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愉快教学
22376000000013

第13章 愉快启发提问的技巧(4)

有经验的老师非常重视导人新课的艺术性。他们往往用设问的方法,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年、月、日”时,新授前设问:“小明的爷爷今年(1992年)只过了18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有几岁?”学生们利嘴快舌地答:“18岁。”紧接着老师又问:“爷爷18岁,他儿子几岁?能有孙子吗?”学生们立刻笑着回答:“不可能有孙子。”那么,小明的爷爷到底是几岁呢?矛盾产生了,正是火候,老师导入新课,告诉大家学习了“年、月、日”(板书)一节便可知道。这种设问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的心理,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在衔接处设问

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例如,教学“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时,先引导学生复习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和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然后提问:能否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呢?怎么化?这样就自然点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了解了分数、小数、百分数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三、在关键处设问

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关键处设问,引导他们正确掌握知识实质,是课堂设问优化不可缺少的一步。例如,在教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将一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然后提问:这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当学生找出二者的关系后,接着问:剪下的一个三角形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何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剪下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此时.趁热打铁问: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谁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于问题提在关键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识。

四、在障碍处设问

提问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提问:如果按照一个数所含的约数的个数来分类,1~10这十个自然数可分成几类?学生把它分成含有一个约数、两个约数等类别。接着问:如果按照约数的个数分类,自然数应该怎样分类?就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及时让学生观察2、3、5、7所含有的约数个数有什么特征(1与本身)?4、6、8、9、10所含有的约数个数与前四个数相比,有什么区别?学生豁然开朗。最后再问:质数、合数的定义是什么?自然数可分成哪三类?通过在障碍处设问,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对事物分类的方法,而且提高了思维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五、在力点处设问

所谓力点,就是课文的节骨眼,是文章反映人、物、事的关键笔墨,也是作者着笔的高潮和教者教学的高潮。提问设计能否准确选择力点,关系到教材重点、难点、特点的把握。可以说,抓住了力点,就是整体把握了教材,抓住力点,深究不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领会课文含蕴。

《会摇尾巴的狼》一文着力点是狼摇“硬尾巴”,那么抓住这个力点,设计这样一组提问:狼与狗的尾巴有何不同?(谁的硬?谁的软?)狼为什么摇硬尾巴?摇的结果是什么?(掉土,露相)狼摇硬尾巴说明了什么?这样,狼的虚伪本质也就昭然若揭了。

课堂教学能否形成高潮,也在于力点的选择。忽视了摇硬尾巴这一点,不仅不利于学生了解狼的本质,领会文章的意旨,更不会使课堂教学形成高潮。因为,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导向,教师问不到实处,学生也就思不到实处,课当然上不到实处。

六、在题目的变通处设问

在题目的变通处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掌握基本思路后,可以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方式提问,进行思维变通性的训练。例如:“一项工程,甲队独做6天完成,乙队独做10天完成,甲乙合做一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当学生解答后发问:(1)甲乙合做完成全工程需要几天?(2)甲乙合做3天后还剩下全工程的几分之几?(3)甲乙合做完成全工程的丢,需要几天?(4)乙队先独做5天,然后由甲乙合做还需几天?显然,这样设问可诱发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增加其思维的流畅性。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窗口。因此,围绕题目设计提问,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地去阅读课文的心情,能大致把握课文的内容,符合“讲读课文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例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可以围绕题目设计这样的提问:“你们到过小兴安岭吗?小兴安岭很美丽,谁能说说它美在什么地方?”这一设问,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去阅读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入手,使学生一开始就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七、抓住重点来设计

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所谓重点,一般地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重点。但是,课文编入教材后,就与它在一组教材中的地位和这一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有联系了。因此,确定重点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考虑。例如《小英雄雨来》一课,重点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了解文章条理,在具体内容上,是在第三、四两段叙述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鬼子作斗争的部分。《猫》一文的教学重点,是在体会作者写猫“可爱”的思想感情和通过对猫的动态、静态的描写来表现猫的可爱。对这两篇课文的课堂提问,能从这些重点来设计,提问就有意义了。

八、抓住疑点来设计

所谓疑点,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将可能产生疑问和歧义。如《穷人》一课,理解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是疑点。为此,可以这样设问:“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忐忑不安?最后她是如何考虑的?说明了什么?通过了这样的设问。使学生思考,懂得桑娜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宁可自己挨打,也要留下西蒙的两个孩子,可见她心地何等善良。抓住疑点来设计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九、抓住兴趣点来设计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知识点。如教《草船借箭》一课,可抓住兴趣点设问:课文写谁?向谁借箭?诸葛亮是刘备派来帮助孙权攻打曹操的,为什么他会向曹操借箭呢?他又如何借箭?借到了没有?这样设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阅读的促进作用。

十、抓住关键处来设计

所谓关键处,就是课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如《跳水》一课,其关键处是“风平浪静”一词,它是课文中表达事物之间联系的触发点和连结点。因为“风平浪静”,所以人和猴子都到甲板上来,导致故事的发生。因为“风平浪静”,所以出现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因为“风平浪静”,所以孩子才能爬上桅杆,走上横木,把故事推向高潮。因为“风平浪静”,所以才能命令孩子跳水,带来故事的好结局。在这样的关键处设计提问,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课文的脉络也就清楚了。

十一、抓住模糊点来设计

所谓模糊点,就是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信息反馈,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模糊的地方来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草船借箭》一课,在理解“诸葛亮答应立下军令状,周瑜高兴”这一问题时,有些学生会产生模糊认识,以为孙权就要与曹操交战,十万枝箭能提前造成,为抗曹作好充分准备,所以周瑜高兴。这样理解显然是错误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周瑜真的因为诸葛亮能提前交箭而高兴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从而弄清了周瑜“高兴”的真正含义是以为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如交不出十万枝箭,就可以置其于死地,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通过这样设问,澄清了模糊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识别能力。

十二、在新课结束时设问

在每节课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并设法留下余味,有意创设一个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为上好下节课涂上一点神奇色彩,这对学生课后预习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例如,在讲“长方体表面积”这节课时,当新课即将结束之际,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老师要你们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课后,学生们纷纷看书、讨论、释疑,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