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22353900000025

第25章 同室操戈,举兵问鼎帝王梦(2)

寡人未得诸王之意,没敢联合他们。如今诸王如果能以存亡为重,振弱伐暴,以安刘氏天下。敝国虽贫穷,寡人节衣食之用,积攒金钱,修整兵革,聚积粮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愿与诸王勉励共用。能捕斩大将的,赐金五千斤,封万户;捕斩列将的,赐三千斤,封五千户;捕杀裨将的,赐二千斤,封二千户。捕杀二千石的,赐千斤,封千户;捕杀千石的,赐五斤,封五百户,都是列侯。汉军如有人以军带城邑降者,有兵万人,邑万户,可为大将;有人户五千的,可为列将;有人户三千的,可为裨将;有人户千人的,可为二千石。以下小吏都以不同功劳授爵封赏。其他封赐都是汉法的两倍。愿诸王以此明令士大夫,不敢欺骗。寡人金钱在天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有应该赏赐者应告诉寡人,寡人将派人送去。以此敬告诸位。

吴王刘濞在广陵誓师举兵,使长安朝野上下乱作一团,景帝急忙召见晁错,商议对策。晁错建议景帝亲自带兵平定七国之乱,他留守长安。景帝闻此沉默不语,拿不定主意。窦婴上谏称袁盎有退兵之计。景帝于是召见袁盎。

周亚夫用守城之计击败叛军

景帝迫于无奈诛杀晁错,而后一面派袁盎出使吴国劝说吴王放弃谋反,一面加紧调拨人马:授命绛侯周勃之子周亚夫为大将军,主攻吴楚兵马;曲周侯郦寄率兵击赵;将军栾布攻打齐地诸王;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监齐赵兵西进。单说袁盎到吴国后,未及见到吴王,吴王刘濞已知其来意,笑着对部下说:“寡人已是东帝,不知谁当拜谁。”(意为景帝应朝见他)遂不见袁盎,并将其扣留在军中,欲让他一同反叛。袁盎不肯,刘濞便有诛杀之意,令人严加看守。且说袁盎在吴国做相之时,从史曾与他的侍女偷情,袁盎知道后,并未将此事挑破,佯作不知。从史知道事已泄露,怕被治罪而逃走。袁盎发觉后,亲自将他追回,并把侍女赐给从史。自此,从史感恩不尽,常思报谢。而今看守袁盎的领头人正是那位从史。所以袁盎因此得以逃脱,回到关中。

周亚夫统率大军到达荥阳,而后进军洛阳,看到剧孟,大喜:“七国反叛,来势凶猛,没有想到洛阳竟安好无损,又见到剧孟。原以为叛军已占有剧孟,没有想到剧孟会没有动静。如今我大军到此重会剧孟,据守荥阳,荥阳以东不足为忧了。”等军进淮阳后,周亚夫请教曾事从父亲的老谋士邓都尉有何破敌良策。邓都尉说:“吴兵现在士气旺盛,无法同他们正面交锋。而楚兵进军轻率,看样子不能持久。方今为将之计,不如引兵到东北坚守昌邑,那时吴王一定以其全部精锐攻打梁王所在地。而将军可深挖沟、高筑垒,只作坚守;而后派一支轻骑兵断绝淮泗之水,截断吴军的粮饷运道。等到吴军精疲力竭,又无粮草之时,再以全部精锐之兵攻之,必获全胜。”于是周亚夫采纳了邓氏之计,按兵不发,静候时机。

吴楚两国一并发兵,气势汹汹,卷土而来。楚王刘戊率军西进,力克棘壁(今宁陵县西南)乘胜前进,所向披靡;吴王率军北渡淮水,直抵梁孝王辖地。梁孝王十分担心,派云将军出兵,却连伤两员大将,铩羽而归。梁孝王只好一面坚守城池,一面派人求救于周亚夫。周亚夫对此视而不见,不出一兵一卒相救。梁孝王大怒,派人到皇上面前参奏周亚夫,皇上遂派使臣让亚夫救梁,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亚夫仍按兵不动。幸好梁王的使臣韩安国与原楚相张尚之弟张羽带兵据守(张尚为谏楚王而死),屡屡击退吴王,才保城池不失。吴兵欲西进,怎奈梁据城坚守,久攻不下,便转头向东进击周亚夫。军到下邑,吴王欲同周亚夫决一死战,周亚夫却坚守不出。这时吴军粮草供应不继,士兵饥饿难忍,死者甚多。吴军几次挑战,欲速战速决,但周亚夫仍不为所动。吴军此时因不堪饥饿,军心摇动,已有士兵逃亡。周亚夫见时机成熟,遂出动大军,吴兵已无斗志,望风披靡,溃不成军。吴王仅带壮士数千人连夜逃遁,欲过长江,走丹徒,保住东越,固守东南。不料,汉已派使臣联通东越,东越派人趁吴王外出慰劳士兵之际将其杀死,割其头,驰传各地。吴军一败,楚王无力独撑大局,随之而溃,楚王刘戊亦兵败自杀。

“像我这样的人死有余辜”

吴王发兵之初,以大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曾向吴王谏曰:“吴楚两军西进,没有奇路可走,行动缓慢,难以取得成功。我愿率领五万人马,沿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之地,进武关,和大王会合,这可谓出奇制胜。”然而吴王的太子劝谏吴王,认为吴以清君侧之名出师,不宜将兵权交给异姓人,让外人掌握了兵权,若倒戈反击,将如何是好?况且田禄伯带兵另行出击,利弊如何,尚难以确定,而吴军的整体力量却马上就被分损却是显而易见的。吴王听信太子之言,拒绝采用田禄伯的策略。吴国的少将桓将军亦谏劝吴王道:“吴国步兵多,步兵利于在地势险要的地方作战;汉军骑兵多,车骑兵利于在平原地带作战。所以吴军不应贪于城池的争夺。所过城邑攻不下的,不要强攻,应尽快直奔洛阳攻取武器库和敖仓的粮食,据守太行山、黄河之险,以号令诸侯。到那时,纵然不入关,天下大局也将确定。如像现在这样缓慢进军,计较于一城一池,等汉军主力进入梁、楚交界地带,那时恐怕大事不妙,望大王三思。”吴王闻此拿不定主意,请教于各位老将。老将却认为那只是年少气盛者急功近利之举,临时用用可以,却不能成就大事,于是吴王对桓将军的策略亦弃而不用。

吴王统率吴军,缓慢西进,未等渡淮水,各宾客已被封为将、校尉、侯或司马,唯有周丘没有被重用。周丘是下邳人,逃亡到吴,除了喝酒,无所事事。因此吴王对他很不以为然,没有任用他,也没有封赏他。此时周丘却自去求见吴王,申诉道:“臣无能,不得已待罪行闲。臣虽不敢奢望求得封将封侯,只愿得到大王一汉节,必有报于大王。”于是吴王赐他汉节,随他而去。周丘得到汉节后,连夜赶到下邳。下邳闻听吴王已反,都坚守城池。周丘到下邳后,先召见县令。县令到,周丘令人杀之,而后召见本地亲戚、豪吏鼓吹道:“今吴王大兵将至,到后,若杀尽下邳人,不过一顿饭的工夫。如果今天大家投降吴军,不仅家家可以保得安全,而且有功者还能得以封侯。望大家能识时务,趁机立功,休做不明之举。”于是众人皆顺从周丘,并布告百姓。周丘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下邳占领,且一夜之间得三万余人。他一边使人回报吴王,一边带兵向北进军,等到达城阳时,已有十万大军,并一举打败城阳中尉军。但此时他已得知吴王败走,知大势已去,便欲退守下邳,未至,途中发病而死。

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济南王辟光围攻临菑,三月未能攻下。汉兵至,三王各带兵回本国,齐地因此未发生大的战争。胶西王刘印兵归后,遂袒跣,席槁,饮水,以谢罪于太后。其太子刘德说:“汉兵已走远,臣看汉军已疲惫至极,可以袭击,臣愿收拾大王的余兵袭击汉军,击之不能取胜,再逃入海中,也为时不晚。”刘印说:“现在士气已崩溃,斗志尽失,无法再战。”因而未听从儿子之计。这时汉军将弓高侯韩颓当给刘印送信说:“奉诏诛不义之人,降者赦免其罪,恢复原来的待遇;不降者全部消灭。大王打算走哪条路呢,可三思。”刘印肉袒叩头于汉军军营,进见韩颓当说:“臣印奉法不严,惊骇百姓,才劳苦将军远道而来,敢请菹醢之罪。”韩将军执金鼓见刘印,说:“大王苦于军事,愿听大王为何发兵。”刘印顿首膝行说:“今日之事,全因晁错得天子信用,擅变高皇帝法令,侵夺诸侯的封地。印等认为这是不义之行,恐怕因此而败乱天下,七国才联合发兵,打算共诛晁错。今闻晁错已诛,我等谨慎罢兵回来。”韩颓当对此却冷笑不止,突然发问道:“大王如果认为晁错不好,为何不上书奏闻皇上?没有虎符诏令,擅自发兵攻打他国,恐怕并非仅仅是想诛杀晁错吧?”言毕,出示诏书,掷于刘印:“大王自行做个了断吧!”说完拂袖而去。刘印自叹道:“像印这样的人死有余辜。”于是自尽身亡。太后并太子皆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皆被杀。景帝于是废掉这些封国,归属汉中央直辖。

前去围攻赵王的郦将军畏敌不前,等了十个月,待栾布攻下齐地后,才挥军北上,迫使赵王自杀。济北王因部下劫持,没有参加叛乱,才得以保全性命,迁徙为菑川王。

李建成:历史上最可怜的太子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唐高祖李渊长子。他虽为太子,而其弟秦王李世民功绩卓著,人心所归。他清平刘黑闼的反叛,以求立功树威。后又与其弟李元吉合谋,下毒于李世民酒中,李世民未死。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之罪,翌日李渊召二子入宫,同众大臣审核,至玄武门,李建成被世民所杀。李元吉为尉迟敬德所杀。李世民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

与李世民并肩作战

李建成是唐朝第一位皇太子,却与九五失之交臂,是他生性残暴、淫乱,还是功德不堪君王位?细细探究其一生,或许可得知一二。

中国封建时代是家天下的社会,每朝每代都是由一姓统治天下,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江山是父子兄弟、同宗同族齐上阵,共同打下来的。中国古代以强盛闻名后世的唐王朝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唐高祖李渊共有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霸,四子元吉。玄霸早逝。四子同为窦氏所生,血脉相连。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派李渊到山西河东做慰抚大使,去镇压那里的农民起义军。两年后,又任命其为太原留守,为隋王朝支撑着北方统治。然而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使隋王朝岌岌可危,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化瓦解之势,人心思变,各怀异志。尤其是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朝贵族杨玄感起兵反隋,直接促使隋王朝内部的分崩离析。身为隋朝贵族的李渊,与隋皇室有着较近的亲戚关系,他的姨母是隋炀帝的母亲,但这并不妨碍他有了反隋之心。大业十三年,李渊决定起兵举事,遂派心腹连夜赶往河东通知长子李建成马上携家人到太原。自从李渊调守外地后,长子李建成自然而然地接替了父亲在家中的位置,担负起了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和安全,安居于老家河东。得知父亲欲举大事,李建成命家人即刻打点行装,连夜起程,直奔太原而来。然而因形势紧迫,未等李建成携家人到达太原,李渊已起兵。河东的隋朝官员发现李建成举家逃走,知大事不妙,急令各关口严加追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不得不抄小路,躲追兵,绕关卡,终于护卫家人安全抵达太原。李渊见儿子和家人到齐,一直悬在嗓子眼的心这才放下,并任命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封为陇西郡公。接着李渊即命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一并去攻打西河郡。兄弟二人并肩作战,不久克复西河重镇。随后李渊建大将军府,设三军:李建成为左领大都督,左统军隶;李世民为右领大都督,右统军隶。同年七月,李渊亲率大军南下关中——隋朝的统治心脏。以四子元吉为镇北将军,留守太原,李建成、李世民随父入关中。

入关后,李建成同司马刘文静被派往关中东部,屯兵永丰仓,兼守关中东部的咽喉——潼关,以防御东部力量。次子李世民随同李渊围攻长安。随着围攻长安的节节胜利,李建成亦率军从新丰赶赴灞上。历经四个月的艰苦作战,十一月,攻克长安。于是李渊拥立代王杨侑为天子,尊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杨侑封李渊为唐王,总理万机;李建成身为长子,顺理成章地封为唐国世子。

李渊为李建成的前途感到担心

虽然李渊已控制了长安地区,但全国的形势危机并未随之解除。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农民起义军、军阀割据势力或隋朝残余势力的控制之下。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军事上的统一。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正月,以李建成为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李世民为副统帅,将兵十万,兄弟二人再次联手,东征洛阳。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也没想到,这次东征竟是兄弟俩最后一次并肩作战。四月,已决意篡夺帝位的李渊,召李建成和李世民回到长安。五月,李渊代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年号为武德。李建成也由唐王世子转封为皇太子。唐王朝建立起来了,但全国大部分地区尚处于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状态,因此军事任务仍十分艰巨。但李建成既然成为太子,将来皇位的继承人,所以不便再带兵征战,只好留在朝中,辅助父皇处理军国大事,完成统一的重担随之落到了弟弟们的肩上。特别是富有战斗经验的李世民,成了统一战争的总指挥,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唐王朝中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

无论对于哪一个打天下的王朝而言,战争使手足之情更深,而和平之时却反目成仇。伴随着唐王朝的发展壮大,李家的和睦亲情渐渐消失殆尽,李建成受封为皇太子,弟弟李世民、李元吉也同时分别受封为秦王和齐王。此后李建成留在长安辅助李渊处理政务,齐王李元吉镇守太原,秦王李世民包揽了对外的军事作战。但唐朝建立之初,迫于强敌压境之急,太子有时也不得不披挂上阵,征战沙场。李渊称帝之时,活动在陇右的薛举忽然大举进犯,长安顿时人心惶惶,形势十分危急,李渊急派李世民出击薛举,去稳定陇右。适逢此时,司竹地祝山海,自称护乡公,领导农民起义,有兵千余人,声势颇大。李建成遂率将军桑显和镇压祝海山,大获全胜。接着,占据凉州的李轨被安兴贵等人所杀,安兴贵举众降唐,李建成奉命前往接应。当时正值酷暑时节,而李建成却沿途驰猎无度,所统率的士兵苦不堪言,成帮结伙地逃走,以致所剩之人不过半数。李渊对此大为不满,但李建成毕竟是太子,不便过责,可是心里却不免为李建成的前途有些担心。为使李建成将来能成为有所作为的治国明君,李渊经常强令他研习时事,诵读经书。除了军国大政以外,其余事务一律放手让李建成自行决定,以此来锻炼他的政治能力。李渊还选派礼部尚书李纲、民部尚书郑善果辅助李建成处理政务。李渊的这些安排全是为了李建成着想,渴望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能代代相传,而不是像隋代那样两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