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悬念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外,还有许多其他作用:其一,与新课有直接关系,学生要想知道结果就必须认真听讲。其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逆运算的思考方法。由此可见,悬念在教学时有巨大的吸引力,其潜在功能值得我们细心地挖掘和利用。
讨论可以促使学生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以及说理表达能力。学生可贵的思维火花,经常在讨论中产生,将一个问题的讨论伸展开来,将涉及许多知识、思想和方法。这是难得又生动的综合课。运用讨论发挥特有的教学功能也是一种控制。
二、行为矫正法
运用行为矫正法进行课堂控制,矫正行为问题,其具体步骤如下:
1.观察课堂
记录学生课堂行为的优缺点。首先,客观地对课堂进行观察,认真详细地记录某个需要行为矫正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破坏性行为和教师对这种行为的具体反应,如下表所示:
行为问题教师的反应吵闹着走进课堂“要静静地走进课堂,这话我已给你讲过几遍了”大声叫喊同学“出去!再静静地进来。”傻笑着进来“脸皮真厚”坐下来,却书也不拿出来“我知道要你对上课内容感兴趣真是非分之想”。转身与邻坐同学大声交谈“来,坐在第一排这个位置”。坐在前排转身向同学们做个鬼脸按住他的头,使之转向黑板。
其次,按同样格式记录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该生的符合课堂规则的行为及教师对这种行为的具体反应。例如该生安静地作业,教师的反应却是不加理睬。
再次,对上述两个记录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找出学生行为与教师反应问的特定的模式,查明教师反应与学生两种不同行为间的关系。课堂管理中的行为矫正法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出发,认为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是儿童的需要之一,如果不能以正当的途径引起别人的注意,那么他就可能会选择课堂中的破坏性行为;儿童的行为是习得的,是各种强化物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改变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就要改变原来对这种行为的强化方式。由此观之,上例中教师的反应恰是强化了这个学生的破坏性行为,因为在该生看来,只有当他采取行为问题时才能引起教师和全班同学的注意,显示了自己的力量,而当他遵守纪律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奖赏。
2.查清强化物,并检查教师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强化物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积极的(报酬),也可以是消极的(惩罚);既可是物质的,也可是非物质的。教师必须查明影响学生行为的强化物的种类和性质。研究表明,学生破坏性行为的动机之一是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教师要检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的性质。因为,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原属于惩罚性质的强化在某个学生看来则可能是一种奖赏。例如,对一个试图以破坏性行为引起同伴和教师注意的学生来说,教师课堂中对他的大声责骂正符合他的心愿。这样,对教师来说属于消极的强化,对这个学生而言则成了一种奖赏,他的行为问题会越发严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惩罚会削弱某种行为,而奖励则加强某种行为。然而,这种惩罚和奖励只有与学生对其的感知相一致时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否则消极的强化也可能带来对破坏性行为的奖赏。
3.矫正不良行为
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后,教师应进一步对产生破坏性行为的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并连续记录几天中某个不良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通过观察研究,教师可能会发现某个不良行为的发生可能与其他几个学生是否在场有关,或者只发生在语文课上,或者大多出现在教师对他当众进行批评之后等。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就能弄清引发不良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为了了解某种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并为矫正措施实施后考察这种行为的改进状况,提供客观的参照指标,可以把各种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以图表方式记录下来。为了有效地矫正不良行为,教师必须以强化原理为指导,同时对不良行为和正确行为分别实施消极的和积极的强化,并把它们与行为塑造方法结合起来。
三、认知矫正法
认知矫正法与行为矫正法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前者强调行为的心理状态而后者强调行为的外部表现。在课堂控制中,应把两者结合运用。
1.激发动机和兴趣,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研究表明,动机和抱负水平越高,则学习劲头越足,课堂行为问题就越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应为每个儿童设立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等的差异,他们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反应差别很大,觉得过难或太易的学生就会表现出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机,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课堂行为问题。因此,教学内容应适合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并逐渐养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2.发展积极的控制点和自我控制模式
控制点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学生的控制点有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是由自身的内部因素决定的;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认为自己受命运和他人的摆布,认为成功与否主要由外部因素决定。控制点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人格特征,主要通过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影响学生对待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控制点密切相关的是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家发现,学生的不同的归因模式将产生不同的课堂行为。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这种可控的因素,他们就会信心百倍,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如能力这种不可控的因素,则就会表现出冷漠、听任失败,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和互不信任,进而产生课堂行为问题。
3.教师应消除“恶魔效应”和不良的自我实现预言与“晕轮效应”相反,“恶魔效应”意指教师按学生的某种不良特征去任意地判断他的其他方面的特征,认为有某种缺点的学生总是一无是处。在我国一般把这两种效应统称为晕轮效应。教师这种片面评价学生的做法,常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并最终导致课堂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此相似,教师的自我实现预言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认为,自我实现预言是一种虚假的信念,这种信念一旦表现出来就会引起一连串的事态,从而使原始的信念成为真实的事情。例如,教师预言一个学生会成为班上的捣乱分子,并经常错把他作为真正的捣乱分子加以对待,那么,教师的行为可能真的会使该生成为捣乱分子。所以教师不应对学生抱有任何偏见,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评价他、信任他,这样就能清除潜在的课堂行为问题。
4.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态度
自我概念意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它与课堂行为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如果儿童把自己看成是失败者,或是教师的累赘,那么,这种学生产生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教师的职责之一是通过使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业成功的快乐,尽可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通向成功的自我概念。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同样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5.教师的自我显示应富有理性,易于为学生所接受认知矫正法的特征之一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环境的理解。如果他们认为环境是富有意义、具有激励作用的,那么,就会作出与环境相一致的行为。反之亦然。由于教师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的自我显示必须易为学生所接受,有效地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1)对课堂控制充满信心;(2)认真教学和启发引导;(3)公平一致;(4)了解学生;(5)密切注视课堂中发生的一切情况;(6)动用移情原理,多为儿童着想。
四、知识控制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控制是重要的。这包含三项内容:知识数量的控制、知识难度的控制和知识传输速度的控制。
从迁移的心理活动看,集中注意于问题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形成知识迁移。有的教师每节课只讲二十分钟左右,但其效果很好,原因就在善于控制知识量,突出主要问题,使学生很快形成知识迁移。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知识的难度略高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教学才具有力量,这也是我们控制知识难度的准则。
知识传输速度的控制,最理想的情况是教师传输知识的速度与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同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来调节传输速度,以达到与学生接受速度同步。
五、思维控制法
学生的思维不够自觉,往往要加以控制,才能达到锻炼思维,发展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广泛运用和发展各种性质的思维,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教师应该用“多题一解”来控制学生的思维,使其进一步深化。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这个“最近发展区”比学生的思维水平略为超前。因此,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控制,应该使学生处于思想的“最近发展区”中,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由于学生思维的不自觉性,要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各种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还必须将学生的思维导人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并控制好探索的深度。
课堂愉快教学调控四法
课堂教学调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情感调控
包括教师的情感控制和学生的情感控制两个方面。教师不应把自己任何不良的情感、情绪和心境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因素,做好自身的情感控制。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情感。课堂上学生的不良情感往往通过眼神、动作等反映出来,教师应善于察言观色,及时给以调控,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时间调控
包括时间程序控制、讲课速度控制、课堂始终控制等几个方面。课堂教学的时间程序控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灵活掌握,或者先分析后综合,或者先提出主要问题后分析等。课堂教学速度的控制要适当,避免过快或过慢。语速要随着内容变化。讲到重要字句时,语速要相对拉长一些。课堂教学的始终控制应注意:上课开始时,不要急于讲内容,要稍微停顿一下,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排除课间带来的干扰。讲课结束时,要力戒拖堂。
三、内容调控
包括讲练控制、疏密度控制。课堂四十五分钟要做到讲练结合,定时、定量地让学生预习、练习、复习,并及时质疑答疑。课堂教学内容的疏密度要适当。教师既要在尽可能短的单位时间内,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又要给学生留下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的时间。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要有度。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对预先安排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做些适当的引伸或增删,往往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但增删、引伸要有一定的度,否则,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学质量。
四、组织调控
就是组织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注意有形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上课捣乱、做小动作等;也要注意无形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上课开小差、胡思乱想等。这些问题,都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教师应当及时引导,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秩序井然。
课堂愉快教学的五条节奏原则
节奏是事物运动的连续,它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事物运动有节奏,人的思维同样也有节奏。人在思考问题时,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学生的思维同样如此。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出现一个高潮后,要再过一段时间出现另一个高潮。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有节奏的,所以,课堂教学也要有节奏。
一、快与慢有变换
1.快节奏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
(1)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片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
(2)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的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
(3)课后的作业限时是施行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2.慢镜头
慢镜头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1)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
(2)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弄清其来龙去脉。
(3)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不同途径来推导公式。
(4)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经历思路的剖析、矫正、转轨、定型等过程。
二、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育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比如老师为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出示这样一道计算题:“25×12+25×8”.老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题目有哪些计算方法。由于学生个个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所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动)。学生积极思考热烈发言想出了十种解法。如果老师只重一题多解的量,不重质,那么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在学生得出这道题目的多种解法后,老师不要急于转入下一个题目的讨论,而应该启发学生冷静地思考哪些解法比较合理,哪些解法没有意义(静)。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为掀起下一个教学活动的高潮提供了基础。
三、张与弛有错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