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22353900000023

第23章 悲鸣与惩罚,僭号称尊无善果(3)

二月,唐大臣共同请哀帝退位,朱全忠所控制的其他藩镇以及湖南马殷、岭南赵隐也遣使劝进。朱全忠表面上又推让了一番,经过几次往复,到三月二十七日,哀帝正式退位。百官以宰相张文蔚为首,携带玉玺,备起仪仗,浩浩荡荡开赴汴州。还未等百官来到,朱全忠便迫不及待地在汴州新修成的金祥殿理事。不过,因为还未正式称帝,朱全忠只是自称寡人,各种笺、表都匆匆去掉唐朝年号。因新年号要等称帝后才有,都暂时只标月日,不写某年。第三天,张文蔚率百官来到汴州。

四月五日,朱全忠改名朱晃,完成了称帝前的最后一项准备工作。四月七日,张文蔚等人乘辂车,诸司、诸部门都备起仪仗来到金祥殿前,献上玉玺,为朱全忠加冕。然后,张文蔚宣读哀帝让位文书,百官群臣在殿前舞蹈庆贺,大呼万岁。朱全忠正式即帝位,建梁朝。定年号为开平。

仪式完毕,朱全忠在玄德殿大宴群臣,举酒对群臣道:“朕辅政不久,此次称帝多赖诸公推戴。”群臣多唯唯诺诺,不敢发言。只有薛贻矩等人顺着他的话,颂扬其功德卓著,理当应天顺人,登基称帝。朱全忠十分满意。

梁朝的建立,使黄河流域实现了局部统一。而且,朱全忠在称帝之初,也能实行一些宽松政策,比较注重农业生产,这即使是表象,但比起军阀混战毕竟强了些,这使社会有了一些起色。

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正月,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即位。这年九月,朱全忠亲自率军渡河北上,但河东之兵都坚壁不出。十一月,朱全忠退还洛阳,郁疾致病。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初,河东兵大举攻讨幽州,刘守光向梁求救。二月,朱全忠病情稍缓和了些,决定再次率军北上,但遭到河东军偷袭,大败,朱全忠羞愧交加,病情加剧。四月,返回洛阳,朱全忠病情急剧恶化,梁朝上下都在议论嗣君问题。

朱全忠长子友裕已死,另有二子友硅、三子友贞与养子友文,还有幼子友敬等人。此时友文与友贞均在汴州,友硅在洛阳。这三个子嗣中,朱全忠对养子友文更看重一些。

朱全忠夫人张氏已于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病死。此后,朱全忠即放纵淫逸,纵情声色,常常召几位儿子的夫人入宫服侍,视作妃嫔。朱友文之妻王氏容貌出众,尤受朱全忠宠爱。这也是他看重友文的重要原因。

五月末,朱全忠自知已不久于人世,命王氏去汴州召友文。当时朱友硅之妻张氏也在旁边,马上出宫将此事报告朱友硅。友硅本以为在全忠嫡子中自己年龄最长,理应立为太子,对朱全忠中意友文、一直不肯立自己做太子一事愤愤不平。他得到这一消息,知道父亲要将帝位传付友文,急急与左右随从进行策划。六月一日,宫中传下诏令,贬朱友硅为莱州刺史。按当时惯例,凡被贬官员,多于途中赐死。朱友硅见情况紧急,加快了篡位步伐。次日悄悄进入禁军左龙虎军营,要统军韩勃发禁军相助。当晚,韩勃派牙兵五百人跟随朱友硅进入皇宫,突入朱全忠歇息的寝殿。朱全忠强撑着起身问道:“反者为谁?”朱友硅答:“非他人也。”朱全忠见是朱友硅,责骂道:“汝悖逆如此,天地岂容汝乎!”朱友硅反骂:“老贼万段。”命仆夫冯廷谔向前刺杀朱全忠。朱友硅用破旧毯子将朱全忠裹起,秘不发丧。马上派供奉官去汴州,令友贞杀朱友文。

六月三日,假称朱全忠旨意,命朱友硅权主军国之务。六月五日,供奉官返回,称朱友文已死,朱友硅方宣布朱全忠病终,自己即帝位。朱友硅将朱全忠葬于河南伊阙县(今河南伊川西南)。

石敬瑭:认贼作父、祸国殃民的“儿皇帝”

石敬瑭是历史上有名的认贼作父的皇帝,他认契丹皇帝作父,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大量进贡珠宝,割让土地,总之凡能讨好契丹国的,他无所不用其极,深为世人所不齿。

大事成于果断而败于犹豫

石敬瑭是沙陀族人。沙陀本是西突厥别部,后来向东迁到盐州(今陕西定边)一带,是个长于骑射的游牧部落。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二月二十八日,石敬瑭出生在太原汾阳。

石敬瑭出生在一个天下大乱、争战十分剧烈的时代。李唐王朝名存实亡,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兵连祸结,岁无宁日,武夫悍将主宰一切。石敬瑭长大以后,随其父学习了一些刀枪骑射的本领。他性格沉着,寡言少语,练武之暇,也能读点兵法书籍,逐渐知道了前代名将李牧、周亚夫的事迹。沙陀人向来尚武,不重视文化,石敬瑭显然与众不同。当时任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的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非常器重他,将他招为女婿。李存勖听说石敬瑭擅长射箭,也把他擢居左右。后来,李嗣源又命他督领亲兵部队左射军,倚为心腹亲信。

石敬瑭随李存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李存勖当上皇帝之后,却没有封他一官半职,他仍然在李嗣源的麾下当个心腹小校,待遇未免太不公平。石敬瑭心中怨恨不已,然而表面上却丝毫未流露出不满,他在默默地等待着局势的变化,他看到像他一样被李存勖遗忘冷落的功臣宿将不乏其人,而最受猜忌的就是他的丈人、功居第一的李嗣源。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赵在礼在魏州发动叛乱,朝廷遣元行钦招抚失败。群议均以为非用李嗣源不可,李存勖不得已命李嗣源为统帅,率侍卫亲军前往讨伐。哪知兵到邺都(今河北大名)城下,当晚发生哗变,士兵挟持李嗣源,要他当皇帝。李嗣源不从,士卒纷纷散逃而去。李嗣源这时手中只剩下常山一军,共5000人,马2000匹。李嗣源欲明其不反的心迹,屡次上表申诉,都被元行钦扣下,不得达于朝廷。李嗣源更加疑惧,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刻,石敬瑭悄悄地附在李嗣源的耳朵上说:“大事成于果断而败于犹豫,天下哪里有上将与叛卒共入贼城,日后尚保平安无事的呢?大梁乃天下之要津,假若给敬瑭三百骑兵,先往占据,您再引兵急进,以此为根据之地,自能保全无虞。”一席话说动了李嗣源,遂命石敬瑭率五百骑兵直捣大梁。石敬瑭星夜兼程渡过黄河,赶到大梁城下,先使裨将李琼以劲兵突入封丘门,自己踵其后自西门入,占领了大梁。接着石敬瑭向西挺进,李存勖终被乱兵射伤,后饮奶酪而死。李嗣源进入洛阳,旋即帝位,是为后唐明宗。

老丈人当了皇帝,石敬瑭既是驸马,又是功臣,地位比以前大不相同,官职一年数变,

他先由总管府都校升为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任陕州保义军节度使,赐号为“竭忠建策光复功臣”。次年加检校太傅兼六军诸卫副使,晋封开国伯。不久又升为宣武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六军诸卫副使,晋封开国公,赐号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掌握了后唐朝廷的军事大权。

在后唐明宗统治期间,石敬瑭凭借着皇亲国戚的地位,又功高勋重,在朝廷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到明宗末年,他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藩汉兵马车总管等。在内他是后唐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在外又是镇守边关要塞的封疆大吏。

公元933年,后唐闵帝即位。闵帝优柔寡断,大权旁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明宗养子李从珂在凤翔发动兵变,前来夺位。闵帝慌忙召姐夫石敬瑭赴阙御敌。石敬瑭与诸将合计一番,决定不妨前去观望形势,再做决断,遂率兵迤逦而来。四月初一,在卫州(河南汲县)东七八里的地方遇上了仅带50名卫士仓皇逃跑的闵帝。闵帝见到姐夫,大喜,以为得到了救星,连忙向他求救,问以社稷大计。哪知石敬瑭不作正面回答,却反问:“听说陛下已遣康义诚西讨,战局如何?陛下又何以至此?”闵帝哭泣着说:“康义诚也叛变了。”石敬瑭顿时变了脸色,他看到闵帝那失魂落魄的样子,低头打起了小算盘:李从珂骁勇善战,名震军中,现在又招降纳叛,实力大增,而自己羽翼未丰,强弱悬殊,恐怕难以与他相争。与其保这个丧家狗似的皇帝,引火烧身,还不如自己保存实力,暂避风头,窥伺时机。想到这里,他假装长叹了几口气,不阴不阳地对闵帝说:“卫州刺史王弘贽乃是精明练达的宿将,我去问问他。”接着就假模假样地去了一趟王弘贽处,带回王弘贽的话:“从前天子播迁的例子也不少,但都带着将相、侍卫、库府、法物,使群下有所瞻仰,如今皇上只带着50骑卫,一无所有,臣子纵然想尽忠,又有什么办法呢?”闵帝卫士奔洪进听后勃然大怒,指着石敬瑭厉声斥责:“你是明宗的爱婿,与之共享富贵,也应与之共承忧患。今天子蒙难,向你求救,你却说三道四,推卸责任,这不是想要附贼卖主吗?”弓箭库使沙守荣也义愤填膺,拔出佩刀要刺石敬瑭。石敬瑭的亲将陈晖连忙上前格住,斗过几个回合,沙守荣被一剑劈死,奔洪进自刎。石敬瑭索性指使指挥使刘知远引兵入驿,将闵帝左右随从全部杀死,把闵帝撇在驿舍,扬长而去。

当上了契丹的“儿皇帝”

石敬瑭虽然和后唐其他大臣一样归附了李从珂,但他想谋反已成为司马昭之心,当时明眼之人都看出迹象来了。李从珂也并不糊涂,他命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北面行营副总管,屯兵代州(山西代县),以分石敬瑭之权,又命羽林将军杨彦洵为北京副留守监视石敬瑭。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正月,李从珂过生日时,石敬瑭的妻子入宫祝寿。告辞时,李从珂醉不择言地说:“你急着回去干什么?难道要和石郎造反吗?”石敬瑭听到这些,更加疑惧,决心举兵叛变。

清泰三年五月,叛乱爆发了。石敬瑭首先发动政治攻势,上表指责李从珂即位非法,要他自动下台。石敬瑭之所以不敢贸然南下直取洛阳,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不能一举成功。他坐在太原城里用笔墨挑衅,是在等待对方的分裂和契丹的援兵。

在这期间,李从珂派出张敬达、张彦琪等率兵讨伐石敬瑭,石家亲属也都被诛杀。好容易熬过夏天,直到秋高马肥的时候,才盼来了契丹救兵。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亲率5万骑兵,号称30万,自扬武谷而南,不日抵太原城下。第二天,契丹纵兵冲杀,唐军大败,步兵死者近万人,只有骑兵保全,逃回晋安寨。唐军投降者千余人,石敬瑭下令全部杀死,太原之围始解。

当天晚上,太原城北门外,秋风瑟瑟,战旗猎猎,在灯笼火把的照耀下,一幕历史上罕见的丑剧鸣锣开场。只见44岁的石敬瑭由众官簇拥着,口称:“儿臣叩见父皇!”随后拜倒在年仅33岁的耶律德光脚下。礼毕,两人携手入城,耶律德光喜形于色,石敬瑭毕恭毕敬、低声下气。

接着契丹和石敬瑭合围晋安寨,又是一连数月对垒不下。既然举起了叛旗,就应该有一个号召天下的样子,石敬瑭恨不得马上当上皇帝,可又不敢向老子耶律德光明说,心里疙疙瘩瘩很不痛快。十一月的一天,耶律德光对他说:“我千里来援总要成功,看你相貌器量,真像个中原之主,我就立你当天子吧。”这话正说到了石敬瑭的心坎上,但他又不敢立刻接受,便装模作样地辞让了几次,在将吏的一再劝说下,石敬瑭才假装勉强地答应下来。耶律德光作册文,授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筑坛于太原北门外的柳林,择日举行登基大典。届时耶律德光亲手脱下自己的袍服衣冠,替石敬瑭穿上,石敬瑭就穿着一身契丹服装,不伦不类地南面就座,接受群臣的朝贺,当上了契丹的“儿皇帝”,改元天福。

不久,晋安寨中的唐将杨光远、安审琦杀死张敬达举兵投降,石敬瑭拔掉这颗钉子,就率师南下,一路上,后唐将官纷纷投降。李从珂见大势已去,登楼自焚。石敬瑭开进洛阳,后定都汴梁,从此开始了五代的第三个王朝——后晋。

石敬瑭仰仗契丹的支持当了皇帝,自然对耶律德光感激涕零、言听计从。当初在太原时,耶律德光说:“桑维翰对你尽忠,你应用之为相。”石敬瑭就任命桑维翰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石敬瑭准备南下洛阳,想留个儿子留守太原,也向耶律德光求旨。耶律德光令他把各个儿子排成一队,亲自挑选,指着他的养子石重贵说:“这小子眼大,就留下他吧。”石敬瑭立即照办。

石敬瑭在位的7年间,始终对契丹媚事奉承。他给耶律德光写信,每次都用“表”,还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己称臣,称“儿皇帝”。契丹使臣来到后晋,他总是跪拜接诏,恪尽儿臣之礼。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十月,契丹遣使册封他徽号曰“英武明义皇帝”,夸奖他深明“父子大义”,他高兴万分,命左右金吾、六军仪仗、太常鼓吹出城像迎天书一样将册封诏书吹吹打打、轰轰烈烈地迎到崇元殿前,陈列供奉。

石敬瑭给契丹进贡的财物不可胜数。当初契丹军队回国之时,他遣威塞(今河北涿鹿)节度使翟璋在管区内筹集10万缗犒军钱。此州土地贫瘠,百姓穷困,石敬瑭为让契丹满意,仍严令搜刮,以致民不堪命。此后,他每年除了依照原约贡献金帛30万之外,逢时过节、吉凶庆吊都额外奉送礼物。从中原到契丹,一年到头,满载玩好珍异的车子络绎不绝,耶律德光以外,契丹的太后、皇后、皇子皇亲、将相大臣都有财物可得。后晋承兵火之余,府库殚竭,所有贡献给契丹的财物负担都转嫁到了百姓头上。

在石敬瑭的残酷剥削下,后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天灾人祸也极其严重,水旱、蝗灾接连不断,仅仅天福七年(公元942年)五月的一个月里,就有5个州郡发大水,18个州郡遭旱灾。天福六年九月,黄河在滑州决口,东泻千里,百姓扶老携幼,登上丘岭避洪水。然而躲得过大水,却躲不过人祸,饿死者难计其数。即使这样,石敬瑭仍不放松对人民的盘剥,一时之间,饿殍盈野,流民遍地。有些想安定下来从事生产的百姓也因州县徭役繁重,责之重赋,威以严刑,不得已重新踏上流浪的道路,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取皇位难,保皇位更难。石敬瑭既是皇帝又是奴才,既是绵羊又是豺狼,是一个集高贵与卑贱、软弱与凶残于一身的人物。他在位7年间,像范延光一样不服他领导,觊觎皇位的人层出不穷,好多藩镇只是表面上供奉他罢了,暗地里对他并不多么恭顺。契丹的父皇帝更不把他放在眼里,稍不如意就加斥责。他整天就像睡在丛棘烈火上一样,辗转反侧,不得安生。在这种内外交困之下,天福七年,石敬瑭生起病来,到了六月,在保昌殿一命呜呼,死时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