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莲花、小厮都是下人,他们的语言是纯粹的大白话。但在第14、15回中,北静王和贾政贾珍的对话,则完全是文言文,以此显示身份。
(5)北静王见贾宝玉;水溶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贾珍道:“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水溶笑道:“世交之谊,何出此言。”遂回头命长府官主祭代奠,贾赦等一旁还礼毕,复身又来谢恩。(14回)
水溶十分谦逊,因问贾政道:“那一位是衔宝而诞者·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蕃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水溶又道:“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此是前日圣上亲赐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贾政与宝玉一齐谢过。于是贾赦、贾珍等一齐上来请回舆。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而进也?”15回第14、15回中的这段对话非常的深奥和文雅。上层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这些语言仅仅只在会客时使用,且看宝玉和王夫人的对话就不是这样的,很家常,很白话。如“太太不糊涂,就是让这些金刚,菩萨指使糊涂了。
——扯你娘的骚,就欠你老子锤你。
——我老子如今再也不为这个锤我了。”
在外国,情况也差不多,他们有一种所谓的“客厅语”(音译为“沙龙语”)。例如,法国的上层人物有的把日历叫做“将来的记录”,把森林叫做“乡村的装饰”,甚至女主人招呼客人入座时还说“请您满足这把想要拥抱您的椅子的愿望吧”,真是“高雅”得使人起鸡皮疙瘩。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N城的贵妇们像彼得堡的贵妇们一样,在措辞用语上都是非常谨慎和文雅的。她们从来不说:‘我擤了擤鼻涕,我出了汗,我吐了痰。’而是说,‘我轻松了一下鼻子,我用了用手帕。’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说:‘这只杯子……有臭味……’,而说:‘这只杯子有毛病。’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工具,归根结底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语言没有阶级性,是全名共有的。用变换词语的方法来区分阶级是很愚蠢的。
禁忌语:“语言的禁忌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某些神圣的词不能说,或不能随便说,或只能由特殊身份的人使用;二是某些不详或低贱、污秽的词也不能说。”
1避讳语,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对长辈或者上级的名字称呼等都要有所避讳。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了他。”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不同:父为子隐瞒,子为父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6)晋文帝名叫司马昭,那么“昭”字别人谁也不许用,于是,连古代的王昭君也得改名,叫“王明君”。
(7)晋愍帝叫司马业,那么“业”字就为皇帝独霸了去,甚至连地名“建业”(今南京)也改名叫“建康”。
(8)五代冯道,历朝为相。有一次,他命一个门客为他讲《道德经》。门客想《道德经》起首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不仅犯讳,还是连续犯讳,如何讲解,能够安全避讳呢?就解说为:“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冯道听了不禁笑倒。
(9)为什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是因为避讳。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记载: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田登当州县的最高长官的时候,讳言“登”字,连同音字也不许大家提到,谁要是触犯,必受重责,很多吏役因此而受到了笞罚。所以一州人都称“灯”为“火”,不敢有所触犯,生怕挨打。元宵节晚上应该照例张灯,让老百姓观看花灯。可是有避讳的字,怎么写呢?于是衙门的官吏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并将此榜单贴到大街小巷去,看见的人都觉得很搞笑。因此“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流传下来了。
(10)明末有个湖广巡抚宋一鹤,去参见总督杨嗣昌,因为杨父名鹤,为避讳计,他就在名帖上写上“宋一鸟”。
(11)而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汉文帝名刘恒,因此天上的仙女姮娥也得改叫做嫦娥。
(12)宋徽宗赵佶时期,有个叫吴倜的,在太学考试中名列第一,表现出众。宋徽宗准备提拔吴倜的官职,先征求宰相蔡京的意见。蔡京一听马上摇头说此人傲慢不驯,目无圣上。宋徽宗吃惊地问何以见得。蔡京答:吴倜知道陛下的名讳是“佶”,他却不改名,仍然用这个“倜”字,竟然把陛下的名讳给圈起来,真是太大胆了。宋徽宗听了很不高兴,从此就不再任用吴倜。
真是上哪去说理,“佶”和“倜”也能联系到一起。加入到避讳的大军里面去。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3)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
(14)在《本草纲目》中,黄瓜也是一味中药。本来黄瓜不管食用还是药用都叫做胡瓜,系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种子种植而得,因为来自西域胡地,所以称它为胡瓜。建立后赵政权的石勒,自封明帝而下令讳“胡”字,遂把胡瓜改称为黄瓜而一直沿用至今。
(15)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
红楼梦第二回中林黛玉避母亲的讳,对敏字从读音和字形都做了处理。
(16)子兴道:“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上一辈的,却也是从兄弟而来的。现有对证: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17)钱良臣自讳其名,幼子颇慧,凡经史中有“良臣”字辄改之。一日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遂改云:“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元·仇远《稗史》(南宋钱良臣,讳言其名。他有个儿子,很聪明,每读经史,见有“良臣”二字,均避而讳之有一天,读《孟子》有“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之句,就改口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原为尊敬,不料反成辱骂。
(18)某人父名阿谷。一天,此人读《四书》,突遇“旧谷既没,新谷已登”一句,仓促间,来不及深思,高声读道:“旧爹既没,新爹已登,”讳安全避过,却无意中给自己多造出一个爹爹来。
唐朝着名的文学家李贺,才高八斗,因其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终身被拦在进士试场门外。我们看到避讳发展到后期,已没道理可言。因此韩愈曾奋笔疾书写文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有一则故事与避讳有关,却反映的是老百姓的机智。
(19)故事:孝女不言九
张九和李九同时找老朋友王九喝酒。王九不在家,他们请王九的儿媳妇代为转达。张九说:我是东庄的张老九,和你爹是朋友,今晚请他来我家喝酒,我的名字一定向你爹说清楚。李九说:我是西庄的李老九,和你爹是朋友,今晚请你爹到我家共餐韭菜饺子,你要说清楚。
按照避讳原则晚辈是不能直接叫长辈的名字,怎么说呢?“九”字以及九的同音字“韭”该如何可靠避过呢?孝女十分机智,给公爹传话说:
东庄来了张四五,今晚请你过他府,言说要饮连杯醉,不知阿爹你去否?
西庄来了李三三,今晚请你去用餐,言说是顿家常饭,饺子包的扁叶馅。
(20)北洋军阀曹锟,通过贿选当时总统,忌讳《捉放曹》《击鼓骂曹》下令禁演。北洋军阀张作霖,失败退回奉天,忌讳《凤还巢》。戏讳:《语文闲谈》《春秋公羊传》就提出了避讳的原则:“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就是讳其名及曾有过的不光彩事。坏的不说只说好的。语言是记录社会生活的,社会赋予语言文化意义,避讳就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命运无法掌控的一种怯惧心理的表现,希望避开坏事物,别让坏事物带来坏运气。对好事物的渴求心理,人们往往利用一些尊谦词来呼唤好运气。
比如“死”字,《礼记·曲礼》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除了等级观念的表现之外,也含有对“死“字的避忌意义,死是可怕的,佛家说人生有七苦,死亡就是其中之一。人人都想摆脱死亡的阴影。避开“死“字的不吉祥。
在古代,不同等级不同层面的人对“死”字都不直接叫出来,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讳饰叫法。如古代汉语中称帝王之死为“晏驾”,宴是迟的意思,意即他不上朝,他来迟了。佛教僧尼之死为“圆寂”,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跟涅盘意义相同。涅盘是个音译词。称有封邑的人臣之死为“捐馆舍”,是说他不住自家的馆舍了,要到别处去了。士大夫的死被称为“弃堂帐”,意即他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到别处谋生去了。至于老百姓就只能用死字了。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
(21)在百度搜索“死”的不同叫法,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分类整齐的答案:
一、按等级
1、崩,天子死曰崩,例如驾崩、山陵崩等。
2、薨:诸侯死曰薨。
3、卒:士大夫死曰卒。一般官员死称“逝”,
4、不禄:士死曰不禄。
5、死:庶人死曰死。
二、按年龄
1、“殇”不满20岁死曰殇。
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但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2、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3、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三、宗教
1、圆寂:佛教用语,指僧尼死亡。
2、涅盘:佛教用语,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也用作死的代称(指佛或僧人)。
3、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端坐死亡。
四、避讳及谦称
1、百年以(之)后:死亡的委婉说法。
2、见背:(书面语)指长辈去世,委婉的说法。例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3、上天:迷信的人指到深佛仙人所在的地方,也用作婉词,指人死亡。
4、仙逝:婉词,称人死。
5、归天:填沟壑: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例如: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五、褒贬
1、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2、就义:为正义事业而被杀害。
3、见阎王:指死,含有贬义。
4、蹬腿:(蹬腿儿)指人死亡(含诙谐意)
5、一命呜呼:指死(含诙谐意)
6、见鬼:指死亡或毁灭。例如:让这些害人虫见鬼去吧。
7、翘辫子:死(含讥笑或诙谐意)。例如:袁世凯做皇帝没几天就翘辫子了。
六、中性
1、殁:(书面语)死。
2、殇:(书面语)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3、夭折:未成年而死,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4、亡故:死去。
5、断气:停止呼吸,死亡。
6、逝世:去世,多用于名誉、地位较高的人。
7、上西天:指死王,带有点不好的意味。
8、老死:由于年老体衰而死亡(区别于病死)
9、升天:称人死亡(迷信)
10、寿终正寝:指年老病死在家中。
11、下世:去世。
12、猝死:突然死了。
13、行将就木:寿命已经不长了,快要进棺材了。
14、晏驾: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从词的音节来说古代用亡尽殁殒卒等,是单音节词语。词语双音化后又有:故卒殒命夭折早殇谢世蚤世不讳不禄作古仙游疾终溘逝物故厌世弃养与世长辞寿终正寝命归黄泉一命呜呼上西天咽气走了长眠上路了等等。
现代生活中,避讳父母或是上级姓名的讳饰基本废除了,但是对于含有不好意义的字眼还是在避讳,比如死字,老百姓们,也不直说死,直说感觉是大不敬。在口语中出现了很多的代称,如:没了去世辞世下世谢世逝世升天老了不在了丢了老命走了永别了停止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见马克思等等。
一般来说,凡属对人不尊重、不礼貌的亵渎话语基本都是有所忌讳的。
(22)鲁迅《华盖集·咬文嚼字》中说:“在北京常看见各样好的地名:辟才胡同、乃兹府、丞相胡同、协资庙、高义伯胡同、贵人关。但探起底细来,据说原来是劈柴胡同、奶子府、绳匠胡同、蝎子庙、狗尾巴胡同、鬼门关。”
(23)石安石先生在《语义论》一书中从语言理论角度分析说:“北京的胡同名,很多都随着书写形式(有的兼及语音)的改变而改变了内部形式,如‘轿子胡同——教子胡同’(在宣武区),‘鸡爪胡同——吉兆胡同’(在东城区),‘棺材胡同——光彩胡同’(在西城区),从而改变了内部形式义。”
日常生活中的强调说吉利话以避开坏事。不少夫妻之间不分食一个梨,避讳“分离”;为讨吉利,一时间“6、8”吃香;但为避讳,“4、7”受冷落;四本有事事如意之意,但人们没有注意到,反是与“死”同音,使人退避三舍。但是8虽然谐音发,用到发大财倒是很好,但用到人的称谓上,倒不好,比如骂人的话“八婆”“王八”等等。
至于数字13,祖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没什么避讳的,古典文学中有十三太保,十三妹等名称。但同西方文化接触后,13成了不吉利的数字,人们开始躲避了。
还有在造词的时候,对数字有一些有潜在的选择和躲避,比如《说一不二》中写道“在各地方言中,“二”字打头的词都不咋的。不是二流子、二赖子、二混子,就是二杆子、二愣子、二球货,要不然就是二百五、二皮脸(不知羞耻的人)、二五眼(没有眼力的人)、二把刀(即半吊子)、二二丝丝(优柔寡断)、二拉八当(犹犹豫豫)。此外,二心(异心)、二乎(畏缩、犹疑、没指望)、二话(阴阳怪气的话)、二婚头(再婚者),甚至二郎腿、二道贩子,也都带着贬义。再如成都话“二不挂五”(不正经)、南京话“二五郎当”(马虎)、西安话“二腻八争”(做事懒洋洋),都是。二字打头的,也就二锅头还凑合。”
为什么“二”不招人喜欢呢?因为谁都想当“一把手”,当“老大”。老大老二,说起来差不太多,实际上地位差得远。比如“二房”就不如“大房”,甚至不如“三姨太”。事实上一说到“二”,就有低人一等,或者差劲、不够档次的意思,比如“二手货”、“二婚头”。二手货未必就不好,二婚头也没什么不光彩,但给人的感觉却好像是吃了亏,至少意味着没钱没办法没能耐。有钱谁买“二手货”?有办法谁娶“二婚头”?有能耐谁愿意当“二把手”?不能“一”,只能“二”,总有那么一点“沦落”、“屈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