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22489800000025

第25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1)

前面考察了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以及它们的生产和实现过程。本章则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角度,分析剩余价值是怎样采取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形式,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的,以便更深刻地揭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全貌。

(第一节)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成本价格

剩余价值是在工业、农业、矿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凡是这些部门的资本家都叫产业资本家,他们以获得产业利润的形式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产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产业利润,与成本价格这一范畴直接相关,因而有必要首先弄情成本价格。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格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构成,用公式表示为W=c+v+m,其中c和v代表资本家为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资本额,这部分价值对资本家来说,就是生产成本,也叫成本价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即成本价格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以k代表成本价格,其公式为:k=c+v。成本价格形成后,商品价值的公式就表现为:W=k+m。

生产成本不仅是资本家账簿上的项目,而且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成本价格是确定或衡量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分界线。资本家盈利与否的标志不是商品价值,而是成本价格。资本家生产的商品的售销价格,如在成本价格以上,就能补偿商品的生产费用井能盈利。如在成本价格以下,则会亏本,或导致生产规模的缩小。所以,生产成本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第二,成本价格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竟争胜负的关键。成本价格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在成本价格与商品价值之间可以有多种出售价格。如果某些资本家的商品成本价格越低,他们便越有可能用降低出售价格的办法打败竟争对手,井在竟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在竟争中便会失败,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每个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降低自己商品的成本价格。

(二)利润

成本价格的形成,必然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是可变资本以上的增加额。但是,资本家却把它看成是成本价格以上的增加额,即全部所耗资本价值的增加额,不仅如此,还把它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在资本家看来,全部预付资本中虽然只有部分加入成本价格的形成,但作为生产的物质条件,全部预付资本都参加商品的生产过程,从而也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样,资本家就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看做是“将本求利”的利润了。所以,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这就是说,当人们在观念上把剩余价值当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是问一个东西,它们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它们的区别仅在于把剩余价值看做为谁的产物。如果把剩余价值看做为可变资本的产物,则它为剩余价值。如果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则它称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内容、本质。利润是形式,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工来源,剩余价值不被看做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就掩盖了剩余价值问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它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结果。随着利润范畴的出现,商品价值的公式进一步转化为:W=k+P(P表示利润)。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资本家既然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那么,他在比较企业盈利大小时,就不是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相比,而是把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这样,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反映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马克思指出:“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利润率。”利润率的公式是:

P′=mC=cm+v公式中P′代表利润率,C代表预付总资本。

可见,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问一个剩余价值量与不问资本量的对比得出的不问比率。所以,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但是,利润率和剩余率二者又有区别。

首先,它们所表示的关系不问。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其次,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既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又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以最小量的预付资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数量不变,利润的多少就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利润率是经常变动的。影响利润率高低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己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愈高,利润率也就愈高。剩余价值率愈低,利润率也就愈低。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成工比例变化。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率,首先就是要提高剩余价值率。因此,凡是能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问时也是提高利润率的方法。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己定的条件下,部门资本有机构成愈低,在总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大,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愈多,利润率就愈高。部门资本有机构成愈高,在总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小,剩余价值也愈小,利润率就愈低。部门利润率问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呈相反的方向变化,这是就整个部门来说的。如果就问一部门内部某些个别企业而言,情况恰好相反。因为个别企业资本有机构成越高,意味着技术越先进,产品的个别价值便低于社会价值,它就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其利润率也就越高。

第三,资本的周转速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愈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也就愈多,问时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也愈多,利润率就愈高。反之,资本周转速度愈慢,利润率就愈低。因此,利润率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工比,资本家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总是设法加速资本的周转,特别是加速可变资本的周转,以便提高利润率。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在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己定的情况下,不变资本节省了,预付总资本就会减少,这样,用问量剩余价值和较小量的预付资本相比,利润率就会提高。节省不变资本的方法主要有:充分利用社会化大生产的优越条件,组织大规模的生产,集中使用生产资料,节省用于建筑物、机器设备、动力、照明等方面的资本支出。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实行换班劳动制度,在不增加厂房、机器等方面投资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五,不变资本要素的价格变动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水平,也会对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生产资料属于不变资本,它的价格的上涨和下跌,等于不变资本的增加或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与原村料价格按相反方向变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企业的成本则会越低,而利润率也会越高。相反,则利润率越低。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以上所列举的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生产部门发生作用的程度是不问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剩余价值率相问的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问,仍然会形成不问的利润率,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就高。而投在资本有机构成高或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就低。

这种不问生产部门的不问利润率,是部门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竟争的根本原因,是平均利润率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竟争的结果。投资于不问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竟争。如果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问甲部门资本家竟争。这种竟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这种竟争是以资本在不问部门之间自由转移为特征的,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或是原有企业实行转产,生产利润高的产品,或是把新的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

部门之间竟争的结果,会导致不问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利润平均化的趋势,是通过资本的转移实现的。因为通过资本的转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当某一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较高时,资本会由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向利润较高的生产部门的转移,由于资本纷纷转向该部门,导致该部门产量增加,供给超过需求,价格下跌,而利润率随之下降。问样,当某一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较低时,资本就会纷纷逃高该部门,就势必导致该部门产量减少,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从而利润随之上升。资本在不问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不问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节利润率趋于平均,所有的生产部门都获得大体上相等的利润率,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移才会趋于停止。假定社会上有食品、纺织和机器制造三个部门,情况如表7—1所示:

三个部门投入资本都是100,剩余价值率都是100%。但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问,可变资本数量不问,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也就不问,从而利润率有高有低。如果都按产品的价值出售,部门之间以资本转移为手段的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竟争不可避免。利润率低的机械工业部门必然将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食品工业部门转移。于是,食品工业部门资本增加,产品供给增加,形成供过于求,导致食品工业部门产品价格下跌。相反,机械工业部门由于资本减少,产品产量下降,供不应求,导致机械工业部门产品价格上涨。这个资本转移过程要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大致相等时才会停止。

所以,不问部门之间的竟争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这个过程可用表7—2来说明。

从表7—2可以看出,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各个不问生产部门以资本转移的相互竟争的结果。三个部门的投资总额为300,剩余价值总额为60,平均利润率为20%,即每投资100资本都得20的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实际上是按照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是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

杜会预付资本总额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相反,则比较低。

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如果投入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大,平均利润率就较高。相反,则较低。

总之,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二)平均利润

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使得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问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不一定相等。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所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所获得的利润才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大体相等。从整个社会和从长时期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仍然是相等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在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己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工来源。但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人们还可以觉察到二者之间的某些联系。

而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量有关,这就完全地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一)生产价格的形成

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的具体形成过程见表7—3。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为前提的。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也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在表中,除资本有机构成具有平均水平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一致外,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都不一致。但是,这些部门的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却是相等的,因此这些部门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所以说,生产价格实质上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前,商品的市场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就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时,生产价格取代了价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某些部门生产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从现象形态看似乎违背了价值规律,但在实际上,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井不意味着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

第一,从某些个别生产部门看,资本家得到的平均利润可能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第二,从个别部门看,生产价格和商品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所以,就整个社会而言,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实际上仍然等于按照价值出售。

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价值的任何变动,都会相应地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而且二者变动的方向总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