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22489800000026

第26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2)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井不能影响资本家取得超额利润,因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由部门之间的竟争所形成的。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竟争仍然存在。在部门内部竟争中,少数先进企业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或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然后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商品,从而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问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劳动价值论问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是一个长期存在而古典经济学家却又无力解决的理论上的难题,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第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阐明了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无产阶级的关系,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后,每个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部门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要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程度。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不仅受本企业、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要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资本家之间尽管在争夺利润中存在着矛盾,但在剥削无产阶级这个根本间题上,他们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就必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四、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

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水平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定的。但是,平均利润率水平井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总停留在一个水准上,而是一个可变量。从长期发展过程来看,平均利润率的变化规律是呈下降趋势的。平均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

因为追逐超额利润的动机和外部竟争的压力,迫使每个资本家不断地竟相改进技术,运用科技新成果,增添新的机器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了,必然引起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随着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造成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相对地减少,使问量资本推动的劳动力减少,剩余价值或利润量也随之减少,引起利润率水平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引起固定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增大。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从整体上看是远远慢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的,因此,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较越大,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越低。

但是,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井不意味着资本家占有的利润量绝对地减少。因为,利润量的多少,是由利润率的高低和总资本量的大小两个因素决定的。如果利润率不变,利润量会随着资本总量的大小而增减。如果资本总量不变,利润量则随着利润率的高低而增减。因此,当利润率下降时,资本总量不变,利润量确实是会减少的。但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伴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再生产,资本总量在增大,虽然由于技术的改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量中占的比重不断缩小,但可变资本的绝对量仍可以增大。

随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虽然平均利润率下降了,由原来的S0%,下降到30%,但是由于资本总量不断增加,即由原来的100,增加到了200,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剩余量仍然可以增加,即由原来的S0,增加到了60。

平均利润率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也决不意味着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减轻,即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因为,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仍然可以下降。例如,社会资本为100,平均有机构成S0c:S0v,剩余价值率是100%,则剩余价值是S0,平均利润率是S0%。如果社会资本平均构成提高到70c:30v,剩余价值率也提高到200%,则剩余价值为60,平均利润率由原来的S0%降低到了30%。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和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或利润量的增加可以问时发生。工如马克思所说:“问样一些规律,会使社会资本的绝对利润量日益增加,而使它的利润率日益下降。”还需要指出的是,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井不是年复一年地直线下降,而是在较长时期内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它井不排除个别时期利润率的上升。因为,在实际生产中,还有许多因素在阻碍利润率的下降,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提高。由于资本家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压低工人工资等办法来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率,从而会延缓利润率的下降。

第二,不变资本各要素价值的降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变资本各要素,如机器设备、各种原村料等价值相应的降低,这一状况,必然会放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第三,相对过剩人口增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机器不断代替人力,造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引起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工资下降。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也为资本家雇佣廉价劳动力提供了条件。有些生产部门和企业的资本家,宁可采用手工劳动而不使用机器。在一些部门和企业中,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低,可变资本占的比重大,因而剩余价值量也大,利润率也高,这也会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第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贸易,一是从落后国家输入廉价的原村料以及生活资料,使不变资本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相应降低,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二是将商品输出到经济落后国家,可以按高于国内的价格出售,取得高额利润。三是对落后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原村料,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也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这一切都会阻碍或抵消本国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虽然可以阻碍、延缓井且部分地抵消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但是不能从根本上取消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这一规律。只会减缓它的下降程度和下降进程,使这种下降变得曲折、缓慢,表现为一种下降的趋势。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一)商业资本及其职能

商业资本就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高出来的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高出来以后,它所执行的职能仍然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所不问的是,以前商品资本职能由产业资本家自己完成,现在这个职能则独立化为商业资本家的专门职能,成为与产业资本相井列的商业资本了。

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职能,井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是因为:

第一,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原来就与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井存,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必须经常使一部分资本处于商品资本状态。问时,商品资本职能本来就不问于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职能。这样,就存在着由不问资本家来承担这一职能的可能性。

第二,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产业资本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客观上要求有一部分资本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为产业资本的流通服务。

(二)商业资本独主存在的作用

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对于产业资本的经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由于商业资本家专门经营商品的销售业务,了解市场,精通商务,产业资本家把原来由自己经营的商品销售业务转让给商业资本家以后就能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活动,这必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井会增加产业利润。

第二,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产业资本家在自产自销商品时,必然要有一部分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而现在由商业资本家专门经销商品,就可以使产业资本家减少流通过程的资本,把它用到生产领域中去,从而节省流通领域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领域的资本。

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商业资本专门从事销售活动,一个商业资本家问时可为多个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因此,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就不受个别产业资本周转的限制,它可以在产业资本的一次周转时间内,完成若干次周转。这样,从整个社会的范围来看,就可以加速各部门产业资本的周转。

第四,有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分工,也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当然,商业资本的上述积极作用,只是在它的数量没有超过社会必要的比例时才是这样。如果它的数量过多,超过社会必要的比例时,不仅不能起到上述积极作用,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还是一种浪费,它将延缓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造成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二、商业利润

(一)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商业利润。如果商业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商业资本家就会把资本转移到产业部门中去。如果商业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产业部门的资本家就会把资本转移到商业部门中来。这样,资本在部门之间转移的结果,使投资于商业部门的利润问投资于产业部门的利润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那么,商业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呢?

从表面上看,商业利润好像是来自流通领域中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事实上,商品价值在流通领域中是不会自行增殖的。这种商业加价只是商业资本家获取商业利润的方式,而不是商业利润的真工来源。商业利润的真工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商业资本独立化以后,它分担产业资本运动中的一部分职能,产业资本家就不能独占全部剩余价值,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商业利润的形式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采取商业利润的形式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通过商品价格差额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商品生产价格(从全社会角度看就是价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由此获得商业利润。

假定一年中整个社会预付产业资本总额是720c+180v=900(亿元),剩余价值率为100%,不变资本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去,那么一年内生产出的产品价值总额为:720c+180v+180m=1080亿元,剩余价值=180亿元,平均利润率为:720c1+80180v=20%。

如果商业资本家为了销售这1080亿元的商品,而需要预付在流通领域中的商业资本100亿元,这时社会上的总资本就变成了:90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这时180亿元的剩余价值就应当在1000亿元的社会总资本之间进行分配,平均利润率就由20%下降到:

平均利润率为=9001+80100=18%按照这个平均利润率水平,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产业资本得到900亿元×18%=162亿元的产业利润(P),商业资本得到100亿元×18%=18亿元的商业利润(h)。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资本家按照900亿元+162亿元=1062亿元的出厂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加上商业利润。按照1062亿元+18亿元=1080亿元的生产价格卖给消费者。这样,商业资本家在不违背价值规律的情况下,获得了18亿元的商业利润。

由于商业资本家参与了利润的市场化,剩余价值分解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因此,商品的生产价格就可分解为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其公式: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k)+产业利润(P)+商业利润(h)生产价格再次发生了变化,反映了商业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商业企业以此为基础确定商品的出售价格。

(二)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商业资本家在从事商品买卖中,除了预付一定数量的资本用于购买商品外,还要支付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即商业流通费用。商业流通费用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性流通费用,一类是非生产性流通费用即纯粹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主要用于包装、保管和运输等与商品使用价值相关的费用。一切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经过分配、交换,然后才能进入消费,在此以前,所有用于使用价值的包装、维护、保存、运输转移等活动,都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在这些方面投入的劳动都属于生产性劳动,因而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生产性流通费用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在必要的范围之内,这部分费用会全部加入到商品价值中去,通过提高商品价值而得到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是问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有关的费用,它是实现商品价值形态变化的劳动的货币表现。为此耗费的劳动,既不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又不参与价值的形成,是非生产性劳动。纯粹流通费用主要包括:用于商品买卖上的费用,如设立商业网点、建筑商店、支付广告费、商业职工工资、买卖V方通讯联系等开支。用在簿记上的各种费用,包括雇佣簿记人员和购买各种簿记用品,如文具、纸张、打字机、计算机等方面的开支。用于维护货币流通的费用,包括不加入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而只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金银铸币和纸币的发行及保管费用等。纯粹流通费用是非生产性的费用,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它只能从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的扣除中得到补偿。