的名称。简直犯了“蔺相如,司马相如,”两相如成一相如的错误。实际应该是“名相如,实不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